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俄諾門罕戰役,雙方兵力到底傷亡怎樣?

真兄弟旗艦店


有網友問:日俄諾門罕戰役,雙方兵力到底傷亡怎樣?戰鬥力哪一方更強?參戰的日軍主力是第23師團,這個師團是1938年新組建的師團,一直到1939年4月,才開始進行野外戰術訓練。

而在當年,也就是1939年5月,諾門坎戰役就爆發了,而第23師團就成為了從頭打到尾的日軍主力。第23師團是一個三單位師團,下屬3個步兵聯隊。該師團的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以前曾擔任過哈爾濱的特務機關長,從事於偵察搜尋哈爾濱的地下抗日組織,師團參謀長大內孜擔任過駐拉脫維亞共和國的武官。

2個人都不是野戰部隊出身,也都是第一次參加戰鬥。從1939年5月一直到8月,諾門坎戰役結束,第23師團得到了第7師團幾個步兵大隊和2個戰車聯隊,還有至少1個炮兵聯隊的增援。

截止6月,雙方兵力是,蘇軍1個步兵師,2個坦克旅,航空兵約3個旅。即步兵9個營,戰車150輛,火炮120門,汽車約1000臺、飛機150架。另外,還有外蒙2個騎兵師。

日軍是步兵13個大隊,戰車84輛,火炮112門,汽車約400輛,飛機約180架。到了8月,蘇軍集結了3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步兵旅,2個騎兵師,5個裝甲旅,2個坦克旅,1個機槍旅,1個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飛機、火炮,作快速、猛烈的迂迴進攻。

日軍第23師團等部隊開始頂不住了,最終慘敗。戰鬥到最後,經過統計,日軍第23師團,部隊15975人,戰死4976名;戰傷5455人;生死不明639人;得病1340人。總計減員為12410人。

整個戰役,日軍總減員,日軍被擊斃7696人,另有1021人生死不明。遭航空炸彈、炮兵部隊、坦克部隊擊斃的竟高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七。日軍共被打傷8647人,百分六十四點一是炮擊和航空炸彈所傷。由於戰場的氣候、居住條件、過分勞累、缺乏飲水等原因,日軍有2350人患病。

整個戰役,日軍傷亡損失19000人,其中60%以上都是大炮,航空炸彈,坦克等重武器造成的。參加過諾門罕作戰尚存的日軍,對蘇蒙軍猛烈的炮火和坦克群摩托化步兵,從兩翼以驚人的快速迂迴包圍,仍記憶猶新,驚駭不已。

根據俄羅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將(公開數據。蘇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死亡9703,受傷15251人,生病701人,合計25655人。蘇軍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

對於日軍的戰鬥力,蘇軍戰役指揮官朱可夫的評價是,與我們在哈勒哈河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

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下級指揮人員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深度軍事


從蘇軍將領(朱可夫)和軍官(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的回憶中可以看出,當時日軍的戰力比蘇軍更高。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士兵

諾門罕戰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蘇聯與日本在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獲得勝利。雙方於9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了有關諾門罕戰役的停戰協議。

在這場戰爭中,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第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參與過戰爭。據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日軍高層的報告中,表明了日軍在整個戰爭中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坦克損失30輛,飛機180架。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戰俘

蘇軍總共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當時蘇聯官方統計的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根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裝甲車輛損失超過350輛,飛機250架。

在二戰結束後,有記者採訪朱可夫,問及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朱可夫的回答是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戰役)。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只能用無能來形容。

另外曾參加過這次戰役的蘇軍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諾門坎的勝利是靠巨大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例如蘇軍彈藥消耗量達到31000噸,竟相當於後來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

