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坦克為什麼只有一個炮管?

小馬同學vlog


坦克為什麼只有一個炮管?



坦克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機動、火力、防護。坦克作為“陸戰之王”,不僅能夠壓制,對戰敵方裝甲車,還起著摧毀工事,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作用。現役的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等系統組成,但它只有一根管炮。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管炮越多、火力也越猛,整體戰鬥力不是更厲害麼?坦克如果採取多炮管或多炮臺的設計,雖然達到提升火力強度的效果,坦克三大性能中的火力提高了,但是機動和裝甲卻下降了。而且,看起來好像坦克可以同時發射多枚炮彈,實際操作中,因為操作人員過多,空間狹窄,內部指揮非常混亂。

至此,多炮塔坦克的缺點暴露出來了:

一是重量過重,導致機動力低落;二是無法安裝厚重裝甲,裝甲防護能力差;三是操作人員過多導致坦克內部指揮混亂;四是由於內部空間不足整備維修困難。

上世紀70年的冷戰時期,西德曾經在豹Ⅱ上實驗過雙炮管,將傳統的主炮式坦克取消,將兩門大口徑主炮安裝在裝甲內。這個坦克被稱為VT坦克。西德軍方曾經將VT與豹2型坦克拿來比較,結果得出的結論是比起豹2,VT 1-2坦克沒有任何顯著的優勢。因為VT坦克擠佔了內部空間,反而導致坦克能夠攜帶的炮彈數量減少。

多炮塔、多炮管坦克是以犧牲機動性和裝甲防護力為代價來提升火力,而在火力已經不再是坦克性能瓶頸的今天,多炮塔、多炮管坦克應該沒有多少機會。

很顯然,從現代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來看,坦克唯一的選擇就是提升威力和精準度,更加強調打準打強,一根炮管是最好的選擇。


懷疑探索者


這無疑是一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細細想來卻又值得推敲的問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鬥、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鬥部分(戰鬥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

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在總體佈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鬥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佈置在車體前部。   

我們知道在現代戰爭中坦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坦克承擔著火力打擊,戰略轉移、掩護步兵,交流訊息等多重作用。這就使的坦克在結構上要更加緊湊來減輕自重增加機動性,而攻擊力又不能太弱因此只能選擇加長炮管直徑,增大主炮威力來解決。

同時若是增加炮管的話則必須增加相應的操作人員,而這又勢必要增大坦克的體積,又給坦克的防禦能力和自重增加麻煩。舉個例子就是人類在原始時期是四肢著地,相比於我們現在站立行走那樣無疑跑的更快,更能適應森林生活。

但是在後來的進化中我們慢慢地開始直立行走,用上肢來進行更多的活動。這並不是說跑得快對我們不重要,而是因為當我們解放上肢以後我們可以製造武器,建造房子來更好地適應生活。因此,為了方便作戰現代坦克一般都採用單炮管的設計方式。


利刃巨透社


坦克採用履帶式結構,使用一門主炮,副以大量裝甲。這是世界軍事強國在坦克發展百年以來的最優解。

坦克自誕生以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作為突破先鋒,利用高機動和高防護能力衝破敵方陣線,並完成穿插合圍。在無數的使用過程中,陸軍們發現,坦克在使用時需要高度強調火力、機動、防護三者的綜合特性。雖然根據三個點的側重點不同有著不同的分支,但是坦克依舊是在三點追求著更高更快更強。

今天我們來說下為什麼坦克只有一個炮管,這個就要從最早的坦克摸索期來說了。

坦克在一戰中被髮明並使用,其中最早的是被稱為mk4大遊民的坦克。這種坦克採用過頂式履帶,主戰鬥武器為位於坦克兩側的炮塔。雄性坦克裝備有兩門57mm加農炮,雌性坦克為威克斯機槍。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著缺乏溝通,指揮失調,打擊不到等諸多問題。相比之下,法國使用全向炮塔的雷諾FT-17坦克卻發揮出了相當強悍的打擊和協調作用。

在二戰時期,坦克的設計基本成型,成員數量和分工也趨於成熟。德軍的四號坦克堪稱二戰最成熟的坦克設計。其採用的75mm火炮全向炮塔,航向與同軸機槍,五人車組模式無論是在偵查打擊還是在後勤上都非常的成熟。

