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拿破崙那麼有威脅性,為何戰敗後沒有被處死?

用戶65104293040


拿破崙到底有多危險?1815年3月1日,原先被反法同盟軍流放到地中海小島上的拿破崙帶著700士兵回到法國了……結果新法王路易十八派出的,不管是士兵,還是文武大臣,全都陣前倒戈,全民歡迎拿破崙迴歸……僅僅20天后,拿破崙就擁有了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隻能倉促出逃……這對於歐洲各國來說,不亞於世界末日的消息。

所以,也正是由此,拿破崙在法國民眾心中無可匹敵的權威,以及他在歐洲政治平衡中的重要性,同時也保住了哪怕自己再是一顆“原子彈”,也必須活著的“使命”。當然我們還可以具體的列個條子說一下。

一:在拿破崙的第一次失敗中,反法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退位。當然,我們除去其他各國的政治考慮以及拿破崙在法國人民心中的威望等複雜因素,單要求拿破崙“無條件投降”一個就足以換他的“小命一條了“。

畢竟如果反法同盟軍說,必須交出拿破崙的屍體,那很可以預見1814年的3月31日,整個巴黎會成為一片血海,而同盟軍的犧牲也會量級上升(這跟當初溥儀退位差不多,而且溥儀不也很危險,搞了復辟麼)。所以拿破崙第一次失敗,人家明明知道他很危險,卻不能除之後患的原因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一個就在這裡。他是各方勢力平衡的關鍵,同時也是傷亡最小化的先決條件。(其他的比如說和各國皇室政治血緣的聯姻,那其實都是次要的了,也並不需要怎麼展開講,瞭解一下就行)

二:在拿破崙第二次失敗後,也就是滑鐵盧戰役的失敗,雖然法國人民依舊坑求拿破崙再戰,但是拿破崙深知自己已經不可能贏得勝利了,於是決定宣佈退位,投降。按理說,這次拿破崙搞出了這麼大動靜,讓反法聯軍,特別是作為主力部隊的英普聯軍損失慘重,按理說英國人絕對有將之“絞刑”的理由。

但是拿破崙這個人,魅力高啊,雖然陣營不同,可是有鐵粉,那就是當時的英格蘭統帥威靈頓公爵,而支持處死拿破崙的人自然也有,普魯士的部呂歇而和喪家犬法王路易十八(這回是不管你無條件還是有條件投降,都要被處死了)。

不過關於威靈頓這邊不支持處決拿破崙的說法,有的是認為當初在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的一顆炮彈不偏不倚把威靈頓的頭號副手,他在英國競爭力最大的恩布里奇伯爵(據說還睡了他弟弟的老婆)一條腿給炸了,由此心懷感恩。

開玩笑~不管這個事情是真是假,對於一個政治老手來說,怎麼可以讓感情左右自己的理智。而威靈頓真正的目的還是讓歐洲大陸保證一個分裂的姿態,或者是威脅,而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可以安穩發展。不管拿破崙流亡哪裡,只要法國或者普魯士有什麼不利於英國的小動作,威靈頓完全可以把拿破崙接回來。所以基於權力的平衡,以及各懷鬼胎的政治鬥爭面前,拿破崙最終還是被英國給保下來了。而事實也同樣了證明威靈頓公爵的先見之明。


三觀粉碎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菜了吧,拿破崙就是被害死的。


資料這麼寫:一位加拿大富商本·韋德爾,向法國《快報週刊》表示,他要拿出50萬美元獲得了拿破崙的一些頭髮。

韋德爾稱,拿破崙是在聖赫勒拿島被囚禁期間由於長期砷中毒而致死。韋德爾把拿破崙的幾根頭髮標本送到英國的實驗室進行過科學化驗,並得到FBI的確認。化驗結果表明,在拿破崙的頭髮中砷含量非常高。為此,韋德爾撰寫了《拿破崙是否因中毒而死?》一書,法國參議院還就此舉行一次會議,邀請有名望的法國專家發表意見。


在1995年,韋德爾成立了國際拿破崙協會,專門從事對拿破崙的研究工作。砷是一種有毒的化學元素,而它的化合物就是砒霜,砒霜是劇烈的毒藥。普通人頭髮中含砷量極低,而拿破崙頭髮中的含砷量比正常人頭髮的含量高出多倍,化驗結果無疑支持了韋德爾的觀點。

後來,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法國巴斯德大學又對拿破崙的頭髮進行了分析,從中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砒霜。這一結果再次證實了拿破崙“中毒”的說法。

