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清朝初年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牙山地區的“於七起義”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有一篇《公孫九娘》,裡面說“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傳說那時濟南郊外有亂葬崗子叫做)萊霞裡”;又有一篇《野狗》開頭就是“於七之亂,殺人如麻”。兩篇都講到了“於七”,那麼於七是什麼人呢?有幸找到了一些介紹膠東地區歷史的書籍,原來清朝初年發生在膠東半島地區有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但是被清政府殘酷鎮壓的“於七起義”。這個於七起義,就發生在膠東半島一座著名的山脈——“牙山”地區。

清朝初年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牙山地區的“於七起義”

牙山於七雕像

牙山,又名“鋸齒牙山”,是山東半島上的一道著名的山脈。它的主體在今天的棲霞縣境內,但是山脈延伸到了今天的煙臺市郊區了,面積在膠東半島各山中算是比較大的了。牙山主峰海拔806米,地形很險要,林木十分茂密。於七和他領導下的起義軍就藉助棲霞牙山的地形地利長期和清軍官兵周旋啊。

清朝初年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牙山地區的“於七起義”

棲霞縣地圖

清朝初年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牙山地區的“於七起義”

牙山地形險要,林木茂密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軍隊從海上攻入山東半島,原來的明朝守將孔有德不戰而降。接下來,滿漢地主階級聯合的地方政權建立,開始對膠東地區進行殘酷的軍事鎮壓和經濟掠奪。清朝初年,這一地區連年災荒,但是官府橫徵暴斂、差役敲詐勒索,終於在順治五年(1648年)爆發了於七起義。

於七生於棲霞市唐家泊鎮,因在同胞十人中排行第七,故稱於七。於七出生在棲霞一個非常特殊的殷富之家,這和農民起義領袖大多數是窮苦人出身有很大的不同。

於七的祖父於進表,是金礦主,棲霞鉅商,登州府富豪,也是膠東武林名人。於七的祖父為管理金礦,把家從蛇窩泊村遷到牙山西麓的唐家泊村。於七的父親於可清,曾經是明朝將軍。於七武藝非常高強,在明末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舉。於七為人正義和氣,因而他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

清朝順治五年(1650年),清朝官府在於七故里唐家泊一帶敲詐勒索,和於七等當地民眾發生了衝突。於是,於七以淘金工為主體,聯合膠東各縣農民起義武裝,發動了膠東第一次農民抗清起義。他們佔據了地形險要的牙山,構築了防禦工事,以此為根據地,並且開採山中的銀礦作為軍餉。於七率領千人進攻寧海州(今煙臺牟平區),將知州劉文琪梟首示眾。當時,清朝軍隊主力在南方作戰,北方空虛,清政府無暇顧及。於是,採取了招安政策。於七接受了清朝的招安,被任命為棲霞把總。

於七降清後,難以得到統治者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七的弟弟於九在萊陽和當地地主惡霸宋彝秉發生了衝突,宋彝秉向朝廷告狀說於七要再次謀反。於是,於七殺死棲霞知縣回到唐家泊,再次盤踞牙山,發動起義。並且於七一聲號令,分佈在膠東半島其他地方的起義軍同時起義,聲勢十分浩大。清政府調動了接近二十萬大軍來鎮壓起義,並且使用了當時最有威力的紅衣大炮來鎮壓起義。於七在這一年冬季和第二年春季(1662年)和清朝軍隊連續作戰,殺死殺傷大量清軍,但最後還是寡不敵眾,接近於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於七率領殘部從牙山後山突圍出去。

這場起義給清政府沉重打擊的同時,也給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土地荒蕪無人種,白骨堆山遍地磷”。為了找於七,清兵走到哪裡殺到哪裡,尤其是在牙山遍尋不著於七痕跡時,他們便將這份憤怒發洩到隱藏在山裡的普通民眾身上,數萬名民眾死於屠刀下,屍體遍野、血流成河,後來有人在牙山下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血灌亭”。在於七的老家棲霞,災難也沒有避免,於家大小人口中,被清廷滿門抄斬50多人;受牽連的家族親友被關、殺超過三千人;清廷圍膠東,攻牙山,殺戮男女老幼和義軍十幾萬人。於是,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公孫九娘》和一篇《野狗》。裡面有了“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和“於七之亂,殺人如麻”的句子,可以算是當時的真實寫照了吧。

清朝初年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牙山地區的“於七起義”

於七出家後畫像

清朝初年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牙山地區的“於七起義”

於七起義形勢圖

於七突圍後,在群眾掩護下,到了嶗山華嚴寺,出家為僧,隱蔽了起來。後來在七十歲時,成為華嚴寺主持。傳說於七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取大刀揮舞一番後猝死,終年94歲。但也有一說於七逃到了海上,不知所終。總之,於七成為了膠東半島煙威地區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