在其中,擁有一根主炮的炮塔可以基本滿足所有狀態下的戰鬥任務,相比之下采用多炮塔的坦克存在的指揮調度和射界方向問題則是無法根治的頑疾。而採用單炮塔多門火炮的設計也被認為是無用之功。採用同口徑火炮會大幅度增加炮塔戰鬥室體積,同時也會減少活動空間。但在戰鬥方面卻無法做到雙倍的戰鬥力和火力支援。兩門次口徑的火炮(如BMP的30炮和100炮搭配)也存在著共軸機構不牢靠、裝填系統複雜等問題。


軍事觀察員東旭


確實,今天的坦克都是隻有一根炮管的,不過,在上個世紀的一戰結束後,確實出現過有著多跟炮管或者是多個炮塔的,比如最早的異端是誕生於一戰末期法國Char FCM2C坦克,有著兩個炮塔,武器包括1門75毫米主炮和4挺8毫米機槍。除此之外還有多炮塔異端中的典型代表,前蘇聯的T-35重型坦克,如下圖,這貨有5個炮塔,武器包括1門76毫米火炮、2門45毫米火炮以及5挺7.62毫米機槍,真正的多炮塔多炮管並存的異端!

至於單純的多炮管坦克,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都還有過相關設計,比如西德就曾在豹2坦克的基礎上實驗過雙炮管的型號,被稱為VT坦克(Versuchsträger,即實驗載體的意思),如下圖所示,只不過雖然VT坦克有著雙炮管,但是比起真正的豹2坦克,性能上卻並沒有什麼優勢,首先是VT坦克由於多了一根炮管的原因,導致內部空間太小,攜彈量沒有單炮管的豹2多,除此之外,在命中率、防護性能和機動性方面,VT坦克也並不比豹2坦克有任何的優勢!
所以,多炮塔/多炮管坦克行不通是有著經驗教訓的,這種所謂的創新、提高火力強度是在犧牲坦克的機動性、防護性、操作性等指標的情況下搞出來的,而且對於今天的坦克來說,火力已經不再是坦克性能的唯一指標,防護性、機動性等性能同樣重要,如果為了加裝了炮管,而導致坦克重量過重或者是裝甲防護能力減弱的話,在坦克的綜合性能對比上完全是得不償失,而且炮管多,意味著操作更加複雜,需要更多的內部乘員,這樣的話不利於內部乘員間的指揮和調度,而且內部空間不足,也導致坦克的故障維修更加的困難!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坦克都是一根炮管的原因,不管是多炮塔還是多炮管的坦克,終歸只是曇花一現的異端,它們的火力確實強,但是卻不精,畢竟坦克之間交戰的距離比較近,開火時都是直瞄射擊的,對火炮的精度和穿透力更加重要,而不像戰列艦那樣多炮齊射是為了提高命中概率,坦克一根炮管或者是多跟炮管都一樣,其精度就擺在那裡了,這種精確瞄準的武器並不會因為炮管多精度就高,反而會互相影響射擊精度,得不償失!


哨兵ZH


菲律賓北部馬德雷山脈的春天來了,樹林裡又到了交配的季節,一隻公“碧塔塔瓦”蜥蜴趴在母蜥蜴身上輕輕搖動發出了酣暢的聲音。身長兩米的碧塔塔瓦蜥蜴是科莫多龍的近親,有著鮮豔美麗的皮膚,上面佈滿金色的斑點。與科莫多龍不同,這種巨蜥不是肉食性動物,而是依靠水果為生。森林管理員肖比汀金曾進入過他們的棲息地,發現了各種水果核無花果和苦杏仁,但沒有任何昆蟲、齧齒動物及鳥類的痕跡,唯一能夠找到的蝸牛殘骸可能是碧塔塔瓦蜥蜴唯一吃過的一種動物。最為奇特的是每隻雄性碧塔塔瓦蜥蜴都生長著兩條陰莖。

在交配的過程中碧塔塔瓦蜥蜴會輪流的使用兩條陰莖進入雌性蜥蜴體內。

由於棲息地不斷被破壞縮小,碧塔塔瓦蜥蜴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換臺了~~~

現在是W君的軍武數據庫時間。

要說坦克為啥是一個炮管,其實和碧塔塔瓦蜥蜴一樣有多根炮管的坦克也在歷史上短暫的出現過。

例如 英國的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

這輛坦克上面放置了一門45mm口徑坦克炮並在主炮周圍放置了四個機槍炮塔。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炮/槍塔的坦克。

