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記者/蒲曉旭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一批批城市因礦而興,又因礦而衰。礦藏被採空,大地開裂,房屋塌陷;礦渣堆成山,井水被汙染,林木枯萎;曾經青壯年人云集的礦區,如今只剩老人留守。

城市因過度依賴資源,在資源枯竭後深陷困境。枯竭後的礦區暴露出的環境惡化、經濟衰退、貧困人口增多等問題,被人們稱為“資源的詛咒”。

2008年起,國家分三批把69個城市(縣、區)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它們轉型發展探索新路。今年4月,由過去的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整合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正式掛牌,“大國土”時代的開啟,將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升級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北青深一度記者歷時3個月,走訪湖北鍾祥等4座資源枯竭城市,深入觀察並記錄下礦區興衰對當地群眾命運及生活的影響,以及當地正在經歷的變革與轉型。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這是一組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區居民的生活影像。

他們居於礦區老屋,雨水從四樓滴灌到一樓;他們居於採空區,守著每天賣一包煙一瓶酒的店鋪維持生計;他們本已搬遷,又因無處謀生重回採空區。

他們最怕被遺忘,既進不了礦區外日新月異的現代都市,也回不到礦區曾經的輝煌與榮光。

“中原磷都”湖北鍾祥

本組圖片均攝於2017年12月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湖北鍾祥磷礦鎮劉衝社區保留著大量上世紀70年代的老屋。這裡本是一片山林,50年代隨著劉衝磷礦的開採,這裡被建成家屬生活區及辦公區。因為資源枯竭,劉衝礦於2003年破產,劉衝社區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除了連排的老式磚房,劉衝社區裡還有大量80年代的老式單元樓。因為陳舊,樓體已被雨水浸出大面積的水漬。當地住戶表示,因為很多房屋既沒人住,也無人修繕,雨水能從屋頂一直漏到一樓。有些單元房售價僅為數千元,還不一定有人買。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有商家進劉衝社區搞推銷宣講,吸引小區百十來號老人。這是小區難得的熱鬧場面。劉衝礦鼎盛時,這裡生活著職工和家屬上萬人。到2003年破產時,小區僅剩1600人。隨著時間推移,小區人數越來越少,現僅剩400人常住,大部分為老人和幼童。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原劉衝礦退休職工張益恆飯後在廁所裡洗鍋。自從劉衝礦破產後,劉衝社區便沒了物業,她家廚房的下水管道被堵死也無法疏通,餐廚洗刷只能在廁所解決。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86歲的張金選坐在自家門口,他是劉衝礦的首批工人,一直住在劉衝社區,靠退休金生活。他背後的牆上,有一條明顯的水跡線,牆底已滋生苔蘚。當地多位群眾介紹,因為地勢低窪,這裡常被洪水淹沒,水位甚至沒過窗戶。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72歲的張海霞拄著雙柺走在劉衝社區。張海霞是劉衝礦職工家屬,十多年前的一次車禍,讓她摘掉了一節脊柱,只能靠雙柺出行。除了丈夫的退休金,她的生活來源還包括低保和養老保險。劉衝社區現在的居住者,有很多是像張海霞一樣身體不便的老人。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69歲的原劉衝礦職工但前勝站在自家位於劉衝社區的院子裡。劉衝礦破產時,共3087名職工參加了企業改制,但前勝是其中之一。他拿到了一筆5031元的一次性安置費,從此與單位解除了勞動關係。如今他常住在鍾祥,但也時常返回劉衝社區小住。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78歲的原劉衝礦職工殷繩武正在劉衝社區居所外的空地上種菜。他受過工傷,腰部被石頭砸斷,右小腿粉碎性骨折。他坐在小凳上,在樓前種豌豆和蠶豆,以此鍛鍊防止癱瘓。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75歲的原劉衝礦職工家屬邵貴鳳,提著一袋別人送的蔬菜走在社區裡。因腿腳不便,常人5分鐘的步程,她要用半小時。邵貴鳳與年過八旬、已經中風的老伴在劉衝社區相依為命。她有4個兒子,全都在外地打工。在劉衝社區,空巢現象普遍。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劉衝社區住戶陳愛蓮及丈夫邱吉安正在劈柴,一次要劈夠半年用的。這些柴火是從附近山上砍來的,以節省燃氣費用,他們的生活主要依靠全家3人每月800元的低保。劉衝社區很多住戶經濟拮据,整個社區共有2017人享受低保。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兩名劉衝社區的居民乘私人面包車從磷礦鎮買菜歸來。社區距鎮上有5公里車程,僅在每天上午7至10時有3輛私人面包車在兩地不定時往返,過時只能包車解決交通問題。因為出行不便,加之天氣預報大雪將至,他們一下買了幾大口袋的菜。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一位劉衝社區的老人靠著牆根打發無聊的下午,這是小區最常見的一幕。年輕人都在礦企破產後盡數離開,只剩下一些老人在此度日。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幾位小區住戶在劉衝社區的屋外打牌。這是劉衝社區另一常見的消磨時間的方式。在她們身後是破敗、老舊的房屋。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2017年12月,幾位劉衝社區的住戶為即將參加的聖誕活動演出排練節目。不少居民坦言,她們以此尋求精神寄託。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幾位社區住戶在鍛鍊,在他們身後是已關停的小賣部鐵皮房。劉衝礦破產前,社區裡至少有十幾家這樣的小賣部。後來小區漸漸沒了人氣,這些小賣部也陸續關閉。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劉代富在劉衝社區開著唯一一間超市,每天流水只有200元,相當於十多年前的十分之一。超市銷量唯一增長的物品是冥幣。有社區住戶感慨,再過幾年超市不開了,連買瓶醬油都得往鎮上跑。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原劉衝礦職工張忠發坐在已無生意的小網吧裡。幾年前,他買了不到10臺電腦,在社區開了家小網吧,起初生意還算紅火。但從2016年起,隨著小區人口不斷外遷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小網吧已幾乎沒了生意。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傍晚,張忠發在社區廣場前調試音響,為每天例行的一小時廣場舞做準備。這是社區居民自發組織的活動,張忠發出音響、電燈設備,又從自家牽了電線。跳舞者每人每年補給他15元電費。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藉助一枚節能燈的光亮,劉衝社區的住戶們在空地上跳起了廣場舞。三年多前,小區住戶自發組織了這項活動。對劉衝社區來說,這已是難得的熱鬧時刻。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晚7點,廣場舞散去,劉衝社區陷入一片沉寂。成棟的樓房裡,只有幾家亮著燈。在很多居民看來,這裡已是一個既難外出,也無外人進入的“死地方”。

