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2008—2018:一個普通人眼中的高考十年變遷

記得是2010年春天,筆者在東北老家過完春節坐火車回首府的時候,聽臥鋪車廂裡的幾個人聊天,其中有個誇誇其談的年輕大學生在那裡吹噓他所就讀的內工大有多麼多麼牛X,都是達到本科一批線才能錄取。

這讓筆者非常的驚詫,內工大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厲害了,當年筆者在2004年高考的時候,考了五百分,區內的工農醫科財師這六所大學隨便報(當時本二線477、本一線535),最後選擇了內財大。怎麼幾年時間內工大就變得這麼厲害了,都成本一,而且我也沒聽說這所學校有什麼特別大的進步啊。

再看這位誇誇其談的大學生,說心裡話,真不像個學霸型的學生,看著那說話的內容挺膚淺的(話說筆者多年考了和內工大水平一樣的內財大,可是整整在內心裡鄙視了自己四年,怎麼讀了這麼差的大學)。當然了,人不可貌相,我懷著好奇心去網上查了查,原來如此啊。

原來,不僅是內工大成了本一,筆者所在的內財大,還有內科大、內農大、內醫大現在都是本一了,因為從2009年開始,高考的錄取批次調整了,原來的本科二批次分數線現在成了本科一批次分數線。換句話說,這些大學還是過去那些大學,水平還是那水平,招錄的學生也還是那些學生,但是名字聽起來就好聽了。過去本二線是480,考500分上個區內的大學,現在本一線是480,考500分上的依然是那個區內的大學,就是這樣簡單。

2008—2018:一個普通人眼中的高考十年變遷

2009年的高考錄取批次分數線的調整實質上是降線不降分

長期以來,很多人的思維中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把本一、本二叫一本、二本,你別看這就是倆漢字前後順序不一樣,其實差別可大的多了。

正規的叫法是本一、本二,意思就是本科第一批次錄取和本科第二批次錄取。因為每年高考成績發佈後,由於學校和考生都眾多,所以本科學校要分成兩個批次來錄取,先是第一批次,然後是第二批次。

那為什麼很多人心中的一本、二本的概念是不正確的呢。因為985級別的名牌大學都是在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所以很多人潛意識裡就覺得本科第一批次錄取的就都是好學校,所以他們叫一本叫其實是“一流本科”的意思。

但這種想法是以偏概全,並不正確。因為本一、本二是錄取批次,所以很多發達省份由於好大學太多,所以會把一些很不錯的大學排到本二批次去錄取。比如2004年筆者高考時,有個同學考了500多分,看到南京財經大學是本二批次的學校,覺得分應該不高就報了,沒想到南京財經雖然只是本二批次,錄取分數卻相當的高,最低分要570多,我這同學直接歇菜了

2008—2018:一個普通人眼中的高考十年變遷

當年身處本二批次卻是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的南京財經大學

相反一些西部地區的省份由於有照顧的成分,會把一些實力並不怎麼樣的學校拔到本一批次,比如內師大,雖然一直位列本一批次,但招錄的學生總是達不到這個分數段。

但從2009年開始,一切都不一樣了,區內的幾個傳統的本二批次錄取的學校全部升格成了本一批次錄取。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學校都成了本一,那本二學校在哪裡?

當然還是有的,因為這幾所有好幾十年曆史的本科大學升格為本一後,原來散落在區內各盟市的十幾所專科和高職高專都升格成了本科二批次學校,填補了本二錄取的空白。

所以從2010年開始,筆者每年都在關注高考分數線和不同梯次的大學錄取情況,筆者發現本科批次線改制後的高考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

一是本科錄取率大幅提升。

僅按照本省區的情況來看,2018年本科最低只有330多分,這樣看的話估計會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考生能讀本科院校。這當然這是肯定對考生有利的,畢竟本科學歷在就業、職業考生、公務員考試等方面相比於專科學歷有很多優勢,提升了學習成績偏下的學生的就業門檻。而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普通本科愈發的不值錢了。

二是改變了以往區內各大院校在考生心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這些學校在考生心中的認可度。

2004年筆者高考時,在同學們口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就是“寧報區外專不報區內本”,結果導致許多考生考了還不錯的分數,卻報了一些區外的垃圾學校,這些學校的水平還不如區內的幾大傳統本科院校。

而如今,由於區內幾大傳統本科院校的錄取批次升格,加之在區外的普通大學就讀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持續下滑,大量在區外院校就讀的畢業生回到區內,區內院校反而在就業方面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一些區外垃圾學校的錄取分數大幅下降。

比如2004年,大連民族大學在區內的錄取分數要至少530分,比區內的內財大高出足足五十分,而現如今,內財大的錄取分數線已經反超大連民族十幾分了,這就是高考考生在高考報考時更加理性的結果。

三是打破了以往大學錄取分數線梯次分數線排列的情況,變為兩極分化的狀態。

還是接著上面說,在以往,不同大學的錄取是按照地域來排列的,比如說區內的大學分數最低,然後周邊的山西、山西的分數要高一些,地理位置再好一些的江西、福建的院校分數更高,最頂端的自然是京滬的名校。

但是現在,情況變了。除了京津滬杭等985或C7級別的名校分數依然高高在上,一般的區外大學的分數線下降了很多,對於區內的考生來說,去區外就讀一所普通的大學不再意味著能在那裡工作定居,也就相當於長期旅遊,所以普通的區外學校不再受追捧。

但與此同時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名牌大學的分數線越來越高,與普通院校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分數差,就說2018年的高考,那些名牌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比起2004年時要高好幾十分。

這兩個變化使得以往梯次排列的不同區域的大學變得簡單了,現在大家眼裡只有兩類大學,一是普通大學,一是重點大學,更為簡潔明瞭了。

2008—2018:一個普通人眼中的高考十年變遷

中國一流大學的代表C9

四是專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考生對專業的看重程度逐漸有超過大學名氣的趨勢。

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是當前的社會越來越強調考試,而考試本身對專業的要求越來越高。比如說久負盛名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就開始限定為法律專業才能報考,打破了以往寬鬆的專業限制。

包括各類公務員考試、入職考試等對專業要求越來越苛刻,這使得很多就業前景不好的專業越來越不受考生的待見,即便是好一些的院校的冷門專業也在遇冷,而普通院校的熱門專業則在升溫。畢竟在客觀標準的考試面前,一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和一所最底層普通本二學校的畢業生在資格審查裡的身份都是“全日制本科”。

所以當前的考生在報考時對專業的重視程度大為提升,比如筆者的鄰居,一個高考成績670多分(2017年理科)的小姑娘,分數雖然可以上清華,但專業不怎麼樣,於是她選擇了人大的經濟學。而這並不是個例,很多筆者所知道的考生,都選擇了浙大、復旦等院校的熱門專業而非清華北大的垃圾專業。

這使得同一所大學不同的專業,由於熱門程度的不同,所以錄取分數和學費都大不相同,大學之間的比較變成了專業之間的比拼。

2008—2018:一個普通人眼中的高考十年變遷

2018年高考分數線公佈,336即可上本科

結語:2008—2018十年高考的這些變化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產生的,向未來看去,普通本科會向過去的高中學歷一樣貶值。所以,高考之後進入大學,對普通人來說將不是學習的終止,而是新的開始,研究生、職業資格考試將成為本科畢業後的一種繼續學習的趨勢,還秉承過去那種上了大學就網遊戀愛逃課睡覺的大學生將會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