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聯合國五常是保持不變的嗎?

動漫說一說


按照聯合國憲章的精神,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永久席位。這也是“常任”這個詞的意思。這是相對於非常任理事國而言。非常任理事國要每2年更換。一共十個非常任理事國會在聯合國劃出的5個全球分區中進行競爭選舉。每次選舉競爭都很激烈。

(圖為聯合國大會開會現場)

6月9日聯合國大會剛剛選出了5名非常任理事國:德國,印度尼西亞,南非,多米尼加和比利時。這五個國家將從2019年1月1日開始擔任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兩年。

此前的10個非常任理事國為:玻利維亞、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埃塞俄比亞、哈薩克斯坦、科威特、荷蘭、秘魯、波蘭、瑞典。

今年年底,荷蘭,埃塞俄比亞,瑞典,玻利維亞和哈薩克斯坦將不再擔任非常任理事國。秘魯,波蘭,赤道幾內亞,科特迪瓦和科威特作為留任的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在2019年結束。

那麼為什麼要競爭非常任理事國呢?因為聯合國安理會有比較大的權利,經常會有提案譴責誰,甚至會支持某國對另外國家發動戰爭。為了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木叔舉個例子,前兩天安理會就加沙衝突投票:科威特提出了譴責以色列的提案。為什麼是科威特而不是巴勒斯坦或者沙特?就認為科威特是非常任理事國,只有他在安理會,當然就由他代表。可見這個席位的重要意義。

五常保持不變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的變化規律都是聯合國憲章規定的。這是在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剛成立時制定的,至今70年左右了也沒有修改。所以如果要改變常任理事國的任何規定,只能對聯合國進行一個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改革。

幾年來印度、日本、德國、巴西就一直在推動聯合國改革,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安理會的設置不合理,越來越成為各方扯皮的地方。

木叔還是以加沙衝突為例來說明這個事情。科威特譴責以色列的提案獲10票支持、1票反對、4票棄權;美國譴責哈馬斯的提案獲1票支持、3票反對、11票棄權。都沒通過。換句話說,折騰了白天沒有任何效果。為什麼會這樣,就因為五常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只要自己不喜歡或者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提案,肯定就被否決。

科威特的提案美國否決了;而美國的提案俄羅斯否決了。英國、波蘭、埃塞俄比亞、荷蘭在兩次投票都棄權。

因此這種五常席位不變,一票否決權不變的情況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未來聯合國改革,可能常任理事國的相關規則要變化。但諷刺的是,如果聯合國改革安理會五常肯定要投票,五常有否決權,對自己不利的肯定否決了。改革從何說起呢?


木春山談天下


有些人可能對聯合國五常這個名字感覺到陌生,但是要說出它的全名大家就都知道了。

那就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一共有5個國家,都是二戰時期的五大戰勝國,有著最強的軍事實力。

這五個成員國除了中國,還有俄羅斯,英國,法國,以及美國。

要想成為這裡面的成員之一也是不容易的,不僅要得到聯合國會員國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還要當時現任的常任理事國都贊成,才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能夠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都擔任著艱鉅的任務,要發揮著自己巨大的作用,維護著世界和平,解決地區性質的衝突。

它們都有著嚴格的法律程序,職權等,除了有4個常任理事國外,還有10個非常任的理事國。這10個都是由大會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每年的任期只有兩年。

不擔任安全理事會的國家遇到該國利益的時候是沒有權利參與表決的,也影響參加理事會,可以被邀請參加安理會的討論,但最後沒有任何的權利。

是否能夠參加,這等條件還是要看安理會的設定。

目前位置這五個常任理事國國家的席位是保持不變的,值得一說的是,中國是在1971年才恢復的常任理事國的位置。還有俄國的席位原來是蘇聯的,等到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


這不是歷史


聯合國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的編制,是二戰結束後定下來的規矩,這是美素冷戰格局下的權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戰果之一,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加強大國協商,共同協作維護世界和平。(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也就是說這五個常任理事國天然具有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雖然事實證明這些大國只會拿小國填坑,抓住機會為自己謀福利,但無論如何這種機制的成立,為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並把會談成果化成現實提供了一定保證,也就是說能夠強制執行了。

