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反坦克導彈如此猖狂,現代戰爭中坦克還有用嗎?

Nelson5193


坦克在現代戰爭中的影響力在降低,這是一個確切存在的問題,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坦克在戰場中越來越糟糕的生存狀況。

圖:被擊毀的T-72主戰坦克

坦克作為大型裝甲目標,本來就是戰場中敵方國力重點招呼的對象。由於現代主戰坦克普遍很重,像美國的M1A2,俄羅斯的T-90,以色列的“梅卡瓦”以及中國的99A等全重高達五六十噸,龐大的身軀加上較慢的移動速度以及敏捷性不足等原因,導致其被命中的概率相當高。因此江湖上傳言,沒有什麼坦克是一發RPG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發。即使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先進,價格高達800萬美金的主戰坦克德國“豹-2”,依然發生被廉價反坦克導彈幹翻的經歷。因此,在某些人看來,現代戰爭中坦克成了一個性價比極底的存在,被取代是遲早的事。


圖:反坦克導彈

但小兵並不是很同意這種觀點。小兵覺得,坦克依然是主宰地面戰爭的扛把子,短期內不會被取代。理由如下:

其一,坦克擁有無與倫比的毀傷能力。雖然現在已經不可能出現二戰時期那種大規模的坦克集群戰爭,但主戰坦克上的125毫米以上滑膛炮/線膛炮等,依然是地面戰場的大殺器。坦克的火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以城市戰為主要模式的現代戰爭中,坦克帶來的掩護/進攻作用是巨大的。裝甲運兵車即使造的再重,也無法為士兵開闢出一條安全通道。跟在主戰坦克後面的步兵,比坐在任何裝甲車裡的士兵都更加有安全感。
圖:國產99A式主戰坦克


其二,成本考量。現代戰爭打的是體系,你也許說取消了坦克,大不了多裝備武裝直升機,但先不說以直升機的單價你能裝備多少,單單是想要直升機開道,就不知道發射的導彈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天文數字。那一發發導彈射出去,就像往外撒黃金,你有多少可以撒?戰爭打的是錢,但錢畢竟終究有限,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即使土豪如美國,也不敢拋棄坦克全用武裝直升機。
圖:美製“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其三,坦克的生存幾率並沒有那麼低。現代主流主戰坦克基本全身都披掛了了各種厚重裝甲,像陶瓷裝甲、貧鈾裝甲等,其正面防護力基本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以美製M1A2主戰坦克為例,其安裝貧鈾裝甲後防護力達到M1的兩倍,抗裝甲彈相當於600毫米均質裝甲,抗破甲彈達到1300毫米鋼裝甲。除此之外,各種電子干擾系統,主動防禦系統也成了標配。應該說,一般舊式或者威力不那麼強的反坦克導彈,幾乎無法對現代重型主戰坦克造成傷害,只有那些像紅箭-10一樣的先進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才有可能對現代坦克造成毀滅性傷害的。
圖: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國產坦克主動防禦系統

綜上,小兵覺得在現代戰爭中依然有坦克的一席之地。主戰坦克這個大塊頭傢伙,談其過時還有些為時尚早。即使是先前被熱議將要放棄坦克的世界頭號軍事強國,也正式宣佈下一代主戰坦克的研製計劃。更別說像中俄這種“視坦如命”的國家,哪有可能放棄坦克?!

【你認可“坦克過時論”嗎?歡迎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兵者詭道也


反坦克導彈近年威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發射後不管”、攻擊坦克頂部脆弱部位等技術的普及,會不會讓坦克從此退出舞臺?

答案竟然是相反:坦克恰恰會因為這一因素,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是因為,正是因為反坦克導彈等武器的威力不斷增強,現代戰爭中防護、火力、機動性三合一的坦克的價值,才會顯得更為突出!

由於反坦克導彈等武器威脅越來越大,非坦克的陸地作戰平臺的生存力不斷降低,而坦克因為有著防護、火力、機動性三合一的優勢,能夠通過改進自身,進一步增強生存力,才可能在敵人火力增強的大環境下生存下來!

