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安徽中小學作業將不再由教師批改,而是由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這件事?

行攝青年


雖然看到這篇新聞的人肯定覺得,老師又偷懶,省勁兒了。但是可能太多人對這個事情不瞭解,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吧。

4月20日,安徽省教育廳發佈了《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準備到2020年,對安徽省全省所有的縣市都要進行智慧校園建設,一大特色是作業不有教師批改,而是有專門的作業評定系統自動批改,而且還可以給每個學生量身定製作業。


這個事情也就是說,現在正處於試點階段,目前試點的只有阜陽市第三中學和太和縣第三中學。

現在實際上除了安徽省外,很多地區也都在實踐這樣的,電子作業情況。我們孩子山東青島一直在做老師佈置的閱讀語文作業和英語口語作業,孩子也感興趣,效果也是不錯的。

雖然乍一聽老師不需要批改作業,覺得他們把自己的主要任務都放棄了,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符合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

實際上,批改作業是一種很枯燥的事情。重複勞動浪費時間太多,而且還會影響個人情續,俺們不能要求老師是聖人,但是他們如果將情緒帶到教育中來,真的不利於孩子們發展。

老師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專注研究,教學備課,跟孩子們和家長溝通交流,提出更適合孩子們的作業。

而且每個孩子們的學習進度不一樣,如果通過電子化的個性化定製作業,也有利於孩子們彌補短板,超前興趣發展。

而且我們很多優秀的教師,可以通過作業照顧到更多的孩子們,比如我們可以交流一下某些學校優秀老師給孩子們佈置的作業和針對性的習題。


但是對於鄉村的孩子們可能有些困難,給他們平時接觸電子化的設備比較少,希望國家能夠在推行智慧校園系統的過程中,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們,配備相應的平板電腦,讓我們貧民子弟的孩子不至於輸在基礎線上。

所以,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計劃的,希望能夠通過這個計劃,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公平。


暖心人社


由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學生作業,只是聽上去很美。其炒作意味大於實際意義。而且會滋生其他問題。

首先,要完全實現自動批改,必然要求所有學生都下載作業測評APP之類的平臺,在電腦或者手機上提交作業。那是不是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購買電腦、IPAD?事實上,近年來,有的地方就以電子作業為名,強制學生(家長)購買IPAD,這就涉嫌利益輸送問題。即便推行自動批改作業,不要求家長購買電腦、ipad,而是由教育局提供,那這也屬於財政支出,需要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進行民主決策,而非政府部門單方面拍板。

其次,人工智能的進步,可以做到根據大數據(包括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分析))出題,並進行批改,但是,這些題目,大多屬於客觀題(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有標準答案,那些主觀題,考察學生思辨能力的題目,能進行自動批改嗎?如果能自動批改,意味著思辨題也套路化,應試化。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探究式學習的作業,能由作業測評系統測評嗎?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作業不僅有紙質作業,更應該佈置探究作業、實踐作業,如果給學生布置作業依賴作業系統,那會把作業集中在書面和應試上。

另外,由於人工智能利用大數據系統給學生布置作業,教師批改作業的任務減少,教師也就不會再有批改作業的煩惱,這把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可這並沒有把學生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孩子還會繼續陷在更嚴重的題海戰術之中。因此,對待電子作業、自動批改作業系統在中小學的推廣,應該慎之又慎,不能以為利用先進技術就是進步,現代化的教育,必須依靠現代教育理念和制度。


熊丙奇看教育


西門觀點:如果學生作業全部由機器批改,老師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教學效果未必會很好。

事件大略:4月20日,省教育廳發佈《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全省所有市、縣(區)都要進行智慧學校建設。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作業不是由老師批改而是有專門的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併為每位學生“量身定製”作業菜單。

我的看法:我是中學教師,本應該舉雙手贊成安徽教育廳這個做法和《意見》,但從一個教師的師德和良心出發,我不敢苟同這個《意見》,安徽的做法並非一件好事。

做老師的都知道,學生之所以做作業一是為了鞏固和加深理解所學知識,二是為了給學生創造用實踐來檢驗理論的機會。

學生的作業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錯誤,只有從作業中發現學生存在的錯誤類型,才能知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對哪些問題還沒有弄懂或者理解錯了、偏了。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對學生進行糾正。