基本上來說,五個常任理事國不會再多增加一個,權力就是那麼個權力,多一個人分其他的國家就少佔一份禮,多一個國家就意味著分歧會多一份。

當然想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國家不在少數,近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日本、印度以及巴西試圖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的消息不絕於耳。


當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不是他們想進來就進來的,因為五個大國都有一票否決權,看誰不順眼了,一票過就是了,日本想進,中國指定一票投死他,印度基本上會遭遇一個一個操作。

說到巴西,也不可能,巴西實力不夠,再一個說他處在美國獨步天下的美洲,他還能讓其他的小弟跟他平起平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增可減,可都是在一片國土上前後相繼的兩個政權之間的交接。

就比如說前蘇聯與俄羅斯,就比如說民國到新時代的繼立……,都是前後相繼的兩個政權左右倒右手,始終是拳不離手,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還是那麼幾個,不會多也不會少


歷史三日談


今年6月份,聯大選出了5個“非常任理事國”,分別是德國,印度尼西亞,南非,多米尼加和比利時。與“非常任理事國”對立的便是5個常任理事國,常任和非常任之間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是終身制,一個是輪時制,“五常是保持不變的”!

二戰結束以後,國際社會迫切需要組建新秩序,聯合國的成立是迫在眉睫,於是由美,英,蘇三大國牽頭,中,法兩國協助成立了聯合國,這五個國家也因此具有了“常任理事國”的資格,從現在來看,當年的民國政府還是有遠見的。也是從那時候起,就確定了“五常”的“終身制度”。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國家都在二戰只能說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比如日本,德國,巴西等國家就是典型的例子。以印度為例,作為南亞和印度洋周邊的“老大”,它的政治影響力還是有一點的。有想法又有能力,印度自然而然的也想混個“常任”的位子,可惜的是當年沒有抓住機會,所以現在也沒有機會,因為五常的手裡捏著殺手鐧—“一票否決權”。


未來聯合國的規則可能會改變,但如果涉及到“五常”的利益,五常的否決權肯定不會留著不用,所以“終身制”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能點個贊,關注一下我,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理論上能變,實際上不太可能變動!

五常的設立,其實就是對大國主導世界這一國際政治格局的認可。中英美法俄五國,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美國二戰以後一躍而成為霸主,俄羅斯是唯一能夠敢於和美國抗衡的國家,再加上一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可以說,當時五常的設立沒毛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十年整體穩定的國際局勢,造就了一些新的大國,比較典型的就是日本、德國、印度和巴西這個所謂的四國集團,其實若論政治影響力,印度一直在南亞和印度洋周邊處於地位霸主,而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戰略伙伴,也長時間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代理人,相當於皇協軍隊長的角色。這兩個國家是勉強有資格作為常任理事國成員共同處理國際事務的。德國雖然在經濟上領導歐洲,可是由於二戰以後德國憲法的約束,不大參與國際軍事爭端。巴西經過短暫的經濟發展,很快的又衰落,都不具備入常的可能。

但問題就出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一票否決權上,如果想當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須要向安理會提交議案,但是對安理會的議案五常有一票否決權,因此,凡是觸動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根本利益的議案都沒有通過的可能,增加或者減少常任理事國,恐怕五常這一關就永遠都過不了,至少中國是絕對不會同意日本和印度入常的。

有的人會說,一票否決權太耍流氓了,應該廢除掉五常的這一特權,可問題是廢除一票否決權的提案一旦提出,馬上就會被一票否決,所以此題無解!

所以,雖然聯合國安理會並沒有明文規定常任理事國就一定保持不變,理論上存在著增減的可能,但實際操作中這種可能性無限接近於0!


