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问鼎蒙顶山

【亚太茶业】全媒体 讯:在巴蜀大地,有一个古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极为称道的地方,说那里地处“天道循环、水之大汇,气之大聚”的中心穴位,从天道循环中吸收的精微物质,要比其它地方多几百倍。这些精微物质在蒙顶久凝不散,迂回盘旋,互相渗透,互相贯穿,给人类生存、万物生长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自然造就了“四气皆具、五行并立”的“天下休闲地,人间养生场”。这个神秘的风水宝地,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山门

深入蒙顶山,就会不由自主萌生一种特别的感觉—雅致安静。我想,这也许是一个场的原因,就像一个磁铁有磁场一样,蒙顶山也有这么一个场,虽然看不见,但用心就可以感受得到。

蒙顶山大名鼎鼎,自古就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源于女娲曾在此补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祖吴理真在此种茶而成为一座孕育了茶祖文化、贡茶文化、禅茶文化、茶马文化、茶技文化的茶文化“圣山”。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山门

蒙顶山上距离“天下第一壶”不远处,建有一个祭坛,立于蒙顶山景区中轴线上,坛内石板铺地,环塑九根青石龙柱,以示九州大地。坛心一直径六米的八方形石台上立有一个重达九吨的巨型三足石鼎,与九根盘龙雕刻石柱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只鼎足上分别刻有蒙顶山、青城山、峨眉山的名字,以此象征驰名天下的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的鼎足地位。坛周青石板与石柱相扣的围栏内外雕刻有吴理真植茶和古今中外名人赞咏蒙顶山、蒙顶山茶的图文诗句。茶坛借助帝王建筑之气韵,意在烘托蒙顶山在世界茶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问鼎蒙顶山

▲世界茶之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长不过十公里、宽不过五公里,海拔不过1456米的蒙顶山,能与峨眉山、青城山媲美,并称四川三大历史文化名山,必定有其独到之处,想来真正让它声明远播的还是那“蒙山顶上茶”。

“蒙山顶上茶”,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茶呢?《现代汉语词典》在“蒙”字的词条中专门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县蒙山出产的茶叶”,由此,蒙顶山影响力不言而喻,蒙顶山茶可谓顶顶有名。概略地讲,“蒙山顶上茶”是一款中国乃至世界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是中国入贡皇室历史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知名度最大的茶,是宋王朝茶马交易中分量最重、不可或缺的茶,是据“禅茶”、贡茶、“仙茶”之嘉誉的茶,是白居易、黎阳王等历代文人唐诗宋词元曲里最为称道的茶,是古今茶人写书论茶不能不着墨的茶,是谈及中国茶不能不涉及绕也绕不开的传统名茶……

问鼎蒙顶山

▲智矩寺

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蒙顶山是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饮文化的发源地。西晋·孙楚《歌》记:“姜桂茶荈出巴蜀”;西汉杨雄《方言》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蒙顶山就位于古蜀西南;顾炎武《日知录》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是说饮茶从秦统一巴蜀后,才开始向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严道县,今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座奇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驯化了七株野生茶树,并制成“圣杨花”、“吉祥蕊”,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第一人。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覆其上,凝结不散。”灿烂的世界茶文化文明,由此翻开第一页,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染绿了整个世界。蒙顶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被称为“仙茶”。清代名山知县赵懿在其《蒙顶茶说》中写道“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吴理真首植茶树的这个地方曾被叫作“贡茶园”、“仙茶园”,宋孝宗时正式更名为“皇茶园”。园内所产茶叶制作成“正贡”,是为皇帝祭天祀祖之用;园外五座山峰所产茶叶制作成“副贡”,供皇帝及妃嫔享用;山内其它茶叶制作成“陪贡”,由皇帝论功赏赐给王公大臣等享用。从地形上看,因周围五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园以石栏围绕,正面有双扇石门,两侧刻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园后石虎巡山雕塑栩栩如生,皇茶的尊严可见一斑。

问鼎蒙顶山

▲仙茶故乡

吴理真种下了七株茶树,其实也就种下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的种子,茶祖文化由此溯源。百姓爱它,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柴米茶;文人墨客爱它,琴棋书画诗曲茶;皇家百姓都爱它,因为它“上裕国赋,下裨民生”。所以,吴理真被尊为茶祖,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吴理真被敕封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淳熙戌申(公元1188年)宋孝宗又敕赐其“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封号,俗称“甘露大师”。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的事迹,在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文,南宋大学者王象之撰《舆地记胜》,明代杨慎在《蒙茶辨》中均有记载,也见诸《四川通志》、《金石苑》、《名山县志》、“天下大蒙山”碑等文献史料。1978年初冬,中国茶史专家陈椽教授到蒙顶山实地考察,看到有关蒙顶山种茶的史料、碑记、遗址遗迹时,他兴奋地说:“我走遍了各省产茶区,未见到有时间、地点、有名有姓的记载。”后来,他在《中国茶业通史》中写到:“蒙顶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2004年9月,被誉为“国际茶界奥林匹克”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雅安举办,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业组织共同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茶产业、茶经济《蒙顶山宣言》,正式确立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

