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唾液測“基因密碼”被指不準 專家:此類檢測可信度不高

唾液測“基因密碼”被指不準 專家:此類檢測可信度不高

一口唾沫,

就能檢測出自己的

“祖源信息、健康風險、情緒社交……”

這樣的事情你願意試試嗎?

唾液测“基因密码”被指不准 专家:此类检测可信度不高

最近,北京的白領小袁和男友在朋友的推薦下,花費1947元購買了可以做基因檢測的產品,希望獲得自己的“生命密碼”。可是檢測結果發現與本人差距非常大。

對此,該項目的研發人員回應稱基因數據並不是測試者當前的數據表現,而是測試者先天性的傾向性,後天通過努力也是能改變的。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微信公號ID:kanfanews)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目前市場上的基因檢測產品可謂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宣稱的功能也五花八門。對於這類產品,專家表示,消費級的基因檢測,目前達到的水平還不太可能用於預測孩子天賦才智等,科學研究都才剛起步,二者之間相關性的研究數據還不足夠支撐統計學上的因果關係。

唾液檢測

只需收集唾液 結果與本人差距大

近日,北京的白領小袁和男朋友李先生在朋友的推薦下,在某電商平臺花費1947元購買了一款基因檢測產品,希望獲得自己的“生命密碼”。而

檢測方法也非常簡單,不用抽血化驗,通過唾液即可檢測。下單三天後,小袁和李先生收到了商家寄來的唾液收集器,按照說明,他們需要收集早晨第一口口水,然後裝入唾液收集器寄回。

隨後小袁和李先生按照要求,收集並向商家寄去了唾液樣本。4月17日他們收到了短信,說基因檢測已經出來了結果。

“通過他們的公眾號查詢到我和女朋友的檢測結果,但是結果讓人啼笑皆非,與本人差異非常大”。李先生表示,自己的落差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一些基礎的和身體特質有關的結果,不準。第二,和性格有關的結果,也不是很準確。

“說我不是易胖體質,可是我就屬於喝水都愛胖的那種,說我內向,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更外向,說我戀愛較難,我之前女朋友也不少了。說我女朋友屬於豐滿型身材,可我女朋友只有75斤”。李先生說。

唾液测“基因密码”被指不准 专家:此类检测可信度不高
唾液测“基因密码”被指不准 专家:此类检测可信度不高唾液测“基因密码”被指不准 专家:此类检测可信度不高

李先生的基因檢測結果。 受訪者供圖

涉嫌誤導

號稱2ml唾液可獲DNA原始數據

這個檢測機構的官網跟微信公眾號都在強調自己的專業背景,然而檢測後得出這樣一個與自身條件極為不符的結果,是不是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呢?李先生稱。

按照小袁和李先生髮來的購買鏈接,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微信公號ID:kanfanews)記者打開了這家名為“各色科技”的官方網站,其宣稱是目前國內唯一聚焦行為-基因關聯分析的研究型商業機構,團隊由來自國內頂級心理學與遺傳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及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師組成。

各色科技稱,可以為用戶提供“人生中第一份動態生命數據管理系統”,用2ml唾液,即可獲得一份十萬字的DNA解讀報告,包括70萬基因位點,一份經過嚴格質控的DNA 原始數據;10大主題,你從未體驗過如此豐富生動的“基因畫像”;超過 60 個定義自己獨特性的“各色標籤”,幫助用戶“準確評估當下狀態,對比先天和後天的自己”。

公司說法

數據不是當前表現 是測試者先天性傾向性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撥通了各色科技官網上的客服電話。工作人員稱,其公司成立於2015年,與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開展了廣泛研究合作。

針對李先生認為的“結果不準的情況”,工作人員稱,是因為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比如測試結果為戀愛睏難,並不是說他交不到女朋友,而是說他在親密關係中會表現出高冷和封閉狀態,測試的是一種抒情能力。

