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那些走進荒野的人——《荒野生存》讀書筆記(下)

那些走進荒野的人——《荒野生存》讀書筆記(下)

4

無名之輩埃弗裡特

埃弗裡特1914年生於加州的奧克蘭,是克里斯托弗和斯特拉·詹埃斯的小兒子,他還有一個哥哥。克里斯托弗畢業於哈弗神學院,是位詩人、哲學家及基督教一神派牧師,他的職業則是加利福尼亞州刑事系統的官員。

在洛杉磯,埃弗裡特上了奧蒂斯藝術學校和好萊塢高中。16歲時,他開始首次的單獨遠征。1930年的夏天他搭便車艱難地遊歷優勝美地和大南方岬,最後來到了卡梅爾。

夏末,埃弗裡特回家,停留到他在1931年1月拿到了高中文憑;不到一個月,他又再次出發。這次還是獨自踏上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峽谷地區,當時這些地區就和現在的阿拉斯加一樣,荒無人煙,充滿神秘。埃弗裡特流星般短暫的一生都是在這樣的旅途上度過,期間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不愉快的短暫停留(讀了一學期就退學,令父親非常失望),兩次回家探望父母並待了較長時間,以及在舊金山度過了一個冬季——在那兒,他潛入了多蘿西。蘭格、阿瑟。亞當斯(AnselAdams)和畫家梅納。狄克森(Maynard Dixon)的公司。在路上,他只帶了很少的錢,揹著揹包,地為席,天為被。

他故意處罰自己的身體、考驗自己的耐心、測試自己的毅力。他故意前往印第安人和前輩警告他不要去的小徑。他登上懸崖,不只一次讓自己懸在巖錐和邊緣之間。他從水潭邊、峽谷底和納瓦霍山上的帳篷中,給家人和朋友們寫了熱情激昂、洋洋灑灑的長信,信中抨擊文明的千篇一律,頌揚自己對世界所發的不成熟牢騷。讀著這些信件,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為埃弗裡特對自然的渴望,以及他對沿途所經鄉野的熱情而動容。

從埃弗裡特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和麥坎德利斯神秘的相似之處;以下是其中的摘錄:

最近我越來越渴望永遠做荒野裡孤獨的流浪者。天知道這些小徑多麼吸引我;筆墨無法形容那令人難以抗拒的誘惑。

我一直不喜歡一般人所過的人生,而總希望能夠活得更豐富多彩。

在今年的漂泊中,我擁有比以往更多、更刺激的冒險經歷。壯觀的荒野,未開化的廣闊荒原,受侵蝕而消失的臺地,從硃紅色沙漠中冒出的藍色山脈,底部寬僅1.5米、深達數十米的峽谷,在不知名峽谷中咆哮的傾盆大雨,數百間已荒廢百年的懸崖民居。

埃弗裡特在最後一封信中,也毫不在乎地向他哥哥坦承:好幾次我絕處逢生地逃過響尾蛇和碎石壁。最近的一次是卓拉泰洛(他的驢子)驚擾了野蜂群,差點要了我的命,蜂蜇後大概三四天,我的眼睛才能睜開,雙手才恢復功能。

他兩度在柔軟的納瓦霍沙石上刻下內莫(Nemo)這個名字——也就是拉丁文“無名小卒”的意思,從此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他僅20歲。

5

愛爾蘭修道士

埃弗裡特與眾不同。他和麥坎德利斯兩人都嘗試著追求他們的夢想。這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因為他們嘗試過,而很多人並沒有這樣做。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多年之前,在遙遠地方,就有類似的事情。通過了解這樣的事情,可能會對我們理解埃弗裡特和麥坎德利斯有幫助。在冰島的東南海岸,有一個叫做帕波斯(Papos)的低矮障壁島。

島上草木不生,到處都是岩石,從北大西洋不斷吹來強勁的風。島名原子首批定居於此,被稱為“帕帕”(papar)的愛爾蘭修道士,他們現在已銷聲匿跡。

早在公元五六世紀,這些修道士就從愛爾蘭航行到此地。他們乘坐柳條和獸皮製成的小船,渡過了世界上最兇險的海洋,卻不知道自己就算能安全渡海,又能在海的那端找到什麼。

這些修道士冒著生命危險——的確也有許多人喪生——並不是為了財富、榮耀,也不是為任何暴君去發現新大陸。

一如諾貝爾獎得主、偉大的北極探險家弗裡喬夫·南森所指出的:“這些非凡的航行,主要是為了發現人跡罕至的地方,好讓這些隱士們能夠有一個寧靜的居住地,不受世俗紛爭、誘惑的煩擾。”

公元9世紀,當第一批為數不多的挪威人出現在冰島海岸上時,這些修道士就覺得這個地方開始變擁擠了——雖然它依然人煙稀少,但修道士還是上了小船,駛向格陵蘭島。只為了現代人無法想象的精神上的渴望,他們進入了暴風雨咆哮的大海,一直往西駛向這個已知世界的邊界。

讀這些修道士的故事,你會情不自禁地被他們的勇氣、不顧一切的率性天真以及急切的渴望所打動。

6

臭名昭著的富蘭克林爵士

富蘭克林爵士(Sir John Franklin)是19世紀英國的海軍軍官,他的虛偽和傲慢造成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140人的死亡。

1819年.英國海軍總部指派富蘭克林率領探險隊前往加拿大西北部的荒野。離開英國兩年後,冬季時,他們在一片被稱做“貧瘠地”的遼闊荒蕪的苔原地帶緩緩前進,這個名稱現在仍被沿用。

他們的食物沒有了,獵物又稀少,富蘭克林和隊員們只好以石頭上刮下來的地衣、燒焦的鹿皮、動物的骨頭、自己靴子的皮為生,最後他們竟然吃夥伴的肉。

在這次殘酷的探險結束之前,至少有兩人已經被殺害被吃,嫌疑犯立即被處決,另有八人也因疾病和飢餓而死亡。富蘭克林自己則在瀕死邊緣掙扎,幸而最終和其他倖存者一起被一群混血兒所救。

富蘭克林是一位和善的維多利亞紳士,但據說頑固且無能,有著般的天真想法,不屑學習在荒野中生存的必備技巧。他作為北極探險的領導人,事先並沒有充分準備。但回到英國後,他卻以“吃靴子的人”名聲大噪——這個綽號意味著敬畏之情而非蔑視。他受到英雄般的禮遇,海軍上將提升他為上尉,有人慷慨解囊請他寫下這次探險歷程。

1825年,他受命再度赴北極探險。

這次進行得相對順利。但在 1845年,富蘭克林希望能找到傳說中的西北通道,於是第三次來到北極。

這一次,他和他率領的128名隊員從此杳無音訊。

後來根據40餘名奉命去尋找他們的探險隊員最後找到的證據顯示,他們全軍覆沒,因壞血並飢餓無法形容的痛苦折磨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