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新思維”

編者按: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我國農業生產正加快從小農經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出現了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催生了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許多新業態。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率已超過三分之一。規模經營的加快直接導致了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而這些要素的重新配置又勢必要求人們用新思維去經營農業:旅遊思維、跨省思維、大數據思維……不斷湧現的農業新思維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為農村“產業興旺”夯實了基礎,為鄉村振興插上了翅膀。

旅遊思維:夏賣油來春賣花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新思维”

江西省樟樹市愛農湖生態主題樂園內,市民在體驗採摘桑葚之樂。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繼前些年“用管工業的方式管理農業”的工業思維之後,現代農業經營中又悄然出現了一種新思維——旅遊思維。五顏六色的油菜花、風光秀麗的田園綜合體、能採摘能認領的百果園……成為了一些城郊接合區、風景名勝區、特色農業區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僅江西省休閒農業從業人員就超過110萬人。

江西省農業廳廳長鬍漢平說:“工業思維強調的是精細化、標準化管理,重在管理出效益;旅遊思維則強調開發出農業種植功能之外的觀光、休閒、養老、教育等多種功能,重在以人氣聚財氣!”

像景區一樣以人氣聚財氣

春暖花開時節,在江西農業大學的油菜花試驗田裡,記者看到紅色、橘紅色、粉紅色、粉白色、桃紅色、白色等各色油菜花競相綻放,格外惹眼。

“這是我們用四年時間,培育出的17種彩色油菜花。”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青年教授付東輝說,過去他們培育的主要是高產油菜,這幾年,隨著油菜花觀光熱的興起,他們不僅要培育高產油菜,還要培育好看、具有觀賞價值的油菜花。

培育五顏六色的油菜花,春賣花來夏賣油,就是時下農業旅遊思維興起的結果。記者採訪發現,隨著旅遊思維的興起,過去農村單一的種養業開始加快向農旅結合的新業態轉變,田間地頭出現越來越多的休閒旅遊觀光農業項目。

走進位於江西省樟樹市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的愛農湖主題生態樂園,彷彿走進了一個“農業迪士尼”。樂園內,採摘園、植物迷宮、叢林秘境、花花世界、農藝創意園、荷蘭風車等項目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玩賞。

“從春節到現在,我們這裡遊客幾乎就沒斷過,兩個月收入達到近兩百萬元。”過去從事蔬菜配送的生態樂園負責人王劍輝深深體會到旅遊思維給農業帶來的豐厚效益。

在樟樹市市委書記劉安安看來,過去“用管工業的方式管理農業”,現在做農業則像做旅遊一樣,要以人氣聚財氣;過去,農業像園區一樣打造,如今則像景區一樣打造。

在旅遊思維影響下,越來越多從事傳統農業的人也紛紛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植入”旅遊元素,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江西省農業廳副廳長萬國根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江西共有各類休閒農業規模經營企業4810家,農家樂經營戶2.31萬戶,全省休閒農業從業人員超過110萬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總產值達810億元。

不斷挖掘鄉村新功能

記者採訪發現,農業旅遊思維的背後,是農業、農村新功能的不斷挖掘。

走進位於江西省高安市的巴夫洛田園綜合體,彷彿來到了一個風光秀美、充滿田園詩意的鄉村樂園。在這裡,農業不再是繁重的農活,而是被注入藝術、時尚、旅遊等元素,融入了“閒、養、樂、學”等多種功能。

“在國外,農業本身就有旅遊功能、休閒功能和教育功能,這些市場開發出來就可以掙錢!”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負責人肖文是武漢大學系統工程學博士,當過公務員、上市公司老總,特殊的經歷讓他對農業有著特殊的認識。

肖文說,他的巴夫洛田園綜合體包括了“一谷、一園、一鎮”,即巴夫洛生態谷、巴夫洛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巴夫洛風情小鎮,涵蓋了循環農業示範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生態牧場遊憩區等多個板塊,不僅可以生產綠色生態的農產品,還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休閒觀光旅遊產品。

挖掘農業、農村新功能,用旅遊思維發展農業,讓人們找到了一條穩農富農的新路子,並重新思考未來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每年三四月份,“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十萬多畝油菜花次第開放,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過去有一段時間,由於種油菜效益太低,婺源很多農民都不願種油菜。“種油菜費時費力,一畝還只能掙一兩百塊錢,打一天工就掙回來了。”家住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的曹日泉說。

