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需要再出发

■ 文 | 鸿观察 张洪平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也在大小场合反复强调坚持继续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过,随着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一批在当下格局中的受益者,逐步成进一步改革的阻碍力量。他们通过或明或暗的力量,阻挠社会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调整,目的在于使自己的“特权地位”能够维持得更久,从中捞取更多的好处。

除了利益既得者的阻挠,改革开放也已经到了难度越来越大的攻坚期。各方面的阻力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渐进改革策略先易后难,容易的差不多改完了,留下来的都是难的;

(2) 深层次改革要触犯的既得利益巨大;

(3) 政府要处理的社会矛盾很多,难以集中力量推进改革;

(4) 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降低了进一步改革的紧迫性。

无论哪一个问题,单独拿出来看都够让人头大了,还要在“保增长”的同时解决这一堆问题,难度不可谓不大。这就好像一个人在跑马拉松,但他要一边跑一边往身上加行李,跑的速度还不能降,想想就头疼。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需要再出发

但是时间不等人。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前有欧美在高新领域堵截,后有印度越南的低成本大军追击。中国在竞争对手四面埋伏的环境里,又遭遇成本急升。如果不推进改革来作为“对冲”,还有其他坦途可行吗?

周其仁教授将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成“制度成本、要素成本、要素质量”三个维度。在国际竞争中,前两个越低越好,最后一个越高越好。在过去四十年里,中国处在制度成本先降后升,要素成本逐渐抬升、要素质量稳步提升的过程中,但是综合以后,整体上瑕不掩瑜,收益提升大于成本增加,所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过现在外部环境的变化让中国需要调整自身政策,以在新时代里保持竞争力。“新自由主义”开启之后,资本打碎了禁锢自己的镣铐,得以在全球攫取利益。这在使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各国内部矛盾的积累与发酵。

在发达国家,或者叫核心地区国家,这种矛盾表现为民粹主义。

资本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境,到利润最高的地方去“狩猎”,精英阶层的收入成百倍的提升。但本国的劳动力,尤其是初级劳动力,却不得不困守国内日益萎缩的市场。实际收入不仅没有随经济繁荣同步提升,反倒不断萎缩。公司CEO的薪酬从普通员工的几十倍上涨到300倍以上,有的甚至能达上千倍。这种差异越来越大,而且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在发展中国家,或者叫边缘、半边缘地区国家,这种矛盾表现为民族主义。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一个国家,收入最高的行业都被外企占据,其它行业和公司,只能给他们配套“打工”,而大部分利润都被前者吸走了。即使能进入这些外企,本国人也只能做基层的工作,向上的通道被外国人堵塞,高级职位被外国人把持,利润的分配同样存在巨大的不公平。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叫老百姓心平气和地接受现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需要再出发

这些因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合力,结果就是全球化的暂停,还有可能演变成开倒车。而且全球范围内,几乎看不到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仅有的一点对分配不公的讨论也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全球精英们此时集体选择性无视,对窗外的抗议声音充耳不闻,即使已经有人在门口砸门了,他们也只是借机要求增加“保安”,不要让“刁民”“乱民”们冲击现有的“文明秩序”。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恐怕将引来更加剧烈的社会冲突。

中国要做的,首先是在乱世当中明哲保身。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逐年下降,国内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支柱。这对中国经济转型为不仅“大”,而且“深”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有了起色就沾沾自喜,还要深究这是否可持续?拉动经济发展,传统说法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这三者各有利弊。即使是最被给予厚望的消费,也面临很大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拿什么来消费?无非是: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向未来借债。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坐吃山空,还是寅吃牟粮,都是死路一条,只有现在的收入一项是可持续的。

所以,未来想要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不应是绞尽脑汁掏老百姓兜里的钱,而是解决怎么让老百姓增收,以及怎么分配得更公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把蛋糕分得更公平,还要想方设法把蛋糕做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需要再出发

这是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最大难题。一方面,是开源困难。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一直告诉我们,只有发展制造业,才是健康可持续的财富创造路径。但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正处在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升级的过程中,而且前有埋伏后有追兵。要靠制造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还是在全球化收缩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都没有这个先例。中国这条路恐怕会走得很艰辛。

另一方面,是节流困难。中国现在集中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金融透支居民消费能力、生产率提升缓慢的困难。人口过早老龄化导致社保要靠财政补贴,要稳住房地产价格导致居民消费能力被房地产绑架,要维持增长但生产率没有突破导致只能靠加大投资。这些都在大幅消耗政府的财政收入,部分地方甚至到了要靠举债度日的地步。这些历史的包袱恐怕要在未来十几二十年集中爆发。

所以,未来中国必须要继续改革,这样才能在发展中赢得解决问题的时间。危机的爆发,归根结底是财富新增的速度满足不了系统消耗的增加,所以财富分配的不公才会发展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改革的目标,在于降低制度成本、提升要素质量。通过更公平的分配机制,激发系统的活力,带动经济的增长。使得中国能够得益于自身庞大的体量,挨过全球化倒退的“寒冬”。“改革永远在路上”不应成为我们放松的借口。现在的状况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现在放松了推动改革的力度,不久的将来等待我们的一定是危机的总爆发。只有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消灭风险积累的薄弱环节,让系统积攒的压力逐步释放出来,才能让中国这艘大船走的更稳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