工作人員表示,基因測試是科學而非娛樂,用戶認為“結果不準”是不予退費的。

一名自稱為該項目的研發人員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微信公號ID:kanfanews)記者,基因數據並不是測試者當前的數據表現,而是測試者先天性的傾向性,後天通過努力也是能改變的。“你可以這麼理解,某些程度上三分靠註定,七分靠打拼,當然也可能是四六”。

李先生的測試結果顯示“記性較好”,而他表示經常丟三落四。當記者提到這一問題時,研發人員反問:“你記路嗎?”對於一口唾液是如何測出“人格”和“性格”的?這名研發人員稱,唾液裡有DNA,通過它可以分析出這一類型的人。

研究認為

檢測信息未驗證準確性 對消費者帶來誤導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目前市場上的基因檢測產品可謂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宣稱的功能也五花八門,檢測早戀、檢測網癮、檢測患癌風險等等,價格也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

4月16日,著名網紅papi醬在其微信公號上就推廣了一款基因檢測產品——23魔方基因檢測,宣稱可以進行“祖源分析、遺傳健康、營養需求、藥物反應、運動塑形”等方面檢測。

據《健康時報》報道,未來兩年基因檢測的中國市場規模或超過千億元。在這其中,消費級基因檢測尤為受到追捧。消費級基因檢測,也稱直接面向消費者檢測(DTC),即幫助人們瞭解疾病風險、遺傳病攜帶狀態、預測藥物反應等信息,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個人通過醫療機構之外的企業,進行個人的某種特殊方面的病症檢測,並進行後續的健康管理安排。研究者認為,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信息既沒有驗證準確性,也沒有用於醫療用途。這也讓他們對現今DTC基因檢測的準確性感到擔憂,對於消費者來說帶來一定的誤導。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醫學遺傳學》上發佈的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49例利用消費級基因檢測檢測出的遺傳變異的原始數據,與臨床試驗數據比對發現,有高達40%的變異為假陽性,僅有60%的致病突變是真實的,這也意味著這種檢測方式的錯誤率達到了40%。

專家說法

脫離環境判斷基因不科學 不足以支撐因果關係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唾液是大規模收集普通DNA樣本的可行方式,唾液DNA檢測,主要是檢測唾液中的白細胞和上皮細胞,需要口腔清潔,之前不要進食。強調清早第一口唾液,意在不進食,以及唾液中細胞數量多,當然,口腔本身清潔度也是要考慮的。20天測序也是合理的,現在癥結不在普通測序的難度,而在解讀。事實上,基因和環境是協同作用的,基因表達與否也受環境影響,脫離個體環境來判斷基因的作用是不科學的。基因檢測報告對科研機構大數據採集的意義更大,對個體瞭解自己的意義沒有消費者希望的那麼大。

朱毅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微信公號ID:kanfanews)記者,通常市面上的基因檢測公司,會參考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數據庫,用來做消費型基因檢測的依據,但這個數據庫的亞洲人群數據不全,證據可信度並不高,還有不少拿臨床前證據做參考的,基本都是把可能的相關性當確定的因果。

“比如說2型糖尿病(T2DM)風險位點,T2DM那麼多基因位點,吐點吐沫,499元人民幣是不可能查出來的,而且,2型糖尿病目前的所有基因數據,都不足以達到能進行基因預測的水平。”朱毅告訴記者。

朱毅同時還表示,消費級的基因檢測,目前達到的水平還不太可能用於預測孩子天賦才智等,科學研究都才剛起步,二者之間相關性的研究數據還不足夠支撐統計學上的因果關係。基因檢測給出的疾病和基因的關係,就算是有據可查的,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總之,測了不等於能解讀,更不代表能干預。

“當然,提出一些普遍風險,藉此機會改變生活方式,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是好的。如果看到風險預測,也不要驚慌。疾病太複雜了,一兩個位點啥都不能說明。”朱毅強調,總而言之,

目前的娛樂消費型的基因檢測有一定的科學基礎,但通常只是對某些基因相關性初步研究成果的放大,以娛樂的態度去看待就可以,不要較真。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 張麗 朱健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