三日軒主人


想要整明白這個問題,就先要整明白聯合國是怎麼來的,以及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又是怎麼來的,以及聯合國五常有沒有變過,在弄清楚這些後,再看猜想一下以後會不會變化。

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世界新秩序的標誌之一

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由來,縱橫認為從根本上講,就是新興的國家想要謀求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俄與德意奧產生了激烈的對抗,這個時候美國的參與使得勝利的天平倒向了英法一方,而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爆發十月革命,成立了蘇俄政權。

所以,在一戰中做出最大貢獻的英法兩國企圖操縱國聯來一勞永逸,他把新興的美國和蘇聯都拒之門來,國聯的作用微乎其微,連紙糊的老虎都不如,因此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不想再承受下一次的世界大戰,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在美國的主導、其他大國的參與下,創建了聯合國。

也就是說,聯合國是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基礎上,作為二戰勝利後主導世界新秩序的一個組織。

五大常任理事國都有哪些?

常任理事國的意思就是在國際事務中比較管事的國家,尤其是在聯合國憲章中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就是在投票表決問題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不同意就不能通過,我們簡稱為“一票否決權”,所以說,能否成為常任理事國已經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大國政治地位。

經過一系列的磋商,最後確定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華民國五個國家為常任理事國,美英蘇不用說了,反法西斯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他們也不可能打敗法西斯,中華民國雖然實力上不如英美蘇,但是在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牽制了大部分日軍主力,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因此也被提升為五常之一;

唯獨法國有點爭議,因為在二戰中法國是僅僅打了四十多天就投降,丟人丟到家了,但是鑑於自由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加上各種利益的妥協最終讓法國也進入五常了。

五大常任理事國有沒有過變化?

實際上除了英美兩國五常沒有變化外,其他國家都是發生了變化的。

首先就是法國,在1958年法國通過新憲法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其次就是中國,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打破和平掀起內戰,引發解放戰爭,在與人民的戰爭中,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名義上還保留著中華民國的稱號,1949年建立的人民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新中國。

英美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承認新中國的政權合法性,因此依然讓臺灣代表中國,儘管蘇聯在1950年就提出讓新中國在聯合國中取代國民黨的席位,卻遭到了美國的堅決反對,美國曾經提議讓新中國和中華民國同時進入聯合國,遭到我方激烈反對,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新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再加上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下,新中國進入聯合國並且恢復了常任理事國席位。

另一個就是蘇聯了,1991年蘇聯宣佈解體,一個偌大的國家被分成多少個小國家,蘇聯不在了,但是蘇聯的常任理事國席位被蘇聯的最大繼承者俄羅斯取代了。

這就是五常的變化,綜合來說,即使是換也是政權之間的繼承,很難再有新的理事國出現,現在勢頭比較猛的國家德國、日本、印度、巴西等國家一直想要進入安理會。

短時間內,他們還是沒有機會的,原因在開篇的時候就已經說了,聯合國實際就是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重要標誌之一,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中的戰敗國,印度和巴西在二戰中還沒有建國,,所以他們都沒有資格,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五大常任理事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並不會接受一個新的常任理事國的出現,說白了,五常裡面只要有一個不同意,那你就沒有機會。


史論縱橫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有羅斯福最初四警察制,演變過來。羅斯福最早的規劃是由中,英,美,蘇組成世界警察,其它國家禁止擁有軍隊。

1943年10月,中、英、蘇、美簽署了《四國關於普遍安全宣言》宣言明確宣佈四國儘快建立維護世界和平的普遍性組織。

12月24日羅斯福鄭重強調:“英國、蘇聯、中國、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這一思想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思想基礎。

最終通過妥協中、英、美、蘇、法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被明確寫入聯合國憲章。憲章同時規定“大國一致性原則”即安理會通過非程序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就不能通過。

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須要經過所有會員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同時現任理事國贊成,才能通過。

憲章規定雖然只有在程序性問題上常任理事國才有否決權,但是你要覺得能繞過否決權那就太天真了。因為憲章還明確規定,一個問題是否是非程序問題,也要經過安理會投票,此時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這就是著名的雙重否決權。

簡單的說大事聽你的,小事聽我的,但是這個事是大事還是小事由我說了算。所以增加或減少幾乎是不可能的。


漁耕樵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現任聯合國“五大流氓”的地位是怎麼來的還有這代表了什麼。五常(美,中,英法,俄)是當今世界最有權力的五個國家。其地位的奠定是上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就是二戰。

