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地震學家藉助大地震揭示地球外核的祕密

地震學家藉助大地震揭示地球外核的秘密

為回答我們腳下究竟是什麼這一經典問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地震學家傑西卡·歐文(Jessica Irving)和一個國際團隊利用新數據和普林斯頓的超級計算機為地球的外核(地球深處的一個液態鐵區域)開發了一種新模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27日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地球的外核在不斷地旋轉以維持地球的磁場,併為地幔提供熱量。“瞭解外核對於瞭解磁場的歷史至關重要。” 歐文說,“我們提供的模型——地球外核彈性參數(EPOC)——將會是一個背景模型,這是其他一切的基礎。” 研究人員將EPOC描述為對現有的初步地球參考模型(PREM)的一種外核更新,PREM是近40年前開發的,它反映了地球基本性質隨深度的變化情況。

該研究的關鍵數據來自“簡正模型”,該模型是在大地震之後,通常是7.5級或更高的地震後可以測量到的駐波。與大多數地震學家研究的體波和表面波不同,“簡正模型是整個地球同時發生的振動,這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以特有頻率響起來的地球就像個鈴鐺。”歐文說。

歐文表示,EPOC減少了對位於地核和地幔邊界處的“複雜的小層”的需求。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了PREM預測的體波速與他們發現的數據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核心的頂部,一些人認為,那裡一定隱藏著一個異常緩慢的層。他們認為,該異常緩慢的層的厚度應該是50英里到300英里。

“外地核對於地球的熱歷史和磁場都非常重要,其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30%。相比之下,地殼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對地球深部的瞭解是如此之少——甚至是一些並不複雜的性質。我們只是在尋找變化緩慢的總體特性。”歐文說。

研究人員將狀態方程輸入普林斯頓的Tiger超級計算機集群,以產生數百萬可能的外核模型。歐文說,“每隔六秒鐘,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模型。”然後,研究小組選取了最好的模型,並利用它們預測了整個地球在大地震後的震動頻率。

在講授簡正模型時,歐文用兩個鈴鐺做了比喻,一個是黃銅鈴鐺,一個是鋼鐵鈴鐺,它們都被塗成了白色。歐文說,“如果你搖響這些鈴鐺,你會聽到不同的音調,這會將告訴你它們是不同的材料。”“準確的頻率——地球在這些非常大的地震後震動的確切音高——取決於地球的物質屬性。就像我們無法透過鈴鐺上的油漆看到鈴鐺裡面,我們也無法透過行星看到裡面,但我們可以傾聽音高——這些地球觀測的頻率,並利用它們來推斷地球深處到底發生了什麼。”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18-06-seismologists-massive-earthquakes-secrets-outer.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