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蘇聯當年入侵阿富汗到底有多大傷亡?阿富汗拖垮了蘇聯的說法成立嗎?

大東北的小豆包


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沒有西方宣傳中那麼大的傷亡,也就五萬多人而已,實際死亡一萬多人,比起美國在越南的損失遠遠不及。但是阿富汗戰爭對蘇聯的經濟、政治影響特別大,特別是那種以為仗著軍事實力就可以為所欲為的軍事冒險主義的打擊是巨大的。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術手段是非常高明而且成功的,可以算是一場教科書似的經典戰例,他直接空投了五千人的部隊,數小時就控制了阿富汗阿明政權的中樞喀布爾。佔領了總統府,打死阿明,控制了廣播電視臺等輿論中樞。大兵壓境之下兵不血刃的讓阿富汗軍隊全部投降,輕鬆的佔領了阿富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這種戰法帶給世界的震撼不亞於美國發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

但是就如同後來的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一樣,超級大國要軍事佔領一個國家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徹底征服、治理好一個國家是困難的。隨著世界反蘇、反霸權勢力的不斷介入,阿富汗反抗力量越來越活躍也越來越強大,帶給了蘇聯苦不堪言的損失和代價。

人員損失雖然不是特別大,但是軍事作戰物資的不斷損失和補充,就像陷入了一個經濟黑洞,將蘇聯有限的經濟能力大量投入到軍事消耗中,使蘇聯民生維艱,國內生活水平下降,日漸陷入困難。

同時,越南方向也給蘇聯霸權開了一個口子,致使他要將有限的血液分配一部分給越南,而且也是源源不斷的失血,這就讓蘇聯這個巨無霸的軀體日漸消弱,最後肌體病變橫生。

阿富汗戰爭不是拖垮蘇聯的決定性因素,拖垮蘇聯的是蘇共中央一系列錯誤的國內、國際政策的綜合體現。只不過阿富汗戰爭是這一系列錯誤中最亮眼的一個外顯。實際上,主要原因還是國際上樹敵太多,不僅僅是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著激烈的冷對抗,還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同盟進行頤指氣使的內政干預。而且迷信武力,動輒對兄弟國家動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

總之一句話,無論是政治還是外交,都顯得過於簡單粗暴,要維持這種簡單粗暴,又必須不斷增強武力,就有些窮兵黷武了。最後,民生凋敝,人心思變,導致內部加盟共和國間嫌隙橫生,齷鹺不斷,開始了無可逆轉的人心、國別的分裂,摧垮了強大無比的蘇聯帝國。











謝金澎


根據蘇聯方面統計,十年阿富汗戰爭蘇軍一共傷5萬人,陣亡一萬多人。這點傷亡甚至不如衛國戰爭時期一場激烈點的局部戰鬥。


要知道1944年1月到1944年6月,蘇德戰場蘇聯紅軍不到半年時間就有超過50個師、旅級別單位從蘇聯紅軍編制表裡被撤銷。


相比衛國戰爭,蘇聯在阿富汗十年戰爭也不過傷5萬人,陣亡一萬多人,充其量傷亡都沒超過10萬人。


這樣的傷亡如果放在美國,可能很嚴重,但是對於蘇聯來說真不算什麼。


至於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或者這麼說,別說物質層面,就是精神層面阿富汗戰爭對蘇聯的衝擊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更別提所謂拖垮蘇聯了。


十年阿富汗戰爭蘇聯總花費了460億盧布,按照勃列日涅夫時代國際通行的盧布與美元換算比例,2:1或者3:1計算,十年阿富汗戰爭多則230億美元,少則160億美元。


平均到每一年,蘇聯不過花費23億/16億美元在阿富汗戰場。


而根據美國中情局1981年對蘇聯實際軍費的估算,1980年蘇聯全年國防開支為175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1150億美元開支。