蘇軍檢查繳獲的日軍九五式坦克


飛豬漲姿勢


諾門坎戰役是一場規模不大卻對二戰戰局產生深遠影響的戰役。

蘇聯與日本雙方都集中了己方最為精銳的武裝力量。

據統計,蘇軍投入總兵力達5.7萬(作戰部隊),裝備823輛坦克和裝甲車、600門大炮和迫擊炮、532架作戰飛機,由朱可夫大將擔任總指揮。日軍投入最精銳的關東軍一部,約5—6萬人,兵器具體數量不詳,遠低於蘇軍。總指揮是在中日戰場立下大功的植田謙吉和荻州立兵。

蘇軍因為大清洗運動結束不久,軍官團損失慘重,總指揮雖然是世界級名將朱可夫,但優秀的基層指揮員缺失。所以蘇軍雖然空有武裝到牙齒的龐大身軀,卻受軍官團力量薄弱這一經脈不暢之苦。在與裝備薄弱卻極具狂熱又在中日戰場身經百戰的日軍之戰中打得極為艱難。

據統計,日軍累計減員2萬人,其中戰死7855人,失蹤1033人,負傷8766人,生病2350人。

蘇軍累計減員2.5萬餘人,其中戰死7675人,失蹤2028人,負傷1.5萬餘人,生病701人。

蘇聯雖然最終以慘敗收場,但是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戰略利益,此戰徹底打消了日軍北進與納粹德國夾擊蘇聯的企圖轉而南下。


大將軍威武K


諾門罕戰役(或稱諾門罕戰爭,蘇聯稱「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

日軍參戰兵力前後相加超過58,000人,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並不向公眾發表,日本的官方報導說是大勝因此完全不會報導陣亡8,000人)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舉行了一場「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的活動,朝日新聞報導中稱戰死人數為18,000人。日本歷史學家五味川純平在他1975年發表的著作《諾門罕》中有這樣的評論:「對熱衷於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然而這篇報導只是一則不超過30字的未署名的簡訊,並非靖國神社的獨自公佈數字,仍然很值得懷疑是否是記者把傷亡18,000弄成了死亡(靖國神社戰後從未進行過排除日本官方數字的獨自傷亡調查)。

蘇軍投入約57,000名步兵、500輛坦克及350輛裝甲車;蘇聯官方統計人員損失為近4,000人陣亡。但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8,000人、超過1,000人失蹤,另外16,000人受傷。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

在空中日本雖然贏得了數量上的勝利,但是仍然遭受了飛行員的慘痛損失,諾門罕中死亡的最高階軍官為加藤敏夫中佐,最高戰績篠原弘道擊落58架。日軍97式戰鬥機與蘇軍的I-15戰鬥機以及I-16戰鬥機交戰中,在這兩次衝突中日本宣稱擊落了蘇聯1,252架飛機(蘇聯資料中被擊落的飛機僅有200架),蘇軍宣稱擊落646架日機,而日本陸軍承認損失是遭擊落與重損共157架(未歸還機與被擊落機64架,其中97式戰機51架,53名駕駛戰死)。97式戰機的良好迴轉性獲得證明並在初期與蘇軍對戰時獲得優勢,但是第二次戰爭時蘇軍的I-16所使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已經開始有效的剋制迴轉攻擊的效果,並帶給老練飛行員大量的傷亡,使日本陸軍開始開發重視速度及火力的重型戰鬥機,最著名成果之一即為二式單座戰鬥機,而且和日本海軍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無防護相較日本陸軍也開始給戰鬥機配備防彈油箱及防彈鋼板等。蘇軍戰死的最高階飛行員為格拉斯金少校和紮巴耶夫少校。

所以,基本上可說在戰役層次上,日俄雙方的損失基本相當,日軍略大。但是,日本就此之後不敢向外蒙與西伯利亞進犯,就戰略面而言,蘇聯達到了效果,鞏固了自己東部的領土防禦。


