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學習中醫並不難!

學習中醫並不難!

左手傷寒右手溫病,我是馬家駒,歡迎跟我一起學中醫。

我們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希望大家開始學習之前,有些心裡話非常想和大家嘮叨一下。既然我們踏入到中醫這個行業,自然大家都想把中醫學到好學到極致,成為這個行業中的高手,我們雖然不奢求成為頂尖級的狀元級別,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都希望經過我們治療的患者,能痊癒十之八九,誰也不希望患者說自己的水平差,畢竟醫學也是一門技術。我們是靠技術來生活的。在古代學習中醫的氛圍相對比較好,因為患者量比較大,而且醫生相對比較缺,和現在相比肯定少得多呀,而且古代人的生活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所以重病人也比較多,慢慢的只要你用心,都能夠把醫療技術給提高上來。

那古人是怎麼學習中醫的?一般來說分為兩類,一部分家傳,或者是從小就把孩子送到一個大夫那邊去跟師學習,而另外一種就是科舉不成功,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從而學醫的。上面兩種情況來說,對於第一種人來說,從小跟著師父白天臨床晚上讀書,潛移默化,慢慢的就有感覺就入門了,而對於後一種科舉不中的人,本身文化素質就比較高,我們知道中醫是脫胎於根植於古代文化土壤之中的,你有了這樣的文化基礎,學習中醫呢自然就更快一些,所以古代有秀才學醫如籠中捉雞的說法。

我們現在大學裡的高材生雖然智力很高,甚至不亞於古代舉人的智力,但畢竟從小學的都是現代的理科知識,讓現代所謂的秀才去學習古代的中醫,反而並沒有如籠中捉雞的效果啦,這是因為他們腦海中的知識體系和中醫並不兼容。之前有一位西醫同仁來就診,順便問我怎麼學習中醫,說我以前沒有一點兒的中醫基礎,學習起來是不是很困難?我告訴他其實越是沒有基礎,學習中醫起來就越是方便一些,因為沒有前面的基礎,也就意味著沒有之前理論的束縛,類似於一張白紙,從而能夠更加從容清晰的看清楚中醫的本質。

現代醫學的教育其實已經把人的思維給固化了,院校教育體系下的人很多時候初次接觸胡希恕先生的經方醫學體系的時候,感覺到不可思議,感覺到把內經和傷寒割裂起來,簡直是大逆不道的。尤其不認可胡老對六經實質的解讀。

早在《漢書 ▪ 藝文志》當中,就有對經方明確的論述如下:“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濟,以通閉結,反之於平。”其中的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涉及到的就是中醫的寒熱、表裡的概念,我們要用草石的寒溫之性去糾正人體的寒溫,以偏糾偏。同時要辨別病位的淺深、表裡,因為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治法。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來學習中醫?首先我們應該把一些中醫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包括基本技能,西醫是比較注重三基的。只有厚基礎,將來我們這個樓才能建得比較高,那中醫的三基又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醫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爭鳴的地方在哪兒呢?是中醫的一些法和方藥的爭鳴,各家流派的三基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是基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理論體系。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就是我們中醫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而如何看舌、如何切脈、如何腹診就是中醫的基本技能。就像廚師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一致的,做菜的原料也是一致的,但為什麼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的風味卻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九大菜系呢?這就是因為每個廚師做菜的風格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他們腦海當中做菜的烹飪風格是不同的,就像我們十位名老中醫對同一個患者能開出十張不同的處方呢?也是源自於我們每個名老中醫看病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那麼這個思路又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辨治體系,比如同樣一個患者,客觀的患者擺在我們面前,發熱、惡寒、無汗、身疼痛、脈浮緊,從六經體系來看,是太陽病表實證。從臟腑辨證來看,這是一個風寒犯肺。你的辨證思路不一樣,導致你的辨證結果,也就是所謂的中醫診斷不一致。導致後續的立法和處方用藥更是不一樣,和廚師做菜道理是一樣的,同樣的原材料,你做出來的菜品風味不同。

各家學說,反映了學術各有特色,目前經方的學術比較熱門,被我們耳熟能詳的幾位經方大師,他們的學術體系也不一樣。對我們學習來說是比較困惑的。再比如金元四大家,為什麼他們能夠被稱之為家呢?一方面臨床水平很高,另外一方面他們的理論體系非常具有鮮明的特點,所以才能稱之為金元四大家。所以中醫界要統一,比如經方學術統一,寒溫統一,相對比較困難,因為大家的認識體系是不一樣的。

溫病是作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完善成熟於明清時期,現在經常有人說能不能把二者給結合起來,也就是所謂的寒溫統一,我們現在不強求去融合,就像不強求中西醫結合一樣,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看待二者,就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跟著我換一種思路,去理解和了解二者之間的差別和共性,希望對大家的思路開拓是有益的。

中醫對我們來說並不神秘,中醫的理論完全根植於日常生活與疾病鬥爭的經驗,強調的是辨清楚人的寒熱虛實,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然後調整人的寒熱虛實狀態,本草治之寒溫,然後是人體恢復陰陽平衡的治療理念,所以中醫的理論並不複雜。但問題是如何認識清楚、辨別清楚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這就是辨證,也是中醫大夫需要反覆強化的地方,也就是強調辨證準確。

老中醫有經驗,經驗在哪裡?其實就在於能夠在紛繁複雜症狀的時候,能夠辨別清楚人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證辨別清楚了,辨證準確了,治療的法和方藥呼之即出,體現的就是“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所以關鍵點在於證一定要辯準確。因此對於一個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重點應該放在基礎上,放到基本功的紮實上面。提高中醫辯證的準確度上面。不是總想去學一個一招半式,學一個特效方藥。

我們當前中醫學習有這樣的情況。大家都特別喜歡聽一個名老中醫講一個特效方藥,講一個具體的臨床經驗。但大家有沒有想到,這個具體的臨床經驗和一個特效方藥,乃至於秘方,其實都是我們中醫路上枝節末葉的地方呀,我們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基礎上,所以我的觀點是,學習中醫過程中什麼最重要,我們的理論體系框架樹立起來最重要,我們臨床當中辨證的準確最為重要。

收聽更多課程請關注中醫在線服務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