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簡娥菊


前情提要:其實清政府一直是不想承認自己不如西方,還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國的過去,要接受八方來朝的輝煌。正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清政府才算是真正的認清現實。正如梁啟超後來所說,中國人四千年的睡夢才被驚醒!



▲馬關條約簽訂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以1894年7月25日,中日豐島海戰爆發開始,到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結束。甲午戰爭帶來的歷史影響是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讓清政府往滅亡更近一步,但是也使日本國力更加強大。

之前中國北洋海軍號稱是遠東第一,那隻不過是個傳說。北洋水軍成立於1888年,那個時候日本還沒有建立像樣的海軍。甲午戰爭之前的四年,清朝仍然是有著相對於日本將近兩倍噸位的優勢。

但是當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以聯合艦隊的4.1萬噸反超了清朝3.5萬噸。而且清朝大多是老舊艦隊,完全與日本的新艦無法等量齊觀。 再加上當時中國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局面,對於日本也並不放在心上。而且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放在海軍提升上的少之又少。對於精心策劃背水一戰的日本,當然是打不過。

▲海戰油畫

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大的提升。為了防止西方列強過度插手甲午時間,日本在之前大肆開展輿論戰。把清朝描述為在朝鮮“殘暴統治”,而是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當時在國際輿論上,像美國、英國這些大國,都是對日本保持著支持的態度。

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據的情況下,清朝的戰敗理所當然。而當日本真正戰勝準備瓜分中國時,西方列強又突然跳出來。俄國、法國、德國出面干涉日本還遼,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這並不是代表他們的正義,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利益著想。

清政府與日本的蜜月時光

按照我們通常的看法,兩個人打架,尤其是一方吃了很大虧的情況下,最有可能的是兩者老死不相往來。但是清政府與日本倒也是奇葩,甲午戰爭之後兩者迅速陷入蜜月期。

▲留學幼童

被甲午戰敗清政府,大肆發揚之前“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康有為更是提出“不妨以強敵為師資”決定效仿日本,親自前往日本學習。準備把日本改革與富強的經驗,以及日本一系列西方道路帶回中國,逐漸成為有志青年模仿對象。

清政府自1896年(馬關簽訂第二年)官費派遣了13名留學生開始,之後全國各省份陸陸續續的也出現了官費派遣名額。到1899年截止,短短三年時間,官費派遣的留學生已經多達200多人。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清朝出現了大規模自費留學的熱潮。從1905年到1906年之間,出現了小的留學巔峰,官費留學生人數猛增到每年七八千人之多。之後才是稍有下降,但是也有每年三四千人。這個時期赴日官費留學人數多達幾萬人,成為第一個留學的熱潮。

▲留學生

而這些前往日本留學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範圍也比較廣泛。在日本學習期間,不僅僅是忙於學業,而且也經常參加革命活動,聲援國內局勢。他們在日本創建報刊,宣傳新的思想。比如中國同盟會骨幹人物,就是這些赴日留學生中之人。

後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都是當年這些赴日的留學生。諸如同盟會的黃興、革命家鄒容、陳天華、秋瑾、徐錫麟。還有後來參加我黨建設的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董必武、李達等人,都是留日歸來的海龜。

除此之外,像白崇禧、蔣介石、何應欽、閻錫山這些國民黨人士,像郁達夫、郭沫若、田漢這些文化屆的精英,也都是來自日本的留學生群體。都為中國的成立,立下過汗馬功勞。

▲郭沫若日本妻子

比日本厲害的西方列強多了去了,為什麼清政府選擇了日本而不是其他國家?

其實在甲午戰爭前,已經有了學習西方的念頭,也派遣過留學生前往西方國家,諸如當年赴美留學幼童。但是這些人主要過去還是學習器物製造,而日本明治維新學習的是西方的文化制度。

甲午戰爭讓清政府徹底的看清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同樣是學習別人。一個被吊打,一個富國強兵。而且日本離得還比較近,留學費還便宜。更關鍵的是日本對中國免簽證,清政府索性直接決定學習日本。

▲明治維新下的日本

晚清重臣張之洞也是極力推崇留學日本,更是對留學之事做了深刻的總結:

“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譴;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

日本為什麼允許中國人留學,他們不害怕嗎?

面對清政府突然出現的留學熱潮,日本政府想必不會沒有意識到清政府的真實意圖。那麼問題來了,日本難道不害怕中國崛起嗎?他們哪來的底氣,來支持清政府官費派遣學生留學?