自然後來又有人說砒霜不是致死原因,但毒物分析結果是明白無誤的。

因拿破崙在法國人民心中位置太高,不便於公開處死,只能暗殺。


薩沙


拿破崙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天才,締造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先後和英、普、奧、俄等國,打贏了五十多場大小戰役,並且讓除英國外的所有歐洲國家悉數臣服,1814年退位,1815年法軍滑鐵盧戰敗,拿破崙被放逐到厄爾巴島直到病死。

拿破崙為什麼沒有被處死,我們上面已經說了,法軍再次戰敗是1815年,拿破崙主動退位是在1814年,之所以成立反法聯盟。主要是遏制法國的領土擴張,當時歐洲正在開始革命,反法聯盟的國家,沙皇俄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都是封建君主國家,拿破崙已經稱帝,歐洲革命就是為了推翻封建君主制,殺了拿破崙對自己國家統治不利。

拿破崙也許風評不是那麼好,但是他帶領法國走向了強盛這也是事實,雖然國民對他也有不滿,但是本質上他的退位還是被反法聯盟逼迫導致的,法蘭西國內,民眾始終還是很尊敬他的,另外前面說到拿破崙除了偶爾的失誤,基本上可以說戰無不勝的,即便是在敵對的陣營,很多貴族也是十分尊敬拿破崙的,另外滑鐵盧的失敗法國以少敵多,即便輸了也讓聯軍損失慘重,聯軍贏得也不那麼光彩,所以也沒有太過分想處死拿破崙。

後來拿破崙死後,法國將他的遺體迎回巴黎,法國政府在巴黎榮譽軍人院為他舉行了隆重大葬禮。


玄坤文史


一是歐洲各國不處決君主,二是戰後歐洲制衡的需要。

我們現在提到歐洲的君主專制都要提到一個詞,“君權神授”,這個詞放在古代中國的語境下往往被解讀為秦始皇刻在傳國璽上的那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思是皇帝是得到上天的准許來統治塵世。但在中世紀乃至近代的西方,相比較古代中國這種泛神教式的“受命於天”、“天命昭昭”,西方君主的“君權神授”要確定的多,那就是從查理曼受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開始一直延續下來的,各國君主在登基時都要照葫蘆畫瓢走一趟過場的,由羅馬教皇(特指天主教國家,英國這樣的新教國家並不是,俄國這種東正教國家則由大牧首主持)主持的加冕儀式。


受到教皇祝福的國王或皇帝即被稱為上帝在塵世中的代言人,自然具有了統治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西歐各國中世紀及近代以來的王國戰爭,由於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之間的殺戮,因此雙方一般不殺害對方的國王。畢竟俗話說得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今年我放了你一馬,明年你也要放我一馬,大家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何苦跟自己過不去。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皇帝拿破崙儘管對教皇庇護七世棄若蔽屐,但是作為“上帝的代言人”之一,自然也處於不被殺害的行列之中。這是拿破崙未被處決的原因一。

第二個原因則是戰後歐洲制衡的需要。事實上滑鐵盧戰役之後,普魯士軍隊老將布呂歇爾鑑於滑鐵盧一戰普軍被拿破崙麾下部隊打得非常慘,加之之前法軍兵團在普魯士境內鬧得雞飛狗走蹂躪多年,在和英軍統帥威靈頓見面時,一定要打進巴黎把拿破崙送上斷頭臺。威靈頓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布呂歇爾要把波拿巴處決,但我勸他不要幹這種蠢事”。究其原因,在於戰後歐洲所形成的維也納體系極其需

要在外國刺刀下復辟的肥頭肥腦的路易十八來兌現其一系列利益承諾,而英國出於自身大陸均勢政策的需要,又非常希望能保留拿破崙作為其後手使用。這樣,路易十八在拿破崙這位極富個人魅力且幾乎戰無不勝的國王的威脅下,在對外政策上必須時刻考慮到歐洲其它國家的利益,而英國則可以通過長期軟禁拿破崙,在必要的時刻將其作為一枚可用的棋子去攪動歐陸風雲。以上諸多因素綜合作用起來,結果就是皇帝陛下被流放聖赫勒拿,並終老於此。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拿破崙的失敗並不代表法蘭西帝國的失敗,所謂的那麼有威脅性,只是對一些畏懼拿破崙創建的法蘭西帝國軍隊的君主制國家,而在法蘭西帝國內拿破崙除了不受封建貴族的待見,其個人更是普通法國人的心中偶像,他是法國自信的締造者,是軍人心目中的法國戰神。



