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

老農民說事


1、高考競爭日趨激烈,農村學生不佔優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把相當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越是大城市越是如此。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階段,城市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幾率遠遠高於農村,這使得農村學生的學習素質比不上城市的,也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了。

那麼從高考校外強化來看,更是如此。有意識。有條件參加校外強化提高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是城市學生,這無疑讓他們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

2、重點大學對學生的綜合能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學生難以達到。

應試教育,看的是分數,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應該是高考的公平所在;只不過由於農村學生在一直以來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缺乏對孩子系統全面的學習關注,不少孩子非常聰明,但是在學習上短腿學科也非常明顯。而要考入重點、名校,成績要在整體良好的基礎上有優勢科目才行。

現實中,很多聰明、勤奮的農村學生的學科硬傷影響了他們的高考總分,尤其是英語學科,農村來的學生普遍非常薄弱,僅此一科就拖了總分後腿。因為像英語這樣的學科,如果進入高中還是弱科,在要想提高難度很大,很多學生沒有那個堅強意志的。

3、需要重新界定農村學生。

如果你瞭解以縣城為主體的高中教育現狀,就會發現,高中教育在迅速向縣城集中,而且每年都大量的農村學生進入城市的義務教育學校,那麼這樣的學生還算農村學生嗎?而且,這些轉入城市學校的農村學生普遍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有能力將來考入重點大學。

而且在高中生源大戰中,很多農村優秀初中生被城市的名高中選拔,他們考重點大學也是困難不大的,但是他們從學籍的角度卻算是城市學生。城市化的推進、生源結構的變化,其實都影響著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我所在學校是農村鄉鎮普通高中。

在普通學校的一線教師應該都知道學生考不上大學的原因。

學生在學校的狀態已經決定了他們是考不上大學的。

他們從高一開學就是這樣的狀態:

白天課堂上睡覺,偶爾聽聽課,一個班50+學生,會做會交作業的學生20幾個,越往後交作業人數越少。

晚上,買東西在寢室吃,老師查完寢後開始玩手機,到12:00甚者2-3點才睡覺。

一到星期六星期天那簡直是開心極了,玩手機到深夜,家長在外管不了,有的家長在家也拿學生沒辦法。星期一上課是最多學生睡覺的。

從開學到學期末,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花大把的時間在學生缺席,違規違紀,學生儀容儀表上。比如,穿校服問題,奇裝異服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最難的問題,手機問題。學校最棘手的問題,年年教育,又是開家長會又是班會教育,天天抓,依然有很多學生變著法子玩手機。

被收繳了手機,又想方設法買二手的,偷其他學生的等等。

學生沒有心思學習,老師沒有時間教育,怎談考大學?


化學姐話教育


老李是01年考上的大學,那時候農村孩子只要努力還是能考上好大學的,老李就是農村考出來的孩子。當然現如今農村孩子只要努力一樣能考上好大學,只是比過去難了很多。

老李認為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家庭經濟狀況。

城裡的孩子從小補課,上各種課外班,農村雖然也有補課的孩子但是目前來看並不多。我接觸過很多補課的家庭,有些家長真的是這種心態:我花幾萬塊錢給孩子補課,哪怕孩子考試就漲一分,我也沒白花錢。農村呢?幾萬塊錢可能是孩子結婚的彩禮錢,要攢很多年的,有幾個家庭捨得花幾萬塊錢買孩子成績提高一分?

這就像玩遊戲。城裡人捨得往遊戲裡投錢,結果賬號越來越極品,玩的越來越爽;農村人不捨得投錢也沒錢可投,可是還總想著從遊戲裡掙錢,結果越來越痛苦。


二、教育資源不對等。

就像一線城市對二三四線城市人口的虹吸作用一樣,優秀教師往大城市集中是一種趨勢。我老家的小學,現在的英語老師還是我上學時的英語老師,老師是中師畢業的,沒有上過大學。這幾年學校裡也來了一些年輕人,可是都是將學校作為跳板,工作幾年後就走了。這是大部分地區農村教育的現狀。城市裡招聘老師已經將學歷要求提高到研究生了,而農村學校,專科生都不願意去。