這就是當時日本國內流行的大亞細亞主義思想!這種思想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亞洲之間的矛盾都是次要的,最終的敵人還是西方列強。也就是與我們後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差別不大。但是這種思想的前提還是日本還沒有完全凌駕於亞洲之上,後來法西斯主義還是因為膨脹。


大亞細亞主義最早是發源於日本,後來在亞洲國家普遍存在。舉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二戰後日本與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關係都比較好,因為在幾百年前他們就亡國於西方列強,對於西方是恨之入骨。

而甲午戰爭勝利後,日本國內認為這是一場不義之戰的人很多。而清政府這邊,為日本叫好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感謝他們叫醒了清政府。所以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保持一種補償的心態,願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中國一直是他們的母國。

清政府這裡很多的仁人志士,其實對於日本有相當大的好感。比如現在看魯迅那一代人的文章,我們對於他們這些“媚日”態度甚是反感。但是不過他們,大環境放在哪裡。但是那種親近的感覺,隨著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越來越少以至於最後開始了厭惡。

▲石原莞爾

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出現了石原莞爾這種大亞細亞主義者。他之所侵佔滿洲,是為了建立一個完全獨立於日本之外的現代化國家 。將來作為東西方大戰的最後後盾,這種言論下估計自己都被洗腦了。

而有些人提到了聯合起來對抗蘇聯,與西方國家對抗,其實都還是離不開當時在日本國內流行的這種思想——“團結一致向外看”。但是沒想到的是甲午戰爭把日本喂的太肥了,他們逐漸不滿足於亞洲,開始衝出亞洲走向西方列強。

其實說到底還是落後就要捱打,為生活在如今中國感到驕傲吧。


史之策


先說明治日本有哪些主要的軍校。

陸軍士官學校

陸軍教育的開端是大阪兵學寮。1868年,在大村益次郎的努力下,在京都設兵學校,次年改稱兵學寮,並移往大阪。之後又改稱兵學寮青年舍,以培育陸軍將校和士官為目的。1870年改稱大阪兵學寮,分為青年舍和幼稚舍。青年舍培養士官生,幼稚舍教育幼年學生。命令各藩不分士族和庶人派送學生,明治中期的元勳兒玉源太郎、寺內正毅等都曾在此接受教育。同時,外務卿委託法國公使聘請法國軍官,應聘軍官與兵部省簽訂為期3年的聘用合同。1872年,兵學寮移往東京,改稱東京兵學寮。同年4月,青年舍改稱士官學校,幼稚舍改稱幼年學校。

1873年10月,西鄉隆盛由於徵韓論失敗,憤而辭職回鄉,近衛軍大批薩摩派、土佐派軍官也隨他離去,近衛軍幾乎就要垮臺。但由於陸軍士官學校已培養出新的軍官,山縣有朋便用這些新軍官來重建近衛軍,僅用兩週時間就完成了,這也奠定了山縣有朋“陸軍之父”的地位。1874年8月,制定《陸軍士官條例》,士官學校從兵學寮獨立。1875年開始召收“陸軍士官生”。

海軍兵學校

為了培養將來所需要的海軍軍官和水兵。1869年9月,在東京築地的舊廣島藩邸上建立海軍操練所,令薩摩、長州、肥前、筑前等16個藩選派海軍修業生。1870年11月,將海軍操練所命名為兵學寮,兵部大丞川村純義兼任兵學頭,並根據新規定選擇了15名少年生(15—19歲)和29名成年學生(20—25歲),後來被譽為明治海軍之父的山本權兵衛就是這15名少年生之一。1873年7月,英國海軍少校道格拉斯率領34人的教官團到達日本,重新制定了海軍兵學寮的規章制度,開始對海軍學員進行的英式海軍教育。1876年,海軍兵學寮改名為海軍兵學校。

此外還有陸軍大學校和海軍大學校,培養高級將校。

甲午戰爭後赴日軍校留學的情況

甲午戰爭成為清日兩國近代化特別是軍事近代化的一場檢驗,清國戰敗後,國人意識到日本的軍事近代化遠較清國成功。與其遠赴歐美求學,還不如就近到日本學習。因此掀起了日本留學潮。

從1898年開始,各省督撫陸續選派留學生赴日學習軍事。首批清國留學生於1900年進入陸士就讀。自1900年到1938年,我國共有1300-1500名進入陸士,若加上未畢業的,有接近1800餘名。