法國戰敗後,拿破崙不被處死有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當時的拿破崙如上一段描述的在法國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而且反法同盟並沒有徹底摧毀法蘭西帝國的軍隊,而是在戰略上形成了對法蘭西帝國的優勢,拿破崙的下臺和流放只是歐洲各國妥協的,若堅持處死拿破崙,那必然引起實力尚村的法蘭西帝國的堅決抵抗,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況且歐洲各國已經疲憊不堪了,也急於結束戰爭而獲得喘息。



第二,若處死拿破崙,也就意味著反法同盟的各君主國家所宣揚的王權神受,拿破崙怎麼的也是法蘭西帝國的加冕皇帝,處死拿破崙無疑是鼓勵各君主國家的平民可以暴動處死他們的君主,各國的君主還是有這點後怕的。



第三,英國是反法同盟的核心,也是基於本國傳統的大陸均勢選擇,為了防止拿破崙一統歐洲後對英國不利,於是不遣餘力的支持普魯士和沙俄等更有威脅的潛在對手,而經過戰爭的錘鍊,普魯士軍隊具備一統的意志的能力,實力也上升極快,而沙俄更是打造出了一隻裝備精良的善戰之師,對周邊各國虎視眈眈,這也成了繼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之後,歐洲更具威脅的兩個新興大國,也是英國不得不面對的對手,保留一個相對強大的法國無疑能有效的制衡這兩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實際上隨後的普法戰爭和一二戰法國正是這樣的絕色。

第四,法國貴族的重新掌權,這也算是對拿破崙放棄抵抗的妥協之一。


涇水書生


翻了下大家都答案,發現大家分析問題的角度都放在了具體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上,但是我想帶領大家從另一方面去分析問題。

這個另一方面是什麼呢?

就是唯物主義的階級史觀。

大家要注意,拿破崙雖然在戰爭中失敗了,但他畢竟已經成為了法國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而當時的法國,已經處於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期。拿破崙雖然名義上是封建君王,實則代表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

此時我們觀諸西歐各國,其資產階級勢力要麼正在壯大,要麼已經獲得一定的政治權力。既然拿破崙已經可以調動一個國家的資源為資產階級背書,那麼其它西歐國家的資產階級為了自身利益,或者說為了保證自己的榨取無產階級剩餘價值的合法性,就必須保障拿破崙的生命安全。

可能大家要問了,為什麼呢?憑什麼啊?

因為階級矛盾是跨越國界的,要知道西歐封建君主通過聯姻,已經建立起了跨越國界的封建統治。俄國的沙皇有德意志血統,英國的君主有法國血統,意大利和西班牙曾在一個王室統治下。那資產階級肯定要有樣學樣,封建階級的代表大地主們要判資產階級的拿破崙死刑,那資產階級就一定要發聲,要拿破崙活命,要讓他有復辟的機會,要讓這個科西嘉的矮子再次帶上王冠!

唯有如此,資產階級的利益才能得到拿破崙大炮的保障!這也是毛主席所說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資產階級為保障自己利益,就必須保住資產階級的槍桿子。


王斌兔斯基


不處死拿破崙,是有多方面的考量。

一是因為,拿破崙是當世偉人,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幾乎再沒有出現過這樣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拿破崙在法國國內,甚至敵對陣營中的貴族和軍官中,都有著很高的聲望。殺了拿破崙,很有可能會引起民變。

另一方面,還與當時的局勢有關。當時的歐洲實際上處在一種均勢格局中,法國、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俄國都是大玩家,誰也沒法一家獨大;拿破崙最有希望,但是被打敗了。如果殺了拿破崙,法國被過分削弱,就會打破這種平衡。

而且當時歐洲已經開始資產階級革命,七皇同盟不會不知道,和拿破崙的矛盾與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可以說微不足道。因此不殺掉法國皇帝,也是為了自己之後考慮。