先說說藍星最強-美國。美國雖然在二戰前期並未參戰,但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正式宣佈參戰併成為二戰轉折點。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與後勤保障在此次大戰中顯露無疑。與之比較日本的軍工簡直就屬於耗不起。二戰之後進入冷戰,併成功拖垮前蘇聯,一舉成為世界霸主。現在無論是拼武力,經濟,高等教育還是科技,美國都當之無愧是世界第一。

英法兩國雖然在二戰中被德國打的不要不要的,但畢竟是歐洲抗法西斯的主力軍之一。後來跟著美國大哥混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戰勝國之一,而且兩國的軍工實力,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歐洲也是無人能出其右的,這也是資本之一。

再說說俄羅斯。俄羅斯作為前蘇聯最大的繼承者,不但繼承了其絕大部分的領土資源,也繼承了大部分的軍工體系。雖然如今看起來有點打不起精神,但人家曾經也登上過世界之巔啊。現如今要說經濟實力,的確有點上不了檯面。但就言軍事實力加上極大的戰略縱深,俄羅斯還是能排名極為靠前,地區影響力也算不小。

最後說說我大中國!雖然曾今貧弱不堪,但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我們也沒有慫過,經過14年艱苦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雖說是慘勝,但也成為立國之本之一。新中國建立以後百廢待興,但美國卻不讓我們安生,怎麼辦呢?揍唄。你可曾聽過有一國單挑聯合國而不敗的?沒錯就是中國。建國之後無論是朝鮮戰爭單挑聯合國,還是西沙海戰,打越南揍印度都未嘗一敗。改開之後中國經濟急劇發展,GDP相繼超過德國與日本成為世界第二。PPP和製造業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就軍事實力來說,中國有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小到子彈螺絲釘,大至導彈驅逐艦都能自產,這裡還是要感謝一下國外的技術封鎖,哈哈哈!加上現今世界上軍費超過1000億美元的國家只有中美兩國。雖然比較美國差距還是很明顯,但用來保家衛國已經綽綽有餘。現今綜合國力世界第二妥妥的!

所以說無五常地位起源於戰爭,要想推翻必將通過戰爭。再說,世界除了五常之外的軍事實力可以忽略不計。要想挑起世界大戰還得五常自家後院起火。

(補充一下,不要跟我說什麼日本軍事實力牛逼,戰爭潛力大什麼屁話。一個美國附屬國能掀起什麼波瀾?一個神盾驅逐艦和3代戰機都不能自產的國家有什麼威脅?至於韓國嘛...,不久的將來他將回歸到本該屬於它的地位,也就是朝鮮相對於明朝的地位)


很多的厚度


講個笑話:烏克蘭關於取消俄羅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提議被俄羅斯一票否決!由此可見,聯合國五常的權力有多大。我認為,在現有的國際秩序還能維持運轉的情況下,美中俄英法五國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是不可能變動的,或許在其它國際事務性五常會有分歧,但是針對核不擴散和聯合國安理會改革這兩點,態度出奇的一致:絕不同意。因為聯合國五常的地位不是撿來的,這五個國家,除了法國是被拉進來湊數的,其他四國都是二戰的主要參與方,大部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勝利者,有權力享受應得的利益。

聯合國的由來

1942年1月1日,正在對德、意、日法西斯作戰的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宣言》。當時,聯合國只是作為對德、意、日法西斯進行戰爭的各國的總稱。 1944年8—10月,蘇、英、美三國和中、英、美三國先後在華盛頓橡樹園舉行會談,討論並擬定了組織聯合國的建議案。 1945年4月25日,來自50個國家(波蘭因故未參加)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了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同年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了批准書後,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UnitedNations)正式成立。蘇聯解體後,聯合國席位由俄羅斯繼承,中國在1971年才拿回了屬於自己的聯合國席位。



近些年來,世界範圍內關於聯合國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甚至,德日印巴四國結成聯盟,企圖報團入常。

個人認為,他們的目的很難達成。德日是二戰的戰敗國,如果德日入常,就意味著二戰的正義性和戰後國際秩序被否定了,這是五常,尤其是美國所不能接受。印度和巴西則在二戰中貢獻微乎其微。

