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拿破崙三世是否有機會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

仁勇校尉


有機會,而且機會還不小。

要想阻止德國統一,並不需要拿破崙三世有多麼高的政治才能和外交天賦,他只要按照17世紀法國大政治家黎塞留的安排就足以讓普魯士裹足不前,讓德國的統一大業成為無助的泡影。只要拿破崙三世智商正常,俾斯麥都無半分成功的可能,但拿破崙三世用他的實際行動表明,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蠢材,有時候真能斷送一個國家的國運。


(外強中乾的政治蠢材:拿破崙三世)


一、法國的核心外交利益,防止德意志地區形成統一的強權,以威脅法國在歐陸的霸主地位

法國的核心外交利益是什麼?早已被17世紀極富天賦的法國天主教主教黎塞留所明確。

黎塞留作為當時最了不起的外交家,第一次突破了宗教意識形態的藩籬,將國家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的核心內容。

(17世紀法國的大外交家:樞機主教黎塞留)


黎塞留清除的認識到,法國要想成為歐陸霸主,必須防止中歐成為統一的地方強權,只有德意志地區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法國才能依靠其領土和人口優勢稱霸歐陸。

因此,黎塞留在任時,一直致力於離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各諸侯,讓他們互相攻訐,不能形成合力,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威,他甚至不惜支持和天主教水火不容的德國新教徒,這在當時被視為大逆不道。

(德意志地區的分裂就是法國最大的國家利益)

在黎塞留看來,只要能維護法國的利益,他可以和任何人結盟,哪怕完全違背自己的宗教信仰。也許在黎塞留眼中,國家利益才是他唯一的信仰,至於天主教身份,不過是迷惑愚蠢的對手罷了。

自17世紀以來,法國只要遵守黎塞留的策略,就能在歐洲橫行無忌,一旦不遵守,就會接連吃癟。

歷史的經驗證明了黎塞留的智慧,拿破崙三世只要秉持分化離間德意志地區的策略,就能讓法國立於不敗之地,但很可惜,拿破崙三世是一個好大喜功、目空一切,而且極好虛名的政治蠢材。他不僅完全沒有遵守黎塞留的策略,甚至連國家利益這一外交基本原則都拋棄了。


二、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拋卻國家利益,以意識形態為準則,間接促成德國統一

拿破崙三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蠢材,他和他的先祖拿破崙一世一樣,痴迷於一時的虛榮,而枉顧國家利益。

拿破崙三世是一個極為信奉民族主義思想的君主,他甚至將支持民族主義革命代入了外交政策中,以至於將法國的國家利益拋之腦後。

黎塞留的建議是儘量和歐洲其他列強保持大致友好的關係,法國的全部精力應該用於離間德意志,並逐漸予以控制。拿破崙三世的外交與這一原則完全相反。而拿破崙三世意識形態外交最大的諷刺就是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拿破崙三世間接幫助了俾斯麥)


當時的德國,雖然普魯士十分強大,但是依然有不少小邦國,這些邦國諸侯為了保全自己的地方統治權,是德國統一最大的阻撓者。如果黎塞留還在,他一定會不遺餘力的支持這些人,從而讓德意志更加混亂。

但是拿破崙三世是一個地道的民族主義思想信奉者,他認為全歐洲的人民都應該實現民族自決和統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最理想的狀態。秉承這種思想,拿破崙三世不僅不支持德國地方諸侯,反而開始支持普魯士,支持他們儘早完成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大業。


(拿破崙三世與俾斯麥)


拿破崙三世在1860年寫道:“普魯士為德意志民族之表率,是正統德意志王國中最大者,其自由良知、思想開明,均優於其他德意志邦國。”

