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荀子姓荀名況,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荀子》一書,曾教授過張倉、韓非、李斯這三個比較出名的徒弟,世人又稱他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國蘭陵令。

《荀子》一書繼承了荀子畢生的精華思想,對儒家思想有很大的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他的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得思想對後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今天就來欣賞欣賞《荀子》一書中,蘊藏經典大智慧的十大精華金句。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學》

【譯文】土堆積起來就成了山,風雨就會在這裡興起;水匯積起來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這裡生長出來;不斷積累善行,就能成為有道德的人,自會心智澄明,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一步一步的積累,就無法達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彙集眾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的一跳,不能超過十步;劣馬跑十天也可以達到千里。因此,成功就在於不停頓地向前走。用刀子刻東西,如果半途放棄,即使是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就連金屬和石頭都能雕空。

【解析】這篇文章在高中的時候,語文課本上選錄過,但只是部分選錄。勸學這篇文章最大的主旨還是規勸人們,學習要堅持不懈。其實,不光是學習要堅持不懈,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很多人做事情的時候,做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成效,就果斷的放棄了,轉而幹其他事情。這樣做是不對的,所謂好事多磨,要想幹成事情,必須要不斷的做,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積累經驗,不斷反思,修正自己,積累的經驗夠了,離成功也就不遠了。馬未都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人要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去修正自己,這樣才能精準的抵達成功之路。故而,堅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情,在做的時候,不停的修正積累豐富的經驗,這樣才是打開成功的正確方式。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2、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 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非謂 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閒,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 多而亂曰秏。——《修身》

【譯文】用善行引導別人叫做教導,用善行去附和別人叫做順應,用不良的言行引導別人叫做諂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別人叫做阿諛。以是當是,以非當非,就叫做明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就叫做愚蠢。用言論中傷善良,就叫做讒言,用言論陷害良士,就叫做虐害。以是為是,以非為非,就是正直。竊取財物,就叫做偷竊,隱瞞自己的行為,就叫做欺騙,信口開河,就叫做虛妄,對追求是進取還是放棄猶豫不決,就叫做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棄義,就叫做大賊。聽到的事情多叫做廣博,聽到的事情少叫做淺薄,見多識廣叫做僴,見識少叫做孤陋寡聞。難於進取叫做廢弛,學過的經常遺忘叫做遺漏。事情少但井井有條叫做治理、管理,事情多但繁多而雜亂無章叫做昏亂不明。

【解析】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一個人生長在社會上,不要顛倒黑白,也不要混淆是非。相傳在秦國的時候,趙高試圖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這就是指鹿為馬的故事。屈原曾言: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就是說,把白的說成黑的,把上說成下。如果一個人歪曲事實,混淆是非,最終受害的是自己。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3、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故相形不 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 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 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古代的人沒有這種事,有學識的人也不談論這種事。—《非相》

【譯文】觀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鑑別他立身處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處世方法重要。立身處世方法正確而思想又順應了它,那麼形體相貌即使醜陋而思想和立身處世方法是好的,不會妨礙他成為君子;形體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與立身處世方法醜惡,不能掩蓋他成為小人。君子可以說是吉,小人可以說是兇。所以高矮、大小、美醜等形體相貌上的特點,並不是吉凶的標誌。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看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觀察內在。一個人的表面無非就是衣著和長相,內在就是思想和三觀。衣著和長相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但內在是無法看出來的,但可以從與之接觸來觀察。所謂看眼神猜心裡,不是沒有道理的,瞭解一個人的內在時,要結合一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看他讀的書,看他接觸的人,看他做事的方法,等等,這些都是瞭解一個人的方法。而

一個優秀的人,必然是一個有深厚的思想涵養,有純正的價值觀的人,這樣的人是如何修煉出來的呢?那就依靠正直的思想,強大的正能量,進而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向上。一個人的高矮胖瘦,美醜大小,並不影響一個人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純粹的人、做一個有益於人的人。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4、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 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樂論

【譯文】大凡淫邪的音樂感動人以後就有歪風邪氣來應和它,歪風邪氣形成了氣候,那麼混亂的局面就產生了。正派的音樂感動人以後就有和順的風氣來應和它,和順的風氣成了社會現象,那麼秩序井然的局面就產生了。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惡的風氣也隨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對自己拋棄什麼音樂、接受什麼音樂是很慎重的。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意思是說,良好的風氣,必然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良好的社會風氣帶給人正確的價值修養,催人積極向上。在當下社會,我們可以看到,困擾全社會的信任危機、道德危機、信仰危機等困境屢見不鮮,所以,家風好的人都很成功,因為,家風連著民風,民風連著國風。以家風為基,民風做本,基本堅固,事業才能昌盛,做人才能成功。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5、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 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解蔽

