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馬戲之王》,歌舞片的又一次捲土重來

2018年院線片短評的第3期,我們邀請到13位影迷聊聊《

馬戲之王》。這部在國內院線上映的奧斯卡頒獎季歌舞片。

風影院線團評分標準

8-10傑作 7-8佳作 6 - 7 一般

4 - 6 較差 4 以下極爛

《马戏之王》,歌舞片的又一次卷土重来

綜合評分/6.85分

8.5

9分

電影院出來直接上豆瓣打了五星,然後找原聲聽。沒想太多,就是聽得爽,從頭到尾都好聽!全程過山車般的體驗,歌舞不停,真願意一直在電影院裡聽下去。

自由之翼

8分

狼叔還真是能打也能唱的國寶級歌劇演員。在歌舞類型片越走越偏的當下,《馬戲之王》難得的做到了力求迴歸歌舞片的本質。片中插曲首首都好聽,看完有種提前過年的感覺。

歡樂分裂

8分

並不抱希望地去看並不十分喜歡的歌舞片,但出乎意料地收穫感動和驚喜。歌舞功力實在強大,群舞完美體現場面調度,歌聲美妙,以歌舞承載情感轉折,較忠實還原歌舞片本質,圓融純熟的工業化作品。

《This is me》極為感人,“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一群受人冷落嫌棄的畸零人,在黑暗中勇敢走到幕前,向全世界宣告自身的存在,源於物質利益的趨同,在光芒肆意的歌舞中,階級差異的消融,跨越鴻溝的愛情,重拾初心的勇氣,一切都水到渠成。託德·布朗寧1932年的《畸形人》可視作源頭,與本片夢幻的糖果色相融,彰顯電影之「魔法」,從這點意義來講,以馬戲為載體的歌舞片可算是迴歸「電影」之初心。

雖是傳記片,但並不囿於主角(狼叔的確氣場強大,光芒四射),其他幾條副線也是頗為感人。 菲利普與安的愛情除了貢獻愛情戲份,也有階級/人種歧視指涉,並直指當時的社會背景,並完成了一個配角在主角影響之下的轉變,實現敘事功能。

《马戏之王》,歌舞片的又一次卷土重来

Zowie

7.5分

歌舞編排很精彩,尤其是馬戲團群戲和Zendaya的空中戲十分好看。但情節極其單一模式化,男主角由沉溺於虛榮到醒悟最終迴歸家庭的轉折很草率,無論是火災救人戲還是和女二號歌唱家的對話都沒什麼說服力,更不用說女二號本身的角色都沒立起來。反而是男主角身後那群出身邊緣、膚色形態各異的表演者們最出彩最令人動容,他們才是真正的馬戲之王吧。

徐若風

7.5分

狼叔似乎坐實了我們這個歌舞式微時代的歌舞王位置,因為他接連出演了十年來對歌舞類型利用得最好的歌劇歌舞片(《悲慘世界》)和後臺歌舞片(《馬戲之王》怎麼也>《九》,而《愛樂之城》則顯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故事雖東拼西湊,但都能在影史裡找到根,畢竟它的作用就是引出每段賞心悅目的歌舞。實際上,後臺歌舞類型的誕生之初,就是將這些湊在一起,從《百老匯的旋律》(1929)到《馬戲王之王》(1952)再到《馬戲之王》(2017)。

所以,其實懶得老在這塊找點做嚴苛的批判,什麼劇作不深刻、不圓融或只是個虛無的造夢機之類的,因為某種程度來說,這在最傳統的後臺歌舞片裡難以避免,除開最好的、頂級的那些——但誰看如今的商業片會把門檻拉到頂級?更何況甚至有些最好的也難以免俗,《爵士歌王》《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這些頂級後臺歌舞片如果單拎文本分析都會存在滿目的問題。

所以,我看這類片子一貫都是:只要這一切能被當成過場進行下去,就樂意於給個及格分。

畢竟,固守歌舞類型本身雖是缺乏進步空間的,但這也絕非錯事,就像很多真正懷戀老派歌舞類型的反而還不樂意於見到戲仿的介入(諸如《愛樂之城》)——這只是時代風向和個人趣味的差異而已,脫離了“類型談”的評議,某種意義上對作品是無用的。

