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時期德軍的一個步兵師能對抗日軍的一個甲級師團嗎?

特逸安



嚴格來說德日兩國的步兵師並不是一個建軍思路,德國的步兵師是為了應對機械化戰爭比較注重機動性個反裝甲作戰,而日軍的甲級師團雖然是絕對主力但是依然是為了傳統步兵對抗而建立的部隊,單兵作戰意志大差不差他們的裝備水平決定了戰鬥力,在這方面走在時代前面的德軍當然更勝一籌。

以二戰末期德國增強了機械化作戰能力的師級單位為例,第320步兵師(隸屬於莫德爾中央集團軍群)經過庫爾斯克戰火洗禮之後實力被削弱相當於德軍東線師級單位的中間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

根據德軍戰後資料該師1943年8月底僅剩9945人(滿員時接近20000人)、有32門榴彈炮(24門105毫米口徑、8門150毫米口徑)、21門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21門50毫米中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5-150毫米口徑)、69門80毫米迫擊炮、495挺機槍、9858支步槍和320多支衝鋒槍。

德國師一般有2個或者更多的榴彈炮團。配備36-48門炮(24-36門105毫米中榴彈炮、8-12門150毫米重榴彈炮)。到1943年有新增了很多120毫米重迫擊炮,有些配備給步兵團,有些直接給步兵營,此時的德軍士兵還配備了大量半自動步槍和全自動突擊步槍,火力輸出遠在日軍之上了。

相比之下日軍步兵班缺乏衝鋒槍等自動火力掩護,在常規的陣地戰中會吃虧。德國步兵營有48挺機槍和20多鋌重機槍火焰噴射器等壓制火力遠在日軍之上,輔助6門80迫擊炮和9門50迫擊炮。到1943年每個營新增4門120重迫擊炮。戰前德國編制一個步兵營有800人左右,從1943年一個師平配備20-30門75毫米的重反坦克炮。


比較重要的步兵師還有一個連(10輛左右)的75毫米坦克殲擊車或者是III號強擊火炮連。東線還活躍著120多個獨立的炮兵營。1943年東線有177個德國師,除去預備役那個前線的師都可以配備一個獨立炮兵營peibeit30輛左右III號強擊火炮。幾乎每個師都會配備一個88毫米重型高炮營輔助防禦為例不用多說。

可見納粹德國國防軍的步兵師發展越來越重視防禦性和反裝甲作戰,而此時的日軍呢?受限於戰場規模他還是一支一戰時期的傳統型步兵師團,以關東軍的主力第8、12、14、20等甲等師團為例,他們在1942年之後的配備如下:

兵員28000人、步槍9000、輕機槍360、重機槍110、輕戰車30輛、輕裝甲車7輛、擲彈筒356門、步兵炮18門、自動炮18門、山炮12門、速射炮24門、95式野戰炮12門

比較大威力的火炮還有100毫米榴彈炮24門、4年式150榴彈炮12門,可見日軍的重炮在德軍之下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裝甲突擊力量也可以忽略不計,即便是甲等師團得到很多獨立裝甲、騎兵、炮兵單位的支持,他依然不可能德軍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