從1965年開始,蘇聯國防開支就已經和美國相當了。


以阿富汗戰爭平均每年23億美元軍費開支計算,蘇聯在阿富汗戰場一年的軍費開支只佔1980年蘇聯全年國防開支的1.3%左右,不能說無足輕重吧,但是這點軍費開支要拖垮蘇聯,顯然是不可能的。


拖垮蘇聯的不是阿富汗戰爭而是1980年代全球石油價格普遍下降。


在1980年代,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因此,蘇聯經濟狀況直接取決於世界油價和穀物價格的波動。


1985年世界油價暴跌才是蘇聯1980年代後期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十年阿富汗戰爭不是。


蘭臺


蘇聯人在阿富汗遇到的情況,和美國人其實都差不多。

來看一下兩家人家在阿富汗的傷亡情況。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打了8年,當然也是圍剿各路反對派的8年,蘇軍陣亡約1.5萬人,受傷4萬多人,而阿富汗人死亡超過130萬,500萬人成為難民。

美國入侵阿富汗戰爭,打打停停,也要18年了,美軍陣亡2200多人,受傷好幾千,阿富汗塔利班陣亡超過2萬人,平民死亡則預估超過十萬。

在阿富汗,美國人和蘇聯人一樣,每天扔進去超過一億美元,蘇聯這8年扔進去200多億美元,摺合今天的美元超過上千億,再加上永遠流不完的血,阿富汗成了這2個帝國止不住的傷口。

當然,他們最終失敗的原因眾所周知:他們能打贏每一場戰鬥,卻最終輸掉了戰爭。

在別的國家,他們只要推翻了一個政府,解除了敵軍的武裝,這個國家的抵抗也就停止了。

可這是在阿富汗,阿富汗歷史源遠流長,但歷史上,長期都是各自為政的部落長老管理體制,即使在二戰後建立了統一的國家政府,政府的權力也僅僅只能控制一些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廣大的鄉村山區,政府根本無力管理。

可以把阿富汗政府理解為中國古代的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天下的諸侯只是表面上服從而已。

所以,雖然蘇軍推翻了阿明政權,但阿富汗全國的抵抗才剛剛開始……

當年蒙古西征,採取了一貫的屠城政策,殺光一切膽敢抵抗的人,才征服了這裡。

但是現代社會,蘇軍顯然不可能這麼做,雖然也有無數的平民死於蘇軍槍炮之下。

無止盡的游擊戰,永遠消滅不完的游擊隊,最終,蘇軍只能灰溜溜地回老家了……

當然,在阿富汗的失敗並不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因素,最多也只是一個加速其垮臺的助推劑罷了。

蘇聯的垮臺是多方面的,最主要還是它過於窮兵黷武,在1980年代經濟已經開始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還在繼續實施全球擴張,試圖與美國繼續爭奪霸權,在自己已經很窮的時候,還要繼續向許多國家提供各種軍事和經濟援助,這成了蘇聯巨大的負擔。

在經濟上,由於蘇聯長期偏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導致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輕工業和農業長期發展失衡,再加上幾十年如一日的僵化的管理體制,這種情況到了1980年代,已經嚴重製約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蘇聯發展甚至陷入了倒退。

1980年代的蘇聯,儼然已經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巨人,內部矛盾叢生,外部暗流湧動,而戈爾巴喬夫的“系列政策”更是把這一切矛盾都迅速激化,最終各種矛盾總爆發,並徹底把蘇聯送進了歷史墳場。

而在蘇聯最危急的時候,以葉利欽為首的反對派,率先向蘇聯發難,策動俄羅斯聯邦獨立,最終蘇共的統治基盤全面瓦解,蘇聯徹底不復存在。


雲中史記


1988年蘇聯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在蘇軍撤離阿富汗以後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戰爭總計耗費200億美元。

