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祕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明崇禎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檢(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他是從他哥哥明熹宗手上接過的這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他一方面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頻繁更換和濫殺大臣,以致眾叛親離,最終這位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賢明的君主,"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自縊在煤山的清風明月下。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無力迴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據說崇禎曾經夢見一個人在他的手心寫了一個有字,早朝時候問各位大臣,都有是吉利的徵兆,只有太監王承恩大吃一驚,早朝過後私下拜見皇帝,告訴崇禎說:“大字少一撇,明少日,加起來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其實自縊煤山並不是崇禎唯一的路,他在南方仍有八十萬大軍,這些軍隊是足以讓他反敗為勝,平定叛亂的。但是崇禎並沒有徵調他們北上勤王,這又是為什麼呢?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崇禎末年,左良玉擁兵八十萬,號稱百萬大軍,他們駐守武昌,佔據著這中原四戰之要地。左良玉(?-1645年),字崑山,臨清人。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封南寧侯。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侯恂提拔。後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日益驕橫跋扈,擁兵自重。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崇禎十五年(1642年),侯恂被封為督師,他代表朝廷發帑五十萬犒賞左良玉所屬部下,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開封再戰,左良玉不敢迎戰。李自成遂攻打襄陽,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均沒得到補給,遂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舶。到九江後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後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左良玉才出兵收復武昌。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左良玉於是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聽到這個消息後,左良玉部下的將領人心惶惶。因為此時此刻在江南眾人已經擁立了福王朱由菘稱帝,他們請求左良玉率兵東下保護南京。左良玉痛哭失聲,發著誓言不許部下東下。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福王繼位後,晉升左良玉為侯,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並且一同加封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四鎮軍官,都蔭封他們的子孫世襲官職。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左良玉擁有八十萬兵力,號稱百萬,前五營是他的親兵,後五營是投降過來的士兵。每年春秋時節在武昌的各座山頭上操練兵馬,每座山上只有一種顏色的旗幟,山谷中都給插遍了。演習的辦法是用兩個人並排騎馬飛馳,稱作"過對"。馬蹄聲震天動地如打響雷,幾里外都能聽到。東部各鎮的兵馬只有高傑最強,但也遠遠趕不上左良玉的兵力。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左良玉擁有這麼多的軍隊,為什麼崇禎皇帝在兵敗被圍的時候不徵調左良玉的軍團北上勤王呢?其實這是有兩方面原因的,其一:崇禎皇帝敗的太快了,這讓駐守外地的藩王大將們措手不及,根本來不及調軍北上。其二:左良玉自從朱仙鎮一戰失敗以後,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完了,後來歸附他的大都是一些烏合之眾,軍容看起來壯觀,但左良玉不能很好地駕馭部下了。

崇禎在南方有一支幾十萬的神秘大軍,為何崇禎至死也不願調其北上

所以說,崇禎皇帝不是不想調大軍北上,他是根本來不及徵調大軍,再加上左良玉雖有報國之心,但是他並不能很好的調度軍隊,這也因此貽誤了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