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尋惡溪去|孫精貝返鄉畫像

尋惡溪去|孫精貝返鄉畫像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

by: 李白

縉雲,南方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我的故鄉。

雖說是南方小鎮,卻不像烏鎮西塘那般詩情畫意;雖名不見經傳,卻比我到過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美。

尋惡溪去|孫精貝返鄉畫像

高中時,我一個老師是北方人,她道“縉雲這地方一月只下一次雨,一下就是一個月。”梅雨季的確會讓人心煩,但看雨中被蓋上了輕紗的仙都,看好溪上盪漾的波紋,看溪邊垂釣的老者,又感覺自己是活在仙境之中。

我一直相信這個說法,相傳五千年前黃帝就是在此昇仙的。他當時是否也認為這是一塊寶地呢。

好溪,貫穿縉雲的母親河,舊名叫惡溪。傳聞惡溪有三多:灘險、水怪、巖洞石窠。李白曾到此,見到惡溪,道“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直到唐朝後期才被整治,更名為好溪,養活這縉雲地域上這八山一分田上的生靈,小孩在溪中戲水,婦女們用溪水洗滌衣物,在接上自來水前,連燒飯用的水都是從這裡擔去的。

小時候我就常喜歡約三五好友一起到溪邊玩耍,戲水,摸魚,一待就是一個下午。父親經常擔心,有空就會拿一個小板凳坐在我們不遠處釣魚,眼睛時不時往往我們這邊瞟。

但他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有時間在那裡看著我們,就想著得教會我游泳,說不定什麼時候還能自保一下。

這個提議我當然是贊同的,開始的時候就不停的催促父親帶我去。

“記住你腳上就收、翻、蹬、夾這幾個動作,手就換氣的時候起來劃一下。”父親告訴我。

奈何我膽小,總是在水裡撲稜幾下就急著站起來,這麼也不肯多有一點。父親可能也惱了,他捉住我的手就往水深的地方帶。然後就放手自己游到旁邊去了。

我被他的舉動嚇壞了,使勁撲騰水想向他游去,可是絲毫沒動,想要大叫救命,嘴裡鼻子裡全都是嗆進去的水。

最後父親終於看不下去了才把我撈起來。

那一次的噩夢後我就不再願意跟隨父親學習游泳,好不容易才求媽媽幫我另外報了一個游泳學習班。

後來有一次父親來接我游泳放學的時候,看到我已經遊的不錯了。

“我還以為你游泳是沒希望了呢。”

“那是你教得不好。”我沒好氣得說。

“那你教練教得很好嘍。你什麼時候和我比比,我游泳都還是自學的。”父親帶著點小驕傲說,“我小時候也一直不會游泳,後來有一次在碼頭上不小心掉水裡了,我喊救命也沒有人聽到,只能自己使勁拍打水,本來自己都要放棄了,沒想到最後就自己遊起來了。然後就這麼會了。”

父親說得雲淡風輕,我心裡聽了卻有些不是滋味。

可是學了游泳後我卻不似從前總是到溪邊去玩了,手機、電視、網絡開始佔據我們的生活。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沿著溪邊散步,晚風貼著我的臉吹過,夾雜著各種各樣的味道,有不知從誰家飄出的飯菜的香;混合著不遠處啤酒廠傳來的絲絲酒香;有時還夾雜些溪裡的腥氣,不是那麼好聞卻又讓人安心。

媽媽常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活多久我並不在意,就是喜歡在散步的時候媽媽問我學習生活上的情況;或同我講我不在家那段時間發生的有趣的事;或者什麼都不說,兩個人就這麼並排走著,靜靜享受這晚風微涼,夕陽西下的時光。就這麼走著,我也感到安心。

還有那紮根在溪邊偷聽我們散步時說的話的梧桐樹,上頂青天,下入黃泉,那枝繁葉茂的冠,那配置錯雜的根。不知過了多久,它們就這樣在那裡,把我們的悄悄話藏進年輪裡,用它無聲的智慧慢慢感染著我們。

和我一樣喜歡在溪邊散步的還有很多老人,他們大多手裡或腰上會掛著一個收音機,裡面咿咿呀呀地放著不知什麼曲目,他們嘴裡也跟著哼,手上比劃著各種動作。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老人。他面對著好溪,沒有任何磁帶收音機,他就在那清唱,好溪的水聲,呼呼的風聲,還有他厚實的嗓音。我不是個懂戲的人,但他的聲音卻讓我覺得莫名的舒服,好聽。覺得他的故事都藏在了他的聲音裡。

溪邊是縉雲最熱鬧的地方。小時候溪邊有很多的小攤小販,他們的食物中也都帶著好溪的味道,三塊錢一個的縉雲燒餅、甜到掉牙的麥芽糖、永遠都吃不膩的黑鴨子。以前上學路過的時候我都會糾結好久要吃什麼,好久沒吃劉阿婆家的餅了,又對橋頭那碗酸辣粉念念不忘。我糾結的毛病大概就是從那時候留下來的。

大概零幾年左右,政府決定將好溪兩旁改成商業街,我那時候以為這些美食都要沒了,為此還難受了好長一段時間。大概那些整改的人也留戀這份味道吧,改造完後發現它們居然都還在,只是縮在了這街中不起眼的一些小店鋪裡,與世無爭。而我們在這八街九陌中認準了那幾家。

時至今日,每當我回到縉雲,都是要去把記憶裡的美食去吃個遍的,它們不僅停留在我的味蕾上,也烙在了我內心的深處。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好溪後來離開了流入了甌江,融入了東海。

尋惡溪去|孫精貝返鄉畫像

我也離開了故鄉踏上了它鄉。

好溪教會了我很多,縉雲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我要像那溪水一樣一往無前,磨平阻擋我的尖銳的石頭;要像溪邊的梧桐樹,將心紮根腳下,沉著應對一切。

腳邁向遠方,心卻留在了故鄉。我多麼希望多年之後的我沒有辜負家鄉的期望,希望多年之後的我還能在溪邊和母親吹著晚風散步,看溪水東去,看夕陽西下。

(返鄉導師龐秀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

尋惡溪去|孫精貝返鄉畫像

尋惡溪去|孫精貝返鄉畫像

我叫孫精貝,目前就讀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

剛開始動筆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要講什麼。縉雲,人事多雜,景有仙都黃龍,食有燒餅土面,但都不出名,也不能代表縉雲的全部。思來想去,就選了好溪,縉雲八山一水一分田。在早年間的時候,人們的衣食住行哪樣都離不開好溪,我的小學初中高中也都建在溪邊。現在想起來就好像自己一直在沿著溪邊走,從小時候牽著媽媽的手,到步入校園,再到現在外地求學。就像溪水源自大盤山,縉雲可能只是它路途中的一站,最終也將匯入大海。

我與《返鄉畫像》

張新穎、梁鴻、白巖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黎筠、武少輝、陳離、葉淑媛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30所院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分子鄉土報告……

文|孫精貝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鄉愁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