在拿破崙三世的支持下,德國民眾民族意識覺醒,統一的聲音越來越大,這直接導致了之後普魯士在攻佔巴黎後,幾乎光憑威望就能兵不血刃的完成統一。

要是沒有拿破崙三世的幫忙,恐怕俾斯麥要想解決德國地方諸侯,並不容易。

拿破崙三世如此愚蠢,以至於俾斯麥評價道::他喜怒無常反令人高估其智慧。


三、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政治蠢材導致的外交災難,法國成為眾矢之的。

拿破崙三世先是在意大利支持民族主義革命,這直接得罪了奧匈帝國,拿破崙三世原本設想的是他幫助意大利民族主義者驅逐北部的奧地利軍隊,然後意大利革命者佔據南部,而他佔據北部,但問題是民族主義最看重的就是國家統一,意大利革命者怎麼可能容忍拿破崙三世侵佔意大利國土?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法國既得罪了奧地利,又沒得到意大利的領土。


之後,拿破崙三世又愚蠢的支持波蘭民族主義革命,希望他們擺脫俄國的統治。

俄國,一直是歐洲均勢的重要參與對象,但因為其遠離歐陸核心,處於大陸邊緣和二流國家的地位,一直是被列強拉攏對抗敵國的角色,對於歐洲強國來說,俄國對他們的霸權威脅不大,是個適合拉攏對抗強敵的角色。

俄國在拿破崙戰爭、一戰、二戰中都起到了幫助其他列強消滅強權的任務,對於歐陸列強來說,拉攏俄國是一個基本國策。

但拿破崙三世似乎忘了他先祖的教訓,再一次得罪了俄國,沙皇對他支持波蘭人獨立的行為怒不可遏,法俄關係急劇惡化。

之後,拿破崙三世又受到俾斯麥的挑唆,突然進攻比利時,這又引起了英國的警惕,英國擔心拿破崙三世會效仿拿破崙一世,打破歐陸的均勢,英法關係也急劇惡化。

歐陸的其他四個強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法國全得罪了個遍,這直接導致當普魯士大舉入侵法國時,其他各國都袖手旁觀,坐視巴黎被攻佔。

擊敗法國的普魯士由此名聲大噪,從而藉著威望統一了全德意志。

(藉著對法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統一了德國)


拿破崙三世的外交如此之愚蠢,以至於奧地利大使胡布納感嘆道:“拿破崙三世如果不是喪失了理智,實在難以理解其行為為何如此之瘋狂,他的動機讓人十分費解。”

在拿破崙這個政治蠢材的運作下,法國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而普魯士則統一了德國,成為了新一代的歐洲強權。

命運似乎在此時十分眷顧德國,他為俾斯麥送上了一個千年難遇的豬對手,在拿破崙三世無數次無腦的助攻下,德國的統一大業迅速進行,而法國由於不當的外交也成為了眾矢之的。最後,眾叛親離的法國在普魯士的進攻下潰不成軍,德意志帝國在凡爾賽宮內宣告成立。


沉思的托克維爾


這是1789年到1815年之間的26年裡德意志邦國分佈的四張地圖麼,分別是1789年、1808年、1812年和1815年。我把四張圖的主要部分並列在一起截了屏,這樣便於你們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我們再來具體看。

這是1789年的第一張地圖,從這幅圖裡我們可以看出截至1789年德意志的邦國狀況仍然基本上保持著1648年以來的局面。

這是1808年的德意志地圖,這時候德意志的小邦分立狀況已經大為改變,在西部和南部已經出現了整塊的大邦國領土。這是德意志在19世紀最初幾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產物。在這一系列變化裡很多人只記住了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但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只是這些革命性變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真正決定了德意志歷史走向的是1801年的《呂內維爾合約》,這項合約裡法國要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割讓所有萊茵河左岸的領土,但是看第一幅圖我們就可以看出萊茵河左岸的領土並不都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所以也有很多諸侯因此而受損,為了兌現《呂內維爾合約》,被迫對整個帝國作出徹底的改革,其結果就是哈布斯堡王朝依賴德意志的大邦君主對整個帝國的制度進行了根本性的調整,取消了除美因茨大主教和條頓騎士團之外的所有的教會諸侯,和絕大部分帝國城市的獨立,以此彌補諸侯的損失或者換取諸侯的支持。從而讓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整個萊茵河左岸以割讓給法國。同時在德意志中部還出現了拿破崙給他兄弟設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在它西邊還出現了拿破崙給他妹夫和偉大的騎兵統帥繆拉建立的貝格大公國。在西南部未來的南德意志大邦巴登大公國和符騰堡王國都已經成型,巴伐利亞王國的領土甚至比1815年還要大。