教育資源的不對等,導致農村孩子在基礎教育時期就與城裡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

三、家庭整體受教育情況。

又談到家庭,有些扎心但確實是事實。農村家長們也懂得讀書的重要性,也會去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可是到具體學習環節卻無能為力了。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屬於說教,沒有實質內容,效果很差。城市裡很多家庭,家長受教育程度較高,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他們會跟孩子做朋友,會去引導孩子學習,會開發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具體學習問題家長一般也能解答。近幾年高考狀元中父母是教師和公務員的孩子非常多,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不過農村地區的學生也不要氣餒,我們決定不了我們的先天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改變自己,去跳出束縛。努力吧,做命運枷鎖的漏網之魚,你可以的!加油!

以上是我對農村孩子考大學問題的一個思考。

我是物理老師老李,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物理老師老李


讀書無用在農村被放大了。

早些年,讀大學可以包分配,讓大學生成為了農村父老鄉親羨慕的對象,鼓勵小孩子的話也是這樣說:看你xx哥,多有出息,好好學習,爭取走你x哥的路!

現在大學生畢業後一樣去找工作,一樣子可能碌碌無為。

大偉是我們村子裡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大學生,自幼父親去世,母親拉扯大。

讀高中時沒有進入縣最好的高中,考到了一所普通高中,高考第一年落榜,第二年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

大家都說大偉媽媽要享福了,真麼多年辛苦值得了。

結果大偉畢業時,沒找到合適的,高不成低不就,大四暑假就呆在家裡了。

在大學買的電腦帶回了家,天天在家打遊戲,那時流行暗黑和魔獸爭霸,可以單機玩。

他媽媽催他出去找工作,不行就去工地掙點錢,他嫌棄他媽媽囉嗦,說的多了就打他媽媽,鄰居經常半夜聽到他媽媽的哭泣聲。

後面,村子裡就說:上大學有什麼好?看下大偉,學校什麼沒教會,反而學會了不孝順。

小羅是另外一個例子--娶不到媳婦。

小羅考高中復讀一年,高考復讀兩年,最後考入了本科院校。

25歲畢業,在農村25歲,孩子都上小學了!

因為上學,也沒有人去他家做媒。他家人也覺得大學生不愁找媳婦。

結果5年後,小羅還沒結婚,把他父母愁的,見人就說:有合適的給我們介紹啊,少不了你們鯉魚。

小羅父母都癔症了,經常抱怨,上什麼大學!不上大學現在早抱孫子了!

農村很多人觀念還是停留在上大學就要有高工資,沒有高工資,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學費錢早早蓋起樓,買了車,娶個媳婦,想一起出去打工就打工,不打工就守在家裡做點小買賣,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挺好!

知識改變命運,可是現在大學生真的太多了!


鄢遇嶺南


有句話叫:寒門難再出貴子,說的大概就是這意思。

以前農村大學生只要吃苦,肯下功夫,考上好大學的比比皆是。俞敏洪家境不好,考了3年才考上北大。這雖然是個例,但是說明了問題。

到了現在,像俞敏洪這樣的人,很難出現了。主要有幾個原因決定的:

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

我們都知道,曾經首都的房價一飛沖天,都是被曾經的學區房抬起來的。一平米15萬都還要排隊。可能買了一個無法居住的平房,就是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學校。因為當時是根據住所來劃分片區的。為什麼家長擠破頭都要去這些地方買房呢?因為教育資源問題。這些地方教育資源非常充足,也就是說若是上了一個不錯的高中,那就等於已經大半買進了名牌大學的門,試想為了孩子的前途,家長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碎片化信息氾濫,農村缺乏對孩子篩選能力的教育

過去70、80後,每天放學了,可能看電視,玩電腦就是最多的事情了,那會信息還沒有這麼發達,尤其是智能手機以及各種聊天程序還有網絡遊戲。但現在就不同了,基本上手機是每個人的標配了。不管是城市農村,現在智能手機幾百塊錢一個,也是農村能負擔得起的。有了手機可以說耽誤了很多孩子。因為網上的世界太豐富了,很多人是把持不住自己的,尤其是農村的青少年,缺乏對這些信息的甄別能力,那就更麻煩了。


所以對於農村的孩子,其實世界發展得越快反而對他們不好,因為基本的教育體系跟不上,導致了一些列的成長問題誕生。因此就發生了寒門難再出貴子的問題了。


老王語錄:親愛的讀者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別忘給老王點個贊哦~關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給你!


