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統戰之聲」易有祿:努力做一個知行合一的法律學人

「統戰之聲」易有祿:努力做一個知行合一的法律學人

【人物簡介】易有祿: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71年出生,江西于都人,民革黨員,法治江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彭真民主法制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立法學、憲法學。

如果心學是聖賢功夫,那麼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並非得自頓悟,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易有祿一直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不斷完善自我,服務社會。

實踐獲得良知 外化成為行為

在易有祿教授看來,知是良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在實踐中獲取良知並且內化於心,進而付諸實踐——外化於行。由於本科就讀的是師範專業,加之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大學畢業後,易有祿教授就在高校任教,而且一直未離開高校。他說:“我喜歡大學校園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沒有過於複雜的人際關係,卻有較大的自由空間,教書育人又是助人成長成才,本身就蘊含著職業的崇高性與榮譽感”。於易有祿教授而言,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自身要“致良知”,而且要引導學生“致良知”。在日常教學及與學生的交往中,老師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大學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品格,惟有正己,方能正人。

我校在學校治理和教師管理上,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行政化色彩和氛圍較淡。這兩點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著易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後,他選擇來到了江西財經大學,到今年剛好滿15年。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易有祿教授正是按照上述要求來規範自身,並且引導年輕學生成長成才的。因此,他的“致良知”不僅是自身的品格養成,而且還是年輕學生的品格養成。

努力搞好科研 促進社會發展

易有祿教授說:“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教學是最基本的,與此同時科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提升科研水平可以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提高學科水平,促進學科建設,對服務社會也非常重要。法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法學研究中也應當樹立和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作為一名法學理論工作者,一方面要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致真知”,另一方面要直面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談卓見”,“獻良策”,推動法治進步,促進社會發展。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知,易有祿教授的科研工作一貫比較注重面向實踐與服務社會。近年來,除發表學術論文和主持理論研究課題外,易教授還承接了多項來自立法機關、黨政機關及司法機關的委託課題,針對實踐中存在的法律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完成的研究諮詢報告、評估報告等得到了委託單位的肯定和認可,不少對策建議還轉化成為地方立法或政策文件,為促進地方法治建設發揮了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和提升了學院及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與知名度。

做好民革黨員 堅守統一戰線

易有祿教授是民革黨員和江西省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民革黨員和省政協委員的身份,是增進我與校外單位和人員溝通的重要渠道,藉此可以更為廣泛地與社會各界人士交流,更為全面地瞭解社會,進而更好地履行自己作為民主黨派成員和省政協委員在統戰工作中的職責。”易有祿教授如是說。

統一戰線就廣義而言,是指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組成的政治聯盟。易有祿教授感言,“在統一戰線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併發揮自己的作用,黨和政府也能更全面地聽到來自不同群體的聲音和建議”。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統戰工作也應當調整工作重點,回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提出的新要求。易有祿教授談到自己時說,“作為統戰對象,在新時代要有莊嚴的使命感和更大的責任擔當,在民主監督、政治協商、參政議政中盡職履責,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建真言、獻良策。

知行合一,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正如易有祿教授所期許的那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當在學習實踐中致良知和獲真知,並在內心深處真正地接受和認同,進而將之付諸實踐,承擔起國家和社會賦予的使命,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進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文/網通社 何祖賢 編輯/匡琳 編輯/葛喜玲 責任編輯/肖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