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百萬醫療保險”這麼大的“坑”你知道嗎?

“百萬醫療保險”這麼大的“坑”你知道嗎?

中經金融:follow me!

“百万医疗保险”这么大的“坑”你知道吗?

被業界爭相推崇效仿的“百萬醫療”保險正面臨跌下“神壇”的危機。

“百万医疗保险”这么大的“坑”你知道吗?

今年4月~6月間,天津保監局、銀保監會相繼出臺關於“百萬醫療”類短期醫療險及短期健康險的監管要求和消費提示。

其中,天津保監局表示針對相關產品在銷售、核賠、理賠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加大監管力度。銀保監會文件明確禁止保險公司在設計這類保險時,給消費者留下“大坑”。並於近期針對短期健康險在續保宣傳方面存在的誤導風險,向消費者發出提示。

一時間,以“百萬醫療”保險為代表的短期健康險成為眾矢之的。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多家險企對此頗為緊張。

監管力度加大

簡單來說,健康險是重疾險和醫療險的統稱。而“百萬醫療險”因其一般醫療保額達到100萬元而得名,此後同業競品也延用了這一保額。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某保險網站檢索“百萬醫療”,共收集到63款與百萬醫療相關的產品,但部分產品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百萬醫療險。

4月18日,天津保監局發文稱,對保險公司銷售“百萬醫療”類短期醫療險加大監管力度。明確要求,在銷售環節,必須向投保人明示產品本質是短期醫療險,釐清“連續投保”和“保證續保”的區別。在核賠環節,對理賠依據的“近因原則”給予全面具體界定,增加制式規則,減少人工核議,最大限度減少理賠灰色地帶。在理賠環節,做到應調盡調、應賠盡賠、杜絕濫賠。

5月4日,銀保監會下發《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負面清單》,明確禁止保險公司在設計這類保險時,給消費者留下“大坑”,其內容包括: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為追求營銷噱頭,在嚴重缺乏經驗數據、定價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設定高額給付限額,並在短期健康保險中引入“終身給付限額”“連續投保”等長期保險概念,誇大產品功能,擾亂市場秩序。

6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互聯網渠道短期健康保險續保問題的消費提示》。針對部分消費者反映的通過互聯網購買的短期健康險產品到期後不予續保的問題,明確短期健康險不含有保證續保條款等方面情況,提醒消費者對此類產品要謹防宣傳誤導。

記者在上述調查中注意到,大部分“百萬醫療”產品都打著續保可至80歲、99歲的標語。但經過梳理發現,大多數“百萬醫療”產品都不保證續保。在產品詳情頁中的“產品亮點”一欄,標註有廣泛覆蓋、可續保至99歲等字樣。而在“投保須知”一欄,大部分產品標明“保險人不排除產品迭代升級的可能,可能導致全部或部分發生過賠付的投保人不能連續投保。投保人再次投保的,以屆時實際在售產品為準。”但部分保險公司對於是否保證續保,在“投保須知”一欄確沒有明確指出。

根據《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規定,短期健康保險是指,保險期間在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證續保條款的健康保險。

事實上,對於非保證續保的產品,保險公司可能會出現停售、調整費率或推出替代的新產品等情況。目前,網銷短期健康保險的合同中雖然對續保做出了相應的約定,滿足條件的消費者在保險期間屆滿時,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繼續投保,但這並不等同於保證續保。

市場痛點的產物

6月7日,保險業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8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3.0,與2017年(60.6)相比有所提升,但整體發展處於基礎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覆蓋率尚不足10%,還需要從多方發力推動。

多位受訪對象對記者表示,就“百萬醫療險”而言,客觀上是解決此前市場需求痛點的產物。

“‘百萬醫療’之所以火爆,與人們的需求是離不開的。不管是職工還是城鄉居民,基本上都有某種形式的社會醫療保險,但大家對大病的個人支出還是非常多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百萬醫療保險著重於保障大額的醫療費用支出,雖然概率較低,但還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這也是它為什麼賣的比較火的一個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表示。

明亞保險經紀資深合夥人劉亞非指出,百萬醫療險解決了之前保險市場上的一些痛點。以往保險公司住院醫療保額都在幾千元,或者一兩萬元左右。而因為零免賠,所以保費相對較高。但若真的發生風險,每年報銷幾千或者一兩萬,實則解決不了因患病而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

某險企人士表示,事實上,百萬醫療的推出,增強了健康險覆蓋面。其設計的初衷是讓保險提供切實保障,解決一些家庭面對鉅額費用時“因病至貧”和“因病返貧”的難題,從而解決百姓核心醫療保障需求以及痛點。近幾年,百萬醫療險的問世,讓一些80後、90後擁有了人生第一張健康險保單,百萬醫療通過免賠額的設置,使保費價格更易被老百姓接受。

據統計,目前市面上除了幾款百萬醫療險設置了零免賠額,其餘都設置了一萬元的免賠額門檻。劉亞非表示,這也是百萬醫療險保費低的原因之一。業內人士分析,免賠額越低,就表示發生風險理賠的概率越高,也就意味著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越大。

劉亞非表示,“百萬醫療產品雖然有一萬元左右的免賠額,但是這樣做到了兩個優勢:第一因為有免賠額,所以價格低廉,畢竟目前來說大部分人住院花費都在一萬元以下,而且一萬元以下也是大部分群體可以承受的風險;第二,一萬元免賠之上保額可以做到三百萬元甚至更高額度,可以在客戶真的發生風險的時候解決真正的經濟壓力;在此市場環境關係以及互聯網助推下,百萬醫療迅速佔領了市場。”

高保額與費率引關注

除了保費較低以外,自2017年年初,百萬醫療險一般醫療保額升至300萬元,癌症保額同步升為600萬元,這個額度如今已經成為百萬醫療險的標配。

然而,亦有業內人士認為,“提保額”是一個很取巧的升級方式。一方面保額的提高能夠更好地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從眾多同質產品中脫穎而出。過去300元保費購買100萬保額,如今同樣的價格能買到300萬保額,槓桿是過去的三倍,看上去更划算;另一方面由於百萬醫療險是報銷型產品,以目前的醫療費用水平來看,百萬以上的額度很少用得到,公司並不會因此而大大增加賠付成本。

銀保監會此前發佈的《關於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中重點提出此類保險設計時候嚴重缺乏經驗數據、定價基礎。

劉亞非表示:“此類產品的保險金額雖高達200~300萬元、甚至更高,但適用範圍限定在普通三甲公立醫院,而從公立三甲醫院的實際花費來看是遠達不到的。這樣的產品設計可能會影響到保險產品的長期、穩定運行。這類產品被列入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負面清單也體現了監管部門對於保險公司風險的監控,並從長遠利益保護消費者權益。”

但記者也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快速發展,新型醫療技術的發展會導致醫療費用的大幅上升。有數據顯示,以當前肺腺癌治療為例,靶向藥費用約130萬元/年,再考慮手術費、住院費、其他用藥的醫藥費等,一年的治療費用有可能超過150萬元。

此外,作為短期健康險產品,每年續保費率的變化亦值得關注。記者拿到的一份百萬醫療險的費率表顯示,保費隨著年齡的增大,呈現出由高到低再回升的趨勢。其中,16~20歲階段的保費最低,61~65歲階段的保費最高,兩者比例約為1/10。

對此,朱儁生表示:“費率上調的風險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們去醫院看病的概率會隨著年齡提高而升高,所以相應的費率就會高。”

面對薄弱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市場空白,百萬醫療險及各類健康險將迎來怎麼的變化,本報將持續關注。

“百万医疗保险”这么大的“坑”你知道吗?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