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東北抗聯第二路軍被服廠廠長——金玉坤

東北抗聯第二路軍被服廠廠長——金玉坤

前排是金玉坤

金玉坤(女),1918年生於吉林省榆樹縣,5歲時隨家逃荒至依蘭縣三道崗鎮葦子溝村。1936年在東北抗聯第九軍被服廠當戰士,後任東北抗聯第二路軍被服廠廠長。曾受過馮仲雲的接見並與其一起戰鬥過。1937年4月與抗聯十一軍九團團長隋德勝結婚,1976年12月29日於依蘭逝世,享年58歲。

1956年時金玉坤曾收到失散17年的女兒—冰凌花(隋楊蘭)的來信,為此金玉坤寫了一篇文章《為了孩子》,被當作教材收在1964年的中學課本中,她的事蹟於2007年7月8日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軍事節目《星火燎原》中播出。她和女兒冰凌花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1940年春,抗聯第三路軍被服廠活動於慶安、鐵力、依蘭一帶,廠長金玉坤所在的部隊與地方黨組織失去了聯繫,給養中斷。4月13日,北滿省委後勤處劉處長和幾名幹部商量,決定下山到綏稜白家窯一帶“打原糧”,當時已懷孕9個月的金玉坤也要求參加這次行動。由於過度疲勞和被漂著冰排的冷水刺激,在返回途中,金玉坤突然昏倒,一個小生命提早誕生了。望著初春的山坡上,皚皚白雪中頂著冰凌開出的小花,戰士們給這個頑強的小生命取名“冰凌花”。同志們常常把僅有的一點米熬成粥給母女倆喝,而他們吃的卻是又酸又澀的臭李子、山丁子,或者乾脆餓著肚子戰鬥。為此金玉坤十分內疚,時任第十一軍大隊長的丈夫隋德勝沒時間來看望她們母女,只讓警衛員送來了200個雞蛋,被金玉坤都送給了傷病員。由於當時抗聯的生活環境異常艱苦,糧食短缺、戰事頻繁,抗聯中有幾個女戰士帶著孩子,有時怕孩子哭叫聲引來敵人,就把孩子嘴捂住,時間長了有的竟活活把孩子捂死。面對這種情況,在冰凌花出生5個月的時候,金玉坤決定把孩子寄養在老鄉家。這一想法得到了領導的同意,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金玉坤在一個山洞裡會見一位老鄉,她給孩子餵飽了最後一次奶,看著稚嫩幼小的孩子,想著很久沒有消息的丈夫,禁不住淚水奪眶而出。她從衣襟上撕下一塊布,在上面寫下一行字:“父,隋德勝,母,金玉坤。1940年4月14日生,乳名鳳蘭。”然後把布條系在孩子的內衣上,依依不捨地看著那位老鄉揹著孩子消失在荒蕪的曠野中。

小鳳蘭被抱走後,金玉坤隨部隊南征北戰,牽掛著孩子,思念著丈夫,但這並沒有影響她的戰鬥情緒,相反她以優秀的表現得到了首長的表揚。隋德勝在鐵力凌雲山光榮犧牲的噩耗,幾個月後金玉坤才知道,她把悲痛埋在心裡,拼命做軍衣,胸懷消滅敵人的怒火,勇敢和敵人拼殺,她的雙槍就是從那時打出威名的。

金玉坤的女兒小鳳蘭被送到東昇河屯(現慶安縣同樂鄉興山村)的馮有家,由於沒有奶水,天天喂烀土豆,不久小鳳蘭就病了。此時農民楊青林的妻子孫德珍抱著沒滿月的兒子回東昇河屯的孃家,得知小鳳蘭的情況後,便放下自己的孩子來到馮有家。幾天後,小鳳蘭的病在孫德珍的細心照料下終於好了,孫德珍便返回自己家,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小鳳蘭。一次孫德珍抱著自己的孩子又去東昇河屯看望小鳳蘭,不料途中孩子受了風寒,到東昇河屯的當晚就夭折了。遭此不幸,孫德珍精神上受到了很大打擊,她同丈夫商量,便把小鳳蘭抱回家中餵養。由於遭到漢奸的告密,馮有等四人以私通抗聯罪被抓走了。綏稜縣偽警察把孫德珍押到四合城的偽警察署,用鉗子擰孫德珍,但孫德珍咬緊牙關,始終不講,氣得日軍官揮起指揮刀向孫德珍的腦袋砍去…當孫德珍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親屬家裡,腦袋纏滿了布帶。事隔不久,偽警察又連續審問、拷打孫德珍七、八次,為了保住抗聯後代,孫德珍寧死不屈,迫於外界壓力,偽警察只好把孫德珍放了回去。

楊青林和孫德珍夫婦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一天早晨吃完飯,楊青林下地幹活,孫德珍正在給孩子縫衣服,她的大伯子楊青有突然神色慌張地闖進家門說:“屯西來了警察的汽車,看樣子是奔咱們來的,你快和孩子出去躲躲吧。”孫德珍聽後急忙抱起孩子奔向屯後的小樹林。在樹林裡,她隱約聽到屯內一片嘈雜聲。一直等到中午,屯內靜下來,她才抱著孩子悄悄溜回家。不一會丈夫哭喪著臉回來說警察只搜查了他們一家,還把大哥毒打一頓,大哥現在已經慘死在曲家屯的大道上。孫德珍聽了無比憤怒,仇恨的怒火在胸中燃燒。

一年冬天,抗聯三軍六師師長張光迪率領一個小隊戰士來到楊青林家。在麻油燈下,戰士們高興地抱起金玉坤的女兒鳳蘭,輪流親著,臨走時留下30元錢:“等到革命勝利時再來”。小鳳蘭長到四、五歲時,養父母把身世告訴了她,懂事的小鳳蘭敬仰抗日的父母,恨透了日本鬼子。每次抗聯和日偽軍在屯子附近打仗後,她都和養母去撿子彈,然後送給來看她的抗聯叔叔、阿姨。

1945年8月,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東北解放了。楊青林一家再也不用躲躲藏藏擔驚受怕了。解放後,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楊家的功勞,為楊家免了公糧,並給楊家送去了布匹和棉花。

斗轉星移,小鳳蘭長成了大姑娘。望著落落大方的養女,孫德珍心裡甜滋滋的,她想如果孩子的父母都在,使他們骨肉團聚該多好啊。於是她四次進縣城,三次到省城尋訪鳳蘭的親人。功夫不負有心人,陳雷和愛人李敏為鳳蘭接上了中斷17年的母女情絲。原來李敏和金玉坤是1945年從蘇聯整訓後同時回國的,因為工作需要奔赴東北各地。1957年,李敏到佳木斯檢查工作時,見到了抗聯老交通員王才,得知鳳蘭的父親隋德勝已光榮犧牲,母親金玉坤在依蘭縣工作。在回來的列車上,李敏分別給鳳蘭和金玉坤寫了信。1957年正月初的一天,孫德珍領著鳳蘭來到依蘭縣的金玉坤家。母女在悲喜交加中相見,在母親金玉坤的提議下,原名楊鳳蘭的小鳳蘭改名為隋楊蘭,以感激楊青林、孫德珍夫婦的養育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