但隨著婺源旅遊的開發,昔日不起眼的小黃花卻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並讓婺源贏得了“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五湖四海的遊客接踵而來。前幾年,一直在外打工的曹日泉回到家鄉,將自家2畝多地流轉給景區統一種植油菜,自己則開了一家農家樂,年收入10多萬元。“過去,我們村800多人有近一半在外打工,但現在基本都回來吃上旅遊飯了!”曹日泉樂呵呵地說。

在付東輝、肖文等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的觀光、休閒、養老、教育等功能將越來越凸顯。未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除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更多優質農產品外,還應該在這些方面更多發力。

需避免單一化、季節化、同質化

雖然用旅遊思維發展農業擴展了農業的功能和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但也需避開一些陷阱,才能順利推動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一是用旅遊思維發展農業需避免單一化。記者採訪發現,一些地方在農業發展中雖然也注意引入旅遊思維,但仍停留在簡單的搞農家樂、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層面,產業形態較為單一。

江西巴夫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於晗說,時下,人們對鄉村旅遊的熱情已不僅僅是看一看、玩一玩,而是有著更多期待,農旅結合應朝著農耕體驗、休閒度假、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方向拓展。

二是用旅遊思維發展農業需避免季節化。業內人士表示,農業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但在農旅結合中,應通過品種搭配或多元發展避免季節化現象。

江西樟樹閣山功能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果蔬觀賞採摘及深加工的企業,公司總經理傅波告訴記者,他的採摘園內搭配種植了無花果、火龍果、鈣果等37個品種,確保遊客每天都有景色看,每天都有果子摘。

三是用旅遊思維發展農業需避免同質化。記者採訪發現,隨著農業旅遊思維的普及,很多地方都開始了農旅結合的探索,但在此過程中需避免同質化問題。

付東輝說,他們之所以培育這些五顏六色的油菜花,就是因為眼下越來越多的地方都在搞油菜花觀光,但各地景觀差別不大,都是千篇一律的金黃色,容易導致審美疲勞。

跨省思維:農業要素“強強配”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新思维”

山東壽光客商孫鳳堂在江西省樟樹市張家山街道投資建設的蔬菜產業示範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山東過來種菜的、浙江過來種瓜的、廣東過來種稻的、福建過來種茶的……記者在江西採訪發現,“跨省思維”正成為新型農業思維,其背後是農業正著眼全國乃至全球來配置資本、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

統計表明,近五年來,江西共引進省外境外農業投資項目1194個,引資總額1700多億元。專家稱,農業正進入新招商時代。

外地客商跨省來種地

“山東、甘肅、海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粗算下,我們已在11個省市區有投資,投資額達70多億元。”在江西省樟樹市張家山街道一個新建的蔬菜產業示範園內,來自“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魯壽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鳳堂掰著手指和記者細數起了自己投資過的省份,勾勒他的蔬菜產業版圖。更令人驚奇的是,前幾年,他還在美國洛杉磯和荷蘭阿姆斯特丹收購了兩個基地。

“現在,我們壽光很多搞蔬菜的企業都已經走出壽光、走出山東,在全國甚至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投資。”孫鳳堂說。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和農業投資效益的提升,農業生產中正興起一種新的跨省思維,許多農業企業、新型職業農民等都開始跨省甚至跨國種地。

在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鎮南山村,今年,浙江客商陳惠民剛剛流轉了700多畝地,準備種植臺灣、日本等地的果蔬。“我是第一年到省外投資農業,但我身邊很多搞農業的朋友之前就出來了,在江西、貴州、四川等地都有投資。”他說。

如今,行走在江西許多田間地頭,經常能碰到像孫鳳堂、陳惠民這樣從外省到這裡來投資農業的客商。

在井岡山大隴鎮案山村,記者遇到了從廣東到這裡投資休閒農業的客商蔡春風。在他的投資下,案山村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度假村,村內不僅新建了百花園、採摘園,還開起了咖啡館、農家樂、小吃鋪等。蔡春風說:“這裡生態環境優美,很多客人都從外地跑過來玩,我很看好這!”