因此,老師批改作業,並不是打個“對號鉤”或者“錯號叉”就萬事大吉了,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批改發現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上存在哪些錯誤或者誤區。

如果全部用機器批改學生的作業,老師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是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錯誤的原因卻不得而知,要想知道,還必須重新批改一遍。

因此,我認為,對部分很簡單的選擇題,可以用機器來批改,對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表述題、論述題還必須靠教師親自批改,才能在後期的輔導中對症下藥,使學生徹底學會。

您對這個問題如何看,請在評論區寫出您的看法!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這件事其實是有背景的,是對國家新時代教育振興大方針的積極響應,並非安徽省標新立異,只不過比其它省市啟動早一些而已。

近日,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將實施數字資源服務普及、網絡學習空間覆蓋、網絡扶智工程攻堅等8大行動,到2022年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安徽出臺這個《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可以算是落實教育部《計劃》的具體舉措之一。

大家比較關注且心存疑慮的是,“教師不再批改作業,而是由作業評測系統自動完成”,這種做法效果好不好。

筆者所在學校去年下半年開辦了兩個實驗班,使用的正是類似的互動教學系統,同樣也有自動批改作業和為學生定製個性化作業的功能。

實踐發現,使用此係統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相比,有優勢也有不足。

優勢是:

1、每名學生都有終端設備(平板電腦),因而坐在教室任何位置都不存在看不清屏幕的問題;

2、系統有搶答功能,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3、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完成課堂練習後,系統自動批改並統計結果,完成率、正確率等數據一目瞭然,還可以分組管理,小組間舉行競賽非常方便;

4、有課程回看功能,課堂上沒學好的學生,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再次複習鞏固。

不足是:

1、長時間注視電子屏幕,對學生的視力有影響;

2、學生做題主要在平板上完成,動筆的頻次減少,可能導致書寫能力下降;

3、機器只能批改客觀題,主觀題需發送給老師在電腦上批改,然後反饋給學生(有些軟件是學生掃描二維碼獲得答案),因而老師不太願意佈置主觀題作業;

4、老師們普遍反映,使用互動教學系統後,學生大部分時間盯著電腦屏幕,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變得單一,以前通過眼神、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傳達信息的方式,如今都不好使,只剩下語音溝通,不利於教師控制課堂。

總的來說,這套互動教學系統優點比缺點多,兩個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比其它平行班好很多,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筆者認為,智慧課堂還必須引入真正的人工智能,將學生的學習行為生成數據,積累並分析,然後為每位學生定製個性化學習方案。這樣,就可以解決大班額現狀下,教師教學只能面向全體、無法因材施教的難題。

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將極大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傳統課堂可能會被徹底顛覆。也許目前開發出來的解決方案尚不完善,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抵制智慧課堂的藉口。老師們應該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避免被時代淘汰。


毫米


為安徽省教育廳點贊,為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點贊!

人工智能早就走進尋常百姓家,而作為先生文化傳播源地的學校,怎麼可能無動於衷落後於時代呢?智慧校園有智慧!



智慧校園建設其中的一個大亮點,就是作業測評系統,系統的投入使用好處如下:

1、將教師從繁重手工批改中解放出來,騰出時間和精力,用於針對性的查漏補缺和其他學生活動上。

2、教師批改作業任務減輕了,但設計作業的任務重了,這就要求教師更深入的把握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次作業。

佈置作業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拿資料宣佈了,你得合乎系統規範,符合系統要求。這就促使老師佈置的作業質量不斷提高。



3、因材施教在作業上得到落實。學生的作業“量生定製”,教師就得更深入瞭解學生學習狀況,設計出切合每個學生實際的個性化作業。

4、減負在學校裡得以實現。智慧系統是智慧的,設定好參數,數量限定,題海戰術行不通了。



5、避免誤判,反饋更及時更精準。人工批改誤判難免,人工智能可以避免。有人擔心作業批改後的信息反饋,這完全是多餘的。智能系統反饋只會更及時,為教師提供更精準的信息,以便給學生更精準的個別輔導。

祝願安徽的智慧校園建設意見順利實施!