海軍留學生始於1905年。1905年5人,1906年70人,1908年50人,1909年6人。1918年,北洋政府派8名留學生赴日本海軍大學校深造等等。

日本軍校大量接受我國學生的原因

主要還是為了培養親日派,增加軍事上對我國的影響。日本近代化相對於我國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個國民的氣質也是積極向上的。中國派出大量留學生,學習日本的軍事技術,對日本技術、對日本近代化的佩服,有可能會對日本產生親近感。

除了接受之外,還有派出軍事教官、顧問。1880年代,日本就曾向朝鮮派出教官,訓練新軍(別技軍)。而後來對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中,也有“在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充為政治財政軍事等各顧問”的條款。


元和拾一年


甲午戰爭後,日本考慮到當時除了大清帝國外還有一個按耐不住自己野心的國家,那就是沙俄。如果不盡快解決和大清帝國的後續問題的話,此時沙俄向日本宣戰,那麼日本絕對沒有任何的抵抗之力,從大清帝國那得到的好處也就付之一炬了,所以儘快和大清帝國停戰言和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而此時的清王朝經過甲午戰敗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所以也就同意了日本的停戰。

而留日的中國學生,日本當時想進一步的控制中國的政治局面,所以就同意了並向中國留學生教授軍事戰術課,可是這些留學生回來後積極壯大中國部隊的實力,各個方面阻止日本人對中國的滲透,並沒有像日本人當時想的可以通過這些留日學生來掌控中國,反而成了日本人的首要擋路石。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不管馮國璋,曹錕的直係軍閥還是段祺瑞的皖系軍閥還是在東三省的張作霖的奉系軍閥,裡面都有很多留學日本回來的軍校生,被統稱為留日士官派,和當時北洋政府講武堂畢業的軍校生是北洋政府的主力力量。其中的奉系軍閥裡的楊宇霆就是奉系軍閥裡留日軍校生的代表,在他輔佐張作霖執掌東三省時期多次阻止日本人的對東三省的滲透,大力發展東北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使東北軍的實力升高了一大步,成為當時北洋政府裡最有實力的軍隊。


帥氣的小君菌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你道是日本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是為了“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後的人道主義補償還是援助?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希望變著法兒偷偷賺我們的銀子而已,更多的就是有長遠的心機戰略。



(甲午戰爭)

我們從滿清那場中日的甲午戰爭說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落後就要捱打,中國被迫簽訂了極其不平等有半殖民意味的《馬關條約》,其中割讓遼東半島,臺灣一塊及其附屬島嶼。更要命的是賠償整整2億兩白銀。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

其實從這時候開始,日本以伊藤博文為主的那夥人就打著從遼東開始鯨吞蠶食中國的打算,畢竟他們也是掂量過日本的個頭,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顯然,他們的利益讓當時的流氓三國“德、法、俄”眼紅,這些國家也都知道日本的小九九,擔心自己以後連湯都喝不上,因此嚴加干涉日本在遼東那一塊的利益,於是乎伊藤博文鯨吞蠶食的構想泡湯了。

當時,雖然打敗了滿清,但是與老牌工業強國來比顯然還算不上個,三大流氓一壓,節節敗退。


(伊藤博文)

於是乎伊藤博文遼東那一塊構想破滅,又不願意放下中國這邊的奶酪,便打算在中國沿海開港貿。他們與滿清協商,在福建修建鐵路,作為條件中國可派遣200留學生到日本留學。這個條件在被日本打成落水狗的滿清看來,還是具有相當誘惑力的,也開始有了師夷之長以制夷的打算。

於是,第一批留學日本的人浩浩蕩蕩過去了,其中不乏一些濫竽充數打算去鍍層金的人。第一批留洋的佼佼者中蔣百里、蔣中正等最為傑出。


(民國兵聖蔣百里)

日本這邊,也是覺得中國這批留學生有意思,顯然他們也不願意把老家本領教給別人,於是辦了很多速成班,敷衍得有的畢業生只要能製造出肥皂就給畢業。據後來蔣百里對日本陸軍學校的教育水平也不敢苟同可以看出,他們顯然藏技了。

這批幾千人的留學生被日本分兩面教育,一派是以日本工業為授課內容,一派是以日本文化為授課內容。相信不少人看出來了,日本顯然用心險惡,打著文化與思想乃至工業滲透的方式來夷華。同時打算從東北開始扶持滿清政府做著以華制華的打算。