FriedrichWang


諾門罕戰役,又叫哈拉哈河戰役,是1939年蘇聯與日本打著“蒙古國”和“滿洲國”的旗號在諾門罕地區,就著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展開的一次軍事交手,看似領土爭端,實為國家間的較量。戰役以日軍大敗,蘇聯慘勝告終。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雙方的兵力傷亡。由於各方提供的數據有較大的偏差,所以不能就雙方兵力傷亡情況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結果。但我們任然可以在大致的數據中看出雙方的傷亡對比。蘇軍方面,共有約9700人死亡或失蹤,約16000人傷病,約250輛坦克和200架戰機損毀(蘇聯方面資料)。日軍方面,約8700人失蹤或死亡,約8600人傷病,約30輛坦克和180架戰機損毀(日本方面資料)。從數據上來看,蘇軍的傷亡人數和裝備損毀數是大於日軍的。

那麼是否說明日軍的戰力更優呢?並不見得。

不能單純地從雙方傷亡情況來判定軍隊戰力。從諾門坎戰役的交戰過程和戰爭結果上來看,蘇軍的戰力是要碾壓日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硬實力佔據絕對優勢。諾門坎戰役,蘇聯前後共投入近十萬人,約500輛坦克,380輛裝甲車和各式作戰飛機500餘架,彈藥投入超30000噸。日軍再投入方面,參戰人數總計約70000人,除卻戰爭末期加入的四萬多人,真正在諾門罕和蘇軍死斗的只有約25000餘人,約200輛坦克和近600架飛機。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投入上,蘇聯都佔據著巨大的優勢,炮火無眼,蘇聯的這種優勢和傷亡較大並不衝突。

二是武器裝備佔據優勢。由於蘇聯強大的國內支撐,在武器裝備研發與製造上,蘇聯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從蘇聯投入到戰爭中的裝備性能與數量上來看,實打實的硬仗蘇聯佔盡上風。在諾門罕戰役的幾個階段過程中,蘇聯武器裝備的優勢也有較明顯的體現。

三是強大國力支持。國家是軍隊的軍力輸出保障,蘇聯工業化的成果已經使整體國力十分強盛,在諾門罕戰役中,後方補給沿著鐵路線源源不斷地送往前沿陣地,在巨大的消耗中,蘇聯也毫不吃力,動起手來不遺餘力,而日軍在這一方面則處於絕對劣勢,縱然有侵佔的東北三省作為腹地,亦無法與蘇聯進行全方位的抗衡。

綜上所述,蘇軍在戰力上是優於日軍的。當然,我們還必須承認日軍在戰鬥中表現出的作戰能力,能夠帶給蘇軍如此大的創傷,也印證了日軍不俗的戰鬥本領。


國家人文歷史


隨著蘇聯解體,資料已經公開了:俄羅斯公佈的傷亡數字:蘇軍在諾門罕陣亡:9703人,傷:15952人,總傷亡達:25655人。這個應該沒什麼問題。



日軍的傷亡,蘇聯最早公佈的數據是日軍傷亡5萬。現在的數據是:俄羅斯歷史學家尼古拉.津科維奇認為日方傷亡在20000人。日本方面公佈的數字最早是6千,後來說1萬7千人,按兩個國家都不誠信的角度來看,傷亡應該介於1.7到5萬之間。無法判斷。


逸禪文化


日俄大戰諾門坎,都在討論這場戰爭,學者們恆兀兀以窮年,如何呢?試圖以傷亡人數來揭開真相,無疑南轅北轍。所以不要企圖顛覆歷史,草原鏊兵的真相是,日本要北上,遭遇諾門坎,否則日軍惹事生非幹什麼?彈藥3萬噸,就是不停地炸,不停地攻,直至日軍要求談判。蘇聯紅軍除了坦克和飛機,還有地面的進攻,體現了飽滿的精神和決絕的戰鬥意志,使日軍從此不再心生北犯的奢望。一仗打下來,做到了沒有?歷史最真實,已經告訴了後人答案,就在那擺著,不是嗎?如圖,蒙古國開闢了一個旅遊點,諾門坎戰役遺址,任草原的風吹日曬,當年的血腥不聞,而兩個民族的吶喊與廝殺,還鼓盪在開始發黃的史冊裡。