问鼎蒙顶山

▲茶祖吴理真雕塑

蒙顶山茶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祖宗,其蕴含的厚重茶文化,铸就了蒙顶山的灵魂。在蒙顶山上,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茶祖的气息。蒙顶山之巅的天盖寺,供奉的不是观音菩萨、如来佛,而是植茶始祖吴理真。茶祖吴理真已经演变成为一尊天人合一的神,他就像蒙顶山上的千年茶树王一样,已经深深扎根在这座城、这座山以及天下茶人的心中。

问鼎蒙顶山

▲古蒙泉

 蒙顶山茶是中国入贡皇室历史最长、延续时间最长、知名度最大的名茶。千年贡茶,意重蒙顶 。唐宋时期,蒙顶茶盛极一时,明代再度辉煌。因此,史籍论茶,多载蒙顶,这与蒙顶茶作为贡茶密不可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寻香问踪,以蒙顶茶为代表的蒙山茶可谓芳香袅袅,不绝如缕。《唐史》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得“贡茶”、“皇茶”之诰封,入贡朝廷,定为岁贡,成为历朝祭天祀祖的专用茶和首选茶。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江山几多更替,朝廷几多易主,但蒙顶贡茶成为亘古不变的律条,代代相传,一直沿袭到清末,绵延不断,历经1169年,有完整规范的采制礼仪和首屈一指的制作技艺,而这些都要归功于蒙顶山的僧人。每年贡茶采制之际,蒙顶山周围38座寺庙的僧人都要云集智矩寺,举行法会,烧香念经,开山采茶,蒙顶茶同时成为祭拜佛祖、敬献菩萨神灵的最佳供品的奉品。融贡茶于仙茶,成为政教合一的产物,历史仅此一例。到了晚唐,蒙顶山成为全国唯一的官僧共司皇茶事宜之地,堪称绝无仅有。蒙顶山茶当时受欢迎的原因是“蒙山有茶,受灵气之精,其茶芳香”。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著《茶经》就有蒙顶茶的记载,在《八之出》中述及全国八大茶叶产区市,已将雅州之茶列入其中。《新唐书》记:“雅州芦山郡……土贡麸金、茶、石菖蒲……”,表明公元742年,蒙山茶已经开始入贡。关于蒙山茶以及蒙顶贡茶,相对集中的记载还是见于唐宪宗元和(公元806年)以后几十年的各种史籍中,有正史,也见于笔记体或志书。成书于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说:“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杨晔写于公元856年的《膳夫经手录》叙述到:“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当时,日本派大量留学僧来华学习中华文化,中国人饮茶的习俗自然成为其耳濡目染并作为学习的对象。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觉大师园仁(795-864年)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五代毛文锡著《茶谱》载:“蒙顶有研膏茶,作片进(贡)之。亦作紫笋”。1514年明代钱春年著、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在“茶品”一章中评析“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其名皆著。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按品质排名次,蒙顶石花排在第一位。可见,直到明代,蒙顶茶的地位都在诸多名茶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其优异的品质为世人称道。《宣和北苑贡茶录》述:“万春银叶(宣和二年,1120年)〉、玉叶长春(宣和四年,1122年)入贡”。明代许次纾在其《茶疏》中则说“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之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明万历知县张朝普说:“蒙山为仙茶之所,每岁必贡职”。清光绪知县赵懿“官亲督而采之”,著有《蒙顶茶说》,详尽记述了采制贡茶的时间、地点、方法、过程。从这些从唐至清的各种典籍不难看出,蒙顶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天下名茶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非同凡响的品质和非常美好的声誉,称得上千古流芳。

