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2018年4月14日上午靈石文史群一行人由武興亮同志帶隊,朱玉興、王新文、任志興、郭劍鋒、吳士雄、賀馬元等,驅車前往被稱為“深藏於黃土高坡的布達拉宮”,靈石縣南關鎮董家嶺古村落採風。

這次採風活動,受到了董家嶺古村落黨支部書記趙志靈同志,村委主任趙三桃同志的熱情接待,全程陪同。還為我們講述了董家嶺由古至今的發展變革史。以及古村落許多包含神秘色彩的傳奇故事。

董家嶺採風

趙書記正在為大家講述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村 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南關鎮,北距縣城25公里。南鄰霍州市,汾西縣地界,西與王禹鄉棗嶺村為鄰。東距108國道4公里。

這裡古建築的形成歷史悠久,是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典範。現有古建院落100餘座,廟宇三座,全村人口700餘人。是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2016年申報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古村建築整體分佈於一個凹字形山坡上。依山傍勢,順坡而上。前有峭壁,後靠峻嶺,以磐石為基,河水為險。層樓迭閣,錯落有致。整座村落以村中大槐樹和村對面嶺上的魁星樓,文筆塔為軸線,向心式分佈。以巷道為紐帶,立體交疊,明暗互通。巷道收放有序,曲折變化,穿插於立體交錯的村窯洞之間,形成一個可居,可匿,可防,可退的多功能的建築群。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村落整體古建築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上下九層,西部上下五層,含“九五之尊”之意。俯瞰古村建築群,依山就勢形如倒放的元寶橫臥在半山腰,因而古村亦被稱為“元寶村”。

這正是:

傳統古村董家嶺,

依山而建顯其雄。

東西分別九五層,

暗含九五當自尊。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精緻典雅的磚雕藝術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村也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據趙書記講:村名為董家嶺,嶺是真實的,家卻是姓趙。最早是董姓在此落腳建村,後來才有趙姓定居。再後來趙姓興望發達了,而董姓在鬧災荒年時,舉家搬遷再無回返。趙姓則由農而商,家族不斷髮展壯大。家興業廣,明清時期逐步擴展為三大家族,五大堂口。.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各堂口中生意最好的永和堂,店鋪、商號遍及山西、河南、河北、西安漢中,天津等地。在河南平頂山,永和堂的店鋪曾經佔據了一整條繁華商業街。山西臨汾的鼓樓東大街,也曾經有半條街是永和堂的生意。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趙家做生意幾乎什麼都賣,名氣最大的是永和堂的“趙老九”,從山西到河南各縣沿途都有店鋪。為了方便,專門買了二十頭土黃色騾子,每月一次從河南往山西運送銀兩。此外,老輩中趙金昌的家產也是非常驚人,以致於人們都說“老闆趙金昌,銀子堆成山”。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以永和堂為代表的趙氏家族,發展成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成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的獨特階層。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古村落至今留有設施功能齊全的錢莊、當鋪、戲臺、鏢局、什麼銀樓院,宰生院,油坊,醋坊,豆腐坊,酒坊等等,應有盡有。可見古時的董家嶺是何等富甲一方。

在村裡我們受到了趙根牛老人的熱情招待,又是端茶,又是倒水。我們感受到了古村落人民的淳樸、友善和熱忱。

站立的趙根牛老人和大家交談

董家嶺採風

在趙老家遇到難得一見的古條几。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在趙根牛老人家裡做客

董家嶺村古建築類型獨特,造型精美。以獨立的三合或者四合單進院為基本單元,百餘座院落互聯互通。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三雕工藝。散見於簷口、斗拱、影壁、門枕、戶對,形成難得的點綴。造型別致,內容豐富。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這是一株乾枯的老槐樹,因有九個分支,故稱九龍槐。相傳古時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七,趙氏族人都要在此處按照勾蓮萬字陣點燃365盞地燈。並有專人看守,九龍槐下,地燈不息。這幾天村裡的人都會來此處祈福,祈求一年風調雨順,財源廣進。據傳,地燈有求子、求財、求福、求官運、求健康等說法。形狀不同的地燈,代表著不一樣的期望,不論是否靈驗,點地燈這一習俗,表達的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上馬石、栓馬樁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村中間有一個凹進地面的大坑,村民叫它泊池。其實就是古村落防洪排水的地方,據說每逢乾旱時節,地裡莊稼焦枯,村裡便會選派九位寡婦去泊池打掃求雨。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村民還這樣做過。也許是碰巧?有時還真下雨了。迷信也好,寄託也罷,對於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中國農民來說,表達的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界交往中的祈盼!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精雕細刻的木雕工藝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據村裡老人講,董家嶺村歷史上曾發生過楊六郎大鬧董家嶺事件,宋太宗年間,北遼太后蕭銀宗設計請宋王到董家嶺赴宴,妄圖將宋朝君臣一網打盡,八賢王金殿動本,願替宋王前往赴宴。並親自到楊府用激將法勸說楊六郎隨同保駕,楊六郎保駕八賢王赴宴,在廟中救出八賢王,殺了喇嘛,燒燬廟宇。終使北遼遞交降書順表。