【譯文】什麼東西會造成矇蔽?愛好會造成矇蔽,憎惡也會造成矇蔽;只看到開始會造成矇蔽,只看到終了也會造成矇蔽;只看到遠處會造成矇蔽,只看到近處也會造成矇蔽;知識廣博會造成矇蔽,知識淺陋也會造成矇蔽;只瞭解古代會造成矇蔽,只知道現在也會造成矇蔽。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對立面的,無不會交互造成矇蔽,這是思想方法上一個普遍的禍害啊。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你沉溺於一種事物的時候,這個事物之外的事情,就會矇蔽你的雙眼。這句話跟卞之琳的《斷章》有思維錯位的相同妙法。當一個人的思維落在了一個點上的時候,就會忽略這個點所在的面。這就在成了人的思維被點吸引,沒有針對整個面考慮事情。哲學上有這樣一句話,叫牽一髮而動全身,當這個點被深刻關注的時候,就不會在意麵了。所以,我們不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有一個全局觀念。有大局意識,才能掌控大局,在大局中謀發展,取得成功。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6、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 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 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譯文】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因循著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就要發生爭奪,也就不再講求謙讓了;人一生下來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著這種本性,於是就會發生殘害忠厚善良的事情,這樣忠誠信實就喪失了。人生來就有愛好聲色的本能,喜好聽好聽的,喜歡看好看的,因循著這種本性,就會發生淫亂的事情,禮儀制度和道德規範就都喪失了。既然這樣,放縱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慾,就一定會發生爭奪,就會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事,從而引起暴亂;所以,—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才能確立合乎等級制度的正常秩序,實現社會的穩定。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解析】這段話討論了人性的善良還是兇惡。對於人性本來是善良還是兇惡,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我倒是覺得,人性本善,是環境改變了人。在荀子的思想體系裡,為了改變人性之惡,他一方面特別強調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張求賢師、擇良友另一方面則特別強調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的明確主張。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的圈子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他靠近什麼樣的人,就會走什麼樣的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乾杯,而成功的人卻會薰染你怎樣取得前進。人生最大的運氣,不是撿錢,也不是中獎,而是有人可以鼓勵你,指引你,幫助你,發現更好的自己,走向更高的平臺,其實限制你發展的,往往不是智商和學歷,而是你所處的生活圈及工作圈和身邊的人很重要,所謂的貴人,並不是直接給你帶來利益的人,而是開拓你的眼界,糾正你的格局,給你正能量的人。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7、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子道

【譯文】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愛兄長,這是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對上順從,對下厚道,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做人的最高準則。如果能根據禮義來安排志向,根據法度來指導自己的言論,那麼儒家之道也就完備了,即使是堯舜這樣賢明的君主,也不能在這上面有絲毫的增益了。

【解析】這段文字講的是子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範。這種道德規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必須要準守的準則。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導致的問題已構成社會問題,影響了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的進程與質量。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

小的時候,感恩父母日日夜夜的照顧;上學了,感恩父母為了我們上學日夜奔波回家還要輔導我們作業;當我們還沒有能力賺錢的時候,感恩父母對我們物質與全身心的投入。

當我們進入社會,感恩父母理解我們的叛逆、感恩父母把我們交給我們尋找的另一半,辛辛苦苦撫養二十幾年,最後卻不能每天留在父母身邊;當我們也為人父母的時候,感恩父母為我們操心一輩子、父母老了,可心裡依舊想念我們,回家總是想著給我們包餃子吃或者做我們最愛吃的菜。(別哭)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8、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 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 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 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 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 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 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 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 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 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解蔽

