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清代怎麼才能當上庶吉士?

程老師侃史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一般認為有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事實上,也可以說有五級:即童試(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及庶吉士考試。童試即童生參加府州縣的考試,考中者即為生員;鄉試是生員參加省一級的考試,考中者為舉人;會試是舉人參加由禮部主持的全國的科舉考試,考中者稱貢士;殿試是貢士參加由皇帝主持的中央考試,考中者是為進士,按照一二三甲順序錄取;之後於二三甲中再進行擇選,謂之“館選”,是為庶吉士。

由上觀之,庶吉士當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的功名。庶吉士制度始於明代,清代沿襲並規範化。現簡略為其做一份職業說明表:

工作名稱:肇自明洪武十八年(1385),取《書·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後稱“庶吉士”。

產生方式(任職條件):從二、三甲進士中按照殿試成績擇優錄取,稱“館選”,入選者即稱“庶吉士”——入選之後,需要在庶常館學習三年,通常由學士等官員任教習,三年期滿後,還要進行考試,也稱“散館考試”,考試合格者留館,不合格者仍外放為官等。

人數:明初無定額,明弘治四年(1491),每科始定約選二十人(據郭培貴老師統計,明代每科會試錄取人數不定,明景泰以前,錄取人數以100人為多,天順以後,多為300人,而會試錄取的貢士參加殿試即可成為進士,故天順以後每科進士也大約有300人,300人選中20人,概率是極小的),而其中能留館者則不過三、五人。清代名額亦不固定,每科選三、四十人以至五、六十人不等。

供職機關:主要是在翰林院。明洪武年間,供職於翰林院、承敕監、中書署等衙門都稱為“庶吉士”,而於六部、督察院等機構的仍稱“進士”,永樂年間,庶吉士始專屬翰林院。清初,庶吉士亦分屬內三院(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宏文院),順治十四年(1657),改三院為內閣,別設翰林院,康熙即位之初,曾裁撤翰林院,及至康熙九年(1670)始恢復舊制,至此,庶吉士亦專隸翰林院。

升遷狀況:庶吉士是朝廷的寵兒,如《明史》記載:“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明史》卷七十《選舉志》),即庶吉士常作為宰相之類的官員來培養,可見其前途。清代,庶吉士亦有極高地位,《清史稿》說“[庶吉士]三年考試散館,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討,次者改給事中、御史、主事、中書、推官、知縣、教職,其例先後不一……凡留館者,遷調異代官。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選。其餘列鄉尹、膺疆寄者,不可勝數。士子鹹以預選為榮,而鼎甲尤所企望”。(《清史稿》卷108,《選舉志三》)


楚邾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林小靜

討論這個問題前,要明確的一點是庶吉士並不是清代的獨創,早在明初洪武十八年,就開始了考選庶吉士。庶吉士這一名字取自《書經·立政》中“庶常吉士”之意,一般而言,能夠選為庶吉士的人都是要成功通過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之後可以對新科進士授予官職,或者選拔為庶吉士。不過洪武年間的庶吉士是帶有實習的性質,到了永樂三年,庶吉士正式劃歸到翰林院管理和培養。但是這時的庶吉士制度還很不完備,新進士必須通過“館選”考試,成績優異者方才能成為庶吉士,而這個“館選”考試的時間一開始是不固定的。

清朝庶吉士制度的實施是與開科取士同時進行的,也就是到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首次開科取士,其結束時間,據《清宣宗實錄》記載是道光十八年。據有學者統計,有清一代庶吉士共6052人,佔清代進士總數的22.54%,因此能做庶吉士在當時已算比較高的榮譽了。清代一般的漢人大學士大多是翰林出身,其中不少人就是由庶吉士留館後轉升的。

那麼,清代怎樣才能當上庶吉士呢?首先你要通過層層的考試到達殿試,每科殿試後朝考,選取庶吉士若干,進入翰林院學習三年,一到三年後散館考試,按成績授館職。也就是說,庶吉士在“館選”錄取後,要在庶常館學習三年,再視其學業成績決定去留,而且學習期間,皇帝有時會加試,並根據成績予以獎罰。清初入選的庶吉士必須選讀滿、漢書,明清朝統治者將庶吉士看作是“儲才大典”,入選後主要負責協助皇帝起草詔書,或者為皇帝講解經籍等。

有清一代,庶吉士的選任有年齡、地域、民族等的限制。對一些大省比如山東、山西、河南等省,“若在三四員以下,酌派年力少壯者一二人,其江浙等省,人數在五六員以上者,酌派二三人,率以三十以下者先之。”其次,還有地域的限制,清朝為了照顧邊遠地區,於是對雲南、貴州等省的庶吉士,放低要求,不必令習清書。再次,民族限制,主要表現為庶吉士不只包括漢人,還包括滿人、蒙古人等,而且八旗庶吉士內滿人多於漢軍,漢軍優於蒙古。此外,清代庶吉士的選取還有一些其他的規定,比如要“品行端正”、“年青貌秀、聲音明爽”等。因為庶吉士地位較高,因此也成了很多名門望族子弟嚮往之職,據學者統計,清代庶吉士出於同一家族者、有姻親關係者較多。

以上所說一般是通過正常館選,但清代還存在非常改選的情況。主要由三種:第一就是欽賜入館,即新進士無須經過朝考,被皇帝直接選為庶吉士。第二種就是特改館職,即庶吉士的出身不一定是進士。第三種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庶吉士,比如說翻譯庶吉士專門從滿洲和蒙古翻譯進士中選拔。不過非常改選的情形比較少見,因此要想當上庶吉士,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讀書,爭取通過科舉考試的層層選拔。

參考文獻 吳建華:《清代庶吉士群體解析》,《社會科學輯刊·明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季我努學社


庶吉士起源於明代。明初,設六科庶吉士,從新中的進士中選取文學、書法一流的人充當。把他們分發到六部,由各部的尚書或侍郎督其課業。相當於是見習生。三年後,經過考試,分發任用。根據考試成績,分別定等。二甲授以編修,三甲授以檢討,其餘則為給事中、御史或是到地方上任州縣官。

清沿明制,庶吉士的方法也大同小異。不過,清朝專門設置了一個叫庶常館的機構,供新科進士深造。這些進士中的優秀者入選到庶常館,稱為館選。庶常館有滿漢教習二人,於內閣學士及尚書、侍郎等高官中派任。三年學習滿,經皇帝御試後分發任用,稱為散館。所授職務,也與明朝相差無幾。

所以,在清代,要想當上庶吉士,不僅得是會試中金榜題名的進士,而且還得在文學和書法方面出類拔萃。


聶作平


殿試前三甲(即狀元、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的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的授予主事、知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