在外省企業“跨”進來的同時,本地企業也在積極“跨”出去。這兩年,江西正邦集團先後在內蒙古、吉林、河南、雲南等地佈局投資建場。正邦集團品牌部總監葛名揚說,目前,正邦已在全國29個省區市擁有480家分子公司。

生產要素全國配置

在業內人士看來,跨省思維的背後是農業開始著眼全國乃至全球配置資本、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

今年春耕前,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澤泉鄉觀音橋村種糧大戶袁鬆鬆和朋友一起去福建考察了一個農業項目。“如果放在以前,我肯定不會想到還會去外省種田。”他說。

十年前,袁鬆鬆剛開始返鄉種田時,在自己村裡流轉了100多畝地。他說,那時,農村的土地流轉主要是侷限在本村或熟人間,偶爾有人出去種田或外地人來包田的,大家都覺得很稀奇。

但在隨後的十年裡,袁鬆鬆自己也開始外出包田種,並且從最初的跨村、跨鄉到跨縣,再到如今開始考慮跨省。“現在和那個時候不一樣啦,外出包田很常見,大家都是哪裡有好田就去哪。”他說。

記者採訪發現,受農村的鄉土性、農業的低利潤和農民的保守觀念影響,過去,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範圍較小,大多侷限在一村、一縣、一省。然而,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如今,農業迫切需要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要素的調配。

孫鳳堂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壽光在蔬菜尤其是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但經過這麼多年開發,本地不管是土地還是環境承載力,都到了一個極限。只有走出來,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於為何要到國外收購基地,孫鳳堂說,美國、荷蘭在蔬菜育種和大棚蔬菜種植方面走在世界前面,“比如美國洛杉磯是全世界育種行業一個重要城市,全球很多大的種業公司都在那設有分公司,我們只有到了那裡,才能及時瞭解全球育種行業的最新動態、最新技術,做到和國際接軌”。

和孫鳳堂一樣,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許多農業企業、新型職業農民都迫切需要通過“走出去”獲得更大的發展。

陳惠民告訴記者,來江西之前,他一直在浙江本地經營,但由於沿海土地緊張,他的基地面積只有300畝,且難以擴大。經朋友介紹到江西來考察後,他發現這裡不僅土地多,而且生態好,很適宜發展高檔果蔬種植。

“現在,到外省投資農業已經很常見了,我今年先流轉700畝地,如果發展好,下一步還會擴大規模。”他說。

實現農業的“買全國”“賣全國”

記者採訪發現,用跨省思維經營農業,在全國乃至全球調配生產資料給農業生產帶來多重有利變化。

首先,通過跨省思維促進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

陳惠民說,在農業生產中,以前,受地域限制,像江西這樣的農業大省有許多土地、生態、勞動力和市場等要素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和開發;而另一方面,沿海充足的資金、專業的人才、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管理模式等卻因當地土地緊張等原因等找不到“用武之地”。“而通過跨省思維,沿海的資金、人才、技術、管理模式和江西的土地、生態、勞動力等形成優勢互補,實現了跨省的分工合作和利益共享。”

其次,通過跨省思維推廣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

孫鳳堂告訴記者,壽光很多蔬菜企業到外省來投資,也帶來了種植蔬菜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有力推動了其他地方蔬菜產業的發展。“比如,我們到樟樹建示範園,周邊村莊一些種菜的農民跑來看了以後都說開了眼界,原來菜還可以這麼種!”

樟樹市委農工部部長熊春華也說,雖然他們從壽光引進的只是一家企業,但想發展的卻是一個產業,“希望通過這家企業把我們當地的蔬菜產業發展起來”。

最後,通過跨省思維實現了農業的“買全國”“賣全國”甚至“買全球”“賣全球”。

記者瞭解到,在壽光企業帶動下,從去年開始,產自江西贛州的蔬菜已通過中歐蔬菜班列走出了國門,有力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江西豐城華英禽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彭中國也告訴記者,華英從河南到豐城投資設廠後,利用自身的品牌和銷售體系,將豐城的麻鴨做成了一大特色產業。“目前,我們每年養殖麻鴨3000萬羽,帶動3000多戶農戶增收1.2億元。”他說。

大數據思維:“測天測地測市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新思维”

農業物聯網自動化系統,可對大棚內環境進行實時感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郭強攝

農田裡建氣候觀測站,用手機一掃就可獲得田塊的施肥方案、成立大數據中心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種什麼養什麼……“大數據思維”的背後,是農業生產從“靠經驗”走向“靠數據”、從粗放走向精準的變革。

用大數據“測天測地測市場”

春耕前夕,記者在江西宜春市下轄的豐城市採訪時,發現了一個農民“賣天氣”的故事。

賣“天氣”的農民叫雷應國,是豐城市秀市鎮雷坊村一位“80後”種糧大戶。面對記者“天氣怎麼賣”的疑惑,雷應國自豪地用手機掃了掃“雷應國生態富硒米”包裝上的二維碼,大米產地的氣候狀況、環境條件、氣候品質等信息一目瞭然:“累積溫度3363℃、總雨量650毫米、平均每天日照時數7.3小時……”