拿破崙和希特勒是不一樣的,雖然都很有能力,但是拿破崙是偉人,後者只是狂人。


青年史學家


我看了前面有些人的回答,看完只想笑笑,有人居然把歐洲戰場上沒有處死政治敵人的做法歸結為歐洲人文明,先進的表現。這是犯了過分美化西方或者說被崇洋媚外洗腦的後遺症。

如果說不處死有威脅的政治敵人的做法就是文明,或是人性化,我所知道:東方及中國的歷史上這類饒恕政敵的事也是常常發生的,不代表就是文明瞭,具體對錯成敗具體情況還得具體說。就西方這類事比較普遍而言,還是西方國傢俱體情況造成的,我們可以看看西方推崇的古代文明:古羅馬和希臘文明裡面,有多少血腥的謀殺和爾虞我詐的刺殺,只比中國的歷史也不差。埃及豔后在凱撒的支持下打敗自己的國王弟弟,然後一直追殺到沙漠裡也要斬草除根殺死弟弟,凱撒則被政敵圍攻刺殺;希臘的荷馬史詩裡則記載了更多的陰謀和斬草除根的戰例。近代西方的殖民軍隊到世界各落後國家地區燒殺搶掠更是血腥殘忍,最近公佈的資料顯示,單是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戰爭裡對中國人的屠殺就不亞於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屠殺,只是這樣的史實被一些西方收買的所謂公知們刻意地掩蓋淡化了。西方自己國家在古代,中世紀,或近現代史上,進行血腥戰爭,你死我活的屠殺上一點看不出文明先進來,一戰和二戰徹底暴露了西方虛偽的文明和人性,在機槍和大炮的射擊下,貴族和平民像野狗一樣被無差別的消滅,把這種所謂文明的騎士精神打得粉碎。今天有些“公知”所說的西方的人文精神,不過是一種粉飾,因為歐洲很長時間各國的皇室國王都是姻親關係,貴族之間也是很多姻親,所以當戰爭因為國家或集團利益不均衡而發動時,廝殺拼命的只是平民百姓或職業軍人,軍隊更像是貴族皇家掌控下的棋子,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條件下,貴族們打完賬完全可以心平氣和的來說說誰可以獲得利益,反正貴族很少戰死,所以產生一種虛偽的貴族騎士精神,打完仗,勝利者拿走利益,失敗的繼續回自己領地當貴族,該幹嘛幹嘛。

具體到拿破崙的事例,也是這種政治利益相互作用的結果。拿破崙本人也和歐洲主要國家的皇室有了聯姻,而且歐洲國家干涉法國大革命及挫敗拿破崙戰爭的目的也是要恢復一個君主的法國,消弱的法國,並不能徹底滅絕法國。所以作為有政治意義的拿破崙是不可以被直接處死的,只可以囚禁,然後用較長的時間慢慢弄死,事實上拿破崙最後也確實是被毒死的。


輝看世界


之前呢,我曾經回答過一次,在再回答一次,以免以前的問題過期了,刷不出來。

拿破崙的生死,實際上是落在了一個國家的身上,就是英國的身上,英國奉行的都是歐洲攪屎棍政策,也就是保證歐洲各個強國之間爭論不休,並且爭端不止,但是與此同時又不能保證哪個國家因為太弱而滅亡了,哪個國家因為太強而把其他國家給征服了。

總之,英國人就是沒有節操的看見哪個人強就把它削弱一點兒,看見哪個人若就把它的實力稍微提升一點兒,至於說固定的盟友或者是固定的敵人,沒有!

當拿破崙展現出想要統一歐洲的氣勢的時候,英國人站了出來,帶頭反對拿破崙多次組建反法同盟!方面,英國跟法國之間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戰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英國人看不習慣歐洲有一個強大的帝國威脅到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存在。

但是等到拿破崙被英國人擊敗以後,英國人再次開始反思法國對於英國攪屎棍政策有什麼樣的影響。

很顯然,英國不希望法國滅亡,是英國希望法國只不過是拿掉了拿破崙和他強大的軍隊,大國的底子仍然還在那裡擺著,替他抵擋來自於歐洲各個地區的矛盾和壓力,讓歐洲徹底陷入到戰亂和混亂之中。英國好獨身事外,然後繼續去發戰爭財。

但是,英國人自己都知道拿破崙戰爭對於法國的中創已經達到了一種不可預估的地步了,法國自從拿破崙倒臺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種強勢的君王,或者是強勢的將領。(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裡面,法國一直就像一個弱受一樣,雖然我實力比普魯士強,但是每次都是被普魯士吊起來打!

