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關注」未成年人已成為網絡使用的生力軍,如何保護其不被傷害?

「關注」未成年人已成為網絡使用的生力軍,如何保護其不被傷害?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公佈了10起利用互聯網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典型案例。通過網約車猥褻兒童案、通過“裸貸”敲詐勒索未成年人案、約未成年網友見面強姦案……這一樁樁案件令人觸目驚心。互聯網時代,祖國的花朵更需護航!如何避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重大議題。

互聯網面向所有人開放,你不能也無法將孩子們隔離在網絡之外。據統計,我國19歲以下青少年在網民中佔比已近1/4,未成年人已成為網絡使用的生力軍。然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成長路徑、豐富的可選擇資源,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安全隱患。一方面,網絡傳播的廣泛性、迅捷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客觀上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了許多不確定變數與難以預見的威脅。另一方面,由於未成年人心智發育不成熟,識別風險、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相對薄弱,更容易成為網絡違法犯罪的侵害對象。

如何讓未成年人使用網絡但又不被其傷害?

未成人網絡保護立法是根本

其實,針對未成人網絡安全問題,我國從2014年開始已經啟動專項立法。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該草案對學校、家庭、政府、社會等各方在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網絡成癮、清理網絡不良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責任和要求,旨在通過淨化網絡空間,對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予以特殊優先保護。

強化未成年人防範意識

互聯網的世界魚龍混雜,家長要充分認識到未成年人自我防範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弱這一特點,以網約車為例,在家長無法親自陪伴時,應儘量為未成年人選擇公交車等規範交通工具以保證安全。除了在家長的保護下規避安全隱患,未成年人更需要學會自我保護。

集全社會之力

最重要的是,為未成年人打造一個風清氣正、健康安全的互聯網環境,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政府、司法機關、社會團體、網絡服務業、家庭等各方要承擔起應有責任,通過良法實現善治,洗滌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打造安全、健康、積極的互聯網環境,確保未成年人的上網環境真正成為一方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