這是1812年的德意志地圖,這時候拿破崙帝國已經達到了歷史上最大的版圖,而德意志的政治地圖也變得更加完整。

這是1815年以後建立的德意志邦聯的地圖,如果不考慮德意志以外的情況僅就德意志的狀況來說從1815年到1866年之間,德意志的政治地圖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從這幾幅地圖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德意志的統一的最大工作實際上在1862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總理以前就已經完成了。而讓德意志從1648年到1803年之間一個多世紀的分崩離析局面裡走出來的最大原因就是法國的持續擴張。法國和俄國一個向東擴張,一個向西擴張,讓神聖羅馬帝國失去維持其傳統制度所需要的寬鬆的歐洲格局,所以神聖羅馬帝國被迫跟上歐洲其他強國的腳步,成為一個足以與其他強國對抗的強國。而法國擴張的大部分成就是拿破崙三世的伯父拿破崙一世皇帝完成的。所以說德意志的第一國父非拿破崙一世莫屬。

(到1860年代拿破崙三世已經不像一開始的那副畫那麼英俊瀟灑了,他還剩下十幾年可以活,但是他覺得自己還沒老,逃到巴黎的他曾經高喊“夫人們還愛我!”來證明這一點)

而1852年登位的拿破崙三世雖然因為他的“反革命”立場而一度受到歐洲各國君主的歡迎,但隨著1848年革命的遠去,他卻越來越以1848年革命在歐洲版圖上留下的最後遺產而受到其他“正統君主”的排斥。所以拿破崙三世在歐洲的最大外交政策就是打破《維也納合約》所建立的歐洲秩序。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拿破崙三世把他的力量投入對意大利統一的推動,而意大利唯一符合他政策的國家就是撒丁王國,因為意大利的兩西西里王國是波旁王朝統治的,如果讓兩西西里統一意大利就會在歐洲增加一個波旁王朝的強國,而這樣做的結果將進一步鼓勵法國的波旁正統派起來推翻拿破崙三世。

(與演變為一場災難的普法戰爭相比,1859年的意大利戰爭是法國近衛軍的輝煌勝利,當時的拿破崙三世皇帝親臨戰場,他的英雄形象是這樣的)

但拿破崙三世這樣作的結果是削弱了作為意大利強國之一的奧地利帝國,也破壞了他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關係。在德意志問題上拿破崙三世就沒有理由站在哈布斯堡一邊了,所以拿破崙三世實際上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是樂見其成的。只是他沒有正確的估計到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軍事實力的差異。1866年的普奧戰爭能夠爆發,跟拿破崙三世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拿破崙三世借給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九千萬克朗外債,奧地利就沒有錢打仗,而加入拿破崙三世多借一些錢給奧地利,奧地利也不會只能在短期內維持它的軍隊,從而在沒有來得及完成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就貿然開戰。

