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精神扶貧也可以下一番繡花的功夫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

奈曼旗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給人啟發良多的是他們提出的精神扶貧戰略的成功實施。

他們因事而謀、因地施策、實事求是,在脫貧攻堅的實際工作中,按照不同的情況和目標要求,實施差別化精準發力,使鄉風文明建設取得紮實進步,農牧民的精神發生潤物無聲的顯著變化,公序良俗在點滴的積累中涓涓匯聚、蔚成風氣。

本報今天推出的通訊《這裡的支書招數多》,掃描式地推出了我們在圍繞精神扶貧這個主題進行採訪時,接觸到的正在脫貧攻堅一線與農村牧區群眾一起奮戰的四位基層支部書記。隨著對他們跟、查、訪的逐步深入,我們心中“精神扶貧是不是噱頭?這樣的工作怎麼能做實?”的這個最大的問號逐漸解開了。他們和群眾共同的答案是——當然可以做。當然可以做得很實。當然可以做到老百姓的心坎兒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脫貧要下一番繡花的功夫。要繡好花,必不可少的就要有細心有耐心,要設計要精準,要有創新有創意。總之,要把群眾的心和力聚到一起。先聚精氣神,後聚產業財。我們採訪奈曼旗的四位支部書記,明顯的感覺就是他們相當接地氣,甚至用接地氣都不足以形容他們,融地氣、生地氣也許才更能恰當地描摹他們在當地農牧民中的作用、影響和威望。

其實做好農村牧區的工作必須要尊重差異,承認差異才能找出特點精準施策。查因、出招、做細、做實,總書記講繡花功夫,就是講這個。但也並不是沒有通行的準則,四位支部書記,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所處村鎮的實際情況也大相徑庭。但他們又有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作為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責任、思索、擔當和奉獻,這是彌足珍貴的。

宋代詩人劉克莊有一首題為《鶯梭》的詩,“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把春光中穿梭的黃鶯比作織就春天錦繡畫圖的梭子。採訪中我們突然感覺四位書記為代表的無數農村牧區基層幹部,像極了這“鶯梭”,他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幅春天般美麗的畫卷中呼喚著、穿梭著、編織著,因為他們堅信這美麗的畫卷一定可以在自己和農牧民的共同奮鬥中最終織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