日本這一舉動,剛開始還不錯,但是慢慢的有不少有識之士覺醒過來了,加上當局紛紛對日本此舉表示強烈抗議與譴責。此時,恰逢三國對日本壓制,伊藤博文突然就想出了個“亞細亞主義”,言下之意就是扶持同為黃種人的國家一起抵抗歐洲白人國家,假如贏了日本就是老大了,如果輸了損失就由中國掏。

但是,當時日本也算是時局動盪,伊藤博文也不可能一直當權,30年代左右輪到日本右派狂熱份子話事,但是他們“亞細亞主義”構想沒有變,只是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東亞共榮圈”。



右派急不可耐,顯然沒有溫水煮青蛙的耐性,加上日本國內資源日益匱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從東北開始,企圖吞下重工業城市的東三省,然後南下往“大東亞共榮圈”的步調走。

但是嘛,後來的故事事與願違,我華夏子民群起反抗,八年抗戰。

其實日本當局都曾表示,自伊藤博文之後,侵佔東三省開始,中日戰爭是日本不受控制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表現。


(侵華日軍將領)

簡而言之,世界格局還有人心太過複雜,一切設想總是好的,但是最終這場遊戲,他們自己把它玩崩了。


不書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事實上甲午之戰後並沒有那麼多中國留學生赴日留學,一直到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與清朝正式商談,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資助200名清朝留學生為條件,來換取日方在福建修築鐵路的權益。


而清朝真正爆發赴日留學潮要到義和團運動以後,1900——1911晚清新政十年。


所以要想真正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說。


第一,清朝方面為什麼1900年後會有將近2.5萬人選擇留學日本呢?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在經歷了甲午之戰、八國聯軍事件後,清朝徹底改弦更張,在各個方面向西方靠攏,甚至到了迷信西學的地步,比如張之洞就主張“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因此清朝當時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傳統科舉也已經風雨飄搖;即使沒有家國情懷,至少從個人前途講,留學也比科舉更有前途,而當清朝宣佈留學生也可以授予進士、舉人、秀才頭銜以及重用留學生後,留學就更加是一個趨勢。


2、留學歐美太貴了,根據清朝公費留學生資助情況,一個公費留歐學生,每年朝廷會補助1200兩白銀,這裡面光學費補助一年就是240兩銀子;而一個公費留日的學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補貼17兩銀子學費就足夠了(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每年17兩白銀);不僅對於清朝政府,對於廣大自費留學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種物價都比歐美便宜,而且日本還不需要簽證,因此,留學日本對於清朝政府以及自費生來說都是一個經濟選擇。


3、日本比歐美學校更容易畢業,事實上真有家國情懷的人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人只是想通過留學獲得一個好的“前程”,而相比歐美學校嚴謹的學風,當時日本對清朝留學生來說就太有好了;日本當時開辦了大量針對清朝留學生的“速成班”,甚至發展到有些日本工業學校只要清朝留學生學會製造肥皂就視同該學生可以畢業了,並且發給“速成班”畢業證;這對於不想認真學習,只想混資歷,然後會國找一個好工作的清朝自費留學生來說,簡直太友好了;當時清朝留學歐洲的公費自費生不足2000人,而留學日本的有2.5萬,但是不足2000人的留學歐洲的留學生裡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竟然高於2.5萬留學日本的留學生。


第二,日本方面


儘管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但是西方列強可從來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在日俄戰爭爆發前夕,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說,如果三國(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樣(三國干涉還遼)對待日本,那麼美國就要站出來公開保護日本。


從美國方面公然把日本視作被保護國可以看出,當時西方雖然認可日本屬於非白人國家裡比較文明的國家,但是可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這就使得日本在二戰以前一直對白人世界抱有一種敵意,一種危機感,因此日本有識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國家,避免日本孤軍奮戰,這就是當時特別流行的“亞細亞主義”。


身穿朝鮮傳統服飾的伊藤博文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主導日本打贏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本人就是一個亞細亞主義者,他曾經非常反對日本兼併朝鮮,他就主張日本應該帶領清朝、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抱團與白人世界對抗。


所以,甲午之戰以後,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亞細亞主義者”一個重點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為甲午戰爭而對日本產生的反感上;因此在很長一段事件,日本一直在對清朝釋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裡去。


所以,作為對清朝友好的一個標誌就是歡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日留學。以蔣介石就讀日本振武軍校為例,留學生每月有13塊日元的生活補助,其中10日元為清政府補貼,另外3元則是日本政府補貼。