也就是說如果拿破崙三世要採取行動1866年戰爭爆發以前他就完全可以對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進行干預。雖然這樣可能刺激到英國,但是英國在丹麥已經戰敗的情況下也不可能站在普魯士一邊投入一場歐洲戰爭。拿破崙的干預很可能讓普魯士在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問題上採取更加保守的政策。在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問題上奧地利提出的用荷爾斯泰因交換普魯士的西里西亞的方案被俾斯麥拒絕了,而俾斯麥提出的用錢買下荷爾斯泰因的方案也被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拒絕了。在這兩個方案都失敗的情況下,弗朗茨·約瑟夫才因為財政壓力而不得不動員軍隊,即便如此普魯士依然試圖和奧地利妥協要求雙方同時把軍隊後撤。如果此時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法國這個強大的盟友,很肯能普奧站在根本不會發生,那麼自然也就談不到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1866年戰爭之後普魯士的吞併政策至少冒犯了兩個強國,第一是同屬漢諾威王朝的英國,第二是和德意志小邦長期通婚的沙皇俄國,亞歷山大二世對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的遭遇深感憤怒)

第二個干涉期是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到1867年盧森堡問題爆發之間,此時拿破崙三世有一個潛在盟友,那就是對普魯士吞併德意志各邦,尤其是割走黑森達姆施特大公國的領土表示不滿的俄國沙皇。德意志統一侵犯的並不只是拿破崙三世的利益,相反雖然看起來德意志統一直接損害了法國的利益,但是在1867年這個時間窗口而言,拿破崙三世事實上是樂見其成的,相反俄國的不滿情緒比法國要大。俄國一直視1815年以來的神聖同盟和君主聯盟為歐洲外交格局的基礎,同時黑森-達姆施塔特在內的一系列德意志小邦和羅曼諾夫王朝有親戚關係。因此1866年以後面對普魯士的吞併政策,雖然俄國在波蘭和普魯士有一個極強的共同利益就是反對波蘭。但事實上這種共同利益無法抵消俾斯麥在1866年對正統原則的踐踏帶給沙皇的憤怒。如果拿破崙三世這個時候和俄國締結軍事同盟,那麼奧地利也會加入進來,如果締結了法俄奧三國的反普魯士同盟,那麼南德意志各邦基於復仇心態和爭取自存的目的,肯定也會加入進來,甚至英國因為同族的漢諾威王國被吞併也可能加入同盟。拿破崙三世甚至不需要動用武力,只要威脅普魯士恢復漢諾威王國、黑森卡塞爾選侯邦,就可以恢復德意志的分裂狀態。而面對英法俄奧已經南德意志各邦的大同盟,普魯士很可能會退縮。

(拿破崙三世在色當的失敗是他自己的一系列錯誤的結果)

第三個干涉機會是1867年的盧森堡問題這個機會就差的多了,拿破崙三世到北德意志聯邦成立才採取自己的應對措施,而且還是很愚蠢的從荷蘭手裡買下盧森堡。這個政策實際上是法國對比利時野心的一步,其結果就是拿破崙三世既沒有爭取到俄國,也沒有和奧地利締結真正意義上的聯盟,還刺激了原本因為漢諾威被吞併而對普魯士心懷不滿的英國。給1870年的孤軍奮戰和孤立狀態做了一個預演。盧森堡問題的最終結局是1867年盧森堡被宣佈為永久中立國。拿破崙三世在英國和普魯士的共同威脅之下退縮。說明了這個機會其實已經不足以阻撓普魯士統一北德意志了,但是如果我們把把希望寄託在南德意志各邦上,其實依然有機會,拿破崙三世只要不去愚蠢的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盧森堡冒犯英國,轉而和俄國、奧地利締結更緊密的聯盟,甚至通過對漢諾威國王的同情態度爭取英國的友好,同時整頓兵力,並且保持克制不去對普魯士進行挑釁,導致普法站在爆發,那麼南德意志各邦可能真的如俾斯麥自己在1867年說的“在一代人的範圍內都不會加入北德意志聯邦”。


