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大遗址即大型古文化遗址,其浩大的规模、丰富的文化遗存、突出的文化价值,构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史迹主体,也是中华灿烂文明史的典型例证。

“大遗址”这个概念始见于1997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一次使用了“大型古文化遗址”的提法。从此,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拉开序幕。201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与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大遗址片区的协议,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模式。

“十二五”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大遗址本体和环境安全,全面实现大遗址对外开放,有效提升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

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的重要区域,我省目前拥有三星堆遗址等9处大遗址项目。9处大遗址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集中反映了四川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它们将共同构建“十三五”时期以三星堆等7个重要遗址点,成都、川东北两大片区和蜀道、茶马古道两条线型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七点两片两线”四川大遗址保护新格局。

为助推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让广大读者了解、感受大遗址的文化魅力,展现大遗址保护中的政协作为,本报特推出“让大遗址‘活’起来 四川大遗址保护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分享“自家”宝贝的璀璨亮点和珍贵价值,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大遗址的保护、研究、开发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邛窑拥有最大最长的龙窑,龙窑长46.2米,可一窑烧制瓷器1.6万件以上。

“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如此描述。他旅居蜀地之时,对当地的省油灯格外推崇,而书中提到的省油灯便是中国彩绘瓷发源地——邛窑烧制的。

邛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作为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文化价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是跨越8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

然而,这种陶瓷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30年代,历经劫难的邛窑再度闻名于世,改写了中国陶瓷史。对此,中科院院士、中国高校“科技考古系”创始人朱清时先生曾评价:“邛窑和邛瓷,真是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惊世:

邛窑才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邛窑是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鱼村、西河尖山子、西河柴冲等古瓷窑的总称,是我国唐代名窑,也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窑址中,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最美的民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创烧于东晋,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隋朝,兴盛于初唐,衰于南宋。邛窑瓷器集彩绘、雕塑、窑变于一身,造型生动、釉色繁多。遗憾的是,邛窑和邛瓷在百年前还尚未被人们所知。

名家们谈论邛窑,往往聚焦于它的无铅高温釉上彩和釉下彩多彩装饰,美其名曰“邛三彩”。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湖南长沙铜官窑是中国釉下彩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唐朝彩瓷的故乡。而邛窑的发现,改写了这一历史。邛崃市政协委员、邛窑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尚崇伟说:“邛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做出过奠基性的贡献,它在高低温釉上彩釉下彩中的成就是开创性的。邛窑的铜红釉,曾被专家和学者们称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红。”

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隋代,邛窑就发明了高温釉下褐、绿、黑三彩彩绘瓷,这比长沙铜官窑要早近百年。专家因此认为,邛窑才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耿宝昌认为,邛窑高温釉下彩工艺传播江南诸名窑,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而两窑产品颇为相似,堪称“姐妹窑。”朱清时称“邛窑艺术和科技,是我国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

2001年,在朱清时的倡导下,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云集邛窑,对邛窑进行了详尽科学的研究,最终由17位专家写成了长达近50万字的巨著——《邛窑古陶瓷研究》。这是对邛窑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一次深层次定论,弥补了古陶瓷史的空白,改写了中国古陶瓷史。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龙窑遗址十分壮观。本报记者 张诗若 摄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青瓷褐彩“临邛”文字杯。

没落:

谜一样的衰落与一度的盗掘之风

盛极一时的邛窑为何突然没落?燃烧了800多年的炉火为何突然熄灭?对此,考古学家有多种猜测,比如“洪水淹没说”“原料短缺说”等等,但都缺乏依据。在十方堂遗址考古发现中,唐代基址下发掘出5个窖藏。窖内的陶罐装满了古钱币。从钱币年代考证,这一时期正值宋蒙战争,南宋与蒙古军队在四川进行战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1227—1279年)。

尚崇伟认为,这场战争导致经济萧条、民生凋敝,邛窑的市场逐渐消亡。而部分专家提出,当时其他瓷器如元青花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邛窑的地位,邛窑从此衰落。

800多年的窑火熄灭之后,南河之滨沉寂为一片农田。邛窑再度为世人所瞩目应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被人们偶然发现的邛窑瓷器流传到成都古董市场,逐渐受到好古者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盗掘之风。