上世紀80年代,蘇軍總兵力超過500萬,年度軍費預算超過1000億美元。

阿富汗戰爭對於龐大的蘇聯帝國不過是一場小感冒,把蘇聯解體歸結為阿富汗戰爭,實則是為蘇聯社會制度的弊端找一塊遮羞布。

二戰以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以意識形態劃線,形成了橫跨世界各大洲的鐵幕,赫魯曉夫時代,美蘇關係有所緩和,但雙方的軍備競賽卻愈演愈烈,勃列日涅夫年代,蘇聯藉助石油價格高漲的戰略機遇,形成了全面進攻態勢,而美國由於越戰及國內發展的影響,不得已轉入守勢,給了蘇聯自我膨脹的機會。

自我感覺良好的勃列日涅夫趁機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聲稱“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權”高於一切,因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各“兄弟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為干預其他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蘇聯也從大國沙文主義完全轉向霸權主義,在全球大肆擴張,而扼守中亞,連接波斯灣的阿富汗就成為蘇聯日思夜想的肥肉。

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中有這樣依據臺詞:願全能的神保佑我們遠離兇猛的獅子、劇毒的眼鏡蛇和阿富汗人的復仇。

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的阿富汗,民風彪悍,一度被稱為“大國的墳場”,但生性對土地貪婪的俄國人偏偏不信邪,1979年蘇聯全面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權,企圖建議一個以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為首的親蘇政權。

如果時間倒退五十年,蘇聯的做法並無不妥,二戰以前各大國都是採取類似套路擴充地盤及影響力。

但時代變了,還用老套路,問題就大了。

首先是世界各國強烈反對,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惜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並從經濟外交軍事等對領域對蘇聯進行制裁。

而阿富汗內部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和宗教信仰也大大加重了蘇聯佔領的難度,加上美國不斷的暗中援助,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不斷遭到打擊。

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得不償失,不僅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跳板,還損失巨大。

但要說阿富汗戰爭導致蘇聯解體,就言過其實了。

蘇聯經濟發展的基礎源於斯大林時代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體制”,這一體制的優點在於權力集中,動員能力強,掌控力強,衛國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進入和平年代,制度的弊端就開始現象,效率低下,人浮於事,貪汙腐敗,缺乏創新。

赫魯曉夫上臺後,曾對斯大林體制做了一些改革,但這些改革大多小修小補,無法從根本上彌補制度缺陷,加之當時蘇聯情況尚好,對改革的需求並不迫切。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為穩固權力,在改革的基礎上又做了倒退,蘇聯社會開始變的腐敗不堪,岌岌可危。好在他運氣好,趕上國際石油危機,靠出賣能源過了幾年好日子,在外人開來,蘇聯國力高漲,一度要壓過美國。

但這種高度依賴能源的經濟模式隨著中東局勢的穩固而變的失去作用,上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開始走下坡路,里根總統上臺後,敏銳的抓住機會,從多方面對蘇聯發動進攻。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曾寫道: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光是慣性,也足夠她維持好多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蘇聯就陷入到這種慣性中,一來是她幾十年積累的家底足夠苟延殘喘,二來她強大的慣性把一切試圖改革的努力碾得粉碎。

從這個角度來說,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也就不可避免,許多人認為戈氏不從經濟領域動刀,片面對政治進行改革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殊不知蘇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鐵板一塊,戈氏有心無力,根本改不了。只能寄望於通過政治改革來掌控權力,然後推動經濟改革。

可惜戈氏能力有限,蘇聯社會更是積重難返,改革不僅沒有帶來預想的成果,還完全失控,最終國家解體,制度變遷。

與深藏水下的緩慢而劇烈的社會變革不同,擺在明面上的阿富汗戰爭就被看做是蘇聯走向衰落的風向標,一個爭霸世界的帝國竟然在9年後從小小的阿富汗狼狽撤軍,失敗的意義不言而喻。

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在國內市場廣大,與我們早期的教科書有很大關係,這種片面的說法實則是一種誤導,把有限的外力作用說成是組織變革的主要原因,與上世紀經常提及的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有幾分類似,簡而言之,就是把鍋甩給別人。