當代師說



這項政策一經公佈,整個網絡炸開了鍋,形勢一片大好,所有評論叫好聲如雷貫耳,振聾發聵,就等著在全國推行,好讓自己的孩子受益。

相信這個策略,已經獲得了相關專業人士的評估、實踐,才推了出來。

不過,我們也得清醒認識到,解放了老師之後,所要面臨的巨大問題。先來回顧一下事件。



事件回顧

4月20日,省教育廳發佈《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全省所有市、縣(區)都要進行智慧學校建設。

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作業不是由老師批改而是有專門的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併為每位學生“量身定製”作業菜單。

上學不用背書包來回跑,一個電子書包解決一切煩惱; 課堂上沒有黑板,取而代之的是網絡課堂…… 這些,都是未來“智慧校園”將呈現的模樣。


今後,課堂上也不僅僅是黑板和電腦的結合,還有3D打印機、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教學設備都將走進課堂。

探索跨學科學習、創客教育等新興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以後作業也不再由老師批改,而是交給“全過程動態評價與作業系統”:以課堂為中心全程記錄師生、生生互動過程,形成學生全過程的動態評測數據,生成學生錯題集與個性化的成長記錄,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系統的方案。


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上,還將建立智能化學習分析系統,形成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動態評測數據,改變以考試為主要手段和教師為單一評價者的“結果性評價”,全面感知和記錄學習過程的“大數據”並進行分析,精準評估學習績效。

還有很多依託大數據,實現“智慧校園”管理的措施和手段,許獄就不一一羅列。



智慧校園不能全盤搬到課堂

政策一出,許多網友紛紛讚揚,減輕了老師的負擔,讓減負真正落到實處。

不多不說,這是事實,無可反駁。但許獄卻要說一些形勢大好下的弊端,我們得清醒認識到一些問題。

智慧校園有必要全面智慧智能化嗎?

個人認為,沒必要,而且不能完全智能化,否則會出大問題。輕一點,教育的意義將會發生巨大改變,不再是人來教育,而是由機器來輔導。說重一點,有可能會面臨文化斷層或者某一個我們所應該具備的技能,完全消失。

說到這,可能有人要噴我:這麼好的東西,居然說得如此恐怖,你這是危言聳聽等等。但這是即將會面臨到的問題,許獄來分析一下。


1.解放老師,解散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是讓人明白作為一個人需要對人類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一個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有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前提,只有完成自己責任和義務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這個意義,是人工智能,機器給不了我們的。所有作業由系統來批改,由智能來爭對每個孩子,出不同的題目。而孩子面對最多的就是系統,是機器,那麼要老師何用?

老師,只是教授完知識,然後下課走人,回家通過系統給孩子佈置作業,哦,不,連佈置作業都不同了,有系統幫忙。


老師是解放了,花時間去備課,去做別的事情。等學生把作業做完,看看數據就好了,很輕鬆。

然而這就剝離了老師和學生除了課堂上的交流之外的其他時間。言傳身教不復存在,存在的是隔著屏幕的數據而已,而教育的意義將發生改變。

孔夫子,為何成為教育家,孔聖人?個人覺得他提出的兩個理念非常厲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孔子門下有三千學生,很多學生都向他提問,他也逐一解惑答疑。而這個提問和答疑都是面對面進行的,這不僅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還能讓學生在老師身上學到好品質。

人工智能進學校,素質教育實行的效果會不會大大減少,目前還不知道。但可以預見,老師和學生的感情,將會越來越淡,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感情也會大大減弱。他們的交流,將會通過機器來完成。


2.紙質書變成電子書,黑板沒了,作業都不用筆寫了。這些將會在校園裡實行。老師教學全憑機器來指導,來呈現,黑板書將會越來越少。而學生的作業本也將被機器給代替。

那我們的文字還怎麼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先是從文字開始的。孩子都不會提筆寫字了,那怎麼傳承文字和文化?難道僅僅依靠機器幫我們記錄嗎?

電子書包代替,實質書包,書香氣息將不復存在,方便倒是方便了,文具店會哭暈在廁所,因為沒人買筆和紙了。


筆和紙是承載文字的重要工具,如果未來不用他們,手寫那是不可能的。

問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提筆忘字,抓耳撓腮的情況?

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咱成年人都是這樣,中小學生才開始學習漢字和文化,如果全盤智能化,孩子怎麼吸收民族文化精髓?