老王偵查記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現在是在某四線城市上著一個有著一本專業的二本院校。

作為一名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看到此標題,心裡不免有些感概與惋惜。農村學生並不比城市學生笨多少,相反而言,大部分的農村學生十分刻苦,對待學業也從不馬虎。所以,為什麼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了呢?

首先,農村思想是一大問題。現在的農村學生的父輩,他們都普遍認為上大學沒用,認為上了大學賺的錢還沒有在家種地做農活賺的多。他們從身邊某些個別的例子就否定了所有的農村學生,從而實施到了自己的子女身上。就這樣,某些或許原本可以大有出息的學生變成了在田地裡幹活的農夫。我並不是說農夫不好,但是受過教育的農夫總比沒受過的想的多,從而有更大的收穫。

其次,農村人的數目多也是一大弊端。大量的農村學生在同一時段報考大學,從而無形中增加了考試的難度與壓力。全國的大學也就那麼多,招收的人數也就那麼多,如果報考的人數增加,他們只能提高錄取分數線,從而刷下了一大批高分生。無奈之下,一批批高材生只能報考相對較差的大學,就這樣,一級壓一級,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的人數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

最後,城市農村分數差別對待也很嚴重。有些本地人的錄取分數低到無法想象,而外地學生的分數線卻高到無力吐槽。雖說,農村學生刻苦,但是分數過高也很難有把握可以成功錄取。

總而言之,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不是沒有可能。即使本科沒上到好大學,在研究生時也會有機會。所以,學生們都加油吧!不要屈於現狀,用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未來!同時,也為我自己加油,希望自己可以在研究生時考上自己想去的大學!


Xxn1998


不僅是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難,城裡的貧困家庭的孩子想考上好大學同樣難,寒門難出貴子,已不再是傳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現實的悲哀在於,個人不再能夠通過努力達到他應該達到的人生高度!個人的成功越來越多地依靠家庭的經濟能力,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這是2017年北京狀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得一段話,真實地反映了經濟地位優越家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中的絕對優勢地位。

農村的孩子是怎樣上學的大家都很清楚。我們來看看富裕家庭是如何進行孩子的教育的:當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送進早教中心,早教課程收費昂貴,平均每分鐘3元!200節課下來,3萬元打不住!當孩子3歲了,該上幼兒園了,富裕家庭一般選擇私立幼兒園,收費從每學期3萬到10萬不等。除此之外在上幼兒園的同時,家長還把孩子送去培訓,鋼琴、舞蹈、繪畫、英語、樂高等等都是培訓內容,費用普遍都在2萬元以上。

這樣在上小學前,寒門子弟與富家子弟在智力開發程度上和個性特長上都有極其明顯的差距。除了上述的明顯差距外,富家子弟很小就隨父母外出旅遊,經常進劇場、音樂會、博物館,參加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種活動,這些足以讓孩子們的視野和理解能力有明顯的區別。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教育資源極其不均衡