不是我軍無能,是**太狡猾。

列寧同志說過: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如果一個組織本身是健康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免疫力,縱然有再多的外力,也無法動搖其內部的根本。

蘇聯在二戰以後走上了爭霸世界的道路,本質上來說早已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再代表廣大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他們在治國理政方面,把維護自身統治作為首要目標,背離了最初的信仰和群眾基礎,加之治國無能,國民經濟衰退,導致離心離德。

蘇聯解體前,一份民意調顯示,超過半數的蘇聯人對蘇聯前景不報指望,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調查對象是蘇聯體制內人員。

失去民心,才是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倒塌的罪魁禍首。



日慕鄉關


這種說法不對。


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而整整十年內蘇軍損失多少?

累計傷亡5萬餘人,死亡只有一萬多人!

相比阿富汗死亡100萬,雙方死亡比為100:1!

也就是沒死1個蘇軍士兵去,就要死100個阿富汗人。


蘇軍雖然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耗資450億盧布。但阿富汗蘇軍始終只有10萬規模,所以對蘇軍的壓力並不大。

蘇軍之所以從阿富汗撤退,注意是因為蘇聯瀕於解體。

事實證明,游擊戰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游擊戰的代價太大,不是所有國家可以承擔的。

自然,蘇聯徹底掌控阿富汗也不容易:蘇聯雖然佔領阿富汗只用了幾天時間。但蘇聯的入侵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激烈反抗。在蘇聯勢力根本無法達到鄉村和偏遠山區地方,所有的阿富汗人參加了游擊隊,抵抗蘇聯的入侵。對蘇軍進行侵擾和襲擊。阿富汗傀儡政權也根本無法對阿富汗進行有效的治理。政府裡反戰人員給游擊隊輸送情報、給養、軍火,所謂的阿富汗政府軍甚至直接反水有的人甚至直接加入了抵抗。



說白了,蘇軍雖然佔領阿富汗,卻難以建立穩定的政權而已。


薩沙


不請自來!勿怪!

直奔主題。

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我去查了一下資料:“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另有資料表明蘇聯方面的陣亡人數在14490人。

當然,這只是蘇聯方面的傷亡情況,而阿富汗方面的傷亡,粗略的統計在1000000人以上,其中大多數平民。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

個人認為:不成立!

原因如下:

1、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只是蘇聯的一個對外政策的失誤

阿富汗戰爭,在今天看來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實際上在當時,這只是蘇聯的|“南向”政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直接的原因是當時的阿富汗合法政府請求蘇聯出兵予以協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合法的,只是蘇聯的意圖並不單純罷了。

阿富汗戰爭最終結果是以蘇聯妥協結束,標誌著蘇聯南向政策和路線失敗。是蘇聯在冷戰格局下美蘇爭霸中對外政策的失策。

(南向政策:蘇聯繼承老沙皇南下戰略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

蘇聯領導人 勃列日涅夫

2、阿富汗戰爭中蘇聯的耗費對於蘇聯來說,最多是皮肉傷,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查閱資料: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約合近200億美元)。

150萬兵力,對於常備總兵力達五百餘萬的蘇聯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五萬左右的傷亡,不過兵力的百分之一,這點損失,對於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沒有什麼影響。

對蘇聯有影響的而是450億盧布的耗費。這個耗費對經濟本就畸形的蘇聯來說,確實有著皮肉之痛,但是遠遠不至於傷筋動骨,或者說動搖蘇聯的根基和國本。

3、蘇聯的垮,有著內因和外因,但是主要的是內因

拖垮蘇聯的分為內因(主觀)和外因(客觀)。

內因:蘇聯之所以解體,有著多個方面的因素。

1、政治上

(1)蘇共自身建設未能緊跟時代步伐;指導思想混亂,政治方向不夠明確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上臺,全盤否定斯大林,自此開始,蘇共的指導思想開始混亂,沒有明確的前進方向。從此蘇共被領導人左右。