当时邛崃的驻军是川军第二十一军唐式遵所率的某师。唐式遵命令士兵们挖古物,和大批挖盗者争相乱掘,邛窑遗址因此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曾耳闻目睹此事的魏尧西先生,如此描述这场劫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唐式遵驻防邛崃,更作大规模之挖掘。军民不集三四百人,争先恐后,日夜挖掘,所收甚夥,且运到上海市博物馆公开展览,并设专肆售卖,至残碎瓷片,有购归嵌饰庐,每斤售洋三角。有彩色及图案者,倍其值。省垣古董商人,竞图渔利,往来不绝。亦有好古人士,专车赴邛崃参观。旧日荒烟蔓草之废墟,竟繁华若市矣。”

据葛维汉所著《邛崃陶器》记载,1936年夏季,一些穷人和士兵为了获得能卖钱的陶片,差不多把整个窑址十方堂表面翻了个遍,除了完整的陶瓷,就连一些瓷器碎片也被称斤论两地出售。从邛崃返回成都后,葛维汉当即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写了一份请求正式发掘的报告,但未获批准。

后来,随着邛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这个拥有我国最大龙窑的遗址群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6月21日,记者见到了这座始烧于南北朝、废弃于唐代早、中期的龙窑,它长达46.2米,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据专家计算,一座42米长的龙窑,一窑可烧制瓷器1.5万件以上。按此推算,邛窑固驿瓦窑山这座长46.2米的龙窑,一窑至少可烧制瓷器1.6万件以上。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遗址内清晰可见古时建筑走向。本报记者 张诗若 摄

传承:

父子两代再续邛窑前缘

自元代断烧以后,邛窑烧制技术湮没了几百年,何平扬是唯一一位复原古邛窑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人。

何平扬是邛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世纪70年代,尘封的邛窑再次被打开。1972年,政府筹建美术陶瓷厂,恢复邛窑生产。1973年5月3日,何平扬因为会画画被招进陶瓷厂当美工。

“当时整个邛崃就没人知道邛窑的烧制技术,我们只能拿着出土的邛窑残片,一边烧一边比对。”进厂后,何平扬除了“给罐罐画画”外还开始学习制坯、制模、注浆、修坯、装饰绘花、釉色以及装烧全套技术。

“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6点在工厂做美工,回家后就自学雕塑。10多年来几乎天天是头遍鸡叫才睡觉,天蒙蒙亮就起床。”靠着这样的勤奋,何平扬掌握了邛窑生产的全部工序,一个人就能完成整条生产线。

1982年,29岁的何平扬成为邛陶厂厂长。同年,由他设计并主持烧制的邛三彩出口美国、英国和黎巴嫩,邛窑重放异彩。然而,1999年邛陶厂改制,厂房租赁给其他企业,工人们纷纷改行,只剩何平扬一个人。

不甘心邛窑就此没落,何平扬打听到附近有几个窑在烧土陶,便用模具压了几个酒杯,拿到附近的土陶窑“搭伙”烧出来。“我当时心里没有底,不知道烧出来的东西有没有市场,就揣着一个成品‘鸭儿杯’到成都的文物市场去试探。没想到好几个文物老板都以为那是出土文物,当场开价400元买下来,后来听说拍卖了2000多元。”

2000年,何平扬以自己的家为基地,东挪西借办起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厂,依靠到周边窑炉“借窑”完成烧制。后来,何平扬在家中配了一个1立方米大小的天然气窑炉,终于可以随时随地烧窑。

几十年来,何平扬比照邛窑窑址出土的陶器釉色进行试验,成功复原了古邛窑的各种高低温釉、釉下彩和无铅彩,使盛唐邛窑特色的豆绿釉、豆青釉、褐黄釉、金黄三彩釉等色釉得到发扬光大,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等,让邛窑重新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光辉。

17年过去了,他的儿子何丹已熟练掌握了从练泥、制坯到上釉、烧瓷的整套工艺流程,能独立进行雕塑设计,创作烧制新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5年,何丹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1年12月,何丹被成都市有关部门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邛陶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何丹表示:“我会尽己所能当好邛窑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做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艺术家将新创意融入邛瓷。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艺术大师正在创作。