必須承認,由於科技發展,被裝甲車輛視為天敵的反坦克導彈威力越發強大,精確性火力打擊能力更強,世界各大國都在為增強其陸軍裝甲保護力而採購新型技術裝備。

美國的標槍、陶式、地獄火等導彈仍屬於先進反坦克導彈的代表,服役表現也為人稱道,而以色列製造的長釘反坦克導彈、俄羅斯短號、中國紅箭11/12,乃至韓國的最新Raybolt導彈,也相繼問世並交付各國使用,使得全球反裝甲的制導導彈呈現高速發展的勢頭,足以令敵對裝甲部隊深感畏懼。

長久以來,武器的發展存在著矛與盾的關係。在坦克問世之前,擁有足夠機槍的步兵部隊能夠掌握較多的戰場優勢,甚至拿下決定性的戰果。自坦克出現在戰場後,機動力高、火力強大的坦克幾乎是進攻一方的核心武器。不過,隨著反裝甲導彈被髮展且效能逐漸改善後,坦克已非像昔日那樣所向披靡。

反坦克導彈或由人員攜行發射,或由攻擊直升機空中發射,或是裝載在裝甲車輛上發射,一枚即可重創一輛坦克,以較小成本換取較大戰果。

1973年以色列與埃及間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就證實了反坦克導彈的威力。戰爭初期,以色列未能掌握埃及地面部隊戰鬥力,導致以軍第190裝甲旅的110輛坦克遭埃及陸軍用AT3反坦克導彈摧毀達85輛。以色列政府立即向美國要求提供陶式反裝甲導彈。由於美製陶式導彈性能優於AT3導彈,陶式導彈的出現,使埃及軍260餘輛坦克至少有一半以上慘遭殲滅,也讓陶式導彈一戰成名。

面對目前愈發強大的反坦克導彈火力,各大國的坦克也開始配備全新一代防護技術,以抵禦強大制導武器的來襲。

這其中的核心裝備,就是2000年前後開始出現的坦克主動防禦系統。

俄羅斯、美國、中國、德國都已經開發了這一類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它可以主動的迎擊來襲的反坦克導彈或者火箭彈(RPG),將其摧毀,而不讓對方武器實現攻擊坦克的面目的。

一般而言,這類武器通過光電或者相控陣雷達來探測來襲的導彈,由先進火控計算機計算出最佳攔截方案,發射爆炸性的攔截彈將來襲導彈摧毀。

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光電手段一般包括了紫外波段探測器,主要是因為紅外觀測手段會因為戰場上的熱源干擾而丟失目標。反坦克導彈及火箭彈的發動機尾部噴出的火焰,會產生特殊的紫外線輻射信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獨特特徵。在自然條件下,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波長250納米至290納米之間的紫外輻射,所以當探測到這一信號時,基本可以肯定是來自於逼近的反坦克導彈和火箭彈的火箭發動機,進而確定來襲武器方位座標、飛行軌跡和速度。

而坦克主動防禦系統雷達手段的原理則相對簡單明瞭,通過多個相控陣雷達,可捕捉高速飛行的來襲目標。

坦克主動防禦系統相關火控系統隨即控制坦克適當方向上的攔截彈發射器,發射出爆炸性的攔截彈,摧毀來襲導彈或火箭彈。

最初的一代坦克主動防禦系統,爆炸時涉及範圍很大,容易誤傷友鄰步兵和戰車。而目前最新一代系統,已經將爆炸範圍侷限在自身周邊一兩米內,使得誤傷的可能顯著降低。

使用這類坦克主動防禦系統的坦克,包括了俄羅斯“阿瑪塔”坦克、以色列梅卡瓦4、美國M1A2的最新改進型、中國最新坦克家族等等。


轉管炮


當然有用,畢竟坦克能幹的活要比反坦克導彈多多了,坦克能夠作為移動堡壘抵禦敵軍火力打擊,能夠作為移動火炮直接摧毀敵軍目標,能夠作為步兵的載具幫助步兵機動,還能在城市作戰中作為破障工具直接幹掉牆體等障礙物。而反坦克導彈只有火力,能夠打擊坦克、堡壘工事等,別的就什麼都幹不了了。

坦克最初誕生就是為了解決步兵面對作戰工事防禦體系的困局,集合了火力、機動以及防護的坦克很快就在一戰中取得輝煌戰績,並得到大力發展,各國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坦克裝甲車輛,並開始研究相關的戰略戰術。而在二戰中,坦克成了名副其實的陸戰之王,一個裝甲集群產生的攻擊力是很多其他兵器難以比擬的,各大國陸軍主要就是以裝甲兵為核心作戰的。