蘇聯也是這樣,當年推出了T-28和T-35坦克。

其中T-35最為變態

在這個坦克上裝備了一門76.2mm坦克主炮、兩門45mm坦克炮和6個機槍塔。同時T-35坦克的成員達到了瘋狂的11人。

可以說這種T-35坦克就是一個移動的堡壘。

但這些帶有多門炮的坦克,往往就是曇花一現的存在。理由是炮雖然多,但是坦克駕駛員只有一個。

坦克在行進中開炮過程中,坦克車長、炮手、駕駛員打的是一個配合。如果增加了一門炮以後,1號炮瞄準目標A;2號炮瞄準目標2,這時坦克只有靜止不動的時候才可以滿足兩個炮手瞄準目標的需求,否則必定有一個炮手的火炮由於坦克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導致放空。

並且如果一輛坦克安裝了多門火炮也會導致坦克重量大幅度上升機動性下降,並且由於補償火炮帶來的重量,就得降低裝甲的防護能力。這樣看來是得不償失的。


並且不管你有多少門炮,這些炮打擊目的的時候還是會像碧塔塔瓦蜥蜴一樣,由於只有一個洞,所以兩杆炮就得輪流上。那麼解決方案就來了——用一門炮加快射擊速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幹嘛要用多根炮管呢?


軍武數據庫


主要就是由於坦克體積有限,一個炮塔內只能裝上一門火炮。而如果想增多火炮數量,一般都是多炮塔坦克。曾經是出現過一些多個火炮的超重型坦克的,但是實際表現很差勁,而且製造太過費時費力,最終各國還是發現採用一個炮塔的中型坦克(後來變成主戰坦克)實戰更高。

多炮塔坦克的想法騎士主要源自於一戰,當時主要還是塹壕戰這樣的陣地戰,極為比拼火力,而坦克完美的結合了機動、防護以及火力,幾乎就是一隻火刺蝟,當時英軍的馬克1坦克就裝備有2門主炮和數挺機槍,雖然機動緩慢,但是在一戰戰場上還是有很大的戰果的。

然後各國開始發展多炮塔坦克,不過主要出現在一戰二戰之間,比如蘇聯的SMK坦克、T35坦克等等,都安裝了多個炮塔,乘員眾多,而且噸位和體積都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但是實際上這些坦克的表現並不好,首先就是結構複雜,問題不斷,而且操作上也很麻煩。最關鍵的就是這些坦克機動能力不好,跑的太慢,一旦敵軍有強大的火力就是一個活靶子。

最後,各國還是發現常規的單炮塔坦克好用。這些坦克雖然火力不如多炮塔坦克,但是機動迅速,能靈活的完成戰術行動,比如包抄、穿插等。而一旦數輛甚至數十輛坦克一起行動,其攻擊能力甚至還要強於多炮塔坦克,所以後來各國基本都不發展多炮塔坦克了。


前沿陣地


早期的坦克有多炮塔、多炮管,裝甲不怎麼厚,火力多而不“猛”,渾身掛滿了火炮和射孔,甚至只有機槍,這也跟當時的整體環境有關,步兵走天下,坦克的作用更多的是碾壓和保護步兵。

後來,人們認識到了坦克的重要性,坦克的作用逐漸加大,那些掛滿了輕型武器和小型炮塔越來越沒用,基本碾壓不到敵軍步兵了,而自己又成了反坦克炮的活靶子,已經喪失了最初的意義。

這樣就倒逼坦克進行改革,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強主炮的威力和射程,減掉那些威力小的炮管和機槍,節約空間來提升主炮和裝甲。炮管少了,開孔越少越結實,炮塔也就越小越不容易被擊中。所以,單炮管就成了主流。


紅黑聖西羅


擊毀一臺敵方主戰坦克需要多少發炮彈?事實很多情況只需要擊穿一發。

而給坦克裝上兩門或更多的大炮著什麼?主炮可不是隻有一根炮管那麼簡單,管子後面還有體積很大的炮膛、炮閂、後座裝置等一大堆部件,體積都相當大。要全部塞進一個小小的炮塔裡,只能減少這些部件的體積,減小炮管的口徑,那麼口徑減少了,還能保證擊穿敵人的坦克嗎?這是其一。