另外,前面也說了,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學生赴日本學習,還有一個現實目的就是為了讓日本的影響力能全面向清朝各個層級滲透。


當時日本政府認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軍事就會日本化,理科的留學生在日本學習了器械知識,日本的工商業就會擴張到清朝;文科的學生學習了日本的社會制度後,日本的勢力就會毫無疑問地擴展到大陸。”


日本振武軍校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了,儘管當時日本打贏了甲午之戰,但是日本並不能算一個富裕國家,所以數量眾多的清朝留學生的到來對日本經濟也是很大的提振,所以到了1910年前後,日本全國才會遍佈“速成學校”,這些速成學校與其說是傳授知識,不如說是在賺錢了。


綜上所述,日本允許大批清朝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一來說這些清朝留學生回國後可以憑藉此資歷獲得不錯的工作,二來,日本政府也願意在軍界、政界培養親日勢力。


PS:事實上,伊藤博文雖然是很有氣度的日本政治家,但是日本與生俱來的“小家子氣”真的無法避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不少課程是禁止外國留學生旁聽的,或者說乾脆不給留學生不開這門課。留學生都是單獨成班的。


蘭臺


文-安澤君

1895年,彈丸小國一拳將腐朽的老大哥打倒在地,並從其身上割下相當分量的肉後,匆忙離去。。。

1年後,作為先驅的13名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開始學習日本的制度,文化,軍事。

從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13名官費留學生開始,各省地方政府也陸續派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到1899年已有200餘人。20世紀初更有大量自費學生東渡。1903年,留日學生已有1000多人。1905年-1906年達到高潮,猛增到七八千人,以後雖有下降,到1911年仍有三四千人。這個時期中國官費、自費留學生共達數萬人之多,形成中國留學史上空前的第一次留日高潮。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很好理解,畢竟日本打敗了大清,明治維新短短數十年就讓日本崛起,自有其優越性,派出留學生,向日本學習也是無可厚非。。

那日本為什麼會允許大清留學生前往學習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留學生回去,會幫助中國強大起來嗎?

當然不是,日本有自己的算盤。

一來是,緩和關係,消化成果。

甲午慘敗之後,大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內民眾激憤,反日情緒高漲,一個極度仇視日本的大清,當然不是日本願意看到的,況且再收穫巨大戰果後,日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增強國力。所以適時推出的“中日親善”便是日本緩和中日矛盾,留下足夠時間消化戰爭成果的重要舉措。

1898年,日本駐大清國公使矢野文雄致函大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願意為大清國培養二百名留學生,費用由日本政府支出。”

二來是,通過留學生向中國輸出日本的文化,擴大日本在華的影響

甲午之後的大清,陷入了列強的瓜分狂潮,各路列強相繼趕來參與對大清的分食,他們劃定勢力範圍,努力保持自己在遠東的利益。而在這些列強中,日本的實力並不能算出眾,甚至可以用弱小來形容,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就可以看出,哪怕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各國都努力在華擴大自己影響力,拋出一系列的橄欖枝,吸納大清的留學生,將這些留學生收入囊中,總比被美國,歐洲吸納走要好。


三來是,打造一批親日派,通過扶持代理人獲得更大利益。

日本駐中國公使矢野文雄曾說:“接受日本感化的新的人才分佈於老帝國(指中國) , 是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的最好戰術。”
“另外, 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人必然模仿日本的兵制, 軍用器材也會依賴日本, 留學日本的理工科學生將成為在中國擴張的階梯, 政治法律專業的學生也必定以日本為樣板。”
“中國官民對日本的依賴情緒增加20 倍, 日本就能夠在大陸無限制地擴張其勢力”

清末赴日留學生在日後中國的系列革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分化中國,培養代理人的作用。如陳獨秀、李大釗等走了另一條道路;閻錫山、孫傳芳、蔡鍔、唐繼堯、藍天蔚、吳祿貞、李烈鈞等後來成為大大小小的軍閥,在受日援助的過程中,以渡讓部分主權的形式,獲取日本的軍援,而這些都轉化成了日本切切實實的利益。

如後來的《二十一條》,日本扶持張作霖,目的都是如此。


四來是,國策使然

甲午後的日本,當然還沒有到自不量力想一舉滅亡中國的地步,按照當時日本的國力是無法與其他列強抗衡,獨享東亞的。所以扶持大清,既能夠增強對抗列強的實力,又能將盤中的蛋糕變得怨而來越大,何樂而不為呢?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仍然沒有滅亡中國的企圖,只是想取代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即使戰爭獲得勝利,日本的企圖也沒有達到。日本的野心是在一次又一次勝利之後,助長起來的。

九一八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對中作戰的意圖,只是一小撮少壯派軍人所為。。。只不過沒想到,東北軍一觸即潰,胃口才會越來越大....