但是二戰中坦克的生存環境也好不到哪兒去,飛機、地雷、火箭筒、反坦克炮等等,當時的坦克沒有步兵的保護也是比較脆弱的。但是即使這樣,依然不能掩蓋坦克的優點,火力猛、機動優秀而且防護性好。所以才會在反坦克武器日新月異的今天還在發展,並依然是各國陸軍的主力裝備。

在如今的野戰、城市等作戰中,坦克還是不可或缺的武器,美軍在實戰中就發現坦克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攻堅利器。至於中東戰場上各國坦克的頻繁損失,更多的是由於訓練不充分作戰協調不足戰鬥力差導致的。


戰壕


現代戰場上,坦克的確遭遇了巨大的挑戰,在層出不窮的反坦克武器下生存率不斷降低,以至於有人提出“坦克無用論”這種東西。

我看到許多人拿出了不少具體戰例,以說明坦克如何如何脆弱,或者坦克應該如何如何防禦,其實這都屬於本末倒置,沒有真正揭開坦克的定位。少去比較那些反坦克武器打坦克的效率,體系對抗的邏輯不是這樣的。

不錯,坦克目前的確是生存力堪憂,未來坦克也註定會有淘汰的一天,但絕不會是今天。須知大國對抗,是整個體系的對抗,並非坦克一種兵器就能決定戰局,但坦克不行,難道那些反坦克武器就能左右戰局了?

所以,我們不能拿不對稱戰爭的個例,跑來詮釋坦克在戰場上的整體生命力,這對坦克是不公平的,在邏輯上也是不符合體系對抗原則的。

至少在目前看來,坦克仍然是戰爭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沒有東西能夠替代。

曾經60年代,有人喊導彈為王,坦克不行了;70年代,有人說裝甲沒用了,坦克過時了;80年代,還有人喊坦克抵不住飛機,馬上要淘汰;到90年代,依然有人喊坦克被單兵武器克,要拜拜。到2000年了,21世紀了,網絡上這些聲音此起彼伏就沒停過。

事實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坦克在戰爭中的位置,哪怕坦克在戰場上會被反坦克武器一炮一個,只要戰爭的形態與模式沒有本質的改變,坦克就會繼續生存下去,並繼續被研究、強化下去。


哪怕是所謂最能威懾坦克的反坦克武器,實際也沒有真的達到讓軍隊不怵坦克的地步,連薩達姆都知道,對於一隻沒有反坦克手段的軍隊,最爛的坦克也能滅之。所以我裝備坦克,就是讓你裝備反坦克武器的。這是一種體系上的博弈。

如果真按照某些人所謂的“坦克無用該扔掉”,估計會害死不少人,正如美軍當年過分強調“輕型化”概念,以至於過度突出悍馬車的多功能性以及快速反應能力,忽略了中型裝甲車輛在部隊中的環扣能力,致使軍隊輕重脫節,調整了差不多10年才緩過勁來。

坦克戰爭,本質是載具戰爭,人類的載具不可能全部走輕型路線,實際上現在的反坦克武器也沒有那麼完美。坦克的威脅要遠遠大於反坦克武器帶給坦克的威脅。而且作為信息化平臺,坦克可以負擔起核心攻擊平臺的責任,反坦克武器卻只能反坦克。

所以說,哪怕導彈再猖狂,現在的坦克也不可能被淘汰,軍隊體系的節點是一環套一環的,這個節點無人取代,那麼就必然被強化下去,直到整個體系發生變化。

否則你當全世界的大國都是傻的嗎?非要留著一款沒用的淘汰兵器?本世紀要淘汰坦克,再等個50年吧。


王司徒軍武百科


“坦克無用論”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市場,實在是一件怪事。可以想想步兵,從人類歷史上有戰爭開始,步兵就是脆弱的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步兵已經面對一個地獄式的戰場,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各種火炮、機槍、地雷、毒氣都可以輕易奪走步兵的生命,至少可以隨便打飛你的手或者腳。但很少有人相信步兵會沒用。即便核武器出現後,也沒有多少人相信步兵會無用。因為只有當步兵安全地站在對方陣地上時,我們才能說陣地奪下來了。

那麼坦克有哪些無法替代的作用麼?當然有….那就是為步兵提供身邊的巨型掩體、火力支援並獵殺對方的坦克。前者在步兵戰車問世後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替代,後者暫時還沒有一個比坦克更好的選擇。你也許會說武裝直升機能夠獵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但別忘了俄羅斯等國本來就將可以搭載士兵,擁有重武裝重防禦的武裝直升機稱為“飛行坦克”。說白了,坦克的形態可以發生變化,無論是裝甲防護原理、主炮的發射原理,甚至底盤移動的方式都可以發生變化,但只要保持了坦克的功能,既獵殺對方坦克和支援本方部隊,那麼它就是一輛坦克。