其二,坦克炮後座力是相當大的,蘇聯好像曾經有一個STII的方案, 把兩門122炮塞到了一個炮塔中,然後炮塔座圈經不住兩門主炮同時開火,可能還沒打中敵人, 就把自己毀了。

那麼為什麼要裝多個主炮呢?其實目的就是能快速的把敵人消滅掉。然而要達成這個目的還有別的方法,比如提高主炮的精度和首發命中率,提高彈藥的裝填速度,提升彈頭的動能等方式。這些就更加合理。


哪是剎車


這是坦克發展100年曆史形成的實踐經驗成果。火力、機動和防護能力是坦克的三大性能指標,三大指標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統一關係。三種性能指標要綜合平衡,權衡得失,以取得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的最佳技戰術效果。早期的坦克設計師為了提升火力輸出效率,曾經研發過雙炮管、甚至多炮管構型,法國先研發出了裝備1門75毫米主炮和4挺8毫米機槍的Char FCM2C坦克,英國研發出了裝備1門47毫米3磅炮和4挺7.62毫米機槍的維克斯A1E1坦克,納粹德國也研發了一種裝備1門75毫米主炮、1門37毫米副炮和2挺7.92毫米機槍的NbFz坦克,蘇聯甚至研發出了裝備1門76毫米主炮、2門45毫米副炮和6挺機槍的T-35坦克。

然而,實踐證明,採取多炮管或多炮管的設計,雖然能夠提升火力強度,但多炮塔和多炮管增加重量和體積,降低了機動性能;坦克開口過多,也無法安裝厚重裝甲,影響了裝甲防護能力;坦克雖然能夠同時發射多枚炮彈,但操作人員過多,坦克內部空間狹窄、指揮混亂、維修不便等缺點也暴露得淋漓盡致。以蘇軍T-35為例,最高時速不能超過15公里,裝甲厚度僅為30毫米,很容易被德軍配備的各種反坦克武器擊毀。冷戰時期,西德曾經在“豹”Ⅱ上發展過擁有雙炮管的VT坦克,但最終還是發現,雙炮管擠佔了內部空間,導致坦克能夠攜帶的炮彈數量減少,作戰效能反倒不如“豹”Ⅱ坦克。

鑑於實際運用中的拙劣表現,武器設計師最終意識到,多炮塔和多炮管坦克實際是“大而無當”的代名詞,多炮管設計逐漸成為坦克發展史上一個遙遠的符號。當然,多炮坦克外形非常酷炫拉風,經常在遊戲或電影中頻頻出鏡。比如,美國《紅色警戒》系列遊戲中的雙炮管“天啟”坦克,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中出現的魔改版“霸天虎”M1坦克,也在普通M1坦克炮塔上多加了一個雙聯副炮炮塔,但是這些都只是虛幻的藝術作品。全世界現役主戰坦克基本都採用單炮管、單炮塔、大口徑火炮、厚裝甲的設計格局。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只是樣子貨


現代兵器雜誌


大家看到一個炮管是坦克的主炮,現代的主戰坦克只有一門主炮,不過也有兩門炮的,比如以色列的梅卡瓦,除了主炮以外還有一門60毫米的迫擊炮,但是主戰坦克的主炮只有一門。

坦克在早期曾經出現過一些不止一門火炮的坦克,比如英國的四號就是菱形車身的兩側各有一門57炮,後來英國的獨立,蘇聯的T28,T35這些巨無霸都是多炮塔坦克,上邊自然也是不止一根炮管了。

出現這些多炮塔坦克的原因是,早期的坦克都是作為陸地戰艦來設計的,軍艦上邊當時就是有很多的炮塔,所以坦克這種陸地戰艦自然也要裝很多的炮塔。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作戰,各國發現多炮塔坦克各個炮塔組織協調射擊十分困難,坦克可沒有軍艦的體積,在坦克裡邊放那麼多炮塔裡邊的成員很多活動困難,而且這也是造成坦克的體積巨大,以當時的動力系統水平,沒有辦法兼顧防護型和機動性,上邊的多炮塔坦克一般行動緩慢,而且雖然坦克很大,但是裝甲不能很厚,防護能力無法抵擋37炮,於是這種多炮塔坦克在二戰前就已經基本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