所以說當時,接納中國留學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澤安君


因為當時日本外交政策中,對華政策並不是像後來那樣要通過全面戰爭征服中國。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或戰爭或和平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實力,以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泛亞細亞主義”在政治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思想的理念很簡單:“日本的領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國力有限。如果要和美國長期抗衡,是力不從心的,但是受限於本身較弱的國力,日本要想單純依靠軍事力量擴張也是充滿困難的。既然如此日本可以通過支持他國革命的方式在亞洲支持其他國家的近代化國家進程,並最終建立起一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國家聯盟,以獲得與美國對抗的資本。”

出於這個動機,日本人資助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同時為了增加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力,還邀請清政府乃至後來的民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因為這些留學生回國後都將是當時中國未來的基石。向這些人傳播影響力就相當於向中國傳播影響力。

甚至考慮到學日語比較麻煩,日本人還在本土成立了中文授課的專供中國留學生的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創辦於1900年,開辦至1914年。

中國近代很多大佬都是日本留學回來的。蔣介石是去東京振武學校讀過,湯恩伯也是日本留學回來的。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

實際上日本人可以說是求著清政府往日本送留學生。蔣介石在東京讀過書,後來怕日本人怕到骨子裡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留學經歷,另一方面其繼承孫中山的親日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日本算是辛亥革命的一個大股東,而孫中山與日本人的交情不淺,還娶了個日本老婆,讓犬養毅幫他養著。


貞觀防務


日、清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極力向清廷以及官員們鼓吹並遊說中國人大批赴日留學,名義上是幫助日益腐朽、落伍的大清邁入文明國家的行列,其實更有培養親日觀念,培植親日勢力的深意,以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代理人和執行者。

清政府在“庚子事變 ” 後痛感積貧積弱的窘迫現實,開始推行新政,在國內大辦新式學堂,同時派遣大量留學生赴海外留學,其中,以留學東瀛(日本)的人數最多。史料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清國赴日留學生還只有280人,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猛增至8000人,到 1906年,到東洋留學的竟然多達23000人,其中很多都是去學習軍事的。這其中除一部分自費留日者外,絕大多數都是官費派遣生。

滿清是靠軍事征服而入主中原的。甲午慘敗和八國聯軍入侵使清廷痛感軍事危機,遂決定效仿西洋、東洋(日本)章制,編練新式軍隊。在日本政府的有意招攬下,大批中國學生湧入島國,進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東斌學校、陸軍測量大學、炮兵學校、騎兵學校、海軍學校、振武學堂等軍事院校學習深造,併為清廷編練新軍作出了重大貢獻,很多人後來還成為改寫歷史的不凡人物。其中的佼佼者有蔡鍔、程潛、陳其美、李根源、閻錫山、李烈鈞、唐繼堯、陳儀、蔣介石、戴季陶等等。
清廷之所以派那麼多人赴日留學,主要是為了“作育人材,以佐我兩百餘年之舊制”。洋務派代表人物、湖廣總督張之洞曾作《勸學篇》,其中以“同文、同種、費省(比留學英、美便宜)”主張年輕人首選留日。

據說湖北留日、留歐美生臨行前拜謁總督張大人,張勉勵道:“生等到西洋(東洋),宜努力求學。將來學成歸國,代國家效力,戴紅頂,做大官,可操券而獲!生等其勉之”! 封疆大吏張之洞言簡意賅,在這些清朝高官的心目中,赴海外留學是為了用所學的新知識夯實大清的統治,而且學成歸來後戴紅頂、做高官可穩操勝券。

這些腦後還拖著大辮子的留學生們跨出國門,一踏上日本土地,強盛與腐朽、文明與矇昧、先進與落後,不僅立即體驗到中日間強烈而巨大的反差,還強烈地感受到素有崇拜強者傳統的日本人無處不在的倨傲姿態與民族歧視。

