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中美之間的金融科技較量,中國的差距究竟在哪?

中美之間的金融科技較量,中國的差距究竟在哪?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愛分析發佈的《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金融科技市場規模300億元,只有美國13%。但從增速角度看,金融科技頭部公司今年大多預期翻倍增長,遠遠超過美國。

350億美元都花在了哪?

根據Celent預測,2017年美國銀行業IT支出為675億美元。相比之下,金融科技支出佔比30%,規模達199億美元,年增速約8%。美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三者資產規模比例約為55:30:15。按此比例估算,美國整體金融科技支出約350億美元。

資料顯示,摩根大通是IT投入力度最大的銀行,規模在百億美元級別。2018年,摩根大通科技支出預算108億美元,收入佔比約1%,其中50億美元投向金融科技。摩根大通金融科技/IT支出的比例為46%,比銀行業平均30%的水平高出不少。

與資產規模龐大的商業銀行相比,投資銀行的科技支出相形見絀。高盛作為典型代表,2017年科技支出只有9億美元,收入佔比3%。因此,商業銀行始終是金融科技公司的首選客戶群體。

從技術角度看,大數據在美國金融業應用日臻成熟,區塊鏈是未來增長動力。人工智能在美國金融科技領域應用很早,Experian早在2006年就在反欺詐過程中使用了AI技術。區塊鏈是硅谷新重心,孕育著下一代金融科技公司。

從場景來看,個人徵信及企業徵信佔比過半,是最大的賽道。在美國,除了三大徵信局,還有FICO、SAS等專注於數據分析的公司。

研究顯示,美國金融科技市場呈現四大特點:

第一是規模相對平穩,頭部公司普遍收入增速不到10%。

第二是市場集中度很高,總體市場規模350億美元,Top10公司的市佔率至少在1/3。

第三是擁有獨特數據壁壘的公司,將是未來領先金融科技公司的有力爭奪者,比如位列前四名的公司Experian、Verisk、Equifax、TransUnion都是如此。

第四是公司的建模能力強。

中國差在哪裡?

從場景來看,信貸場景依然是中國金融科技的核心。無論是個人徵信還是智能營銷,大多以信貸領域應用為主,兩者市場佔比2/3。

在愛分析聯合創始人&首席分析師張揚看來,企業徵信最大的應用並不是銀行信貸領域而是資信評級。比如,企業徵信龍頭鄧白氏,市值只有40多億美元。但是,從鄧白氏拆出來的評級穆迪市值在300多億美元。

“單純的企業徵信是一個比較淺的業務,不像個人徵信可以滲透到整個信貸場景,企業徵信很難特別深的滲透到銀行信貸裡面。如果做比較大的企業授信,銀行線下DD團隊對於整個數據的把握,對於公司的把握,會比徵信公司強很多。對於小微企業授信來講,企業徵信公司收集的經營數據很難真的跟銀行授信環節匹配起來,長期來看,企業徵信不會是像個人徵信那麼大的市場。”

在智能營銷領域,目前,國內智能營銷尚處於流量獲客的初級階段,轉化率還有大幅提升空間。國內大部分貸款超市都提供信用卡推薦開卡服務,開卡成功率只有10%。開一張信用卡不到100元,一個貸款銷售線索只有10幾塊錢。相比之下,美國的同類型公司LendingTree貸款申請匹配成功率是60%,每個貸款匹配成功收取20美元。

報告顯示,跟中國差距比較大的場景應用是保險科技。在美國,保險業非常發達,資產規模達8萬億美元,約為銀行業一半。美國保險業IT基礎設施完善,每年IT支出也在600-700億美元級別,不輸銀行業。市場上已經有埃森哲等一批保險IT服務商。而中國保險業的IT服務商非常少,目前看來,保險行業IT基礎設施較銀行業落後5年,因此保險科技爆發時間點也將落後信貸場景5年左右。

分析認為,未來,中國保險科技市場佔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保險行業跟信貸行業最大的區別在於,保險行業是一種保障型投資,大部分成本最終體現在賠付成本。因此,賠付能力也是保險機構很重要的競爭壁壘。

中國Fintech未來四大趨勢

從技術角度來看,美國金融機構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接受度已經很高。而在中國,大部分金融機構的大數據平臺還處於搭建過程中,並不完善。人工智能、區塊鏈的真正大規模落地還有待時日。

通過梳理美國金融科技發展歷程,報告對中國金融科技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第一是個人徵信。個人徵信將是最先成熟而且是最大的賽道,所以現在做個人徵信排名靠前的公司,長期都會是金融科技行業裡面的頭部公司。

第二是企業徵信。市場規模會比個人徵信小很多,未來企業徵信的客戶會逐步向產業鏈核心企業、以及政府客戶轉變。

第三是保險科技。保險科技距離爆發還有一定時間,同時也取決於保險公司對於賠付數據的開放程度。

第四是財富科技。需要很長的一個合規過程,尤其P2P備案通過之後,財富科技市場才會逐漸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