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我不是藥神,但藥能救人

作為一部“難以相信能過審”的現實題材作品,《我不是藥神》上映一週,票房破13億奪全球冠軍,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0。

我不是藥神,但藥能救人

故事的原型改編自“抗癌藥代購第一人”的陸勇,早在2014年,澎湃新聞就在做全面跟蹤報道。

我不是藥神,但藥能救人

陸勇在接受訪問時,不同意自己被拍成一個賺病人錢的“商人”。

2002年8月,34歲的陸勇被檢查出慢粒白血病。從此過上了等待配型,終日提心吊膽計算著自己還能活多長。

為了控制病情,陸勇聽從醫生建議,開始服用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格列衛。這種藥對維持病情穩定很有效,是不少患者的保命藥。

然而一盒只夠吃一個月的格列衛,價格高達23500元。兩年裡僅僅在買藥上陸勇就花了60萬。

發現“仿製藥”後,陸勇先委託朋友從日本購買一盒試用,雖然有很很大的副作用,服用一段時間後他的病情穩定。

藥品檢測也顯示,印度和瑞士兩種“格列衛”藥性相似度99.9%。

於是他開始自己服用印度仿製“格列衛”,嘗試直接從印度製藥廠購買。病友間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了印度仿製藥。

陸勇開始代表病友與印度藥商談判,2014年,陸勇發現的幾種仿製藥中,最低的價格降到了一盒200元。

由於跨境交易手續複雜,為了方便不懂英文,不熟悉購買美金匯款操作的病友,在印度公司的建議下,陸勇網購銀行卡,專門用於收集病友的錢,以及向製藥公司匯款,也方便了印度公司能夠定期發藥。

然而因為未經許可,陸勇迎來的卻的是牢獄之災。

在被關在看守所117天后,陸勇重獲自由。2018年7月6日。湖南檢察機關決定對陸勇不起訴,雖違反《藥品管理法》,通過淘寶網購卡並使用行為違法,但其行為非銷售行為,不構成銷售假藥罪。

我不是藥神,但藥能救人

救命神藥為什麼貴?

以格列衛舉例,有幾個關鍵詞:“世界第一”“半個世紀”、“十年生存率90%”。

格列衛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藥物,能精準控制慢粒白血病人的染色體變異。從被科學家發現、到研製、和合成、到可以應用於臨床,整個準備過程的完成,就用了半個世紀。

2018年全球製藥企業排名,研製格列衛的諾華公司研發費用在78.23億美元,研發公司擁有單獨定價權。

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加上稅率和經過各環節流通,一盒格列衛的單價一直都是23500元。

不少人會疑問:印度都能仿製,國內仿製不出來嗎?

首先是進口藥品是否處於專利期的問題。如果處於專利期,除非得到授權,否則就不能被仿製。

印度加入WTO比中國晚好幾年,有的藥是進入WTO之前就仿製了,且有針對仿製藥的共性技術和研發機制平臺。

國內目前缺乏科學透明的工具和決策平臺。實際上,國家層面也一直在推進。目前廣東河源和青海在做試點。

我不是藥神,但藥能救人

對於患者而言:更關心是否進醫保,自己要掏多少錢?

“一種新藥,是否應該被納入醫保目錄?"“應該用什麼價格來納入醫保目錄?““沒有療效藥物是否應該被剔除出醫保目錄?““新藥進入醫保目錄之後應該報銷多少?“

近幾年,隨著一大批專利藥品保護期到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癌症患者的求藥焦慮和經濟負擔。

在各地醫保預算有限的前提下,能被納入醫療保險或大病保險的報銷範圍的藥品,並不多。即使被納入,報銷的限額也仍舊不是很大。

國家和省級的醫保藥品目錄更新更不容易。2017新版醫保目錄出爐距離上一次更新,間隔時間長達八年。

更重要的是,基本醫保藥品目錄更新的機制目前也尚不夠健全。醫保目錄的調整,仍需要有科學的工具來輔助。

無論是醫保目錄的更新,還是新藥的研發和投入使用,在中國都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週期。我們不能光靠買和談,更重要的還是要自主研發,這個過程,是一段萬里長征。只有將評估和決策結合到一起,才能使病患受益,這樣才能不受制於人。

我不是藥神,但藥能救人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