其後赫魯曉夫被蘇共高層聯合攆下臺,勃列日涅夫上臺,但是蘇共的思想和政治方向一如既往的沒有明確,並且在勃列日涅夫開始,蘇共的自身建設開始大面積的退步,黨內貪汙腐化大量湧現。

(2)蘇聯中央政府對各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和影響力,在各種積弊下,逐漸減弱

咱們中國自古的傳統就是:中央集權大一統。顯然蘇聯後期是沒有做到的。特別是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隨著其他方面的積弊影響,政治上的作為,被嚴重影響。蘇聯中央政府的集權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不斷削弱。各加盟共和國的自主權不斷擴大,從而逐漸形成藩鎮割據似的局面。

(3)戈爾巴喬夫的整治改革和東歐劇變的影響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對政治經濟思想進行全面改革,但是改革步伐和方向有些不足,使得越改革越混亂,不見成效。

同時,1989年和1990年期間,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東歐劇變”,使得蘇聯國內深受影響。

2、經濟上

(1)高度集中的集體經濟的弊端嚴重

高度集中的全盤化集體經濟,在非特殊時期,嚴重的阻礙和挫敗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了經濟生產和發展的質量和速度,使得經濟生產成為政治指標,不能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

(2)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在美蘇冷戰背景下,盲目的大搞軍備競賽,加大國民經濟比例失衡,過分追求重工業的發展和中心地位,忽視了輕工業在國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劇蘇聯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使得人民生產生活的物質需求與錯誤的經濟政策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主要矛盾。

(3)經濟貪腐嚴重

蘇共及蘇聯在斯大林後期,開始明顯出現貪腐情況。到後來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貪腐現象已經深入膏肓。各級官員,特別是把控經濟方面的官員和從業人員,倒賣國家資產,中飽私囊,貪汙腐敗,極大的損傷了蘇聯普通民眾的民心,使得人心日漸趨離。

3、思想上

(1)國內思想混輪

斯大林時期,大搞個人崇拜,斯大林被神化。其後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使得國內思想開始出現混亂。到戈爾巴喬夫改革時,實行所謂的“新思想”,更是引發蘇聯國內思想的極大動盪。加上西方和平演變思潮的湧入,使得蘇聯晚期的國內,各種思想遍地開花,極度混亂。

(2)分裂思潮、獨立思潮興起

蘇聯是由十餘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而俄羅斯又是其中最大的,俄羅斯民族的大沙文主義,一直是蘇聯民族問題的一個重要隱患。同時,蘇聯對於民族問題,從來都是一味的鎮壓和強制,基本不曾考慮改變政策,因而使得蘇聯的民族問題,始終尖銳,民族關係,一直比較緊張。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思潮下,民族分裂獨立思想,迅速抬頭,並不斷壯大,最重形成勢力。

4、軍事上

放鬆對軍隊的領導和掌控。朱可夫元帥失勢後,蘇聯領導人對蘇聯軍隊的影響力逐漸降低。而且軍隊對領導人的擁護也不如以往。加之官員的貪腐影響到軍隊的建設,使得政府和軍隊、高級官員與軍隊,愈發的離心離德,從而導致在“八一九事件”蘇聯軍隊臨陣倒戈。

外因:

東歐劇變的巨大影響,同時,長期與美國的冷戰較勁,拖垮了國力。再加上蘇聯對本陣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干涉和矛盾,加快了蘇聯解體的步伐。


所以,綜上所述,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並不成立!