我想到時候,什麼書法班之類的培訓班,將會風靡,有一天,文字將會成為稀缺,那些字寫得好的,將會被熱捧,今天這種態勢已經很明顯了,當人工智能全面進入中小學,未來會怎麼樣?我們得考慮這個方面的影響。

人工智能進校園,我們的教育者得慎重抓取選擇,得考慮他的利和弊,不能一味追求便捷,追求智能。

當然有一些我們可以利用,但不能全盤吸收,否則將會造成極大影響,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


許獄


任何制度的建設,任何科技的創新,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不可能完美無缺,正如“是藥三分毒”,特別是新科技發明的使用,也是雙面劍,用的好了,有的正確,有益處,反之,有可能產生副作用。

重在人的如何使用。

由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這件事,只能是作為教育的補充,但不能作為教育的常態和全部。

下面對這件事的積極意義和侷限作用進行大膽的推測:

積極方面的。

1,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結果。

由機器批改作業,看起來比較新穎,其實早已投入使用,只不形式不一樣面已,只不過沒有推廣而已。也就是說,條件業已成熟。

換句話說,其實機器閱卷早就使用了。在高考,中招,個別學校舉行的摸底考試中,早就用電腦閱卷了,機器評分了。有些條件相當成熟,大量減輕了批卷老師的工作量,也促進了教育的公平。

這就是為什麼高招,中招中必需攜帶2B鉛筆,就是塗抹答題卡,方便機器閱卷。必須用考試專用筆(碳素筆)有利於機器識別答案。

同理,隨著技術的完善,批改卷子這套系統,也可挪用於作業批改,也是發展的必然。

2,有利於老師針對性的教學

大數據的分析結果,讓老師掌握哪些是個性的問題,哪些是普遍性的問題,這就對老師的課堂講解,學生的輔導,作業的佈置等等有了針對性。

對於普遍性的問題,可以再由作業系統再佈置類似的作業,以達到學生的掌握,個別性的問題,由作業系統分類地為你制定個性化作業。

也讓老師有針對性檢查自已的教學效果,哪些沒講到,哪些不需要再講。

把老師從重複,繁雜的作業批改中解脫出來,能更好地把時間用到如何教學上。

3,有利於學生的自我檢查。

個性化作業,讓每一位學生對自已有個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已不足和優勢。對學生不再搞統一形式的作業,避免“大鍋飯”,也避免了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下的現象,利於每位學生的自我成長。

真正實現了“因材佈置作業”

4,有利於家長的監督。

當前老師的佈置的作業,成為當代家長批評的主要熱點。一方面老師感到委屈,一方面家長抱怨老師不作為,把檢查作業的任務轉嫁給了家長。

實行批改作業系統以後。家長不用檢查作業,只是監督,不用再參與作業的輔導和簽名。家長也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做了心中有數。

最主要的,針對當前眾多家長不滿意的作業量,對於學生的減負,能起到明善的改進作用。減負喊了這麼多年,上級一再要求佈置的作業量,但效果甚微。

有了作業批改系統以後,作業量,完成時間,難度對比都作了比較的詳細的規定。大大減輕了人為的干擾因素。個別情況個別處理,相信技術的人性化設計。

這實為減負的重大舉措。同時,這也為國家的教材編排也提供了依據,為國家的考試也提供了數據分析。

侷限作用。

1,限制了學生的想像空間,限制了創新能力,探索能力。不利於學生的素質學習。

很顯然,作業批改系統的作業佈置,必定有標準答案,或者有上下浮動答案。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能做到自我認識。標準答案,抹殺了學生的百花齊放。形成了工廠流水線的慣性思維。失去了自我發展。

所以高招、中招閱卷也不完全是電腦閱卷,還是部分題型由閱卷老師在電腦上批改。

同理,作業的批改,不能完全依賴於機器,還要老師逐個批改或講評。

2,擔心老師過度依賴此作業批改系統,多佈置客觀作業,少佈置主觀作業。失去應有的批改工作。

3,學生有可能弄虛作假,隨便上網一搜,答案就出來了。可能給老師的批改作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4,不知道這套辦法的花費,由誰來買單?


最主要的,先前眾多新科技產品,如什麼學習機,復讀機,點讀機,學生電腦,學習軟件等等,有幾個真正地充分利用,物有所值?

由老師掌控,效果可能好一些。

根據新的問題不斷的改善和完善,力求做到完美,沒有負面影響是不可能的,重要如何運用,如何操作,如何改進?

