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職場中, 如何選出需要重點培養的下屬?

萬航林


職場中的領導,或者說管理者,培養下屬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在很多大公司裡比如著名的華為,管理者能不能帶出人才,是其能否晉升的一個關鍵指標。簡單地說,一個管理者要想在職位上更上層樓,第一個要滿足的條件,就是你走了之後有人能接得住你的位置,這樣的領導才可以順利晉升;如果你高升了,原團隊裡卻沒人能頂上來,這不能說明你能力強,反而是你失職的鐵證。正如韋爾奇的那句名言,“在你成為管理者之前,你成功的標誌是使自己成功;在你成為管理者之後,你成功的標誌是使別人成功。”

所以我認為,職場中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的兩條基本思維就是:其一,管理者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下屬,帶得出人才的管理者,才是優秀管理者;其二,並不是所有的下屬都值得培養,一定要有的放矢,否則很有可能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


那什麼樣的下屬才值得培養呢?從個人的經歷和感悟來說,我認為如下5條標準最為關鍵,只要把握好了,就八九不離十。

1、下屬的工作能力強不強。

工作能力出眾的下屬,可以優先考慮向管理崗位培養。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絕大部分都出身於業務能手,因為熟能生巧,只有精通業務才知道哪些是管理的關鍵點,一個不懂業務的管理者一般是不合格的。

工作能力強不強,有兩個參考系數,其一是具體業績,其二是對工作重點的把握。工作業績好不好,看數據一目瞭然,不必多說。對工作重點的把握稍微提一下,這裡說的“重點”,要麼是公司目前面臨的困境,要麼是個人工作價值的突破點。

2、下屬的溝通能力強不強。

我一直有個固執的觀點,“工作中的一切問題,都是溝通問題。”但凡出現工作事故,“溝通不到位”一定是其中一個原因,幾乎沒有例外。所以溝通能力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與之相對的,管理者在培養人才梯隊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溝通能力這個因素。

公司的管理者,尤其是中基層管理者,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上傳下達,無論是向上彙報還是向下佈置,都需要溝通能力作保證。正確的決策,如果在傳遞過程中沒有充分的溝通做鋪墊,發生曲解甚至誤解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些人的性格只喜歡埋頭做事,不喜歡在人前講話,這樣的人就不太適合做管理者。當然,誇誇其談而不出活的人,更不適合做管理者。

3、下屬的結果導向強不強。

結果導向,可以理解成用事實說話。不為失敗找藉口,只為成功想辦法。一個結果導向強的人,一定是一個執行力強的人,而執行力有多重要,地球人都知道。

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行為作風,具備結果導向的人,能擁抱變化,迎接挑戰,盡其所能地向目標挺進。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能坦然接受,從不找客觀理由。反之,沒有結果導向的人,一旦遭遇失敗,要麼抱怨支持不到位,要麼懷疑決策有問題,要麼指責對手出老千,總之都是別人的錯,跟自己無關。

4、下屬的創新能力強不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但技術需要創新,管理同樣需要創新。一個人有沒有創新能力,在平時的工作中就能看出來。有創新能力的人,能更靈活地解決問題,其個人氣場往往比較強大,這樣的人就有點“當官”的底子了。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上都沒有創新,那在管理上一定不會有創新,這是肯定的,因為觀念的創新遠比技能的創新要困難。

5、下屬的格局意識高不高。

所謂格局意識高,這個東西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清楚,大概可以說成是,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待眼前的事情,站在未來的角度來對待今天的工作,從而達到從整體上把握分寸的意思。這就帶點務虛的成分了,更多的是一種感覺,說通俗點就是“識大體,顧大局”。雖然有點虛,但是很重要。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即使其在其它方面都無可挑剔,也不可能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因為一旦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其優先考慮的顯然不會是集體利益。

6、話說回來,考察下屬的維度很多,遠不止上述5條,但這5條標準是基石、是輪廓、是骨架,只要這5條過關,總的來說問題就不會太大,其他方面進行微調即可。

當然了,一個巴掌拍不響,職場上的事還要講究一個你情我願,因此在培養下屬之前還要看下屬自己的意願,是不是願意向管理崗位發展。不過一般來說,人是渴望進步的,只要下屬自己有這個意願,而且符合上述5條基本標準,就可以重點培養了。


陳向東


我是一名10年的創業者,創業之前職場經歷從銷售實習生做起,經歷比較順利,一直做到了分公司總經理。之後跨行業做了3個公司的職總,對中小規模的企業管理有一定的經驗和總結。

題者所問的問題是老闆或管理者比較常見的問題,我也曾在職場中,自己刻意去培養的人最後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離我而去,當時感覺非常不好,有種被辜負的感覺。從那兒之後我開始重視思考這個問題,並做了很多總結和測試,那麼到底什麼人值得培養呢,接下來我來分享我的觀點。