這個時候,英國人就該考慮法國怎樣才能保證它不會滅亡,並且從拿破崙戰爭的陰影裡面稍微緩過氣來。

當法國人即將滅亡之際,有什麼比把拿破崙扔到法國讓法國人重新振作起來更有用的呢?當拿破崙到達法國以後,不管當時的法國究竟是處於什麼樣的一種狀態,法國肯定會重新攥成一個拳頭,讓法蘭西度過那一次空前的危機。

英國人不想讓法國人直接滅亡,想讓在法國人最危難的時候讓拿破崙當法國人一把,這就是英國人的目的!我能在你最鼎盛的時候把你拍下去,我也有能力再幹第二次,只要你能給我維持住歐洲均勢的政策,至於你之前是怎麼對待我的,我既往不究,我讓你好好的活在我的管控之下!

除此以外,英國如果殺了拿破崙,對於英國人來講,他們跟法國人之間將截下徹底不死不休的仇怨!如果說自己的旁邊有一個冷靜的人吶,還有可能做起來跟他談判,兩個人之間合作,如果旁邊是一條不可理喻的瘋狗,那麼英國人之前所有的談判努力都將化為泡影!對於英國人來講,他們絕對不希望自己的生意夥伴全部消失!畢竟以後還是要跟你合作的,以免其他的帝國崛起以後我在歐洲找不到幫手!

所以英國人不殺拿破崙。


漩渦鳴人yy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關於中西方國情的觀念問題。

按照我國古代幾千年人那一套觀念,不論你曾經地位再高,盛名再顯赫,成王敗寇,一旦輸了就得為人魚肉,忍受勝利者的各種蹂躪踐踏。

特別是在戰爭上,投降或者戰敗的一方,勝利方都會視其威脅性採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曾經昔日的宿敵,更是講究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倒是有玩寇慘敗的例子比如春秋的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這是華夏的文化觀念傳統。


而歐洲則不同,歐洲人在打仗上是不殺降俘的,乃至除了影響極其惡劣的人,它們都不會輕易殺掉罪犯,這是他們引以為豪並且一直抨擊我們人權的一個大話題,這與國情有關。對歐洲士兵來說讓他們投降的原因有時候就是一盤通心粉,所以我們會發現歐洲戰場上動輒會有投降的士兵,局勢逆轉十分之快,比如拿破崙第一次戰敗後偷偷回到巴黎,起初只有700士兵,但是不到20多天,馬上擁有了幾十萬的軍隊,這些軍隊成員大多是臨陣倒戈的士兵。

其次,我們要考慮拿破崙在法國的威望,他是法國人民的領袖,是他們精神與肉體上的領導者。拿破崙雖然戰敗,但法國人民對其的信仰仍在,乃至甚至每一個法國人都以曾經是拿破崙的子民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因為這位昔日的雄主曾帶領他們國家踏遍了歐洲大陸的每一片土地,並且這位領袖曾經更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偉大人物,這份凝聚力,不是後來波旁王朝的強權復辟所能比擬的。也就是說法國幾乎每一位百姓都堅信,雖然他們的領袖戰敗被流放了,但是正如他每一次的高歌回來一樣,只要知道領袖還活著,就還有希望,他們能做的就是休養生息靜靜地等待領袖的回來。


拿破崙在法國恐怖的凝聚力與號召力從他第一次戰敗後回來,幾乎所有派去討伐他的法國軍隊都臨陣倒戈就知道了。所以說,這樣一位領袖,活著比死了更好。一旦反法同盟殺了拿破崙,他們將面對法國如洪水一般的暴動,這不是想要息事寧人靜靜地從法國人懷裡獲取法郎的每一位反法同盟成員所願意看到的,並且還將受到每一位法國人的無休止的忌恨乃至報復,因為他們殺了他們心中的英雄,這種局面想想就頭疼。退一步來說,拿破崙曾經也是皇帝,殺掉皇帝也會讓他們同為君主的威嚴降低,這樣顯得皇帝也太掉個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他們也是為了他們君主威嚴神聖不可侵犯。

(油畫:滑鐵盧戰役)

最後,可以這麼說,歐洲大多數王國之間都有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的姻親乃至是血緣關係。比如打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大多數國家就存在姻親關係。比如我們說拿破崙的第二任老婆瑪麗.路易絲即法國皇后就是歐洲的寡頭曾經的老羅馬帝國之一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女兒,作為反法同盟的一員,要奧地利去殺掉拿破崙這位女婿,總歸不忍心。

即使鑑於以上種種,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流放聖赫拿島時,為了掩人耳目不讓法國人知道除去歐洲一大威脅,最後他還是被人用慢性毒藥殺害了。


(拿破崙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