03.02 丹東虎山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現在看到的虎山長城,是依據1992年通過的《虎山長城修復設計方案》,在明長城遺址上修復起來的。虎山長城現已修復1250延長米,過街城樓、烽火臺、敵臺、戰臺、馬面等十二景,恢復了當年明長城之首的壯觀氣勢。

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並排高聳山峰,狀似兩隻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對岸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餘。

作為國門,長城選址虎山,確有軍事意義,丹東歷次被外敵入侵,虎山首當其衝,總被視為軍事要塞,最先遭到攻擊,任何一個懂得軍事的人都知道,佔據制高點,就等於控制了戰鬥的主動權。

景區內的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將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其實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就已明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