问鼎蒙顶山

▲灵应甘露普惠妙济菩萨

明清时,“皇茶园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的物品……,所产茶叶作为正贡、副贡和陪贡”,蒙顶仙茶的种植、采摘、制作,集众僧之力,步入鼎盛时期。据载,蒙顶山庙多僧众,蒙顶贡茶茶园全由寺僧掌管,分工精细严密。千佛寺专管茶树管理,有薅茶僧;天盖寺专门守护皇茶园,有护茶僧;静居庵专管采茶,有采茶僧;智矩寺专管制茶,有制茶僧,各司其职。到了清代,蒙顶贡茶用途等级森严,由政府统一管理,寺庙、僧人、僧会、锡匠分工承担种茶、制茶、制瓶等工作。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叶实物中,还保存着银质容器名山贡茶“蒙茶”141箱、“名山茶”7箱;锡质容器“蒙茶”1箱、“名山茶”1箱。每年的清明之前,钦差大臣都会带着皇帝圣旨,千里迢迢,来到蒙顶山采制贡茶。而贡茶采制则由知县亲自主持督导,由知县择吉日,沐浴朝服,率众僚及僧会司领众僧上山。由僧人主持法事,焚香礼拜,十二采茶僧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这十二个僧人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僧人不多不少,每个人只采摘下三十片新鲜饱满的叶芽,这三十片茶叶,又代表了每个月的三十天。十二个僧人加起来正好采摘三百六十片,代表了一年的三百六十天。采好的茶叶立马护送笼回智矩寺,由僧人制作,仍须诵经,净心至诚,可得上品仙茶。整个过程皆由僧人操作,知县只是督作而已,故仙茶已等于禅茶,仙茶即禅茶。待制茶成功,县令将制好的正贡、副贡、陪贡分别装入特制的银瓶。“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皆盛以木箱,黄绢丹印封之。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布政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象蒙顶茶、顾渚春这样的贡茶快马送入京师的情景,和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清王朝的落幕,延续千的皇茶也被冷落下来,直到2004年雅安才重新恢复了采制皇茶和祭祖的仪式,一直延续至今。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山门

蒙顶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形成茶禅文化的地方。自古禅茶一体。在蒙顶山,先有茶文化萌芽,才有佛教文化传入,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深度融合,佛茶共性,交相辉映,成就了蒙顶山是茶禅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禅茶文化圣山的独特地位。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据称,此风源起“僧人坐禅,以此醒神而驱睡意”,此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以致成了“比屋之饮”,客至必以茶示敬。历史上,名山境内曾有72寺院,蒙顶山占了一半,佛教文化渊源深厚。三国时期,天竺僧人空定大师沿南丝路来华,结茅于蒙顶山,时称“大梵音院”,后改为“龙泉院”、“蒙龙院”,及至今天的“永兴寺”,虽几经兴衰更迭,蒙顶山佛法却一脉相传,生生不息。南朝时期,吴僧梵川不畏艰苦,到蒙顶结庐种茶,“凡三年,味芳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共不合逾五斤,持归贡献”双林傅大士。唐代,民富国强,当时儒、释、道三教并存,道宗禅师在此种茶,“禅茶并举”,始开蒙顶山禅茶文化之先河。北宋时,西域僧人甘露大师(或称不动法师)住锡蒙顶山,广集大量显宗经典和密宗瑜伽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作为佛门晚课的必诵仪规,远播海内外,名扬千界,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奉信者甚笃。“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陀普供养释迦。”作为佛教敬献佛祖的贡品,载入佛典《佛教念诵集.八赞品》,地位堪比佛教经典《百丈清规》。这在中国茶里是绝无仅有的殊荣,是全国僧侣的最高追求。而今,蒙顶山红宇古刹,香火鼎盛,永兴寺、千佛寺等寺院禅门宗风犹存,每年前来参拜的信徒和海外居士众多。特别是韩国茶人几乎每年都要来蒙顶山寻根问祖、朝圣茶祖,顶顶膜拜,虔诚之至。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的鼎(黄健摄)

茶主张的清淡平和、修生养性与佛家的喜欢清静平和很契合。因此,佛家多爱它。蒙顶山宗教文化融合了儒释道,并融入到茶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蒙顶山上“天下大蒙山碑”为证,甘露灵泉院石刻为据,“西来法沫”、 “一瓢甘露”,“蒙雾聚龙” “不二禅宗”、“梵演弥陀”、“三乘普渡”等题刻完美统一,诠释着儒、道、佛三家集于一体,相互融合,和谐美仑,正应对了茶德的一个“和”字,期望人与人之间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问鼎蒙顶山

▲智矩寺

在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内,镇馆之宝“茶佛石”非常引人注目。一般的佛是坐在莲花上,而这茶佛石上的佛却端坐茶花花心。如果说,“龙行十八式”是禅茶一味的活化石的话,而这“茶佛石”就是蒙山禅茶一味的无声见证。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茶技

蒙顶山禅茶文化和茶技文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宋代高僧禅惠在蒙顶山修行悟道时,不仅参透了“茶禅一味”之真谛,而且始创蒙顶山禅茶茶技“龙行十八式”,融茶道、禅学、易理于一体,集武术、舞蹈、健身于一炉,式式龙行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成为世界茶文化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成先勤等为核心的蒙顶山茶技传承人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独技,并将其发扬光大,传播到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所瞩目,生动而形象地诠释宣传了博大精深的蒙顶山禅茶文化和茶技文化。当刚健的音乐响起,手持铜壶的茶技师在行云流水的动作中,将沸水注入杯中,你会情不自禁会为他们鼓掌!你能说这是茶,还是禅?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的鼎(黄健摄)