日本學者、研究清國學生留日史的權威實藤惠秀在所著文章中指出,日本人歧視中國人大約起自甲午戰爭後,不但在學校裡,而且整個社會不同階層都瀰漫著對中國人的蔑視與不屑。日本人稱中國人的辮子叫“豬尾巴”,而清國官費留日生則被揶揄為“豬尾奴”。史載,甲午之戰後第一批14位清國官派留日生有4人不堪其辱,不惜中斷留學,憤而回國。

學校裡的日本學生普遍認為中國是落後矇昧之國,中國留日生必定是不開化的低能兒,考試不及格是正常,而能得60分以上,就是力所不能及了(見留日生魯迅的遭遇)。在日本學醫的魯迅,正是受此強烈刺激,遂決定棄醫從文,想以筆做刀、以改造精神代替治病救人。

不過,留日也並非一無是處 。日本學者實藤惠秀寫道:“(清國)留日學生不斷吸收當時日本的學問和思想。這些先進的思想本來源自西洋,留日學生加以消化和吸收並改造,使之適合中國國情,並向中國國內大事宣傳”。留日生自發翻譯了大量日文書刊傳回國內,對改良國人的精神起到了一定作用。實藤惠秀統計,中譯日本書籍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化、教育、醫學、軍事、實業、農學等2600多個種類。

留日生接受並傳播了各種較為先進的思潮:天賦人權、自由平等、進化論、權力監督、依憲治國等等。特別是天賦人權的理論,徹底動搖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根基,成為批駁清朝政府奴化、愚民統治的犀利武器。

這些留日學生回國後還創辦了大量的報刊雜誌,比較著名的有《國民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民立報》、《浙江潮》、《湖北學生軍》、《法政雜誌》......在開啟民智方面,其積極作用有目共睹。當然,這些學說既有正面的、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為了宣傳、鼓動的需要,把滿族稱為“蠻夷賤種”,把清滅明視作“亡國”,認為滿族是外夷而不是中華民族之一員,卻忽略了東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當然,中國落後捱打太久了,留日生們確實有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急迫感,於是 “急用先學” ,實行拿來主義,對各種科學、先進的思想還來不及細細咀嚼,仔細打磨,就生搬硬套使用起來,但在當時也確實起了取火、播火的作用, 也在事實上成了推翻腐朽滿清統治的有力武器。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為什麼甲午戰後中國會興起留學日本的熱潮?其二為什麼日本方面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甲午戰後中國會興起留學日本的熱潮?事實上甲午戰後的中日關係並不是從此就尖銳對立起來了。日本侵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呈日益加深的趨勢的,在甲午戰後的早期歲月中日本深知自己並無實力將其他列強從中國排擠出去,於是就適時提出泛亞主義——鼓吹亞洲各國同文同種,號召亞洲國家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西方列強。應該說日本這一侵略方針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在當時曾在亞洲鄰國吸引到不少支持者。對當時飽受列強欺凌的清政府而言:引入日本勢力以對抗西方列強看起來也是可選項之一。而對當時那些有志於富民強國的有志之士而言:因為見到祖國積貧積弱,紛紛萌生了效法外國先進的制度和技術以改革國家的理念。當然如果要效法外國的話,這時西洋列強遠比日本強大得多,然而在當時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眼中留學東洋比留學西洋至少具備以下好處:路程近,費用相對少,況且日本文化相比西洋文化更貼近中國,所以當時普遍認為日本的崛起模式相比西方的更適合中國。

那麼日本面對洶湧而來的中國留學生為什麼欣然允許呢?他們就不害怕嗎?這其實有點以今人之心度時人之腹。無須諱言的一點是在清末民初的仁人志士中不乏懷有日本情結者:孫中山、魯迅、黃興、鄒容、陳天華、秋瑾、徐錫麟、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董必武、李達、蔡鍔、蔣百里、郁達夫、田漢等人或因革命一度僑居日本,或者本身就有留日背景。他們在日期間都曾表達過自己對日本的好感——以民國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蔣百里為例:他娶了一位日本妻子,可以說他早年對日本是懷有好感的,後來之所以選擇和日本對立完全是因為日本侵華所致。我們在評價這些具有日本背景的仁人志士的日本情結時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對他們而言:日本固然是侵略中國的強盜之一,但只是侵略者之一,他們不可能未卜先知到日本會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因此在他們眼中日本和其他列強並沒什麼區別,只是後來隨著日本侵華程度的日益加深才紛紛選擇和日本對抗。所以當時的日本也不會把他們視為是多大的威脅,恰恰相反日本方面希望和這些優秀的中國人打交道,也樂於見到這些優秀的中國人具有親日情結。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日本的目的一度實現過——這些留日的中國學生回國後大多對日本懷有好感,如果不是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這些人就會成為溝通中日兩國的橋樑,然而罪惡的侵略戰爭迫使這些留日學生不得不將自己從日本學來的技藝用來對付侵略自己祖國的強盜。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從仇日到學日,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日本允許中國留學生到日本軍校學習,實際上是一種雙贏的事情,從中國方面來說能夠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朝統治於日本有很大影響,同盟會就是在日本設立的;與日本來說,能夠擴大其在中國的影響力,進而轉換為權益。