原來,為了更好服務農業生產,氣象部門在他的農田裡專門建了一座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監測周邊環境。在包裝的二維碼旁,還有氣象部門頒發的“氣候品質認證”標誌,靠著這標誌,雷應國種植的生態富硒大米“身價”從原來的8元/斤漲到18.8元/斤,且供不應求。

雷應國賣的“天氣”,實則是對生產氣候環境精準把控。記者在農村採訪發現,眼下,農業生產中越來越多地用到數據,並由此興起一種新的大數據思維。

在江西省奉新縣宋埠鎮宋埠村,建華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單春拿著手機,對著一塊農田掃描定位。不一會兒,手機屏幕上就彈出了田塊的編號、營養成分和施肥建議:土壤酸性較強,可增施生石灰。“這是我們新使用的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它會對每塊田進行數據分析,然後提醒我們怎麼施肥,缺氮就讓我們施氮肥,缺鉀就施鉀肥。”宋單春說。

大數據不僅“測天測地”,還“測市場”。在豐城市梅林鎮江橋村,貴澳集團投資2.1億元打造智慧富硒產業示範園,種植綠色無公害的富硒蔬菜。公司副總經理王根元告訴記者,他們有一個龐大的調研團隊和大數據中心,可以及時掌握全國乃至全球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信息。“我們會定期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並調整我們的生產,什麼賺錢就種什麼。”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

在業內人士看來,農業大數據思維的背後,是農業生產從“靠經驗”走向“靠數據”、從粗放走向精準的變革。

一是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精準把控。

走進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萬畝富硒綠色蔬菜產業園,只見一排排現代化高標準溫室蔬菜大棚鱗次櫛比,隔壁的控制室內,一塊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大棚內的環境數據:“空氣溫度:29.1℃;土壤溫度:17.6℃……”產業園技術總監王希華告訴記者,這種溫室大棚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可自動調節溫、溼、光、水肥、二氧化碳,進而給蔬菜創造了一個最適宜生長的環境。

二是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投放。

在江西省高安市巴夫洛智慧農業展示中心,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上,農作物長勢、每日農事安排、人工和生產資料投入及未來產量和收益等數據盡收眼底。江西巴夫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於晗說,過去農業澆水、施肥、打藥主要憑經驗和感覺,如今通過大數據正向生產管理定量化和精確化轉變。

三是確保農業產出的精準可控。

在江西省資溪縣“一畝茶園”的茶山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攝像頭和傳感器。以往,種茶人種出好茶,只能靠經驗和運氣。如今,通過“互聯網+”技術,這裡已經實現了大氣溫度、土壤溼度等數據的實時採集,茶樹的生長、管理有了科學的依據。

資溪縣“一畝茶園”江西片區經理姚婭介紹說:“一旦出現數據異常,我們會進行人工干預,確保我們茶葉的生長環境和出品,符合一個有機標準。”

“投入”大數據,降風險增效益

記者採訪發現,對於現代農業來說,大數據已經和無人機、溫室大棚、生態農藥等一樣,成為一種新的“投入品”。它的使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許多有利變化。

首先,通過對環境的精準把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

溫度低了,自控系統將自動給其加溫;溫度高了,降溫系統就會自動開啟;水分含量低,大棚內的滴灌系統會自動打開;不需要陽光時,就把遮陽系統打開……記者在一些現代農業示範園看到,通過大數據技術,農業生產人員可對環境進行分析,並根據需要對溫度、溼度、光照等進行調節,從而讓農作物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生長。

不僅是自然風險,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也被大大降低。王根元說,過去農民種田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至經常發生滯銷、脫銷現象,而通過大數據技術極大緩解了這一問題,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

其次,通過精準投入和提升智能化水平,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

記者採訪發現,物聯網的運用,不僅可以通過環境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還可以通過智能化操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指著基地裡的水肥一體化設備,江西井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槐康笑著說,這臺設備由一臺電腦控制,農作物渴了有水喝,餓了就施肥。“有了它,不僅管理起來方便,還能省下不少工錢!”陳槐康說,採用水肥一體化設備後,基地再也不用僱人澆水施肥了,同時,產量也更穩定,每畝地能多掙二三百塊錢。

最後,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有效把控,並減少農業面源汙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於晗說,過去農民憑經驗施肥打藥,不僅浪費了大量農藥化肥,而且還帶來農藥殘留超標、農業面源汙染等問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如今,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並減輕農業面源汙染。(記者劉健、郭強、陳毓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