●數字之謎。公開的歷史數字,紅軍死傷6000,殲敵6萬。在莫斯科的檔案館中,蘇軍共損失2.5萬餘人,日軍損失1.9萬,日軍主力指揮官,23師團小笠原中將引咎自殺。紅軍的指揮官,有稱戰神的朱可夫,以此躲過了當時的內部大清洗,成為左膀右臂。朱可夫的表現上佳是無疑的,不容置疑。蘇聯的損失,除了彈藥量是斯大林格役戰役的一半,相當於中國抗戰八年的彈藥總量,還損失戰要200多架,坦克400多輛。怎麼樣呢?得出的結論一條,只能是不計代價,要殺得日本膽寒,沒有這種巨大的犧牲,就粉碎不了日軍的作戰意志。說白了吧,用鋼鐵把日本給咬死,彈藥敞開了用,作戰兵員有的是。蘇聯成功了,以此走進了歷史。

●以石擊卵。蘇聯就是這麼幹的,集中1個集團軍,另有數支兵種勁旅,從兵力、兵器和地勢上,完全擺開了泰山壓頂的陣勢,以虎搏雞,由在日軍撲騰,只能成為口中食。最終雙方到達戰場的兵力超過了20萬人,這是一場大戰、惡仗、硬仗,雙方都有坦克飛機和大炮,看誰勇猛頑強,真個槍林彈雨,戰場的動靜,大得驚人,子彈如雨,炮如篩子,1939年的諾門歇,形同人間地獄,使用現代彈藥,把每寸土地把耕了一遍,甚至數遍。如果有攝像師可以做個全景記錄的話,沒上過戰場之人,看一遍,三天三夜也會恐懼得閉不眼睛,什麼叫你死我活,魂舞大漠以為諾門坎即是。

●“蝴蝶效應”。美國麻省的教授洛倫茲,在嚴謹地翻閱查證了大量史料以後,得出的結論,諾門坎正像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直弄得南太平洋上一場風暴。這便是結論。日軍北上不得而南下,在諾門坎一腳踢在一塊巨石上以後,眥牙咧嘴地認為,蘇聯是不可戰勝的。死多少人,對於日軍來說,可能不怎麼在乎,他在乎的是,蘇聯民族犧牲和戰鬥意志到底怎麼樣,1939年的日軍什麼樣,可以想像得到,倒處張牙舞爪,徹底瘋狂,以為天下就沒有他不敢幹的事,蘇聯很快就意味到這一問題,千鈞一髮,不容眨一眨眼睛。戰場上日軍地形不利,大挖戰壕負隅頑抗,戰鬥力相當強悍,蘇聯的辦法,是可行的,堅決進攻。魂舞大漠覺得這便是真相。


魂舞大漠


諾門坎之戰是二戰時期一次雙方都沒有宣戰的戰爭,這場戰爭的交戰雙方是蘇聯和日本,日本的目的是想要試試蘇聯的實力,確定下一步的作戰計劃,蘇聯則是想要一口氣打怕日本,保證自己的遠東地區安全。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蒙古和偽滿洲國的衝突,蒙古國在當時是蘇聯的衛星國,偽滿洲國是日本的傀儡政權。在蒙古和偽滿洲國開打後,日本和蘇聯先後出兵,兩國進行了前後三個階段的諾門坎之戰。


第一個階段,日本的一個師團被打殘了建制,蘇聯方面損失輕微,蒙古軍隊一個師長被日本偷襲殺死。日本方面的戰爭派為了擴大戰果,刻意的誇張了消滅敵人的人數,以便於增兵進行第二階段的諾門坎之戰。第二階段的諾門坎之戰蘇聯和日本開始了正面戰爭,日本在人數上擁有一定的優勢,在戰爭時期一直保持著攻勢,但是日本除了偷襲幾次得手之外,正面戰場上沒有取得任何突破。在最後一個階段的戰役中,蘇聯軍隊開始了反擊,日本軍隊被分割包圍。在這個時候,日本方面意識到了蘇聯的強大,只能選擇簽訂了停戰協議。這場戰爭看似是蘇聯一直保持著壓制性,但是根據現在的一些史料來看,蘇聯方面的損失情況還要大於日本。