職場是一個小社會,好的職場氛圍是保障高效率工作的基礎

我會把職場打的氛圍和很多制度,打造成一個自由市場化的場所。有能力,有意願的人才會在這個氛圍中脫穎而出,那麼這些人是我首選的培養對象。反過來看要培養自己的核心團隊,如果培養的人沒有在團隊中脫穎而出的能力,未來培養其做左右手,那麼對團隊人才成長的積極性不利,對實際工作的能力水平也不能服眾。

有德有才之人,重用

可是現實中,這樣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會顯現出來他的特點出來。記得我的職場成長之路,不也是如此嗎。所以我會觀察下屬中思維比較積極,內心強大,願意付出,願意吃虧的人,對他們做重點培養。

最好的路就是無路可走的路,最好的人才也是無路可走的人

人性中有很多光輝的方面,也有一些人性特點是職業發展的阻礙。往往當我看好一個人,他的工作表現也不錯。所有人都覺得他很優秀,肯定是公司培養的重點對象時,這樣的人容易讓所有人失望。反觀我的職業道路中,真正成大事的人中,70%以上是我說的無路可走的人,他們創造了奇蹟。


最後,職場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情仇。每個人來到這個江湖的目的都是為名為利,但是最後有人歡喜有人愁,這是自然規律。作為管理者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為團隊的每個兄弟姐妹負責。我的觀點是有緣走一起,我不負任何人,最後能走多遠就要看緣分深淺了。


職場談銷魂,侃職場話創業,看我的段子讓你銷魂專注分享原創職場智慧,喜歡請關注轉發收藏。

逍遙派二當家


千里馬如果遇不上伯樂,那也是平庸的一匹野馬而已。職場也是,每個下屬都有可能是一塊璞玉,但需要上級領導有一雙“慧眼”,能夠發現它的特點,可以怎樣成為一個精品。所以善於發現下屬的潛力,是作為領導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由於領導風格有差異,每個崗位需要的能力也是有不同的。所以概況下來,從幾個角度,我們去物色有價值的人。第一,品德。很多企業培養下屬,能力是一個方面,但人品一定是最最重要的環節。正確的三觀,是否和企業價值觀一致,這些都是要考察的。品德修養是一個人的“根”,根不正,樹就歪。第二,能力項。能力分為已經具備的,和有待開發的潛力。業務能力過硬,具有良好的溝通和協作以及情商等等,作為優秀的員工在這些方面是會有突出表現的。第三,個人意願和動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驅動力,而這個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和行為。所以瞭解下屬真實的意願,對於工作他的成就感和期望在哪裡。有句話叫“扶不起來的阿斗”就是最好的案例,如果一個人自己都沒有向上的進取,也沒有更高的要求,即便你給她創造了機會,也是白浪費力氣。最後一點,也是很多主管忽略的,就是下屬一定是一個要有愛的的人。你可以去關注他的家人、朋友圈以及同事,他是不是能友善待人,熱情並給予別人正能量,用愛去關心身邊每個人,如果他只關注自己,只愛護自己,自私去考慮個人利益,他很難走的長遠。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關於下屬的選擇和重點培養,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僅列出三點提供參考

1.員工的自身專業能力: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般情況下也是在本行業的優秀人才之一,一名管理者之所以能做到管理崗位肯定是具備一定的業務能力的,在工作中,具備大量的經驗,知道哪些能力是本崗位的重點能力,什麼方面需要重點加強,什麼方面容易出現紕漏,所以在考慮人員的時候,需要根據員工的自身能力進行綜合評估,找到具備本行業或者崗位的共通點,這樣的員工加以培養,可以快速進步。

2.溝通協調能力: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停的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每天都要溝通協調很多事情,在工作中,由於溝通不到位,沒有及時溝通而出現的情況有很多。所以溝通協調能力是每個人工作的一項重點能力,在選擇重點培養的下屬的時候,這個可以作為一個比較關鍵的能力進行優先考慮,總而言之就是自己能做好的同時,能同其他人表達好、協調好。

3.辦公協同能力:隨著職場的越來越年輕化和現代社會的互聯網化,職場的變化越發的包容和開放,員工之間的辦公協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員工之間的辦公協同能力越強,工作的便捷度越高,相互之間的優劣互補能夠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可以重點作為一個考慮方向來進行考慮。



合易人力資源


1.肯自發自動的學習和工作。這是態度。

2.遇事能拿主意,並且果斷行事。這是能力。

3.遇事能受委屈,不抱怨。這是情商。

4.不貪,有良好的愛好和習慣。這是品行。

5.講義氣。這會涉及到他將來投桃報李的忠誠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