克羅採和春天


拿破崙三世不僅有機會,而且有非常大的機會阻止普世統一德國。


拿破崙三世


事實上,德意志統一某種意義上並不為歐洲列強所歡迎,因為德意志地區作為歐洲列強之間的緩衝地帶和解決矛盾紛爭的場所,一旦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將使得歐洲列強之間沒有任何緩衝,直接碰撞。這種直接碰撞的結果很可能是,主要強國之間的全面戰爭,而非是為了調整某些具體利益的局部戰爭,結果將是列強均勢體系失衡,最終導致均勢體系瓦解崩潰。這是所有強國不想看到的。從這個角度說,拿破崙三世拿了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


維也納體系下列強均勢繫於德意志的分裂


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最主要的推手俾斯麥在德國統一過程中,以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利用列強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及弱點,採用靈活多變、不擇手段的外交權術,使列強不能夠聯合反對普魯士。對於奧地利威逼利誘,對於俄國建立相對友好的中立關係,對英國盡力靠攏。而對於拿破崙三世的法國,俾斯麥採取的是盡力延緩法國在對於普魯士不利的時刻對普魯士進行打擊。


鐵血宰相俾斯麥


首先,在波蘭問題上普魯士站在了俄國的一方,而英法奧則試圖對俄國施加壓力但又不願意直接援助波蘭,經過了一番外交折衝,俄國人將普魯士看作是可以用來抗衡西方列強的力量,所以俄國樂見普魯士的強大。在這一番外交較量中,本身佔有很大優勢的拿破崙三世不但沒有達到佔領萊茵河左岸的目的,反而使得法俄關係惡化。


普丹戰爭


其次,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歸屬爭端問題上,俾斯麥利用英法、英俄、法俄和俄奧之間的矛盾,迷惑英國,誘使法俄中立,聯合奧地利戰勝丹麥。在這一過程中,法國本來有機會借普魯士對丹麥作戰之機打擊普魯士。但是,在俾斯麥拋出的誘餌,提出如果法國在普魯士與丹麥的戰爭中保持中立,普魯士就有可能同意將萊茵河左岸割讓給法國,同時向拿破崙三世保證不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併入普魯士,從而使拿破崙三世選擇了中立旁觀。所以當普丹戰爭爆發後,英法俄三國基本保持中立立場,丹麥孤立無援,最終丹麥只能放棄兩公國。在這個過程中,拿破崙三世本來也可以進行干涉,從而阻止普魯士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問題從國際問題變為德意志內部政治問題,但拿破崙三世卻貪圖普魯士拋出的誘餌,選擇了中立。


普奧戰爭中的克尼格雷茨戰役

(畫中正中騎馬者為焦急等待結果的俾斯麥與老毛奇)


第三,對丹麥戰爭獲勝後,普奧兩國爭奪德意志霸權鬥爭越來越激烈了,普奧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俾斯麥利用列強矛盾和弱點,爭取俄法英在普奧戰爭中再次中立,以孤立奧地利。而在普奧戰爭中,法國的中立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所以俾斯麥再次與拿破崙三世做了一次交易,但這次交易並沒有形成文字協議,而是俾斯麥對拿破崙三世做了含糊而又巧妙的表述,即使拿破崙三世對其所要求的領土抱有希望,又給俾斯麥日後賴賬奠定了基礎。同時,俾斯麥又盡力使拿破崙三世相信,普奧戰爭將是一場長期的、艱苦的戰爭。所以,在普奧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又一次“完美”的錯過了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機會,拿破崙三世反而還表示

對於普魯士的擴大,我們沒有反對意見。

然而,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獲得速勝,這是拿破崙三世和整個歐洲都出乎意料,並感到震驚。因此,拿破崙三世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分別提出調解和仲裁普奧戰爭。最終,普奧簽訂合約,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但普魯士並沒有過於削弱奧地利,從而為下一步同法國作戰埋下了伏筆。同樣在普奧戰爭這一過程中,拿破崙三世也有非常好的機會干涉普奧戰爭,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但拿破崙三世再次栽倒在了俾斯麥拋出的香餌上。


