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黃河上游來水量由枯轉豐 5月居1990年以來之首

中新社西寧6月13日電 (孫睿 馮曉莉)“今年以來,黃河上游地區降水偏多,來水量持續偏豐,其中5月來水量居1990年以來之首,偏豐的來水量對沿河流域農業灌溉、水力發電、水庫調水極為有利。”青海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戴升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黄河上游来水量由枯转丰 5月居1990年以来之首

資料圖:受上游降水影響,洮河河水比較渾濁,在與黃河交匯處劉家峽水庫清波“相遇”時,形成一清一黃兩股水流。羅玉珍 攝

戴升介紹,今年以來,受降水偏多影響,加之氣溫持續偏高,春季高山積雪融化較快,致使黃河徑流量明顯增加。監測數據顯示,1—5月黃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平均來水量362.8立方米/秒,較常年偏豐25.1%,較去年同期(236.0立方米/秒)偏豐53.7%,其中5月來水量(828.0立方米/秒)居1990年以來之首。

“根據青海省氣候中心資料分析,2018年1-5月,黃河上游地區平均降水量148.3毫米,較常年(102.4毫米)偏多五成;各地降水量在73.4—194.6毫米之間,與歷史同期相比偏多二成以上,其中興海縣、瑪沁縣偏多七至八成,均突破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值。”戴升分析稱,從氣溫來看,今年1—5月,黃河上游平均氣溫為零下2.7攝氏度,較常年偏高1.4攝氏度;與歷史同期相比,除興海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外,黃河上游其餘地區均偏高1.0攝氏度以上,其中瑪沁縣平均氣溫突破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值。

戴升表示,前期受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影響,黃河上游來水量從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一直持續偏枯,長達近30個月,自去年9月以來,黃河上游來水量不斷增加,持續偏豐的來水量改變了長期偏枯的狀態,對下游地區供水及青海省的電力、農業生產、沿河地區的生態恢復極為有利,建議沿河各地抓住有利時機做好水庫蓄水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