蒙顶山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茶马互市集散地和茶马古道源头,蒙顶山茶是宋王朝茶马交易中分量最重、不可或缺的茶。以蒙顶山为源头的川藏茶马古道,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遥远复杂的道路、最艰苦卓绝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雅安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既是川藏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边销茶的重要生产基地。与唐代蒙顶贡茶味高名重不同的是,以蒙山茶为代表的名山茶在宋代历史上发挥了战略物资的作用,为宋朝时期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蒙山茶的另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明代,止于清代,存续1000多年。雅安境内的茶马古道是在西汉南丝绸之路这条商道上逐步发展形成的。《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唐、宋以后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实施“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南路边茶迅速发展,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宋代是雅安南路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雅安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朝廷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专司以茶易马,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公元1081年,宋神宗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用。”公元1107年,宋徽宗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永为定法”。《明史·茶法》记述:“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天全)、黎(汉源)、雅(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川藏茶马古道盛况可见一斑。清代更是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常年行走在这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两地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上的这些背夫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生活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开辟了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转瞬千年,随着川藏公路等现代公路的通行,商旅不绝的茶马古道终于沉寂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繁华。但是那些艰苦,应该还被那些“拐子窝”记着;那些经历,应该还被青石板铭记着;那段历史,已经镌刻在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深处了。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的鼎(黄健摄)

蒙顶山茶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茶”、人间第一茶,是白居易、黎阳王等历代文人唐诗宋词元曲里最为称道的一款名茶。唐代全国有十七个郡产贡茶,品名达四十余种,蒙顶茶独占鳌头,名列第一。公元825年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评价:“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当时,我国茶叶基本都是压紧茶,生产绿散茶的只有湖北、湖南、陕西、浙江、江西、广西六个省,品种有十多种。而蒙山茶就有蒸青团茶、蒸青散芽、蒸青散茶、炒青茶等四个类型,不仅比例大且质量也高,其中“石花”是蒙顶名茶的头牌茶,开创了中国散茶的先声,当时在全国都是无出其右的。后来,黄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甘露等四款名茶相继应运而生,与石花一起并称为蒙顶山五大传统历史名茶。历史上蒙顶山茶的口碑很响,唐代称“第一”,五代称“尤佳”,宋代称“最佳”、“独珍”,明代称“最上”,清代称“最好”、“均佳”等。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文人墨客盛赞蒙顶茶的诗词歌赋达2000余首。口口相传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琴茶》诗:“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文同的《谢人惠寄蒙顶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而名扬天下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更是道出了蒙顶山茶的独一无二。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的鼎(黄健摄)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可以说是蒙顶山的“镇山之宝” ,山上可见多处题刻,它是蒙顶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不仅蕴含了蒙顶山两千多年悠久的茶叶种植、发展历史,而且从精神的角度讲,也涵盖了蒙顶山古往今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了蒙顶山茶最好的招牌。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的鼎(黄健摄)

正如红花与绿叶。所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被誉为天下第一茶联的“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正是说的这个理。据考,“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最早源自元代李德载的《阳春曲.赠茶肆》第二首《蒙山顶上春光早》,其中写到:“蒙山顶上春先早,扬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此文中“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水”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托之物“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水”是他心中圣洁、高雅,代表最好品质、最高境界的茶中极品。明代陈绛撰写《辨物小志》中有“世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说明这句话在当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广为传诵了。由此可见,这联名句已从李德载的小曲中脱胎出来,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谚语,又被人们用为茶联,得以流传至今。虽然这句话迄今已经耳熟能详,但它的意思却往往被误解。很多人以为蒙顶山茶需要用扬子江的水来泡,其实不然。这里的扬子江心水,指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原有一岛,岛上有南、中、北三眼泉,三眼泉总称中泠泉,白蛇娘子水漫金山也就是说的这里。原来中泠泉取水,必须在限定的时辰,用专门的器具到石窟中取水。“若寻千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冷真味。”可见,这天下第一泉绝非浪得虚名!而蒙顶山茶,在数百年以前,就和这天下第一泉并称,谓为“天下第一茶”绝非过誉。其实,说到好泉,蒙顶山古蒙泉也是天下名泉,据说在惠(山)泉之上。史书记载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山东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如果能够用甘露泉水冲泡一杯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那将会萌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呢?

问鼎蒙顶山

▲蒙顶山的鼎(黄健摄)

我想,一定会是大诗人黎阳王在《白云岩茶诗》中评价的那样:“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吧!


文稿:陈开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