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植樹節話古樹

不辨何年植,殘碑留至今。

共看獨樹影,猶見古人心。

閱歷風霜盡,蒼茫天地陰。

經過築室處,千載一沾襟。

這首詩出自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贊子貢手植楷,今天是植樹節,小編決定不聊別的,就聊這棵古樹!

子 貢 手 植 楷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孔林享殿後,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名曰“楷亭”,其旁有一枯樁,“狀如清癯之賢人端立,勢若高峻之山峰危聳。”這棵枯樹樁究竟有怎樣的特別之處,受到如此的禮遇呢?只見那樹前立有一碑,上刻“子貢手植楷”五個大字。原來它就是歷代相傳的孔子弟子子貢親手所植的楷樹遺存,歷經兩千餘年風雨而飽受風霜的“忠孝”文化座標。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公元前520年出生在衛國一個較富裕的家庭,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在孔門弟子中以“言語”著稱。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便是說子貢能言善辯,並且經常與其老師孔子爭辯不下。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讓我們穿越回古代吧

1君子亦有窮乎?

《史記·孔子世家》有這樣一段故事: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帶著弟子們來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正遇上吳楚交兵,被亂兵包圍,進退維谷,帶的糧食也吃完了。面臨絕食的困境,大家又飢又累,有的人都病倒了,可孔子還在那自撫琴絃。這時候,子路沉不住氣了,面帶慍色地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說,君子即使處於窮困的境地,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要是小人遭遇窮困,就會越軌亂來。這時,正在弟子們為圍困之事而惴惴不安時,子貢挺身而出,行至楚國,以自己高超的口才,說服了楚昭王,使其同意出兵以救出孔子師徒。於是,孔子一行才得以在楚軍的保護下,安全離開了城父。

從這一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子貢在臨危之際異於常人的沉著冷靜和令人歎服的演講技巧。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2夫子之牆數仞

子貢曾問孔子自己是怎樣的一種器皿,孔子稱他為“瑚璉”。瑚璉是什麼呢?瑚璉乃是宗廟之禮器,可見孔子評價之高。當時眾人也認為子貢是曠世賢才,甚至當時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於仲尼”。魯國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孫武叔的話轉告了子貢,但子貢謙遜地說:

“譬諸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卻好比數仞高牆裡面的宗廟,那才是難得一見的雄偉之景。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萬仞宮牆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瑚璉,青銅簠簋

孔子臨終前見到子貢的場景也十分感人。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的一天,孔子拄著柺杖正像往日一樣在門口散步,只見久別重逢的子貢終於回來了。孔子不禁扶著柺杖激動地顫抖著身體,眼角早已溼潤,對子貢說道:“子貢啊,你怎麼才來啊!”子貢相對無言,只是默默陪著老師落淚。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孔子這時嘆息道:“唉!泰山要崩塌了!樑柱也要折斷了!我這老朽之軀恐怕也到了入土的時候了!”一邊說著一邊流涕不止。又對子貢說道:“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卻很少有人接受我的學說。這夏人啊,把棺木停放在東邊的臺階上,這殷人的棺木則停放在廳堂兩根柱子之間。昨夜,我夢見自己坐在兩個柱子的中間,受人祭奠。而我始祖正是殷人啊。”子貢沒有說一句話,只是與他的老師相擁而泣。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七天後,孔子安詳地離開了他曾經熱愛,曾經失望,也曾經為之奮鬥的世界。孔子的遺體葬於魯城北的泗水之上。消息傳開,孔門弟子紛紛歸來奔喪,並帶來了“四方異木”栽植在孔子墓周圍。當時,所有弟子們都約定為老師服喪三年,三年之後,大家道別離去時,相對而哭,又各盡其哀。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只有子貢在墓旁搭了一間小房住下,又守三年,才無奈離去。這枯乾的楷樹樁便是子貢守孝時,為其師親手種下。很多年以後,當年的小樹苗已然亭亭如蓋,猶如孔子的思想終於大放光彩,它也是孔子與子貢師生間真摯情誼的象徵,更是傳統“忠孝”文化的精神座標。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子貢手植楷

相傳清代初年,子貢手植楷被雷火燒死,僅存樹幹;光緒八年(1882年),又一次被雷火燒燬,如今只剩一段木樁。楷亭位於楷樹之東側,紀念子貢手植樹的建築,楷亭為清康熙年間所建,亭呈方形,四面空透,不設牆欄。亭內立有楷圖碑,是清初遭雷擊後,其樹幹無損,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把樹形刻於石碑。

子貢手植楷——種的不是樹,是精神!

雖然,子貢手植楷毀於雷火,但子貢對孔子的真摯情感卻同孔子思想一起永久流傳。再古老的樹木也有腐朽的那一天,而這曠世的師生情誼卻與天同歲,與地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