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目前最全」“甘版銀元”背後的甘肅造幣廠詳情~

想寫關於甘肅造幣廠的文章良久,但無奈手中資料甚少,現本人又不方便去查詢資料,故詢問國內眾多目前對甘版有一定研究,並有發言權的朋友,為大家整合了這篇短文。

由於時間緊湊,現先發此篇,為大家解癢,後續會有完善版。感謝各位撥冗翻閱拙作,敬請斧正。

時間 地點 創建人 名稱

1922年 天水 隴南鎮守使孔繁錦 隴南機器局

1928年 蘭州 國民軍駐甘軍司令劉鬱芬 甘肅造幣廠

“甘肅造幣廠”刻模人:江西人技術工人陳發坤,據傳為師從魯喬治,技藝十分精湛,甘版袁像一元系列,甘肅孫像十七年等均出自此人。

隴南機器局:投產後曾鍊鋼、鍊鐵、鍊銅、製造機器和軍械、鑄造銀元等,這是繼蘭州製造局之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近代工廠。

甘肅造幣廠:劉鬱芬劃定萃英門製造局西工廠庫房及“潛園”(如今蘭大二院)為廠址,將隴南機器局牽至蘭州,改名為甘肅造幣廠,並通過沒收馬廷驤、馬廷賢的200萬兩白銀作為原料,於同年冬開始製造銀幣,於1935年停工,並於1941年一度併入甘肅機器廠,1949年由蘭州軍管會接收。

如何管理:

【監督制】(前期,中期)

在國民軍時期(1926年至1930年)

首任監督為郭立志(河北人,原任煙畝罰款處處長),繼者為田鎮南、王禎、鄭道儒。

西北軍東開,八委員執政時期,監督為鄧隆,後為楊思。

孫蔚如入甘後,派他的親信邢必強為監督。

朱紹良主甘時由綏靖公署總參議張春浦任監督。

【廠長制】(後期)標誌著該廠由封建式管理向近代化工廠管理邁出了一步

30年代,蔣介石勢力統治甘肅之後,取消監督制,改為廠長制。

廠長一職,在郭立志任監督任內,由甘肅機器局局長李獻農兼任,李後由總務科長蕭漢升任。蕭後由工務科長羅文源升任。

如何分紅:分紅有“明分”和“暗分”兩種

“明分”:按照規章制度分紅,半年為期,每半年結賬將所賺取紅利80%為基金,剩餘20%由全體職工分紅。這20%分為三成,監督,全體職工,全體工人各佔一成,分配原則是“將全體職工和工人的半年工資加起來。分佈以其總數除應分的紅利數,得到每工資一元分紅利若干,然後即按工資多少,得出應分紅利之數。”按照30年代的銀幣價值,“領工40元至80元,工匠16元至28元,學徒6元至10元。衛兵10餘人,工資每人每月8元至16元。”這種分紅制度雖然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但是相比手工作坊僱傭人員(尤其學徒),還是相對正規的,工廠職工參與到工廠利潤的分紅,能夠促進工人生產積極性,有近代化工廠的雛形。

“暗分”:“如修理股長每年利用職權制造大批煙筒火爐,木樣股長利用職權制造行軍床、桌凳自用和送人等,就只能算為司空見慣的小事了。造幣廠的歷任督監,無不發了大財,其中據我所知,賺錢最多的是張春圃、鄧隆、邢必強等人。”,由此可見很多監督中飽私囊“十幾萬銀幣”還是有的。

設備:

該廠的動力設備主要有,“臥式鍋爐2部,140匹馬力、70匹馬力引擎各一部,碾片機1部(四對輥子),衝剪機3部、印花機10部,烘洗轉鼓2部,維修車床2部,壓膜機1部,鍊鋼高爐1座,熔銀小地爐若干”。

職工:

全廠職工在300人左右,技術工人最多時達50人左右。號稱每日“可鑄成品十萬元”,其實最多六七萬,不過最少三四萬一天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從上述設備和職工人數來看,甘肅造幣廠已遠遠不同於傳統手工作坊,無論在管理方式和職工工資分紅上,都已初步具有了近代工廠的生產方式。

幾個常見問題探索:

【關於1935年停工是因為法幣發行,禁止銀元流通】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元。1948年8月19日被金圓券替代。

因為禁止白銀流通,所以1935年甘肅造幣廠就已經基本不再生產。

「目前最全」“甘版銀元”背後的甘肅造幣廠詳情~

【甘肅加字何時鑄造】

1930-1931年間,鄧隆擔任甘肅造幣廠監督時,生產過正面袁世凱像左右加“甘肅”二字的民國三年版“袁大頭”。此幣系馮玉祥部充作軍餉之用,成色僅82%,流通不廣。在各種版本的“袁大頭”中,這是唯一加註地名的,非常特殊,素為藏家關注的熱門品種。(摘自孫浩編著《百年銀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頁173-174。)

個人認為甘肅加字由於“畫蛇添足”,僅適合在本省流通,不適合在省外流通,故遭到排擠和抵制使用,遂結束製造。

「目前最全」“甘版銀元”背後的甘肅造幣廠詳情~

【1948年後鑄造的甘肅銀幣是什麼】

推測:粗字麻面

因為此時國內動亂,郭寄嶠代理西北軍政長官兼甘肅省政府主席(1949年)期間,金圓券發行失敗,市面改用銀元,原有機器損壞,改用壓膜機操作造幣,但因銀料匱乏,開工僅2個月,因為在8月26日蘭州就已解放。此時含銀量達到史上最低的60%-70%,也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粗字麻面版,故原光好品較少,值得大家關注。

「目前最全」“甘版銀元”背後的甘肅造幣廠詳情~

【四期盧比】(1930-1931)

部分四期盧比含銀量50%為甘肅造幣廠在鄧隆任內可以說雖是前中期,還未有銀料匱乏一說,但是已經是偷工減料不少了,此批盧比,由於面露銅色,無法烘洗,故稱“紅洋”。

「目前最全」“甘版銀元”背後的甘肅造幣廠詳情~

甘肅造幣廠雖然在對工人剝削上已經可以說不合理,也不公平,但是已經初具現代化工廠的管理模式,可以說是在偏遠山區裡一顆薪薪之火對近代工業這片熊熊大火的微弱呼應。眾多監督,廠長雖中飽私囊,“暗分”紅利,但是大多也是甘肅近代工業的發起人之一,也對甘肅近代工業的推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關甘肅造幣廠的文獻,網絡上少之甚少,這篇僅作拋磚引玉,本人隨後將厲查80年代的實體書錄,為各位泉友介紹更多有關這一在目前國內泉界舉足輕重的“甘版銀元”背後的甘肅造幣廠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