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山東怎麼有那麼多帶萊開頭城市名?

用戶64853125374


細心的網友發現,山東有很多以“萊”字開頭的城市和地名,比如萊西、萊陽、萊州……這些城市多數集中在膠東半島。只有一個例外:萊蕪,它地處山東腹地。那麼,這些以“萊”字開頭的城市有什麼來頭?

1、萊山、萊夷和萊子國

《山海經》中就有萊山的記載:“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再往西350裡有萊山,多檀樹、構樹,有鳥叫“羅羅”,能吃人,這是萊山最早的記載。不過,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萊山呢?對此人們尚有爭議。

萊夷是最早生活在膠東半島的族群。大禹劃九州,萊夷劃入青州,“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

這裡說的是,青州的貢物是鹽、葛布、海產品和磨玉的礪石,有泰山產的絲、麻、鉛、松、奇石,還有萊夷人所產的畜物,裝在筐子裡的山桑蠶絲。進貢路線由汶水直達濟水。

由此可知,遠古時期的萊夷已奉中原為正朔,臣伏朝貢。據載,經過夏商周三朝的發展,以萊夷族群為主體的萊子國空前強大。周武王滅商後,封姜子牙於齊國營丘,到任的時候正遇萊侯帶兵攻打營丘。

《史記》對此的記載是:“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營丘鄰近萊國。萊人本是夷族,借商紂戰亂、周朝初定,無力顧及遠方,就發兵和姜子牙爭奪國土。

2、東萊、掖縣和萊州

《左傳》載,齊靈公攻打萊國,萊人把俊馬、肥壯的牛各100匹贈給齊靈公寵臣夙沙衛,齊軍於是退兵。這段記載距萊人與姜子牙爭奪營丘已過去400多年。從敢於向姜子牙亮劍,到賄賂齊靈王寵臣求得安寧,萊子國早已今非昔比。

此後,齊靈公以到魯國送葬之名召萊子(萊子國的國君)。萊子可能意識到危險沒有參加,齊國就兵圍萊國。4年後“齊人復入萊,萊恭公俘柔奔堂,晏弱圍堂,滅之,遷萊子於郳(ní)”。

這裡說的是,齊國就再次攻打萊國,萊侯跑到了即墨,齊國將軍晏弱圍攻即墨,消滅萊軍,把萊子遷居到郳地(今山東滕州一帶)。這裡要解釋的是,晏弱是齊國的大夫,封地在晏(今天山東齊河晏城),“二桃殺三士”的晏嬰就是他的兒子。

萊子國因晏弱的征討,自此滅亡,全部劃入了齊境。秦朝統一全國後,劃萊國故土為齊郡。西漢時設東萊郡,治所在掖縣,隋朝時改東萊郡為萊州,明朝升為萊州府。清朝、民國延舊制。1956年萊州併入掖縣,1988年撤銷掖縣成立萊州市。

據載,齊國滅萊後,萊侯遷於郳地,萊人散居於齊國之東的廣大地區,萊西、萊陽等地的命名都與萊人聚居有關。另據考證,今天的山東龍口則是萊子國的都城所在。

3、萊蕪與萊人的關係

和多數以“萊”字開頭的城市不同,位於山東腹地的萊蕪遠離膠東半島,為啥也會以“萊”字開頭呢?

萊蕪,春秋時名為“嬴邑”,是上古時期伯益的封地,也是嬴姓的起源地,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得姓的地方。

嬴邑為什麼後來被稱為“萊蕪”呢?原來,齊靈公出兵滅萊後,有部分萊人西遷入嬴,在淄水流域的山谷中聚居,因故土陷落,而山谷中一片荒蕪,亂草叢生,因此將此谷命名為“萊蕪”。


指動濟南


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17個地級市,以下分為137個縣級行政區,包括55個市轄區、27個縣級市和55個縣;以下再分為1869個鄉級行政區,包括478個街道辦事處、1113個鎮、271個鄉和7個其它鄉級行政區。


經過我的統計,在這137個縣級行政區和中,發現山東省以萊開頭的城市並不多,只有7個,其中還有一個蓬萊市的萊在中間。

剩餘五個六哥分別是:青島的萊西市;煙臺的萊山區、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以及萊蕪市和萊城區。其中萊蕪市屬於地級市,其餘的五個屬於縣級行政區。(已經修改,多謝友友“泡椒雞爪啃”的批評建議)

所以以萊開頭的城市嘛,這樣看來可是一點也不多呀。

山東城市一覽表如下所示:

綜上所述,以萊開頭的山東城市只有6個,佔據137個縣級行政區的4.379%。一點也不算多哦。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對你有幫助,不妨點個贊,關注一下閱讀修身。閱讀修身:一個關注教育,高考考研考博,社會,小說,熱愛閱讀的教育問答達人。


閱讀修身


“萊”這個字,在膠東的地名中經常出現。比如,萊山、萊州、萊陽、萊西、東萊等等,還有個地級市叫萊蕪。其實,和一個叫萊的古國有關係。

《字典》中說:萊,草名,又名藜。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間、路邊、荒地、宅旁等地,為古代貧者常食的野菜。

