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文韜武略一代名將:紀念陳賡大將誕辰115週年

文韜武略一代名將:紀念陳賡大將誕辰115週年

陳賡將軍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2018年2月27日,是陳賡將軍誕辰115週年紀念日,轉發此文以示紀念。

文韜武略一代名將:紀念陳賡大將誕辰115週年

1956年11月,在全國烈軍屬、傷殘復員軍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期間,陳賡(左一)與羅盛教的父親羅選開親切交談。(照片選自《陳賡傳》)

陳賡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把畢業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建立了卓著的歷史功勳。在他誕辰100週年之際,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緬懷他光輝的一生,學習他的不朽業績和崇高精神,以寄託我們不盡的思念。

(一)

陳賡同志思維敏銳,勇於追求真理,具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堅定執著,是我黨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陳賡1903年2月27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二都柳樹鋪。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積極參加各種愛國活動,追求進步,立志從戎。1916年,他抱著為國家和社會有所作為的雄心,到湘軍中當兵。當他認識到在舊軍隊中根本不可能實現為國為民的抱負時,便毅然離開。之後,陳賡閱讀了許多進步書刊,對新思想勤於探索,並與毛澤東等人創辦的革命組織有了密切接觸。1922年底,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名堅強戰士。

大革命時期,陳賡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他參加了“青年救國團”等群眾組織,從事各種反帝愛國活動。1923年底,他受中共組織派遣,考入廣東陸軍講武學校。1924年初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決定創辦革命軍事學校(即黃埔軍校)。陳賡堅決執行黨的指示,積極主張將講武學校併入黃埔軍校,以集中革命青年的力量,推進國民革命,並率先退出武校,考入黃埔軍校。在他的影響下,原武校同學100餘人全部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在黃埔軍校,陳賡當選為共產黨支部書記,參與組織了“青年軍人聯合會”,團結革命的青年軍人,與國民黨右派及反動分子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並不斷取得勝利。畢業後,他留校工作,擔任入伍生連長、副隊長。在此期間,凡廣東所發生的重大革命鬥爭和軍事行動,如平定商團叛亂、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及省港大罷工等,他幾乎無役不與,並且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了“中山艦事件”,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所謂“整理黨務案”,強迫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退出共產黨。陳賡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猶豫地公開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聲明脫離國民黨黨籍,表現出堅決跟共產黨革命到底的決心和信念。

1926年秋,陳賡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去蘇聯紅軍學習保衛工作和組織武裝暴動經驗及爆破技術。翌年2月回國,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8軍任特務營營長。4月,陳賡利用這支武裝,完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安全警衛任務,並出席這次大會。7月下旬,他隨周恩來秘密赴南昌,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陳賡與李立三一起負責起義中的政治保衛工作,鎮壓了反動分子的破壞活動,保障了起義的進行和新秩序的建立。起義軍南下廣東途中,陳賡調入賀龍擔任軍長的第20軍任營長,在會昌戰鬥中因腿部嚴重受傷而掉隊。他以驚人的毅力,歷經艱險,最終找到了黨組織,留下了“九死一生找黨”的動人故事。1928年4月,他進入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擔負保衛中共中央機關、蒐集重要情報和進行反間諜鬥爭的艱鉅任務,是我黨隱蔽戰線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在白色恐怖下,陳賡憑著對黨的無限忠誠,選派中共黨員潛入國民黨中央機要部門和警憲、特務機關,巧妙利用各種社會關係,置身龍潭虎穴,日夜與敵特周旋,出色地完成了營救被捕同志、懲辦叛徒等工作,為保衛黨中央機關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3年3月,陳賡在上海被捕。敵人對他嚴刑拷打,要他供出中共地下組織的情況。他非但緘口不答,反而在法庭上高唱國際歌,當眾揭露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宣傳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的主張。敵人軟硬兼施,最後由蔣介石親自出面“勸降”,並誘以高官厚祿。陳賡志如鋼鐵,大義凜然,當面怒斥蔣介石:“我決不出賣我們的黨,決不向你們投降。”在牢獄中,陳賡表現出了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無產階級品質和崇高的革命氣節。

陳賡對黨的忠誠,不僅表現在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血與火的戰鬥,也表現在與黨內的錯誤思想和傾向進行批評和鬥爭。在鄂豫皖蘇區工作期間,他看不慣張國燾濫用職權的惡劣作風,特別對在紅軍中開展“肅反”,殺害大批優秀幹部和同志的“左”傾錯誤進行了抵制。他曾直接找到張國燾,表示懷疑他的“肅反”政策,指出不應該對幹部群眾搞“逼、供、信”。陳賡負傷到上海後,及時向中央彙報了張國燾給黨和紅軍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1935年6月,當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時,陳賡勇敢捍衛黨中央,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加強黨和紅軍的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