保护:

从考古发掘到“复活”邛窑

在邛窑窑址中,尤以十方堂古瓷窑遗址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据权威的《中国陶瓷史》记载:“南朝时,四川成都和邛崃等地先后建立瓷窑,烧青瓷。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邛崃有代表性。窑址以十方堂比较集中。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1984年至1989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邛崃县文物保管所对十方堂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三号窑包和五号窑包,清理出窑炉、作坊等遗迹和数以千计的遗物。1987年,十方堂邛窑遗址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邛窑十方堂五号窑包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邛窑十方堂五号窑包建筑遗迹纳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收藏邛陶的尚崇伟,为了确立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奔走呼吁了30余年,立志把邛陶文化的价值推广给所有人知道。1977年,尚崇伟被邛崃陶瓷厂派去四川美术学院进修陶瓷艺术,他发现,当时所有的陶瓷教科书中对邛窑古陶瓷的介绍都非常少。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尚崇伟发现邛窑的陶瓷其实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其产生的年代甚至早于大名鼎鼎的长沙窑。为重新确立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尚崇伟多方奔走,并省吃俭用收集邛窑遗物,进行专门的整理和研究,以弥补邛窑史料缺失的遗憾。

2000年1月,尚崇伟只身携带30余件邛窑标本器物赴广西桂林,出席“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尚崇伟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请教专家学者,向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展示邛窑标本。尚崇伟只身携“宝”赴会的举动,直接促成了“中国邛窑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窑故乡——邛崃的召开。

2001年4月7日至18日,数十位文博界权威专家、学者齐聚邛崃,对邛窑的历史和未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在肯定其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基础上,表示要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出力。

如今,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记者在遗址公园看到,虽然工程尚未全部完工,但特色景致随处可见,让人赏心悦目,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邛窑遗址公园只是我们打造国家级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的一个板块,目前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地工作人员陈丹介绍说,遗址公园共有六大板块,所有板块均以邛窑文化为核心,在打造文创(旅游)产业中凸显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浓缩着天府文化记忆的邛窑遗址公园,正是“精美—邛崃”建设的一大亮点,并将成为天府文化新名片,“相信不久的将来,邛窑将成为弘扬天府文化的文旅新地标。”

邛窑遗址公园内,有一个邛窑大师工作站。工作站的设计师将临邛杯与邛崃竹编结合,让邛窑的传统艺术品更加精美、时尚。“如今,邛窑复活,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技术。”邛窑大师工作站执行主持李清泉介绍,为了引智引才,邛窑大师工作站以师徒制的方式,发掘培养新邛窑匠人,并开展“候鸟驻留计划”,聚集国内外艺术家在此“扎根”。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邛窑遗址公园一景。

发扬:

深入挖掘“邛窑”文化

如何挖掘“邛窑”文化成为邛崃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1月15日,市政协委员李彬提交了《关于挖掘“邛窑”文化的建议》。李彬认为,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已初步建成,但整个园区没有典型的邛窑代表性标志和特色景观,更没有国家级的邛窑博物馆。因此,他建议尽快建立配套完善的邛窑博物馆,助推邛窑产品生产,充分展示邛窑文化,同时积极参与四川、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艺术、文化、产品交流博览会,不断提升邛窑知名度,逐步扩大邛窑美誉度,让邛窑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应有的代表性地位。

据了解,此提案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接下来,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将进一步挖掘邛窑文化,计划将在今年内建设VR体验馆,让参观者系统、直观地了解邛窑文化。

现如今,熄灭了的邛窑之火被再度点燃,这个沉睡了两千载的古朴民窑再度苏醒,艺术家和传承者们正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塑造它当年的盛景,邛窑正在传承和复兴中散发着它的底蕴和内涵。

来 源丨《四川政协报》2018年06月29日第04版

图文编排丨董 彦

校 检丨陈 雪 晴、杨 晨

终 审丨刘 姝 岚

「四川大遗址」邛窑:沉睡上千年 一醒惊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