實際上,恰恰因為單兵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和RPG為代表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在黑市上氾濫,才拯救了傳統履帶底盤的坦克設計,原因很簡單,想要攔住利矛,堅盾是必須的。原本悍馬這樣的高機動輪式車輛和輪式突擊炮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替代坦克的作用,但坦克皮糙肉厚的特點又讓它成為在反坦克導彈威脅下馳騁戰場的最好選擇。任何防護手段都要與噸位和承載能力相適應,現在戰場上尚未出現比坦克更好的平臺。

其實類似的問題在導彈和核武器出現之初就有很多人提到,但這麼多年之後,大家發現可怕的威脅反而促進了坦克的發展。


強武堂


反坦克導彈如此猖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還有用嗎? 有了反坦克導彈,要坦克幹嘛?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請看下文的分析:

反坦克導彈是用於打擊坦克及裝甲目標的導彈,由於反坦克導彈的造價較低,現階段已經大量裝備在每一個步兵團中,一旦發生衝突只需瞄準發射就可以化險為夷,打爆敵方坦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麼輕鬆就能解決一輛坦克,還保留坦克有什麼用呢?其實呢,現在大國打的戰爭是體系戰爭,是整個體系的戰爭,包含飛機,戰艦,坦克和步兵,如果我們步兵都裝備了反坦克導彈,沒有裝備先進坦克甚至是全部退役坦克的話,在這個體系戰爭的時代,以空中武器,導彈作為主要的戰鬥手段,海灣戰爭證明了純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已毫無用武之地了,空軍才是主宰現代化戰爭的兵種。

但是對於地上防禦作戰來說,坦克的作用是完全不能忽視的,坦克只有在登陸作戰,正面作戰,體系作戰中才能發揮巨大作用,特別是現在戰爭以配合為主,單兵種作戰為鋪的戰爭方式,坦克和陸軍在空軍的配合下,才能打贏現代化戰爭,保衛祖國。雖然反坦克導彈好用,但是體系作戰和現代化戰爭決定了不可能全部裝備反坦克導彈而放棄坦克的,先進坦克雖然造價高昂,反坦克導彈相比之下十分便宜,國家不可能因為一件裝備而放棄這個體系,那麼一旦發生戰爭,對面有能抵禦裝備的坦克的話,戰爭將很快失敗,所以放棄坦克全部準備反坦克導彈是一件愚蠢的行為。


紫龍防務觀察


雖然打擊坦克的成本越來越低,但是坦克仍然是陸地戰場的統治者,許多重要的軍事行動都離不開坦克的支持。誠然,反坦克導彈的出現使得現代主戰坦克的地位遭到了挑戰,但現代主戰坦克相對而言仍然擁有很多優點:

圖為標槍反坦克導彈

首先,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而導致反坦克導彈沒有直接摧毀目標,反坦克小組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重新裝填,連接發射系統,重新制導等工作,而主戰坦克只要短短的幾秒鐘就能完成反擊。且在正常交戰距離的情況下,精準度和威力絲毫不會比反坦克導彈差,且彈藥的飛行的速度也更快。

圖為現代主戰坦克

其次,大多數現代反坦克導彈都是為了步兵設計的。由於是單兵攜帶,反坦克導彈不得不為了保證便攜性,放棄和主戰坦克同樣的光學瞄具和夜市系統,這極大的制約了單兵反坦克導彈的全天候作戰能力。相對的,沒人會在意一輛坦克是63噸還是64噸,且人員編制的優勢也使坦克隨時可以保證有兩個人負責光學系統,這使坦克的全天候作戰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圖為迫擊炮

此外,反坦克小組在攻擊坦克的時候,很容易被狙擊手和迫擊炮的攻擊。而坦克在作戰的時候則可以直接免疫這些無法造成致命傷害的撓癢癢攻擊。最需要注意的是,坦克擁有反坦克小組根本無法相比的機動性。一天不間歇的奔襲上百公里幾乎成了坦克的常態,而反坦克小組機動5公里都十分困難,這也是主戰坦克的優勢。