志軍翔宇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蘇聯解體前直接參與的最後一場戰爭,阿富汗戰爭雖然前後持續了10年時間,耗資200多億美元,陣亡12210人,受傷35478人,失蹤311人。

對於財大氣粗,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處於極度膨脹狀態的蘇聯而言,損失並不算太大。要是對比1941年爆發的蘇德戰爭而言,其損失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很多人說阿富汗戰爭使蘇聯陷入了長達10年的戰爭泥潭,並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因為僅僅在1989年蘇聯撤軍兩年之後,龐大的紅色帝國便轟然倒塌,你要說和阿富汗戰爭沒有一點關係,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儘管80年代的蘇聯告別了勃列日涅夫的膨脹時代,經濟發展再次陷入停滯,國家狀況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但支撐阿富汗戰爭,仍然顯得綽綽有餘。

那麼真正讓蘇聯轟然崩塌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是中美兩國的密切合作。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重新拾起軍事和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模式,蘇聯一度出現了迴光返照的繁榮狀態,在美蘇爭霸中開始表現得咄咄逼人。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和鐵列克提事件,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而此時的美國由於深陷越南戰爭泥潭,且遭遇了中東國家的聯合抵制,國內在1973年爆發了自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在美蘇爭霸中不得不處於守勢。

而珍寶島事件的爆發,讓美國看到了和我國關係正常化的希望。於是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此事件也標誌著美蘇爭霸開始向新的方向轉變,密切攜手的中美兩國,最終成為蘇聯的掘墓人。

1978年,越柬戰爭爆發,中南半島風雲變幻,我國南疆也不斷出現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1979年初,總設計師訪問美國,正式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隨後在美國承諾不干涉的情況下,我國於1979年2月發起了對東南亞小霸的懲罰性戰爭。

這場戰爭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979年2月17日到1979年3月16日;而隨後開始的第二階段,則從1980年10月15日一直持續到1993年4月1日。

事實證明,和阿富汗戰爭相比,雖然這場戰爭規模更小,且沒有蘇聯軍隊直接參與,但這才是扳倒這個紅色帝國的最大殺招。

首先,在得到美國的承諾後,我國做到了出其不意。在戰爭打響10多天後,克里姆林宮依舊處於一團亂麻之中,始終無法拿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而此時的越南小霸,在1978年11月3日剛剛與蘇聯老大哥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即《蘇越友好合作條約》。也就是說一旦兩國中的某一國遭受別國入侵,另一國有全力支援另一國的責任和義務。而在兩國實力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這種被攻擊的情況只能發生在東南亞小霸身上。

而中國的出其不意表面上是在打東南亞小霸,實際上是在狠狠抽這個紅色帝國的臉。此時的勃列日涅夫正在秘密謀劃入侵阿富汗,因此對於小弟被攻擊的現實無動於衷,且無能為力。

天真的勃列日涅夫認為:我國對東南亞小霸的懲罰,戰爭規模不會太大,因此蘇聯無需直接派出軍隊,或者無需在我國的北方陳兵百萬進行牽制,只要保持對東南亞小霸的援助就可以。

況且蘇聯還可以在入侵阿富汗後,直接對我國西部形成威脅。在勃列日涅夫看來,這就是在中蘇較量中扳回一局,挽回自己臉面的同時,還可以聲援東南亞的小弟。

但是我國隨即喊出了再次教訓東南亞小霸的口號,這使得這個自詡為世界第三的東南亞小霸惶惶不可終日。從1980年10月15日開始,我國以各大軍區練兵的名義,在與東南亞小霸的國界線周邊,主動開闢戰場,進行長達10多年的輪戰,導致東南亞小霸不得不將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北方邊境,北部地區經濟根本難以發展。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極大地牽制了蘇聯,成了讓蘇聯瘋狂掉血的刮骨鋼刀,我國在對東南亞小霸敲骨吸髓的同時,也讓龐大的蘇聯苦不堪言。

雖然蘇聯沒有直接向東南亞派兵,但實際上蘇聯已經處於兩線作戰的狀態。

加上此時的美國不斷援助阿富汗境內的反抗組織,這使得蘇聯雖然短時間內攻佔了阿富汗全境,但深陷阿富汗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

