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關注我們,即有機會獲得價值100元中石化加油卡

上月,工信部網站公示了2017年和2016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清算審核信息。審核數據顯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應獲補貼資金66.41億元,共161667輛車可領取補貼。與企業申報情況對比,有三成補貼申請遭到核減,不能領取補貼。補貼申請的通過率較上一年大幅下降。

啊!燃油車很貴,進口稅下調依然買不起,新能源車上牌都要等到2020年以後,現在補貼申請又大幅下降,這車還讓不讓人開了?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公示信息中備註了各車型補貼核減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包括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國家監管平臺數據核算里程不符合要求、電池組型號及生產企業與推薦目錄參數不一致等。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數次收緊、審核越發嚴格、事前撥付改為事後清算、增加車輛行駛里程與補貼掛鉤的考核條件……想騙補?沒門兒。與此同時,主管部門開始建立新能源汽車運行實時監測機制,完善中央、地方、企業三級監測平臺,加強車輛使用情況的考核。

按照今年出臺的補貼政策,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劃分為五檔,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全部取消。一直說要落實的新政終於來了。

612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

低續航里程補貼縮水

6月12日,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8]18號)正式執行。

新政新在哪裡?與之前相比,壓低低續航里程車型補貼,調高高續航里程車型補貼,新能源客車及新能源專用車補貼標準也進一步下調,但氫燃料電池補貼力度不變。

新政鼓勵高續航車型發展,300公里以上續航提供更多補貼,300公里以下補貼大幅減少,150公里以下續航的車型則一分錢補貼都沒有了。同時,新政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舉例來說,如想購買一輛續航里程為300公里的純電動乘用車,2017年能獲得的補貼最高為4.4萬元,2018年最高標準則為3.4萬元,而對於超過300公里續航里程的車輛,在新政執行後可以獲得4 到5萬元的補貼,超過了2017年最高補貼。

有關新能源汽車經銷商表示:“新政的公佈讓消費者和汽車生產廠家都將關注的焦點彙集到高續航里程車輛上,消費者都會先詢問續航里程有多少,然後才會考慮價格因素。廠家方面也會逐步淘汰失去市場的段續航車輛,加大高續航里程車輛的投放。”

新能源車要漲價?

對於消化補貼退坡的壓力,企業一般會採用三種辦法,一是適當提高銷售價格;二是挖掘自身潛能;三是要求電池企業降價。

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幾次新能源補貼政策調整時都出現過。這也引發了一些疑問,是不是新能源汽車的利潤空間很大,可以輕易壓縮?

但如果換位思考,同樣賣10萬塊的車,今年因為補貼退坡,如果賣11萬肯定沒有人會買,所以汽車廠商會採取廠補的形式,本質上是廠商採用其他形式把剩下那些成本給扛了,而汽車廠商肯讓出一部分利潤是因為更長遠的考慮。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除了主動承擔補貼退坡的影響之外,汽車廠商還會非常敏銳地依據新的補貼政策調整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策略,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

包括電池生產技術在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高速發展,觀察補貼新政可以發現,補貼標準的設定十分具體,幷包含和很多技術細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好補貼的作用,讓真金白銀的補貼能切實換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紮紮實實地發展。

所以,新能源車是不是要漲價,還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新能源汽車步入後補貼時代

低端產能加速出清

部分業內專家和投資人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前景光明,“後補貼時代”加速了行業低端產能出清、強者恆強的格局,未來的投資機會仍然豐富多彩,部分細分領域的行業龍頭還在崛起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助理研究員周毅認為,與2017年補貼標準相比,補貼提高了技術門檻,這樣可以鼓勵車企提高研發技術水平。最為關鍵的是,這一政策能夠增強對整個行業的預期,即補貼會逐步退出,低水平重複造車不再可行。

“預計下一步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會呈分化趨勢,洗牌會加速,重點企業會逐步成熟,中小弱企業可能在資本退出的情況下尋求被兼併收購。”周毅說。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李寶華、新財富分析師鄔博華等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綜合考慮國家安全、經濟利益後的產業政策、國家戰略,市場均堅定看好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機會。“後補貼時代”可能帶來短期陣痛,但從長期看,政策驅動過渡到消費驅動,能夠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國有品牌的全球競爭力。

面對政策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行業普遍認為需要回歸汽車發展本質——控制好成本和提高品質是關鍵。行業集中度提高,強者恆強,同時也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高成本、低品質的低端產能逐漸出清。有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金優勢的企業才能在“後補貼時代”的環境下勝出,行業從“百花齊放”逐漸過渡到“寡頭競爭”。

長江證券電力設備與新能源首席分析師鄔博華則認為,在政策大背景和市場容量下,中國要做到2020年保有量500萬輛,佔世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70%以上,則國際化市場是未來的重點突破領域。

砍了又砍!新能源補貼再減,還能買得起車嗎?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顏景輝表示,新政平穩落地後,消費者對價格的起落情況也出了定心丸,市場會逐步回暖。新政中對於續航里程大於400公里的車輛給予最高額度的補貼,倒逼生產廠家將資源集中在“質”的提高上,促進新能源汽車向更優化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