儘管中日甲午戰爭帶有明顯的侵略性質,並且脅迫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但也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里程碑,並且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在此之前,儘管清王朝有了“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清朝卻從來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在北洋水師建成後還到日本耀武揚威一番,然而僅僅幾年過後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實在是奇恥大辱,這個時候,清朝也意識到,同樣是亞洲人,為何日本會變得厲害,在日本的邀請下,乾脆和日本達成了戰略合作,學習日本,富國強兵。

大量留日學生促進了中國國內革命的發展

從1896年開始中國開始派遣留學生赴日本留學,人數逐漸增多,到日俄戰爭後,由於日本幫助中國打敗了沙俄(當時沙俄想侵佔東北,日本害怕侵犯其在朝鮮的權益),中日關係緩和,最主要的是,誰都無法想象一個彈丸小國竟然能打敗龐大的沙俄,簡直不可思議,於是更加堅定了到日本去學習的潮流。

在1905年到1911年留學到日本的學生更是迅速增加,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軍事,也學習文化等,比如魯迅、郭沫若等人都在日本活動,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大量從日本軍校畢業的留學生回到中國,充實到清朝的軍隊,然而讓清朝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新軍竟然成了清朝的掘墓人,比如山西新軍的閻錫山就是同盟會成員,在太原辛亥革命中推動了山西的獨立。

日本也不是無力不起早,而是為了擴大在華影響力

日本就是善於計算的民族,樂於奉獻這事也就我們喜歡幹。

清王朝末期的中國就是我為蛋糕別人為刀,誰都想上來軋一刀,甲午戰爭後短短几年就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要知道,這八個國家自身就有很多矛盾,這個時候能夠聯合一起瓜分中國實在是另人佩服,在利益面前從來就沒有敵人。

這個時候日本就想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我們都是亞洲人,對中國傷害最深的人,反而要提出保護中國免受西方列強的侵擾,還提出了所謂的亞細亞主義,後來更是引申出大東亞共榮的思想,王八蛋扯的能像日本這麼清新脫俗的,全世界也是獨一份。

但是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受到日本的影響,是的確的,清朝滅亡後,在一戰期間日本逼迫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而後來的北洋政權如皖系段祺瑞,奉系張作霖都很受日本的影響,段祺瑞重用徐樹錚,張作霖重用楊宇霆,徐樹錚和段祺瑞都是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留學生,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除此之外,大量的軍政人員都是從日本留學歸來,比如閻錫山、孫傳芳、唐繼堯等大軍閥,還有更多的不出名的軍閥,而保定軍校的校長蔣百里也是留日回來的,就連蔣介石也是從日本振武學校畢業,由此可見日本對中國產生了多少影響力。

允許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學習,使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到這時,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力已經遠超過其他西方列強,當然,下一步也就是侵華了。

當然,大量的留學生到日本留學,也有助於日本獲取直接的經濟收益,從根本上來說,派遣留學生這件事對所在國也是有好處的,除了擴大影響力,也能培養更多符合其價值觀的人,能夠留學的不是有才就是有財,有才華的人能夠留下研究,有財的人能夠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總歸對日本是有幫助的。

在中國留學生瘋狂湧向日本的同時,在大洋另一邊的美國看著都眼饞,後來美國通過與慈禧的照片外交,返還了一千萬多美元的庚子賠款用於支持中國官派留學生到美國去,你看這力度多大,給你錢讓你去留學。

後來日本侵華時,雖然很多在日本軍校留學的人拿起槍進行抗戰,然而有多少人拿起槍當了漢奸。

說白了,日本的軍事教育並不是讓中國打敗日本,而是幫日本到時候侵佔中國,在日本的課堂上,中日是分開教學的,中國根本學習不到日本先進的軍事理念,由於很多中國人並不懂日語,日本直接開設的中文班,就差沒找個中國人教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