陳賡同志在偉大的革命實踐中,針對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執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他以善於關注戰爭全局的戰略眼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率部參加了一系列重要戰役戰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他參加了越南抗法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為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陳賡在鄂豫皖蘇區工作時,其軍事才能即名揚紅軍內外。他先後任紅四方面軍第13師第38團團長和第12師師長,率部參加了黃安、商(城)潢(川)和潢(川)光(山)戰役,取得重大戰果,為保衛蘇區作出了重要貢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陳賡任軍委幹部團團長。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陳賡率幹部團在水深流急、險要異常的江面架設浮橋,保障全軍通過。在貴州赤水土城鎮的激烈戰鬥中,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增援部隊未到,陳賡率部發起反衝擊,把敵人阻擋下去,保證了中央首長的安全,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的讚揚。4月,陳賡和政委宋任窮指揮幹部團巧渡金沙江,一舉襲佔皎平渡。之後,中央紅軍靠幹部團奪取的7只小船,連續數晝夜搶渡,全部渡過了金沙江,將數十萬圍追堵截的敵人甩在身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過草地時,陳賡毛遂自薦,率領擔架隊,護送生病的中央領導人。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陳賡先後任紅1軍團第13團團長和紅1師師長,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全國抗戰爆發後,陳賡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他率部開赴華北敵後戰場,配合正面戰場國民黨軍保衛忻口、太原,指揮所部連續取得了七亙村、黃崖底等戰鬥的勝利。太原失守後,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導地位。從1937年底開始,陳賡率部與第385旅一部粉碎了日軍的六路進攻,參加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先後組織或參與指揮了長生口、神頭嶺和響堂鋪伏擊戰以及長樂村等重要戰鬥。特別是1938年4月由陳賡指揮的長樂村戰鬥,殲滅日軍2200餘人,對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起了決定性作用。此後,他率部轉戰冀南和魯西北地區,1939年2月在威縣香城固地區設伏誘敵,殲滅日軍第10師團精銳一部,創造了平原誘伏戰的模範戰例。1940年夏太嶽軍區成立,陳賡兼任司令員。8月,陳賡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在正太鐵路破擊戰和榆遼戰役中,沉重打擊了深入抗日根據地腹心地區的敵人並攻克榆社縣城。1941年8月,第386旅與山西決死隊第一縱隊等部合編為太嶽縱隊併兼太嶽軍區,陳賡任司令員。從此他便和政治委員薄一波同志一道,擔當起組織領導這一地區抗戰的大任。從1942年11月開始,他參與組織指揮對沁源日軍的圍困戰。此戰歷時兩年零5個月,累計殲滅日偽軍4000餘人,被八路軍總部譽為群眾性游擊戰爭的典範。在長期抗戰中,陳賡領導根據地軍民浴血奮戰,戰果累累,成為令人尊敬的抗日民族英雄。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賡率太嶽縱隊(後改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參加了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上黨戰役,揭露並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陰謀。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他率第4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轉戰晉南、晉西前線,先後取得了聞夏、同蒲、臨浮、呂梁、汾孝、晉南等戰役的勝利,殲敵5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西北戰場的作戰。特別是聞夏、同蒲、臨浮戰役三戰三捷的勝利,受到了黨中央的表揚。1947年8月,他率部8萬餘人南渡黃河,挺進豫西,與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粟(裕)大軍密切協同,開闢了中原解放區,共同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1948年3月起,陳賡率部協同華東野戰軍主力一部先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等戰役,進一步改變了中原戰局。同年11月起率部參加淮海戰役,協同兄弟縱隊在徐州以南切斷了津浦鐵路,保障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在南坪集阻擊黃維兵團,使國民黨軍徐州集團陷入孤立,為戰役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態勢;在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中指揮東集團直搗雙堆集敵核心陣地,與友鄰部隊一道全殲該兵團。1949年2月,陳賡任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4月,指揮所部南渡長江,挺進浙贛線,解放南昌。之後,又率部參加了湘贛、廣東、廣西戰役和滇南戰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在解放戰爭中,陳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堅決貫徹中央軍委的戰略方針,料敵如神,指揮若定,連戰連捷,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陳賡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1950年7月,為支援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戰爭,他作為中共中央代表,應邀赴越南,幫助確定邊界戰役指導方針,制定作戰計劃,並參與邊界戰役的指揮,取得了越南人民抗法戰爭的轉折性勝利,併為加強越南人民軍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1年,陳賡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3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並在彭德懷回國期間主持志願軍的全面工作。他強調坑道工事在防禦作戰中的作用,使全軍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基本形成,對貫徹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作出了重要貢獻。1954年10月,陳賡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參與指導瞭解放一江山島等浙東沿海島嶼的作戰,參與組織領導了一系列重要的軍事演習和戰役集訓,為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

