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班主任帶你進實驗室:58年的歷史,經費逾2億,實驗臺亞洲唯一

近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能源學院採礦卓越1701班班主任來興平教授給學生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班會,帶領學生參觀了教育部西部礦井開採及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岩層控制重點實驗室。


挺起能源報國的脊樑

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沿空巷道的維護存在支護技術方面的問題,吳紹倩教授開始向這個難題進攻。研製新型支架必須優先進的實驗手段,在煤炭部、學校的支持下,建成了亞洲唯一的大型立式多架多功能巷道支架實驗臺。這個試驗檯由5架封閉式鋼結構框架組成,高10.2米,寬11米,長5.8米,重量為247噸,總長10公里的液壓管路、線纜全部埋在實驗室下方的地下溝道中。從1988年開始,礦壓研究所這個集體為建設實驗臺克服了種種困難;為了節省資金,實驗室人員自己動手加工了實驗臺所需的5000多個零部件中的2000餘個,在狹小的地下溝道空間蹲著或者跪著安設完了100多條控制線;在竣工前,吳紹倩教授在長期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思想壓力下患了非典型甲亢和多慮症,住院兩個月後,她立即重返實驗室建設的戰鬥崗位。

班主任帶你進實驗室:58年的歷史,經費逾2億,實驗臺亞洲唯一

(加載大廳中多功能支架試驗檯的外貌)

1993年3月24日,實驗臺通過專家評議和驗收,來自國內外的13位專家一致認為,這座現代化的支架試驗檯構思新穎、設計先進、結構科學、使用方便,其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實驗臺為我國礦山巷道支護研究和支護生產提供了現代化的實驗和檢測手段,對促進我國巷道支護向規範化、科學化、標準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多功能支架實驗臺通過技術鑑定後在加載大廳中的合影)

實驗臺建成後,來自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國際專家對實驗臺讚譽有加。前蘇聯功勳科學家B.A.勃倫教授參觀了這座試驗檯之後十分讚賞,連聲說:“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設備,你們很有氣魄,真了不起!”1994年5月,聯合國國際勞動組織首席技術顧問T.茲維爾斯基在參觀後說:“西安礦業學院的試驗設備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我認為這個設備是很好的,或許是世界上這類設備中最好的。”


胡楊精神代代相傳

一代代西科人以能源報國,紮根西部、默默奉獻,形成了勵精圖治、求真務實、頑強拼搏和勇於創新的胡楊精神。新中國第一位採煤女專家吳紹倩教授,憑著“為了滿足祖國和人民對光和熱的需要而獻身於這個艱苦行業”的執著,憑著“開發煤炭資源總需要一批工程技術人員,要有不怕髒、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紮根西部,在採煤教育事業和科研領域辛勤耕耘近50年,足跡遍佈20多個省區的100多個礦井。

在劉聽成、吳紹倩、石平五等一大批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良好師德風範的老一輩教師的帶領和培養下,伍永平、來興平、黃慶享等教授和中青年骨幹,懷抱著建設西部、服務煤炭行業的情懷和雄心壯志,長期深入煤炭生產一線,注重發揮“傳、幫、帶”作用,成為激勵師生心靈的師德典範和弘揚“胡楊精神”的楷模,引導著西科學子堅守西部和煤炭行業。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熱血、理想信念以及家庭子孫,都緊緊地系在了西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班主任帶你進實驗室:58年的歷史,經費逾2億,實驗臺亞洲唯一

作為老學長、班主任,來興平在班會中為採卓1701班的同學們介紹了採礦專業的發展歷史、採礦前輩們的先進事蹟、煤炭在當今能源的地位、智能綠色採礦的前景及應用等,通過班會,來興平將身體力行的能源報國情傳遞給了同學們。同時,採礦卓越班成立了“傳、幫、帶”創新小團隊,由一名碩士帶領3-4名同學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用青春書寫能源報國志

西部礦井開採及災害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源於1961年我國著名採礦專家吳紹倩、劉聽成教授創建成立礦山壓力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現為國家級採礦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育部西部礦井開採及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陝西省岩層控制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煤炭資源安全高效開發協同創新中心。近5年承擔和完成了各類科研項目500餘項,科研經費逾2億元。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獲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國家能源及煤炭工業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顯著貢獻,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學術影響。

班主任帶你進實驗室:58年的歷史,經費逾2億,實驗臺亞洲唯一

砂石泥土,堆砌岩層千種,壓力形變,演繹力學精髓。面對“澇壩灣煤礦TBM機掘機掘進工法創新研究與應用物理相似模擬”模型宏大的規模,採卓1701班的同學們深刻感受到採礦科技的恢弘大氣。在班會上,來興平鼓勵同學們樂觀誠信、積極進取、爭做合格採礦人。通過此次班會,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用青春用青春書寫能源報國之志,要用奮鬥踐行胡楊精神。

班主任帶你進實驗室:58年的歷史,經費逾2億,實驗臺亞洲唯一

班主任帶你進實驗室:58年的歷史,經費逾2億,實驗臺亞洲唯一

此次班會是能源學院2017級學生入學教育的擴展,也是專業教育和培養模式的一種新探索,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自豪感,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鬥志,深度促進了班級的學風建設。

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文稿:蘇暢 方賢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