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老話“男憑外家,女憑孃家”,說的是什麼意思?

最三農


古時的氏族社會是典型的母權社會,那時候人們以氏族為單位群居,沒有穩定家庭關係。隨著勞動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的不斷出現,男人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進而步入了父權社會。不過母權觀念並沒有消失殆盡,她靠一種特殊的“舅權觀念”跟父權社會進行著聯繫。“男憑外家,女憑孃家”這句老話就是反映了舅權的地位。

所謂“外家”就是母親的孃家,這外家的當家人就是舅舅,舅舅在外甥的一生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男子結婚都是由舅舅來主持的。多子家庭孩子成家後就會分家,這一重要的儀式也是由舅舅主持的。孩子若是不孝,舅舅是由權利來訓斥的。同樣外甥家裡有了困難,舅舅往往會第一個來架勢,在農村聽到“姥孃家的人”來了,就說明撐腰架勢的來了。所以民間有“男憑外家”之說。

而“女憑孃家”是說女子結婚後的靠山是孃家。兩口子生氣,女方可以通過回孃家來給男方施壓,男方請女方回家時,難免會受到女方孃家人的數落。當然聰明的孃家人不會給姑爺下不來臺,反而會含沙射影地數落自家的閨女。所以有“女憑孃家”一說。這裡的“憑”有主動依靠的意思,但在封建社會,女子的話語權很小,孃家人的意志往往是專斷的。

這種專斷通過《陳情表》中的“舅奪母志”就可以看出來,“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六個月喪父,四歲時舅舅強行讓母親改嫁。同樣《孔雀東南飛》中蘭芝的遭遇也是如此,“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出嫁後侍奉丈夫,無奈中途又回到哥哥家裡,怎麼安排都要順著哥哥的心意,我哪裡能夠自作主張?不過由過去的“奪”,到現在的“憑”,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你怎麼看待“男憑外家,女憑孃家”這句老話呢?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帶您領略不一樣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大家點贊、評論!

大鄉


農村老話“男憑外家,女憑孃家”,說的是什麼意思?

外家,是指男方的舅舅家,男方母親的父母家。孃家,是指女方的父母家,男方的丈母孃家。

記得我爸爸跟我說過,以前我家裡很窮,我的農村那間老房子建造的時侯,那些橫樑、柱子什麼的都是老爸舅舅家那邊拉來的,而且還出錢出力,才把房子造起來的。

相信上了點年紀的農村人都有這經歷,以前跟現在不一樣,每個人沒有那麼多的朋友,特別是農村,左鄰右舍門戶之見很嚴重,親戚朋友大部分人條件都不好。

所以,以前農村一般家裡真要辦什麼事,只能靠舅舅家,舅舅就是靠山,能替你當一半家的,這樣慢慢地就有了“男憑外家”的說法!



“女憑孃家”就更好理解了!

在以前,農村大男子主義比較嚴重,男尊女卑,兩夫妻動不動就會吵架,好多男人會直接動手,女的就會氣回孃家。我爸就是這樣的,把我媽經常打的跑回孃家。


然後,一般女方的兄弟或者父母會從中協調,如果女方孃家比較有實力的,男方一般會軟弱些,上門賠罪把人接回家。如果女方孃家沒什麼勢力的,有的過兩天氣消了自己就回來了。

所以說,“女憑孃家”還是挺有講究的,現實也確實是這樣,就包括現在這句話也是適用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或有補充之處,歡迎大家留下寶貴的觀點。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多多支持!

小俞傳播


這句話說出了過去人的一種生活狀態,是母系社會遺留下來的女權思想的體現。

男憑外家。也就是說男憑舅家。舅對外甥的影響、約束、支持都是很大的,而且舅對外甥的管束也是人們潛意識裡認可、支持的。外甥們分家到了舅這裡基本上就算是到頭了。也就是說舅是外甥分家的主持者,或者是裁判者。這裡實質上是隱藏著舅家無形的權威,也隱藏著外甥對舅家的敬畏!在我們這裡老人百年的棺木、壽衣、葬禮是否可行,一般都要給舅家說一聲,質量、規模等都要徵得舅家認可,免得舅家發威,引起難堪。

女憑孃家。孃家的勢力對一個女子在婆家的命運起著很大的作用,古代女子孃家勢力強大的,女子可以做到皇后,現今,孃家的勢力大小也影響著婆家對兒媳的態度。

這句話中,外家,即舅家,也是母親孃家的弟兄,孃家,自然也是指母親的孃家,都最終指向的女方,因此,這句話充分說明過去母系社會女權的重要性。

在今天,這句話也有它積極意義的一面,那就是行事做人都要有敬畏之心,雖然是自己在做事做人,但也有人在看著你,甚至管著你!但也有不可取的一面,這就是做事都要依靠自己的親人。我們從這句話的啟示中,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那就是靠天靠地靠任何人,都不如靠自己的勤奮努力!