在硬件上,由於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硬件投入,農村學校的硬件水平儘管與城市學校還有差距,但基本的辦學條件基本完善,沒有質的差距。但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狀況根本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最大的差距是師資。農村教育資源惡化最突出地體現師資上。一是教師年齡老化。農村教師老年化非常嚴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學校比比皆是。二是教師學歷低。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從原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有些儘管通過不同渠道獲得大專乃至本科學歷,但本身學歷的先天不足仍然制約教師的發展。三是骨幹教師外流嚴重。特級、學帶、優青這些具有頭銜的教師絕大多數都跑到城裡去了,留在農村的為數很少。後來,政府一看不是個事,硬生生弄出一個農村骨幹教師的頭銜來,每月還給與600元的補貼。儘管這樣仍然擋不住優秀農村教師去往城裡的道路。四是青年教師下不去、留不住。舉幾個令人心酸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某區去年教師招聘考試,由原來的統招統分改為按校招聘,原以為這樣可以解決新教師下不去的問題,結果是很多學校根本就沒人報名,導致招聘流產。第二個例子。某區前年招聘的一批教師,實行“城裡一個不留”一刀切政策。某村小校長聽說分來一個大學生,非常高興,連忙找人裝修房屋,購買了煤氣壇煤氣灶、全套床上用品,安裝了空調熱水器,衣櫃沙發,牙膏牙刷,毛巾洗臉盆等等一應俱全,直接可以拎包入住,一切準備就緒,等待這個學校14年來第一個新老師,結果這個教師根本就沒有來報道,直接辭職而去。第三個例子,還是上個例子的同一批,一女教師分到一個村小,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她和男方見面後,提了一個條件,調動到城裡,結果,僅僅一學期,該名女教師就到了城裡。類似的例子都是一個區裡的例子,相似的例子還很多,結果卻只有一個,年輕教師下不去,留不住!

除了老師的差距,其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農村沒有健全的社會教育設施和資源,農村的孩子沒有相應的社會教育資源,這在未來的競爭中非常要命。

現代高考制度,越來越向綜合性、全面性、能力性轉變,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這些方面不能完全依靠個人努力進行彌補,在競爭中處於劣勢也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研究及成果

學者楊東平對北大、清華的生源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北大的農村生源從3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站17%。學者們對其他頂尖大學的生源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出的總趨勢是農村學生離優質高校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且這個趨勢還在加快。

於是,農村學生的高考棄考現象近年來也凸顯出來,2009年至2012年,農村高中學生棄考人數超過300萬,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流行。


林督學的教育觀察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據統計,九十年代之前,重點大學裡農村考生佔40-50%左右,以後這數據連年下滑,現在,重點大學農村考生僅僅佔15-20%左右。於是,很多人發出“豪門難再出貴子”的感慨。



當然,數據的背後不排除因為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客觀因素。除了這個原因之外,農村考生之所以止步於重點大學,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教育資源不平衡。現在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向城市和重點中學、超級中學流動。有些城市的重點中學,為了招攬縣中優秀教師,不但許以高薪,還解決戶口、住房、家屬工作安置和孩子入學問題,這就造成縣中優秀教師資源嚴重匱乏。而學生的高考成績,除了本人的天賦之外,與教師的輔導釋疑是分不開的。試想,一杯水的老師能教出一桶水的學生嗎?

第二,輔導班的作用不容小覷。城市的學生,從小學開始,一路輔導班進入高中。特別是初中階段,因為深度的課外輔導,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這對高中階段的學習幫助很大。而農村孩子,是沒有這樣的便利條件的。即使有輔導條件,但是沒有經濟條件也是枉然。初中基礎打不好,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第三,讀書無用論的影響。現在大學生過剩,畢業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普遍一個月收入兩三千元。對很多農村家長來說,上四年大學花費十幾萬,換來的卻是兩千元的月薪,不值得!上大學沒什麼用。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很多農村孩子初中畢業就放棄了學業。

第五,自主招生存在很多弊端。不客氣的說,很多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對農村考生很不公平。農村孩子沒有一個好爹,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沒有與那些有錢有勢有資源的城市孩子的競爭資本。所以,降分錄取的路也被堵死了。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俗話說:“寒門出貴子”出生貧寒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有堅韌的毅力、更能吃苦,所以他們能夠考上的好的大學的幾率也很高,但是在如今教育資源分佈有所不均的大環境下,農村想要培養出貴子,需要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1.農村的教育資源接收程度相對較低