蘇聯剛剛經歷過內部動盪,軍隊的單兵戰鬥力不如日軍,損失人數更多也很正常。這次戰爭雙方都對戰爭的結果也是秘而不宣,實際上是打了個平手,蘇聯的空中和裝甲優勢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日本放棄這個數據的水分並不多,日本的參戰軍隊只有兩個師團,損失人數不會超過建制的一半,死亡1萬人,受傷8千剛好合理。

日本的軍隊喜歡自殺式襲擊,投降率比較低,因此才會出現死亡人數比受傷人數更多的情況。蘇聯方面的優勢在空中優勢和裝甲優勢,在空中壓制和火炮攻擊下,日本在整體作戰不能擊敗蘇聯軍隊,但是在步兵作戰中卻有相當的優勢。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軍隊的單兵戰鬥力不如日軍,損失人數更多也很正常。這次戰爭雙方都對戰爭的結果也是秘而不宣,實際上是打了個平手,蘇聯的空中和裝甲優勢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日本放棄北進蘇聯的計劃,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原因。


軍武小咖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為您解答,諾門坎戰役爆發於1939年5、6月間,地點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地區,是關東軍積極挑釁試探蒙古和蘇聯在遠東軍事實力的一次軍事進攻,當時蘇聯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能正確應對日軍的挑釁,蘇聯的遠東地區很可能遭到日軍的大規模入侵。

而當時納粹德國在歐洲喧囂一時,戰爭箭在弦上,弄不好蘇聯將陷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所以,必須徹底擊潰日本入侵的野心。

蘇軍由名將朱可夫指揮,調集了六萬大軍,坦克、裝甲車和火炮數量是日軍6倍。

日軍由23師團負責主攻,這是一個新組建的二流師團,實際的裝備和戰鬥力連日軍二流師團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隊,總計不過兩萬五千人,直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才有其他日軍增援過來。

蘇軍在這樣絕對的軍力優勢之下,日軍傷亡19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多輛;蘇軍傷亡25000多人,坦克裝甲車輛損失300多輛。

蘇軍算是慘勝,為什麼損失這麼嚴重?原因很簡單,蘇軍經過大清洗,戰鬥力嚴重下降。

這一戰救了朱可夫一命,當時蘇聯軍隊的大清洗到了尾聲,但還沒結束,清洗的黑手正準備伸向還未成名的朱可夫,因為要指揮諾門坎戰役,對朱可夫的清洗暫停,本來是準備戰後再對他清洗,結果朱可夫一戰成名,清洗也就不了了之。


麻辣戰爭


日本很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國的國策,“欲征服中國,比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比先征服中國”。所以日軍很早就做了侵略蘇聯的準備,比如和德國簽訂協議。當時的日本認為有德國在歐洲幫忙,自己可以放手在遠東大幹一場了。此時的蘇聯其實也早有準備,開始向諾門罕地區集結兵力,儲運軍需。比如1938年,遠東紅軍57軍更換完新裝備開入蒙古,作戰對象直指日軍的23師團。

當時因為蘇聯剛進行了肅反,加上日本在中國進展異常順利,所以日本人覺得蘇軍不足為慮,狂妄的宣稱一個日軍師團可以對付三個蘇軍師團。“幾乎所有的參戰的日本士兵都熱切期望與蘇軍交手,90%以上的軍官對蘇軍的情況一無所知,卻毫無理由的輕視對手”。

最後的結果便是不可一世的日軍在諾門罕大敗,至於損失其實雙方公佈數據並不一致。目前來說蘇聯應該傷亡共計2萬3千人,日軍死亡4萬5千人,3000人被俘虜。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其實,日軍到底損失多少,目前來說並不好統計。我們只知道此戰過後,日本被迫將“北進”侵略蘇聯的國策改為“南下”,蘇聯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