村裡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立碑留給後人,當年的遺址及楊六郎的拴馬樁、飲馬泉還在。只可惜記載英雄的碑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去向。但在民間流傳的一曲戲叫《董家嶺赴宴》或許能為這段民間傳奇佐證。願楊家將忠君衛國的英雄豪氣源遠流長,千古流芳。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村東入口處的觀音廟,矗立於一座高臺之上。與一般坐北朝南的觀音廟不同,這座觀音廟坐南朝北,稱為“倒坐觀音”。在這裡可以看到全村的面貌。站在這裡觀村景,位置恰到好處。正是:

村東入口建廟宇,

保存完好堪稱美。

戲臺慈洞靈光現,

倒坐觀音面朝北。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觀音廟內壁碑

董家嶺採風

觀音廟中有三座窯洞,觀音菩薩被供奉在中間窯洞中,兩側窯洞中分別供奉著送子觀音和關公像。常有村民進廟祈禱,求財求子。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觀音廟還有一座戲臺,供村民看戲娛樂。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婢,男女授受不親,女人看戲要從廟傍小門進入二樓迴廊看戲,不能和男人同坐在戲臺正對面看戲。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印象董家嶺

瀝瀝細雨抑輕塵,

低溫微寒吹大風。

靈石文史一行人,

仿古覓真董家嶺。

董家嶺採風

靈石是晉商故里,清代靈石有“四大家,八小家”之說,皆為該縣的名門望族,董家嶺亦為八小家之一。可見歷史上的董家嶺是何等的輝煌!

董家嶺採風

  下午二時許,採風活動園滿結束。兩位村領導盛情邀請我們共進午餐。我們表示誠摯的謝意!願為宣傳董家嶺這個“深藏於黃土高坡的布達拉宮”,助一臂之力。希望我們的古村落早日成為旅遊度假村,風景名勝區。我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這一天也一定能夠到來!

董家嶺採風

以下是參加採風文友作品

董家嶺採風

董家嶺採風

明清民居建築典範

一一董家嶺採風記

文 任志興

清風伴著車行

穿越蜿蜒山嶺

熱盼的期待

從心底迸發

在青山翠綠間

凝成愜意清新的暖流

壯觀的村莊展現在眼前

立體佈局

層層疊加的窯洞

錯落有致矚目閃亮

猶靜躺在一條臥龍的身旁

安享著天賜福地的歡樂

靜觀全貌建築東西分明

層顯東九西五

暗喻九五之尊

大槐樹立標

文筆塔映襯

魁星樓輝壁

峻嶺為靠峭壁為屏

建築雄渾厚重

古村落建築奇巧

大部以三 四合院為單元

各院通道互聯

防範末然可防可退

以木磚石雕裝飾門面

豪華別緻

昔人嘗足文風雕藝濃情

想必那時繁華珠簾

悄然多了一份讚許

多年的失修

卻令人惆帳纏綿

待精開發重現輝煌

獨樹一幟的九龍槐

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滄桑

仍風采依舊

主杆雖已枯萎

側枝乃新葉繁茂

蒼翠映輝生生不息

傳承著一生一世的昌榮

一座觀音廟紅牆如丹

肅穆屹立村頭保平安

“吟風”“詠月”的題詞

是村民感恩傾心的情長

風清吹散惆帳

沃土裡播下夢想

明月映照心房

懷抱希冀與眾星同歡

暢飲幸福分享天邊蔚藍

懷著敬重的心情

依依不願離去的目光

仍將濃郁山嶺風情凝望

這裡承載著農家人的智慧

以農為本以商養農

業廣惟勤耕讀傳家

別了古村落

深情已沉澱心中暖融融

董家嶺採風

  七 古 春日訪古村董家嶺

尋幽探秘訪山鄉,董嶺民居甲一方。

九層院落珠璣連,五座宅第玄機藏。

枯槐老井寫古意,故道朽屋記滄桑。

觀音倒坐廟別緻,文人墨客賦詩章。

董家嶺採風

七律(新韻)

董家嶺古村贊

汾濱半嶺臥長龍,

趙富一方董有名。

密佈樓層含至貴,

微雕簷下顯安榮。

遼蕭設宴謀殺計,

宋將陪君破陣營。

睹物思人即戀慕,

春風勁力奏高聲。

戊戌春訪

董家嶺採風

訪董家嶺

郭劍鋒

夾綠乘風入董村,

層層舊院未開門。

繁族盛業依稀在,

厚重氣息更感新。

董家嶺採風

  七絕(新韻)

董家嶺古村觀感

層臺迭舍建山崖,

詠月吟風喚雨霞。

簷下燕巢成雀主,

人辭樓在鎖看家。

董家嶺採風

  七絕(新韻)

董家嶺村祭雨

御洪防旱建泊池,

每遇澤涸禱雨司。

寡女洗塘求露降,

怠龍披彩塑村祠。

董家嶺採風

贊董家嶺古村

董嶺民居拔頭籌,

引得騷人墨客遊。

層層院落累代修,

鱗鱗瓦序數世留。

苟富貴,復何求?

糞土當年萬戶侯。

近賞古槐史無跡,

樹下老井水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