【譯文】人靠什麼來了解道呢?回答說:靠心。心靠什麼來了解道呢?回答說:靠虛心、專心和靜心。心從來沒有不儲藏信息的時候,但卻有所謂虛;心從來沒有不彼此兼顧的時候,但卻有所謂專;心從來沒有不活動的時候,但卻有所謂靜。人生下來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有記憶;記憶嘛,也就是儲藏信息;但是有所謂虛,不讓已經儲藏在心中的見識去妨害將要接受的知識就叫做虛心。心生來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能區別不同的事物;區別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同時瞭解了它們;同時瞭解它們,也就是彼此兼顧;但是有所謂專,不讓那一種事物來妨害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就叫做專心。心,睡著了就會做夢,懈怠的時候就會擅自馳騁想象,使用它的時候就會思考謀劃,所以心從來沒有不活動的時候;但是有所謂靜,不讓夢幻和煩雜的胡思亂想擾亂了智慧就叫做靜心。對於還沒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訴他們虛心、專心和靜心的道理,以作為他們的行動準則。想要求得道的人,達到了虛心的地步就能夠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達到了專心的地步就能夠窮盡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達到了靜心的地步就能夠明察道。瞭解道十分明察,知道了道能實行,這就是實踐道的人。達到了虛心、專心與靜心的境界,這叫做最大的清徹澄明。他對萬事萬物,沒有什麼露出了形跡而看不見的,沒有什麼看見了而不能評判的,沒有什麼評判了而不到位的。他坐在屋裡而能看見整個天下,處在現代而能評判遠古,通觀萬物而能看清它們的真相,檢驗考核社會的治亂而能通曉它的法度,治理天地而能控制利用萬物,掌握了全局性的大道理而整個宇宙就都瞭如指掌了。寬闊廣大啊,誰能知道他智慧的盡頭?浩瀚廣大啊,誰能知道他德行的深厚?千變萬化、紛繁複雜,誰能知道他思想的輪廓?光輝與太陽月亮相當,博大充塞了八方極遠的地方,這樣的人就叫做偉大的人。這種人哪裡還會有被矇蔽的呢?

【解析】這段話索然很長,但主旨意思還是以解道為根本。解道又靠什麼呢?當然是靠心。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心學是一門偉大的哲學,這門學問,後成為無數豪傑的指明燈,也使王陽明之名,與孔孟朱並列,從而永垂不朽。

王陽明頓悟的道,是吾心之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本心,就像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這一本心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他的心學中認為理很重要,而實際運用則更重要。他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論。不僅要認識知,更應當以行實踐知,只有把知行統一起來,才稱得上善。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說,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應去實行。實踐符合這個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實踐與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要內外如一,將心中之道轉化為施行,最終達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在王陽明看來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9、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 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 施也。——法行

【譯文】君子有三種思考,是不可以不考慮的:少年時候不學習,長大了就沒有才能,老年時候不能教育人,死後就沒人思念;富足的時候不施捨,貧窮了就沒有人幫助。因此君子年少時就考慮到長大後的事,就會努力學習,老年考慮到死後,就會教育後人,富有的時候考慮道貧窮,就會施捨。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聰明人做人做事,都要有長遠考慮和打算,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國語》越語篇有一段話,說的是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意思是說,商人夏季購入皮貨,冬季購入絲綢,旱天夠買舟船,天澇購買車輛,等待貨有所缺,伺機賣出。

要樹立一個長遠思想,戰略思想,不能臨時抱佛腳。做人做事,只有把眼光放得長遠,對未來有所規劃的人才會有所成就;而那些只看重眼前利益,鼠目寸光的人,他們缺乏對未來的把握和一種規劃能力,最終還將會是一事無成。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不同的人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眼光,

有一些人在做事上十分的高瞻遠矚,目光遠大,能夠看清形勢的發展和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並且堅持自己的理想持之以恆的努力去做,那麼,成功一定會青睞這樣的人。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10、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樹之而五穀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 多其功,而不息德。為人下者其猶土也。——堯問

【譯文】對人謙虛麼?那就要像土地一樣啊。深深地挖掘它就能得到甜美的泉水,在它上面種植而五穀就茂盛地生長;草木在它上面繁殖,禽獸在它上面生息;活著就站在它上面,死了就埋在它裡面;它的功勞很多卻不自以為有功德。對人謙虛嘛,那就要像土地一樣啊。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的謙虛就像土地一樣,懂得成就他人。人的一生往往會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只是出於簡單的、幫助別人的目的才去做一件事,但最終這件事卻會令自己受益。所以,善待別人就是關愛自己。善舉與感恩,都是一種美德,是一汪涓涓細流浸入心田,更是一股強大的正能量。在現實生活中,要求我們做到成就他人,只有這樣做,才能成就自己。

《荀子》精妙金句十段,蘊藏經典大智慧大智謀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