雖然蘇軍於1989年2月15日撤出阿富汗,結束了對阿富汗的佔領。

但我國和東南亞小霸的衝突並未結束,這種讓蘇聯瘋狂掉血的操作,直到1993年蘇聯徹底涼透後才宣告結束。

所以說單純將蘇聯解體歸結為阿富汗戰爭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相比之下,我國對東南亞小霸的吊打才對蘇聯的影響更大。

而且真正讓蘇聯轟然崩塌的是內部原因,也就是積重難返的斯大林模式。所以無論是阿富汗戰爭,還是我國對東南亞小霸的懲罰,都只是推倒這座紅色大廈的一個推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79年的聖誕節之際,正當西方各國沉浸在節日狂歡的氣氛之中時,蘇聯人悍然發動了武裝入侵阿富汗的戰爭。12月27日,蘇聯出動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不宣而戰,開啟了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沼的艱苦歷程。

戰爭開始時,強大的蘇軍憑藉自己的鋼鐵洪流,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裡,就迅速地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但最終的結局卻是把蘇聯搞得狼狽不堪,在勉強支撐10年後,不得不灰頭土臉地宣佈撤軍。

(入侵阿富汗)

這次戰爭對蘇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蘇聯一個“不斷向外滲血的傷口”,同時也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麼,蘇聯在阿富汗傷亡有多大?蘇聯最終是不是被阿富汗給拖垮的呢?

一、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由於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處於亞洲的“十字路口”, 佔據歐亞大陸橋的樞紐位置,被譽為“世界島”的中心,歷來都是大國的博弈場所。誰掌控了阿富汗,誰就有了充分的話語權。

同樣,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對蘇聯也相當重要,它需要阿富汗的地緣政治空間。通過阿富汗這塊跳板,蘇聯進可以一腳跨入印度洋,掌握其在印度洋上的出海口。退可以獲得足夠的戰略縱深,把阿富汗作為緩衝區。

在1978年4月,阿富汗“四月革命”後,人民民主黨人塔拉基上臺執政。雖然國內政局仍然動盪,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黨內也爭權奪利,相互傾軋。但塔拉基畢竟是蘇聯人扶植的,極度親蘇。這段時間,蘇阿關係相對來說,還處在蜜月期。

1979年9月,阿明策動政變,執掌了阿富汗政權,並處死了塔拉基。蘇阿關係因此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阿明急切地想擺脫蘇聯的控制,不讓蘇聯染指阿富汗的軍隊和警察。而且在蘇聯幾次邀請下,他都不願出訪蘇聯。這對蘇聯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即使不能控制阿富汗,也決不能坐視它倒向美國。

在這些背景下,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戰爭,意圖重組阿富汗的親蘇政權。

(阿富汗政變)

二、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的傷亡。

至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司令格羅莫夫正式宣佈“我是最後一個撤離阿富汗的軍人”截止,蘇聯結束了阿富汗戰爭。在整個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聯前後一共投入了150萬軍隊,耗資450多億盧布,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

同時這場戰爭也讓阿富汗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有130萬人失去生命;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500多萬人逃亡海外,淪為難民。

而且,因為這場鏖戰,間接催生了塔利班基地組織,為阿富汗的持續動亂,埋下了禍根。

雖然對於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來說,幾萬士兵的傷亡和數百億盧布的經濟損失根本算不得什麼。不過,因為阿富汗戰爭,蘇聯也因此陷入了內憂外困的局面,得不償失。

(阿富汗游擊隊)

三、阿富汗戰爭確實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

當初決定武力入侵阿富汗,被認為是蘇聯“老人政治”的錯誤決策,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當時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已經重病纏身,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無法對整個阿富汗事件有足夠清醒的認識。而主張對阿用兵的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也對阿富汗的局勢缺乏深入的調研。在美國的壓力下,這個超級大國認為出兵阿富汗,不過是做個熱身運動而已。

