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一個政權的覆滅大都會留下關於寶藏的動人傳說。秦亡之際,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西夏黑水城淪陷前夕,守城將領將城內白金八十多車連同其他珍寶埋藏起來;唐末流寇頭目黃巢流動作戰大半個中國,其中在廣州殺胡商數萬,所掠財富在其敗亡後杳無音信……到了明末,也有一個寶藏傳說流傳很廣。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同年四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大明王朝大廈傾覆,頃刻滅亡。進駐北京後,李自成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蒐羅金銀財寶。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李自成大為詫異,這些財富遠低於自己預期,隨後他又拷問明朝八百名大臣,迫使他們交出七千多萬銀兩。這批財富伴隨著大順政權的滅亡,卻也人間蒸發,不翼而飛了。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關於這批寶藏的最終歸宿,一般有幾種說法:一說被秘密藏在湖南張家界的天門山,一說被藏在廣東韶關樂昌,但也有說埋在撤退途中的山西,並造就了晉商的崛起。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據說,李自成撤離北京時,讓數百名工匠,將蒐羅來的金銀鑄鑄成餅,上刻“大順”字樣,每餅千餘兩,共數萬餅,用騾車載往西安。途徑山西大道,中途就地掩埋了不少。

清軍步步追殺,李自成慌不擇路,途中將大量金銀財寶放在山西亢氏的院子裡。李自成死後,清朝入主中原,農民軍寄存的金銀財寶自然為亢氏所有。亢氏忽然得銀八百萬兩,將山西過去的傳統匯兌業改為特創的票號,並大力扶持亢姓商人,乃至該地的鉅商都是亢姓。在日本學者看來,山西票號的發跡,是與李自成的寶藏有密切聯繫的。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不僅如此,更為誇張的是,在山西流傳很廣的一首《因果歌》裡曾有“賊兵一去不復返,農夫掘地富翁多”的內容。農民軍一路狂奔,將運不走的一部分財富在沿途某個地點埋藏起來。現在祁縣仍有傳說,說元豐玖票號股東孫郅的先人,就是得到李自成丟棄的金銀而迅速發家的

以上說法,有信史記載,也有民間傳說,真假難辨,我們也難以考究。晉商的崛起是否真的與李自成的遺留的寶藏有關呢?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一個商幫的崛起,絕不是一筆意外之財就能搞定的。晉商緣起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的晉地商業,後又得益於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發展迅速,到清代已經成為實力最雄厚商幫。晉商揚名海內外是在清代,而此前雖有規模,但名氣並不大,人們所認知的晉商是有清一代突然崛起的,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原因歸結為不可知的偶然因素。由明及清,戰亂頻仍,人們將這種偶然附會於李自成的寶藏又有何不可呢?

李自成兵敗,逃亡途中,留下一批寶藏,成為晉商發家的資本?

所以,我們需要冷靜看待晉商的崛起與李自成寶藏之間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