上面這些話都是比較官方的,實際點說,聯合國五常是不允許別國來分享自己的權力的,不要小看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對於在國際事務性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執著不屈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畢竟世界萬物不是永恆不變的,聯合國也不是從來就有的。

但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席位,在可預見的範圍內卻是不會改變的。

  • 安理會五常的由來

安理會五常的席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各國民意選舉出來的,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奠定的。也就是說,安理會五常實際上是在二戰中貢獻最大的的五個世界大國。

作為二戰的戰勝國,美國蘇聯英國等國家吸取了一戰後國聯的經驗教訓,以聯合國作為調解二戰後紛爭的世界性機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設置五大常任理事國席位,作為維持戰後秩序的中堅力量。

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美國在二戰期間意識到美蘇爭霸將會成為戰後世界的基本格局。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美國為在戰後爭取更多權益,堅決抵制蘇聯和英國提出的美蘇英三警察制度,積極促成我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為在資本主義世界內部壓制英國,美國又將二戰初期就亡國的法國拉入安理會五常,由此形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二戰中貢獻最大的兩大戰勝國,蘇聯和美國在安理會分別擁有三張席位,蘇聯除俄羅斯之外,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各擁有一張席位,形成獨特的一國三席局面。

而美國由於其特殊的聯邦制制度,無法像蘇聯一樣實行一國三席,因此兩張席位一直保存至今。

  • 五常是擁有特權的

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美國自然是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權益,而安理會五常的權利就非常大。

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安理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

而憲章又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五大國其中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這就是一票否決權。

一票否決權是安理會五常最大的權利,這個權力由蘇聯提出,使得安理會五常的地位空前提升。正因為有了一票否決權,因此五大國中的任何一國都有影響世界局勢的能力,所以二戰後美國才要處心積慮地繞過聯合國展開軍事行動。

  • 五常是可以流轉的

從二戰至今,五常中的三個都經歷了改頭換面。

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完成了法國席位的流轉;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作為蘇聯的直接繼承者,俄羅斯獲得了蘇聯在安理會五常中的合法席位;

而我國安理會席位的流轉比法蘇兩國更為坎坷。

建國後蘇聯積極促成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但因為我國和西方世界的交惡,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我國進行全面圍堵,不承認我國的合法地位。

抗美援朝之後,美國的封鎖有增無減,而且隨著我國和蘇聯關係的惡化,我國的國際環境更加嚴峻。

不過在如此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依然與第三世界國家展開廣泛交往,並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聯合國內恢復我國合法席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特別是1964年法國和我國建交,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拋出所謂的“重要問題”提案和“雙重代表權”提案。其中“重要問題”提案是將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上升到聯合國大會層面,即必須有2/3以上的國家同意而不是半數國家同意;而雙重代表提案則是在接納我國進入聯合國時,保留所謂的民國席位。

這種故意刁難且製造兩個國家的態度,遭到了領袖的斷然拒絕,領袖在無法看到入常希望後表示不進所謂的聯合國。

但事情發展出乎意料,美國的鐵桿追隨者以色列、葡萄牙等國家突然反水,我國以壓倒性票數取得了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勝利。

  • 五常是不可能擴容的

一票否決權賦予了安理會五常以巨大權力,這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尤其是德國、日本、巴西、印度等實力較強的國家,這些國家甚至聯名提議取消安理會五常的一票否決權。

當然結果肯定是被五常中的某一國一票否定,但是關於聯合國改革的呼聲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就是聯合國機構改革的積極倡導者,但是作為聯合國內真正的掌權人,對於聯合國秘書長這個所謂世界總統的提議完全可以置若罔聞,所以聯合國機構改革的呼聲儘管很高,但往往是不了了之。

很多人說,安理會五常之所以難以改變,是因為聯合國本就是二戰戰勝國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將其他國家納入聯合國五常,特別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二戰戰敗國家,則違背了聯合國成立的初衷,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就要被徹底否定。

這是很有道理的。當然,決定五常在擴容問題上如此默契的,還是五常擁有的巨大權力。在當下聯合國仍舊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國際機構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不希望自己對手的盟友加入一票否決的行列。

所以所謂的聯合國機構改革,不可能取得明顯進展,五常的地位在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明顯改變。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