雙馬尾班長



看了幾個回答,冰雹真的不敢認同回答者所說的坦克的那種被迫的無奈的防禦,或者說面對反坦克導彈就趴窩的這種不切合實際的論斷,今天我們可以看看,世界主要軍事大國那一個不是加強發展新一代主戰坦克,這說明什麼?只能說明未來的陸地作戰坦克依然會發揮其巨大的作用,而且這個作用還將更加強化。




坦克,是目前陸基作戰部隊最有效的攻擊支援火力,當然你可以說還有什麼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甚至是航空兵的強大火力支援,但是一點,一旦進入地面部隊真正的交火,雙方空軍實力相當的情況之下,地面的角逐才是關鍵。


而地面的角逐絕對是看誰的裝甲力量為最,這是一個戰役的決勝力量。反坦克力量就目前的發展的確很有建樹,但為何新一代主戰坦克輩出不窮呢?歸根結底,還是坦克或者說裝甲兵對於反坦克力量裝備的防範性的提高。


反應裝甲都只是基本了,這種靠著反向爆破的裝甲對於來襲導彈採取逆向爆破,最大限度的降低傷損;主動防護系統對於來襲炮彈或者反坦克導彈採取主動攔截的方式,目前已是更多國家軍事部門研究的方向,而且這個成果早已經應用於實戰化,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有來襲炮彈或者導彈,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將依據雷達指引迅速發射反制導彈來擊毀來襲目標,而且效果非凡,當然這個技術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擁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說反坦克系統厲害了,就說坦克不行了;難道防空武器厲害了,飛機都停飛了嗎?那是不對的,有招就會有拆解的招式才是最重要的。


冰雹藍天


提了一個好問題。

實際上還真沒多大用處了。

到不是反坦克武器猖狂而是目前現代戰爭的主流方式在變化。現代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戰爭越來越不容易發生。而戰爭的主要任務成了反恐戰爭。基本上都是一邊倒的武力優勢。使用坦克對游擊隊這樣的輕型武裝誠然有絕對的壓制作用但效費比太低。

30mm口徑機關炮或者40mm口徑榴彈發射器可以解決的事情還真沒太大必要用120mm坦克炮。

因此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步兵戰車相比坦克有更大的戰場優勢。

對付恐怖分子上圖等級的武器裝備就足夠了。

從另一方面看題主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發現,美國的武器裝備總是在突出一個新的概念,而俄國的武器往往會在一個現有的成熟平臺上不斷的超水平發揮。

因此我們就能看到美國的F-15、F-22、F-35這種跳躍式的發展軌跡;也能看到mig-23/mig-27、su-27/su-35 這樣的家族式發展路徑。


美國在坦克上的發展截止至M1就已經停止了,雖然在M1服役後不久美國就展開了下一代坦克的研究。

整體美國的坦克計劃上無疾而終。以至於美國至今都在吃M1的老本。發展的停滯就證明坦克的未來前景渺茫。雖然戰場上移動的堅固堡壘有著其獨特魅力,但畢竟時代不一樣了,如果未來十幾年依舊是現在的低強度戰爭,那麼坦克還真的會逐漸消亡。

取而代之的或許就真的是

帶有機械外骨骼的機甲士兵了。


軍武數據庫


肯定是有用的,像“崔格特”反坦克導彈有中程“崔格特”和遠程“崔格特”兩種型號,這都是根據它的實際使用用途研製的。

中程"崔格特"發射裝置由三腳架、發射軌、瞄準鏡、制導激光發射器和熱象儀組成。遠程"崔格特"發射裝置為“大鷹"/"虎”式反坦克直升機配用的遠程“崔格特”導彈發射裝置由瞄準系統、中央控制電子組件、發射箱及顯示和操縱裝置等組成。各部件均採用模塊式結構。

中程"崔格特"的傳動裝置可保證瞄準鏡對快速行駛目標進行平穩、無振動的跟蹤制導激光發射器與瞄準鏡組裝在一起。中程“崔格特”導彈由戰鬥部、火箭發動機和制導組件組成,並儲存在密封的發射簡內。它無需任何保養,有效服役週期就至少可達20年。該導彈的最大射程與“米蘭”導彈相同,均為2000m,兩者的尺寸也差不多。遠程“崔格特”導彈由尋的頭、控制組件、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和舵機等組成。導彈彈長1570mm,彈徑155mm,重42kg。並且導彈的發射過程如下:射手用熱成象臘準鏡搜索和探測目標,在顯示器上標定要打擊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