萊,又為古國名。今山東省龍口市東南有歸城遺址,即為古萊國舊址。因此,龍口有“萊子古國金黃縣”的美譽。上古時代,又有“萊夷”(古國名。殷周時分佈在今山東半島東北部。魯襄公六年為齊所滅)。今龍口市尚有”東萊街道“。

今天,龍口境內仍有“萊山”,相傳秦始皇曾在此禮祀“月主”,後建有“萊山月主祠”,今僅存“萊山月主祠”遺址一處。整個膠東,“萊山”可不只一處,煙臺現在的行政中心即為”萊山區“。萊州等地大基山,古代即稱”東萊山“。

除了”萊山“,整個膠東地區,以”萊“命名的地方很多,有萊山區、萊州市、萊陽市、萊西市等等。

除此之外,在山東還有”萊蕪“這樣一個地級市,那麼”萊蕪“跟”萊“有什麼關係嗎?

偶讀,清同治版《黃縣誌》見此文:淄川有萊蕪縣故城。昔齊靈公滅萊,萊人播流於此地,邑落荒蕪,故以“萊蕪”為稱。漢屬泰山郡,後漢範史云為萊蕪長。(《寰宇記》)

由此可知,”萊蕪“即為”由萊人“所建,後荒蕪的舊城。


ZT山東辦


山東半島地區的縣級單位(區縣或縣級市)帶“萊”字的——據不完全統計,青島有個萊西,煙臺有萊州、萊陽、萊山、蓬萊等。為什麼有這麼多“萊”呢?一個重要原因麼,就是古代這兒有個小諸侯國叫做萊國,所以半島地區又被叫做“萊夷”啊。 萊國和萊夷地區 這個萊夷部落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最晚末年就已經建立了古萊國,西周時期萊國也被封為諸侯了。據資料記載,今天的龍口(過去叫黃縣)東南有萊子城,就是過去的古代萊國。也有說萊國都城在昌樂、臨朐一帶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最早山東半島這一帶歸古代萊國統治就是了。 古萊國曆史遺蹟 古代萊國曾經力量比較強大過,歷史書裡說過,萊國人曾經和齊國建立者師尚父(也就是姜太公姜子牙了)爭奪營丘。然後西周加春秋時期,齊國和萊國曾經長期戰爭,互相攻伐。齊國很強大,經常被尊為霸主,組織諸侯會盟一類的活動。但是,這一類活動中,萊國國君一向不參加,說明他們和齊國關係不好,同時他們國力足夠自保的不去理睬齊國。齊國要討伐萊國,經常需要和魯國聯合——但最終,齊國還是在公元前567年把萊國滅了。今天,黃縣(現在的龍口市)縣城東邊十公里有個“歸城遺址”,據說就是滅了萊國以後,安置他們的人口的地方。 萊國雖然被滅了,但是“萊”這個名字保存了下來,成了這一帶很多地名裡面都有的字了。到了西漢的時候,漢高祖在這個地方建立了東萊郡,東萊郡的治所在掖縣,就是現在的萊州了。這個東萊郡的名字在東漢、三國以及西晉的時候仍然在沿用著。東萊郡管轄的範圍就大約相當於現在山東半島上的煙臺威海地區了。 東萊郡等的地圖 萊州府 登州府 非常可惜的是到了隋唐時期,曾經短暫的設置了“萊州”但很快半島地區就改成叫“登州”了,治所長期設在了今天的蓬萊。後來這個地方就變成了登州府。雖然在明清時期,也曾經有個萊州府,但是呢只管轄半島西邊萊州等一小部分地區。煙威地區大部分還是歸登州府管轄。 雖然府治中沒了“萊”字了,但是下面的縣級單位帶“萊”字的在明清時期就基本已經形成了。比如萊州、萊陽等,明清這個時候這些名字基本都有了。所以還是可以管半島煙威地區叫東萊地區。這東萊地區一直就是風景秀麗,物產豐富。古代很早的時候,就以“萊黃之鮐,不可勝食”而聞名。這地方冬季不算寒冷,夏天也不算炎熱,雖然是北方,但是降水十分充沛,完全可以和江浙地區所媲美。最重要的是環境好,汙染少,非常適合人長期居住,也適合旅遊。


阿強看社會


萊夷是萊蕪,膠東那來汶水?由汶至濟只有萊蕪才可能。甚至古史有萊蕪有萊蕪谷一說,有谷即有山。至於萊夷與萊子國之關係也可能如牟子國一樣被別的勢力趕來趕去,必競都是小國。\b古之萊蕪在萊蕪與博山之間,從青州一說萊蕪可能性更大。萊蕪的歷史上由於地理上的因素各種勢力變來變去再正常不過,萊民牟國贏國齊國魯國什麼時候安穩過?北,東有齊長城,南有魯長城,古之萊蕪本來就是各方勢力爭來搶去的地方


靜悟人生73


春秋時期這裡是萊國地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