戰爭的初期確實像他們預想的那樣。但隨著以美國為首的其它國家勢力的介入,蘇聯就這樣毫無徵兆地陷入了內憂外困之中。

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當即擬定了一整套對付蘇聯的辦法,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上全面對抗蘇聯。據統計,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耗資60億美元資助聖戰組織,幫助他們修建訓練營訓練戰士,購買武器,甚至直接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毒刺”防空導彈,給蘇聯飛機造成了很大威脅。

巴基斯坦也為阿富汗游擊隊提供庇護,成為游擊隊的大後方。不但為游擊隊提供大量的物資援助,還允許他們越過國界,逃避蘇軍的打擊。

同時,在中東地區,廣大的伊斯蘭國家把蘇聯的入侵行為,看成是對整個伊斯蘭的挑戰,很多穆斯林民眾以“聖戰”為名,加入了抵抗蘇聯的戰鬥中。赫赫有名的本•拉登,就是在這個時候羽翼漸豐的。

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非正義行為,198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奧運會上,多個國家拒絕參加。

蘇聯國內經濟因受累於長年累月的阿富汗戰爭而持續低迷,讓原本就遭遇發展瓶頸的集體經濟,更加困難。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反戰呼聲日趨高漲。

一場戰爭把蘇聯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讓它盡情體會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甚至包括本國人民的眾矢之的。

1991年,曾經的超級大國轟然倒塌,一夜解體。


張生全精彩歷史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傷亡一共五萬多人,這在這許多其他回答中也已經提到了,從二戰之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來看,從蘇聯國家體量來看,這都不是什麼無法接受的損失。因此說阿富汗拖垮了蘇聯是不合適的。但是如果考慮到蘇聯當時的情況,把阿富汗說成是壓垮蘇聯的那個駱駝背上最後一根草,倒也不算過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正是蘇聯國力膨脹到了極點的時候,但是蘇聯的這種膨脹是一種沙灘上的城堡。勃列日涅夫18年的執政期間,蘇聯的國民經濟實質上是陷入了停滯,國內的膨脹主要是靠賣石油帶來的。蘇共當時已經高度僵化和貪汙腐敗,無力解決蘇聯社會面臨的種種危機,在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高企的時候,數控還可以依靠石油收入,去搞社會福利安撫民眾的不滿。

但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自己美元優勢,以及海灣阿拉伯國家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操控力,聯手打壓石油價格的時候,蘇聯的經濟基礎立即就垮掉了。蘇聯社會的各種不滿迅速上升,整個社會在短期內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火藥桶。

這個時候,蘇聯在阿富汗灑下大把金錢,再付出5萬人傷亡的代價,就成為引爆社會矛盾的一種導火索。傷亡的蘇軍士兵家屬,以及目睹了在阿富汗戰爭中慘烈經歷的蘇聯退伍士兵,他們在蘇聯社會上把自己的經歷和遭遇進行擴散,就讓蘇聯全體人民普遍都在質疑,蘇共的政策究竟是為了什麼?蘇共是否還有能力領導這個國家?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戈爾巴喬夫笨拙的改革,不但打亂了蘇聯原本能夠掌握社會的官僚體制,更是給了這些不滿和質疑一個爆發的窗口,蘇聯因此而最終垮掉了。


千里巖


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九年的戰爭。蘇聯原預計在3個月內結束。此次入侵被認為是其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蘇聯的由盛轉衰,其為解體原因之一。

關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傷亡,我查了許多資料,官方給出的的數據如下:

蘇聯人員損失情況(官方數據):

14,453人陣亡

53,753人負傷

417人失蹤,

415,932人生病

修正預估:

15,051人死亡

KGB克格勃損失576人

蘇聯裝備損失情況:

118架戰機

333架直升機

147輛坦克

1,314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炮和牽引車

1,138臺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

阿富汗的聖戰者們普遍相信是自己導致了蘇聯垮臺,本拉登曾聲明說“蘇聯的解體……歸因於真主阿拉的意志和阿富汗的聖戰者”。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但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還是其制度體制存在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片面的歸咎於對阿富汗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