晚不安

7.5分

一部不為觀眾設障的視聽盛宴,近幾年歌舞片類型化程度最好的作品。正是這種商業佳作提醒著人們去電影院觀影的意義。每個工業環節都無懈可擊,充分顯示了電影語言的強大威力。敘事重心放在認同感上,好萊塢普適的成長主題最容易激起共鳴。沉浸於行雲流水的場面調度和直擊人心的歌曲,但作為傳記來看人物塑造略顯扁平。

《马戏之王》,歌舞片的又一次卷土重来

Payphone

7分開場的音樂、燈光和調度就迅速把觀眾吸引住了,歌舞非常搶眼。文本很簡單,什麼問題唱個歌就沒了。就本質來說,還是完成了電影造夢的任務,在電影院裡享受時光。

渡口無邊

7分

從編排、調度還有表演來看,是非常純熟正統的歌舞秀。基調本身趨於童話,故事也是老生常談的階級、弱勢群體的話題,男主從底層竄至上流社會因利益驅使又迷失方向。

問題在於轉折部分的想當然還有劇力的分散,也有一些安排得過於用力而交代不足的部分:比如馬戲團場外拆臺的觀眾。但從童話角度看,倒不認為有必要去吹毛求疵太多細節。

這個故事尤讓我想起《浮誇》的歌詞:「你當我是浮誇吧,誇張只因我很怕。世上還讚頌沉默嗎?不夠爆炸,怎麼有話題讓我誇,做大娛樂家。」

北投少年他

7分

劇情和主題雖然俗套,但歌舞部分非常精彩,開場即震撼,充滿激情。歌首首好聽,舞臺動作設計也足夠漂亮,加分不少。休叔功底深厚,演這個角色再合適不過。

《马戏之王》,歌舞片的又一次卷土重来

小宇

5.5分

主要就是聽聽歌,看看舞,看看精彩的雜耍表演,看看扎克·埃夫隆美顏也可以。其他就不要深究,更別當勵志或傳記電影去看,會非常失望的。幾處無縫銜接場景還不錯,感謝錢爸爸給了這麼多財力。

第七大陸

5.5分

造夢最後變為“做”夢,粗暴直接的將一大堆想講的東西扔到你面前:或明或暗的仇富心理、明確的貴族平民壁壘、邊緣人的生存狀態,把表面塗上一層歌舞蜜糖。卻連著粗暴的洗白(火場救人和海邊情話),貫穿始終的馬戲之王奮鬥者,他最根本的想法是獲得上流階級的承認並融入,這與全片的努力和關愛主題相去甚遠……當歌舞也成為直接粗暴的劇情推進,也就變成好聽大於好看了。

寒枝雀靜

4.5分

原型固然有歷史背景,但我依然看不出這次當代解讀除歌舞表演還有什麼超越性。歌舞甩拉拉藍多少,後者歌舞的文本效用就甩這部多少。藝術與營銷的“虛假”、藝術評價與階級俯視的“苛刻”,兩個概念的偷換著實雞賊,最終兩個假概念合而為一。

馬戲團不像自我追尋與實現的舞臺,更像是自我規訓的監獄。最後一句話出現,虛假成了真虛假,不再與真實聯動,世界依然原樣。假如說大多數好萊塢假大空樣板戲能夠在保守的追夢敘事裡自圓其說,這部便是想說的太多最終卻圓不回去。

OreoOlymLee

4分

歌舞和雜耍是否可以混為一談?一開始以為所有人都只是冒著天真可愛的傻氣,到頭來發現所有矛盾和人物性格轉變都在歡快的歌聲中煙消雲散,徒留一票面目模糊的奇異人。他們所建立起自認為自我價值得到提升的馬戲團,實際上和瑞典夜鶯的歌聲、片中似真似幻的濾鏡一樣,再虛假不過了。

風影觀影團歷史評速覽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8.25分

《尋夢環遊記》:8.09分 《銀翼殺手2049》:7.97分

……

《相愛相親》:7.32分 《至愛梵高》:6.99分

《妖貓傳》:6.9分 《馬戲之王》:6.85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