陳賡同志是享譽中外的軍事家,他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精於學習和研究,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治軍理論,是人民軍隊建設的寶貴財富。

陳賡重視人民軍隊的政治建設。他一貫認為,加強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建設始終如一的基本方針,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人民軍隊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和革命性質。加強黨的絕對領導,必須健全部隊中黨的各級組織,加強基層黨支部工作,提高共產黨員的政治水準、責任心與模範作用,成為領導、團結與鞏固部隊的核心。抗戰初期,他針對紅軍改編後部隊中出現的思想傾向,教育部隊認清:紅軍永遠是紅軍,任憑換個什麼名義,戴上什麼帽子,黨的領導不能變,始終要為共產黨的光榮而奮鬥。對如何搞好部隊的政治教育,陳賡認為,要以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任務教育部隊,同時加強共產主義的基本教育,提高指戰員的政治覺悟。政治教育要結合實際,解決實際問題,不能搞形式主義的空洞說教。戰爭年代,他經常運用一些成功的戰例教育部隊,使官兵既深刻理解中央軍委的作戰方針,又增強必勝的信心。陳賡還指出,人民軍隊指戰員要牢固樹立愛人民的觀念,捍衛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遵守人民政府法令。解放戰爭中,每解放一座城市前,他都要求對官兵進行愛民教育和群眾紀律的教育,從而保證戰役戰鬥任務的完成。

陳賡重視對戰爭與作戰實施正確的組織與指導。對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他認為,敵後游擊戰爭要有廣泛的群眾性,正規軍、地方游擊隊和民兵三支力量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指導上,他強調內外線作戰相配合,要求每次作戰均採取全線動作,協同出擊,以擾亂和調動敵人,陷敵於往返奔命,顧此失彼,而我在戰鬥動作上則選擇敵弱小一部或一股,突然發起襲擊,積小勝成大勝,最後奪取勝利。他創造了群眾性游擊戰爭的10種小組戰法,如麻雀戰、跳蚤戰、扭擊戰、蜜蜂戰、拉鋸戰、冷槍戰、地雷戰等,組織根據地軍民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在組織大兵團作戰中,陳賡的用兵之道是:打殲滅戰必須是積極進攻,不能有消極精神,但殲滅戰中也有消耗戰,是為了消耗敵人並最後殲滅之;要打有把握、有準備的仗,切忌“浪打”,魯莽用兵;要先打弱敵與好打之敵,打掉了弱敵,則強敵變弱;要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於主要方向;要高度發揚下級指揮員的作戰積極性和機動性;偵察是做到知彼,是定下作戰決心和作出兵力部署的依據,兵力對比上的敵強我弱尤其需要周到的偵察來彌補。陳賡是與多種“對手”較量最終取得勝利的軍事家,他在實踐中形成的軍事理論和經驗,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具體運用和體現。

陳賡重視軍隊的訓練和紀律建設。他認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以劣勢的武器和科學知識甚少的農民被迫與現代化程度頗高的敵軍對抗,是不能與之比消耗的。要戰而勝之,除須有高度的政治素質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方法的指導外,還須有精巧的戰術技術,充分發揮現有兵力兵器的威力。欲達此目的,關鍵在於軍隊的訓練。他認為練兵必須講求實際,從嚴要求,訓練中一定要堅持學與用、練與戰、理論與實際相一致,反對徒事虛表,因襲舊套。在歷次革命戰爭中,他總是根據戰爭樣式和戰場環境的變化,抓住一切機會開展練兵運動,聯繫實際實行以戰教戰,引導指戰員總結經驗教訓,探討優缺點,不斷掌握新的戰術技術,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陳賡以從嚴治軍而著稱。他認為,人民軍隊須有嚴格的紀律,以保證命令的堅決執行。不管在戰爭年代還是進入和平時期,他都注意把軍隊的紀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加強紀律教育、建立規章制度、執行條令條例,把部隊鍛鍊成鐵的隊伍。

陳賡重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他指出,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應大力發展國防科技事業,使軍隊的裝備技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為此,應下大力量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培養中國自己的國防科技隊伍,把大批懂得現代軍事技術的人才輸送到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部隊中去。陳賡是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創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任院長兼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中央軍委確定的辦學方針,團結全院師生員工,尊重和關心知識分子,充分發揮專家、教授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員走又紅又專的道路,使學院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國防科技人才。他還曾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等職,對加強軍兵種高級技術院校建設、組織軍工生產、開展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提出了許多重要的主張和建議。他兩次參加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參與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協助聶榮臻元帥抓好科研隊伍建設,組織科研攻關,籌建“兩彈”基地,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為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