希望能給教育帶來新景象。


左析右洞


首先應該為這件事情點贊!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這有利於把教師從繁重的作業批改工作中解放出來。我們知道,教師的工作量不僅是備課上課輔導的問題,而且還要有大量的作業批改,這需要佔用教師大量的工作時間,現在有了這套系統,就可以節省教師大量時間,以便從事其它教育教學工作。


其次,這有利於教師能在備課以及作業設計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有利於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把教師從繁重的作業批改中解放出來,教師就可以更好地研究學生,研究教案,設計好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特點的教案和作業,有利於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三,有利於促進教師更好地研究學生,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把教師從繁重的作業批改中解放出來,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學生,與學生談話,指導學生更好地提高學業,引導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套系統在節省教師時間,給教師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弊端,它只能批改出學生作業,但是,它不能評定學生的卷面,不能寫出激勵性的語言等,這需要教師在適當抽查作業批改的情況,及時提醒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以便彌補系統的不足之處。以上觀點不當之處,歡迎網友朋友指正並發表看法!


浩墨香書房


科技風近幾年可以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整個世界,人工智能化也在快速的發展,現在各個車企都在嘗試無人駕駛技術,那麼不久的將來也就是無需人來駕車了,全部智能化,更加的安全減少了很多交通事故,放眼過去的幾年,我們發現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快而且普及率很高,現在出門基本攜帶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解決吃喝穿住等問題,很少能見到現金的流通,也很少有人再攜帶大量的現金了,這些科技正在快速的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近期安徽省教育廳發佈消息稱:計劃到2020年中小學作業將不再由教師批改,而是由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可以說這項科技將要顛覆傳統教學模式,那麼我們接下來談談作業測評系統批改作業的利弊。


首先,作業不再由教師批改,而是由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教師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備課以及解決其他問題;能夠對學生成績以及其他行為記錄數據並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量身定製作業菜單;學生上學不用背書包,減少使用紙張,更加環保等等。


其次,目前我認為存在的弊端有以下:作業測評系統應該只能批改可觀題,對於分析、評論等主觀題目,無法批改,那麼教師是否會為了方便而多佈置客觀題呢?另外使用這個系統意味著學生更多的接觸電子產品,對學生視力是否有所保護?以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是否會忘記文字的書寫,就像現在人們很少用筆寫字,都是用手機打字或者發語音,有時候突然要用到筆寫字的時候發現很多漢字不會寫了,就減少了學生學習漢字的機會;批改作業後是否學生是否明白這題為什麼錯了,如何進行正確解答?

科技的進步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合理利用才好,期待這項科技能夠儘快投入使用,並在使用中更加完善。


決勝網


看起來挺美,靜待實際效果。

智慧校園的背後,配套的相關產業鏈是這樣的:

1.某機構承擔軟件開發,包括可能的題庫、App開發等。

2.學校購買相關配套的設備。

3.學生(其實是家長)買單,購買指定的某品牌的智能終端,家長和學生要求下載某APP,並註冊使用。

如果能夠真的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匹配相關的作業,對孩子、對老師都是好事,這年頭很多學校已經實現了英語學習的自動批改,某些軟件老師上傳作業之後,自動批改功能不難實現,但是這一般都是對選擇題。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答案的正確與否其實並不是關鍵,每一個孩子在解題工程中的思路才更重要。

數學的應用題、語文的閱讀理解和作文、物理化學的解題過程,怎麼比對和匹配?系統怎麼判斷孩子每一步都能熟練掌握?我們更看重的是孩子通過掌握的知識點,通過思考邏輯,通過合理的判斷和表達,寫出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選擇題我們可以通過機器來測試,這個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就有了,寫“答題卡”不就是這個應用,但更多學科中需要用表明你的邏輯過程的題,這個的系統判斷怎麼進行呢?

各種創新的手段可以作為補充,各種割家長韭菜真的可以適可而止,所謂的創新不是以家長為大家買單,以形式主義和口號主義為內容,真正要能堅持下去,花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之後,孩子、老師、家長、教育主管部門都能得到有效的實惠,到時候我們再來評說。

我個人認為這一點等同於市場上的所謂的英語學習機,如果家長不參與,花幾千買個學習機也是白搭。

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