“青銅古都”湖北大冶

除特殊說明外,本組圖片均攝於2018年1月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湖北大冶金山店鎮新樓村原張敬簡鐵礦礦坑。礦坑處原是座高出地面約20米的山頭。據當地村民介紹,張敬簡鐵礦於上世紀70年代建礦,起初為露天開採,90年代轉入地下開採。多年開採,礦坑周圍已成塌陷區。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一位金山店鎮新樓村的村民走在張敬簡鐵礦礦坑邊的路面上。村民介紹,此處本是一塊平整的水泥路,因為採礦導致的地面塌陷,道路逐漸向右側的礦坑傾斜、破裂。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大冶新樓村8組村民張福龍家中的房屋大面積開裂,最寬處可容納一根手指。張福龍表示,他家的裂縫發生於2013年4月,後當地政府讓其搬出另找房屋租住,並每年補貼2160元。如今該房已無人居住。新樓村緊鄰張敬簡鐵礦,很多村民的房屋都在2012年前後出現裂縫。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因為家中房屋開裂,張福龍的妻子柯耀如在大冶市區的一套租來的單元房照看兩個孫女。這套房由張福龍的兒子每年花3000多元租住,供全家生活。張福龍在今年1月表示,他也多次反映過所獲補貼與租金間存在差距,但被告知礦企也沒錢,房子的事便陷入僵局。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大冶新樓村一位小女孩在院子裡玩耍,地上是水泥院壩裂出的長長縫隙。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新樓村搬遷後的部分房屋廢墟。相較新樓村8組,7組距鐵礦更近,房屋損壞也更嚴重。村民介紹,幾年前經當地政府、礦企和村民多方協商,對7組部分村民進行了搬遷。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位於大冶金湖街道趙保村的原紅衛鐵礦露天採坑。採坑本是一座山頭,後被挖至深約七、八十米,直徑三、四百米的大坑,坑中有積水。露天開採結束後,鐵礦轉入地下開採。據當地村民介紹,近些年坑邊的馬路不斷向礦坑一側滑坡,隔幾年就要修一次。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在原紅衛鐵礦與緊鄰的趙保村上羅灣過渡地帶,立有一塊石碑,提醒前方為塌陷區,禁止人畜通行。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上羅灣村民彭友芝不斷壓著自家水井,卻始終沒有出水。從2002年起,上羅灣村民陸續發現水井不再出水,全村僅剩兩口井能出水。村裡曾有一直徑為4米的藕塘突發塌陷,一塘水半小時內全部漏幹,村民們懷疑,這都與採礦有關。2014年村裡終於通了自來水。然而因周圍幾個村子拖欠水費,上羅灣村民又常常被停水。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2018年2月,湖北大冶市,住在女兒家的上羅灣村民羅克玉及其老伴。因位於上羅灣的房屋裂縫,加之無法忍受礦企的噪音等,羅克玉夫婦三、四年前搬到了城裡的女兒家生活。

生在礦區:他們正在被遺忘|圖片故事

因上羅灣不再宜居,村民們陸續搬離了這裡,村裡變得冷冷清清。環境蕭條,人口流失,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區的普遍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