安德魯說過一句話,“人無法確定留給下一代什麼財產,但起碼要保證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育,知識是搶不走的。”而大部分的農村貧窮家庭,不能夠給孩子好的教育、學習環境。因此,教育資源接收程度較低的學生,自然會不如接收程度高的學生優秀。因此想要考上好的大學就越來越難。

2.成長環境較差

有些農村家庭的孩子成長環境會比較艱苦,並且父母的文化知識程度一般來說相對較低,教育意識也較為落後,而對比來說,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也較高。正如2017年北京高考狀元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和性格上的培養。”所以,貧窮家庭的孩子從起步就已經輸給了這樣的家庭。



3.教育意識不夠

很多農村地區對教育的重視並不夠,因此對學生的學習也並不重視,加上教育資源本身就比較缺乏導致了農村很多學生能夠考上大學的幾率大大減小。

“寒門出貴子”在今天想要實現有很大的難度。寒門想要出貴子,需要更多的努力。當然,並非出身背景和環境就完全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尤其在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今天,有些人即使出生寒門也依靠自己的後天努力,成為了佼佼者。不同的環境決定了不同的機會,只要抓住每一次機會,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奮鬥,也可以描繪出多彩的人生曲線。



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談起現在的高考制度,大家的基本共識是,這是當下最不壞的制度,能保障基本的公平。但其實,正是這一制度(以及圍繞這一制度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讓農村孩子考好大學越來越難,原因是,這是按一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錄取學生,即對學生進行結果評價,這導致農村學生根本無法和城市學生競爭。


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學生的高考分數平均比城市孩子低40分,這就是在校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超過6成,但是,重點大學中農村孩子比例卻越來越低的原因,因為按照高考成績,高考分數低的農村孩子更多隻能考地方本科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


針對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的比例低的問題,我國於2012年推出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以單列計劃的方式,補償公平。這一定程度提高了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比例,但是,這也說明,如果就按高考分數錄取,農村生的競爭能力,不如城市學生。有人把這推給各地的高考錄取資源不均衡,但其實,就是在一省範圍內(比如河南、河北),農村學生的重點大學錄取機會也遠低於城市學生。這是由錄取制度決定的。


可以說,如果繼續採取這一按最終考試分數錄取的制度,農村孩子進重點大學的比例會更低。從本質上說,這種錄取制度,導致基礎教育變為競技教育,圍繞競技教育,擁有更多資源的,就會獲得更大競爭優勢。在我國農村地區,教育資源也朝少數學校集中,而有的農村孩子覺得再怎麼學習也競爭不過城市學生,因此產生讀書無用論——既然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必要再讀高中,既然不讀高中,為何讀初中……這是農村輟學率回潮的重要原因。


教育評價不能只看結果,而必須進行過程性評價,即關注一個學生的教育環境、成長過程,進行綜合、動態、持續的評價。這恰恰要打破目前的總分錄取模式。很多人反對大學進行自主招生,但只有大學自主招生,才能進行綜合、動態的評價。在美國,大學評價申請學生的指標平均多達16項,其中就包括學生求學、成長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地區教育因素。一名SAT成績一般,中學課程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在申請名校時,也可能會被錄取,原因是,這名學生來自貧困家庭,每天用於學習的時間不多,要打工掙生活費,而且還主動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學校由此認為他足夠優秀,達到錄取條件。這就是過程性評價,關注的是成長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我國社會擔心大學進行這樣的評價不公平、不公正,但這完全可以通過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推進招生信息全公開解決。


教育公平也不能只是結果公平,還必須包括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只看高考分數進行錄取,看上去是公平的,但並沒有考慮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這導致我國基礎教育競爭變為爭奪教育資源的競爭。同時,當前推進教育公平,對招生錄取時的分數公平強調得比較多,但對教育的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關注不夠,結果是學生們面臨更不公平的教育環境,最終難以獲得實質公平。


對於教育公平問題,不能只是情緒發洩,而需要理性分析,要有更系統、全面的公平觀。要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必須改革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這是一個複雜的改革過程,但為了給每個學生好的教育環境,必須推進這樣的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