網友們,你認為有道理不?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凡塵觀生活


農村生活的人對於在農村廣為流傳的老話都非常的熟悉,這些老話都是農村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生活猜得到的經歷,包含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就算曆經千百年,仍對現在的人們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男憑外家,女憑孃家”這句老話,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男憑外家:這裡的“外家”其實指的就是舅舅。在農村,舅舅在一個家庭裡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們有一種說法叫做“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足以說明舅舅的地位之高。所以外甥家裡發生的比如分家、喪葬嫁娶等很多事情都是要舅舅來主持的。既然有這麼大的權利,同樣要擔負很大的責任,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外甥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自然作為舅舅的也需要出面幫忙!

女憑孃家:相信大家聽到過不少這樣的話:你在跟我鬧,我就回孃家了!可見,在男女雙方結婚後,女方的靠山依然還是孃家,每當婚姻中遇到了問題,女方都會憑藉娘來這一點來向男方施壓,以此來獲得主導權。所以說,雖然很多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可真當自己的閨女受了委屈,那孃家人自然會替自己人出頭。

不過生活終究還是自己的事情,不能總是依靠比人,與其找舅舅、孃家人解決問題,不如將生活過的幸福美滿,這樣才能不需要依賴他人!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老話“男憑外家,女憑孃家”,說的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社會中的親戚關係是極其複雜的,各種各樣的親戚網絡形成了社會關係,也衍生出來很多文化。“男憑外家,女憑孃家”就是人們在處理人際關係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法則,男人一輩子要多依靠母親的家族成長,女人的成長要多依靠孃家去成長。男生依靠自己母親的關係與另一個家族產生聯繫,女生進入到另一個家族之中,依然要依靠自己曾經擁有的關係去發展。從日常生活中也不難發現,舅舅給予外甥的幫助,孃家給予女兒的幫助都是比較多的,因為這些人都屬於自己最親的人。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民俗告訴我們,貧窮和富裕會對不同人間的關係產生影響。“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就是這樣的俗語,只要富裕,不管你在哪,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親戚;只要你貧窮,不管你在哪,都不會有親戚。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它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原來這個世界都是以利益建立起來的,並會隨著利益的消失,建立起來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可靠。

權威研究表明,人與人間的關係無非以下三種:第一以利益建立起來的關係;第二以血緣建立起來的關係;第三以利益和血緣建立起來的關係。利益關係因為利益的不復存在而變得崩塌,血緣關係因為家族龐大疏於聯繫而崩塌,混合關係是這三種關係中最為穩固的關係,但也會遇到很多問題。“男憑外家,女憑孃家”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促進成長,但實際上所有的聯繫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所以努力發展自己也很重要。


老農民說事


我們這裡說的是“男憑舅家,女憑孃家”。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說的是和孃家的關係,一個是男人的舅家,就是母親的孃家,一個是女人的孃家。就是男人的丈母孃家。


為什麼要說男憑外家,女憑孃家呢?因為一個女人的孃家的窮富程度和社會地位,對這個女人在婆家的命運有很大影響。孃家有錢有勢,婆家定然不敢怠慢,為難。如果孃家沒錢,又沒人,遇到特別勢力的婆婆,就會很容易受到欺負。

女人一生有兩個家。通常女人受欺負的話就會回到自己的孃家,孃家永遠是自己的靠山和退路。有句話說的很好,女兒是孃家養的花,果實卻結在了婆家。女兒的根在孃家,身上永遠流淌著孃家的血,永遠也斬不斷的血脈親情。


女憑孃家,在古代更為顯見。孃家的勢力決定了一個女人的命運,古時候憑著孃家的勢力做上皇后的也不在少數。孃家的地位有時候也決定了女人的地位。所以說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女人和孃家的關係都是尤為重要。孃家是出嫁姑娘的依靠。

都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可是姑娘受欺負了,還是孃家人幫她出頭。

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



賣柚子的小夥子


  • 其實“男憑外家,女憑孃家”這句話很好理解,簡單點來說就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需要依靠的都是親人。
  • 元胡三省注:“男子謂舅家為外家,婦人謂父母之家為外家。”意思是古代結了婚的男女,在生活上需要依靠舅家或者是孃家,正所謂孃親舅大是也。


  • 而在現代,說白了就是婚後的小夫妻,在生活上和事業上,出現了困難困境,還需要家裡親人的幫助和支持。
  • “男憑外家”中的“外家”在古代還有另一層意思,指男子於正妻之外在別處所置的小妾,估計農村老話想要表達的不是這個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