陳賡同志是中國人民的忠誠戰士。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識和能力,充滿必勝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態度,以身作則的忘我工作精神,團結同志、關心部屬、嚴於律己的崇高思想品質,堪稱共產黨員的楷模。

陳賡視黨的事業為生命,畢生為實踐黨的宗旨而奮鬥。戰爭時期,他戎馬征戰,總是靠前指揮,數次受傷,特別是腿部傷情嚴重。他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忍受傷病的折磨,以驚人的毅力在艱險的戰爭環境中拼力工作,多次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不息。新中國成立後,他由於積勞成疾,患有較嚴重的心臟病,但他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以多病之軀力挑千鈞,始終忘我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陳賡忠實代表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陳賡堅持實事求是,具有共產黨人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他工作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對背離實際的錯誤傾向,善於開展批評,勇於承擔責任,堅決維護黨的利益。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反”運動中,軍事工程學院有的部門搞得過“左”,反了一些“大老虎”。陳賡親自甄別案情,保護了一批幹部。在“大躍進”的年代裡,學院領導請示他是否停課“大鍊鋼鐵”,他明確答覆:照常上課。“反教條主義運動”之風颳到學院後,一些主管教學工作的同志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在陳賡的抵制和干預下,這場運動對學院沒有造成大的危害。正因為如此,他在幹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陳賡作風深入,抓工作雷厲風行。他思想敏捷,性格豪爽,辦事幹練,工作效率極高。毛主席、周總理當面交待他創建軍事工程學院後,在辦學條件“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他知難而上,憑著滿腔熱情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使軍事工程學院僅經一年多的籌建即正式成立,創造了我軍院校建設史上的奇蹟。他任副總參謀長期間分管作戰工作,經常深入部隊特別是邊防海島地區,勘察地形,檢查戰備工作,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系統地向軍委作出報告。1957年8月,中央軍委批轉了陳賡檢查廣州和福州兩軍區工作的報告,以指導全軍的戰備工作。

陳賡知人善任,善於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特別重視用人問題,認為用人的關鍵是知人善任。戰爭年代,部隊變化大,幹部交流多,他善於發現軍事人才,揚長避短,用其所長。在軍事工程學院,他愛才如命,廣納群賢,甚至起用歷史上曾犯過錯誤但為我所用的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他還引導各級領導克服對知識分子幹部的偏見,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放手地讓一些專家、教授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使他們有職有權地開展工作。因此,他身上具有一種很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家都心悅誠服地服從他的領導,自覺為黨的事業而奮鬥。

陳賡密切聯繫群眾,時刻關心部屬的生活和疾苦。戰爭年代,他雖雙腿傷殘,行走不便,卻經常把乘馬讓給傷病員和身體弱的同志騎。1949年渡江戰役前,部隊路過鄂豫皖老根據地,他知道有不少幹部是從這裡參加紅軍的,便特地指示政治機關了解紅軍家屬情況,幫助一些幹部尋找親人,讓找到親人的幹部回家探望。1951年部隊入朝前夕,他想到幹部們多年鞍馬勞頓未得休息,便安排一批幹部到昆明休養數日,使幹部們緊張的身心得到鬆弛,隨後滿懷信心地出國遠征。在軍事工程學院,他每次從北京回到哈爾濱,都先去看望老教員。為了改善學員的物質文化生活,他專門從部隊中調來幾位善於辦伙食的幹部,並組織學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陳賡同志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我們紀念陳賡同志,緬懷他的光輝業績,就要學習他胸懷遠大理想和抱負,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學習他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比熱愛,永遠充滿必勝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習他對黨忠心耿耿,始終保持大公無私,堅持真理,襟懷坦蕩,疾惡如仇的崇高品質;學習他努力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並將之在實踐中運用和發展的良好學風;學習他對黨的工作認真負責,勤奮學習,善於總結,奮力拼搏,開拓進取的優良作風。讓我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實現我軍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 (2003年03月06日第十版)

相關閱讀推薦


文韜武略一代名將:紀念陳賡大將誕辰115週年

《陳賡傳(第三版)》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3年10月出版

文韜武略一代名將:紀念陳賡大將誕辰115週年

《傳奇大將陳賡》 尹家民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5年1月出版

文韜武略一代名將:紀念陳賡大將誕辰115週年

《陳賡大將與哈軍工(增訂版)》 滕敘兗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3年3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