普法戰爭中的俾斯麥


而正是在普奧戰爭爆發的1866年,拿破崙三世的外交遭受了一些失敗。首先就是沒有為了阻止普魯士的進一步強大,與普魯士開戰;也沒有對普奧戰爭進行干涉,錯過了最佳時機以至普魯士迅速戰勝奧地利並將德意志地區初步統一起來,而法國卻一無所獲。在美洲大陸,對墨西哥干涉的失敗,讓拿破崙三世威信一落千丈。拿破崙三世為了恢復其威信,鞏固其統治,所以在1867年開始了對普魯士的挑釁性外交,阻止德意志的最後統一。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準備在外交上爭取歐洲各國在未來普法戰爭時期對普魯士支持或者中立。當時,英法因為爭奪海外霸權關係緊張;而俾斯麥,以支持俄國廢除《巴黎條約》中有關黑海中立化的條款,迎合俄國。而拿破崙三世本身就因為波蘭問題,使得俄法關係疏遠;而在《巴黎和約》問題上,拿破崙三世又竭力反對修改合約;再加上奧法接近。俄國進一步倒向普魯士。而法國和奧匈帝國又是意大利統一的最後絆腳石,所以意大利也不會站在法國一邊。而奧匈帝國,因為元氣未復、俄國的壓力以及境內民族問題等,在未來的普法戰爭中採取了觀望態度。


普法戰爭形勢圖


最後,在普法戰爭爆發前,拿破崙三世又因為俾斯麥在前兩次戰爭中口頭向其許諾的領土而將其有侵略比利時企圖的證據交到了俾斯麥手中,俾斯麥將之交給了英國和俄國,從而激起了英俄對法的強烈不滿。因此拿破崙三世再一次為俾斯麥所愚弄,不僅沒有從俾斯麥手中獲得補償,反而讓自己成為了眾矢之的。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利用有關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的“艾姆斯急電”,成功挑起了拿破崙三世的怒火,使拿破崙三世主動向普魯士宣戰,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在戰爭爆發後,俾斯麥利用由法國拿破崙三世草擬的包括吞併比利時在內的法普草約,使法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拿破崙三世不僅已經喪失了阻止德意志最終完成統一的機會,自己也兵敗色當,成為了普軍的俘虜。


hording


他唯一的一次機會就是普奧戰爭的時候,當普魯士即將把奧地利的軍隊打敗的時候,他出兵干涉,幫助奧地利軍隊將普魯士人打回去!類似可以說是拿破崙三世唯一的一次機會!

當然咱們公平的說,在當時拿破崙三世是否有這樣的魄力在德國地區與普魯士開戰,而且在普魯士迅速的將奧地利擊敗的時候,法國軍隊是不是能夠及時的完成集結然後強有力的干涉普奧之間的戰爭,我想在當時的情況下,法國軍隊恐怕是沒有這樣的實力。因為在當時拿破崙三世,預算著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會曠日持久,法國軍隊完全可以在幾個月時間內完成集結然後出兵干涉,可是他絕對沒有想到那次戰爭,一個多月就完了,普魯士和奧地利迅速的議和,而且普魯士還開出了讓奧地利很難拒絕的條件!這個讓拿破崙三世喪失了干涉的理由!

當普魯士人將奧地利趕出了未來的德國,而且雙方達成了妥協之後,拿破崙三世的命運基本上就定型了,他唯一倒黴的就是他活到了普法戰爭爆發的時候,在那場戰爭中他遭到了羞辱性的失敗,走上了國破家亡的道路!


帝國曆史


是有過這樣的機會,普魯士的三次王朝戰爭能取得勝利,除了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強大外,還得益於俾斯麥在歐陸大國間搞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大國理論上在普魯士進攻丹麥和奧匈帝國的時候,都有機會干涉普魯士統一,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其實普魯士統一期間,法國也沒閒著,法國一直取於資本主義革命鬥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