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紅眼羨貧”也需下力氣治療

從表面上看,“紅眼羨貧”是在近年來扶貧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和扶貧紅利不斷釋放的大形勢下出現的畸形心理和扭曲現象。從深層次看,它反映出少數人思想上的貧瘠和惰性,也折射出了扶貧工作中精準識貧這一具體操作難題。為此,我們既需要弘揚扶貧脫貧工作中的主旋律,也要精準矯治其間出現的類似“紅眼羨貧”這種不良現象,從而形成脫貧攻堅合力。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各地都在加大扶貧力度,不斷增加投入,扶貧脫貧工作順利推進並取得長足進步。與此同時,有些地方出現了“紅眼羨貧”的問題。

  筆者近期調研發現,一些生活條件尚可的非貧困戶看到貧困戶享受到各種優惠政策和生活照顧後,也要求被納入“貧困戶”以享受各種幫扶政策。有的甚至通過上訪渠道“討說法”或編造莫須有的材料,誘逼基層政府予以扶貧照顧。這是當前基層精準扶貧領域出現的新現象,亟需引起重視。

  從表面上看,“紅眼羨貧”問題是在近年來扶貧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和扶貧紅利不斷釋放大形勢下出現的畸形心理和扭曲現象。從深層次看,它反映出少數人思想上的貧瘠和惰性。有人以為被貼上貧困戶的標籤便可以悠哉樂哉地等著接濟、靠人扶持、享受優惠政策。顯然,這種等靠要、不思進取的思想不僅不利於扶貧脫貧工作的順利推進,而且極易在農村滋生和傳染不求上進的不良風氣。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當前最需要下大力氣治療的一種貧困。  對於這種“紅眼羨貧”的不良思想,迫切需要全方位營造“勤勞致富光榮”“積極脫貧光榮”的輿論氛圍,引導他們深刻認識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美好生活要靠雙手去創造。同時,還應通過樹立創業致富、興業富民的正面典型,激發貧困戶主動作為、奮發向上、獨立自強,將“沾光”和“搭便車”等惰性思維扼殺在萌芽狀態,讓“紅眼羨貧”迅速止步。

  當然,也不排除基層扶貧領域中偶發的優親厚友腐敗行為,引發部分非貧困戶滋生心理不平衡。這說明,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要加大群眾身邊“微腐敗”的有效治理,特別是應加強對基層扶貧領域中優親厚友等不公平現象的懲處力度,構造良好政治生態,減少“紅眼羨貧”的生存土壤。

  “紅眼羨貧”也折射出了扶貧工作中精準識貧這一具體操作難題。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貧,不能識貧何談扶貧?但精準識貧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農戶收入為例,按人均收入3000元為貧困標準線來計算,一戶人均收入2950元,可以計為貧困戶。但另一戶人均收入3060元,則算“邊緣貧困戶”。實際上,這兩戶經濟狀況相差無幾。一旦認定一戶並給予相應扶持政策,另一戶則會或多或少有意見。這正是當前廣大扶貧幹部面對的困擾,也是極易引發“紅眼羨貧”的誘因。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更加科學有效的精準識貧辦法。目前,有些地方堅持實施扶貧對象動態調整辦法,對邊緣貧困戶加以扶持照顧,但大多還是就事論事,“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並沒有根治,“紅眼羨貧”的問題依舊存在。

  扶貧、脫貧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也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舉措。把這項民生民心工程抓好,既需要弘揚扶貧脫貧工作中的主旋律,也要精準矯治其間出現的類似“紅眼羨貧”這種不良現象。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脫貧攻堅的合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蘇省社科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陳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