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她為了自己的事業,不惜捨棄三個親生孩子的命

三、強勢的武后

每當想起武后咄咄逼人的神態,李治就不由得一陣哆嗦。這是一種逐漸深入骨子裡的冷。

她為了自己的事業,不惜捨棄三個親生孩子的命

664年農曆十月,有宦官王伏勝首告,言有道士叫郭行真的,經常出入宮禁,行厭勝之術,而指使者就是武后。李治聽罷大怒,立即召來自己的心腹愛臣上官儀商議。上官儀建議廢后,李治深以為然,於是命上官儀草詔。

不幸的是,李治左右早被武后收買,第一時間告訴了武后。武后立即前來,極力為自己申訴,李治看著於心不忍,就打消了廢后的念頭。為了不至於惹怒武后,李治就抬出上官儀為擋箭牌,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兩個月後,上官儀下獄,以與廢太子李忠謀逆的罪名,和王伏勝一齊被處死。

武則天家族的發跡史,簡直是個傳奇。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既不是出身于山東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也不是出身於關隴弘農楊氏、成紀李氏、武川宇文氏,而是出身於幷州商人世家。武士彠的發家史,處處透著商人的精明。

武士彠年輕時靠做工程迅速發家,當他看到四處烽煙四起時,依然棄商從武,做了鷹揚府的隊正。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時,經常住在武士彠家,兩家關係日益密切。李淵晉陽起兵,武士彠大力資助,從而積累下較為深厚的政治資本。

李淵稱帝后,將武士彠列為“從龍元勳”,不斷提拔,直到一品應國公。武士彠夫人去世後,也是李淵做主,將弘農楊氏之女許配給他,就是武則天的母親。

武則天繼承了父親的精明,似乎更多的繼承了母親楊氏的堅韌不拔。這位楊氏,嫁給武士彠時已經四十多歲,最終活到九十二歲,中間經歷了想象不到的艱辛。武則天12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因為沒有兒子,在家被武氏族人欺負。無奈之下,母女在長安討生活,仗著弘農楊氏是大族,楊氏終於和宮裡的武則天的表姐燕妃接上了關係。在燕妃的關照下,李世民納14歲武則天為才人,收入宮中,但是一直未加寵幸。

如果武則天是普通的妃嬪,那麼中國歷史將缺少一枝獨秀的女皇。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眷顧有準備的人。646年,李世民病重,作為太子的大孝子李治經常陪侍在病床前,經常與身處父親宮中的武則天抬頭不見低頭見。武則天23歲,進宮已經9年,李治19歲,二人相差4歲。彼時李治還沒有從喪母之痛中走出來,精神空虛的他急需要感情填充。而從14歲就開始假裝成熟的武則天,經歷9年的宮廷生活之後,對付還沒有經歷感情生活的李治顯得遊刃有餘。

關於他倆的開端,正史中沒有記載,倒是明朝流傳的一本《如意君傳》有所記載:文皇不豫,高宗以太子入奉湯藥,媚娘侍側,高宗見而悅,欲私之,未得便。會,高宗起如廁,媚娘奉金盆水跪進,高宗戲以水灑之,且吟曰:“乍憶翠山夢裡魂,陽臺路隔豈無聞。”媚娘即和曰:“未漾錦帳風雲會,先沐金盆雨露恩。”高宗大悅,遂相攜,交會於宮內小軒僻處,極盡繾綣。

所謂天不遂人願。兩人好景不長,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按照本朝的規定,凡是沒有生育的宮女都要去感業寺出家為尼,武則天自然也在其中。雖然作為天子,有無上的權力,但是他也不敢做任何違反國喪的舉動,破壞他賴以安身立命的孝道。

李治作為帝王,身邊從來不缺乏女人。他的皇后王氏,來自於太原大族王家。他寵幸的蕭淑妃,出身於南朝齊梁皇族,而武則天只不過出身於商人之家,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和處在士族頂端的王家、蕭家相比,簡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武則天深知自己的出身會影響到命運的發展。感業寺的日子極其難熬,作為多才多藝的女子,她留下了一首連李白都歎服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也許她的一生,將在青燈古佛前逐漸耗盡,這樣,後世就沒有那麼多傳奇了。她在等,也在賭。

李治從來沒有忘記那個大他4歲的女人。他繼承了父親的光榮傳統,只要自己看上的女人,會不顧一切的爭取。有一天,是父親的忌日,李治哪家寺院也不去,偏來到感業寺上香。兩人見面,武則天哭了,李治也哭了。這一切後來被王皇后所知。彼時,她正苦於被蕭淑妃奪寵。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宗旨,王皇后密令武則天蓄髮,同時建議李治將其接入宮中。李治求之不得。武則天剛入宮的時候,對恩人王皇后極盡奉迎,時刻不忘表忠心。單純的王皇后以為武則天是自己人,試圖借她來奪取屬於蕭淑妃的把部分寵愛。

王皇后錯了。武則天被封為昭儀,蕭淑妃的寵愛也奪過來了,但是與王皇后無關。後來,雖然王皇后與蕭淑妃聯手也不是武的對手,反而事事被動。為了打擊王皇后的勢力,凡是與王皇后不對付的人,武則天必下功夫結交,不時把自己所得的賞賜都分出去,這樣王皇后與蕭淑妃的一舉一動都在武則天的掌握之中。

李治還沒有下決心廢掉皇后。

為了上位,武則天想出了一條任誰也做不出的計策。王皇后沒有子嗣,所以很愛小孩子,而此時武則天為李治生了一個女孩。有一天,王皇后來看武則天,武不在,王皇后就抱著孩子玩了一會兒就回去了。武則天潛入自己的宮殿,親手扼死了女兒,用被子蓋上。等待李治來看孩子,武則天假裝歡笑,掀開被子發現女兒已死,立即放聲大哭。李治問誰來過,其他人都說,皇后剛來過。李治大怒,自此有了廢后之心。

皇后不是那麼好廢的,在李治面前就有兩個大障礙,他們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此次,為了廢后,李治帶著武昭儀親自去了長孫府,又是喝酒,又是封長孫家三個兒子為官,還送十車財寶給長孫無忌。完畢之後,李治才說正事,長孫無忌竟然沒有搭話,李治和武則天鬧了個灰頭土臉。後來武則天又讓母親楊氏去說清,長孫無忌仍舊不買賬。

她為了自己的事業,不惜捨棄三個親生孩子的命

李治怒了,他早想扳倒長孫無忌了。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重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一,更是李世民的託孤之臣,李治的親舅舅。當年李世民彌留之際,將李治交給長孫無忌。李治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彷彿找到了靠山。長孫無忌在權力中樞幾十年,凡事都是長孫無忌說了算,李治身不由己。

更重要的是,長孫無忌是當時兩大士族集團之一關隴集團的的首領,大唐的實權握在他手。

中國古代的政治,自魏晉以來逐漸形成了士族和皇權合作的態勢,如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王、謝兩家長期把持著政權,王敦要造反,皇帝都拿他沒辦法。後來宋齊梁陳四朝無一不是靠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支撐。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出自北魏六鎮之一武川鎮的武將世家,西魏北周時期,他們都是重要的一支力量。通過與宇文、獨孤家的合作,楊堅才得以掌握政權。

楊堅深知士族政權的弊端,因此他上臺之後大力提拔寒族進入政權。到隋煬帝楊廣時,開科舉,給寒族更多的上升渠道。作為楊家的親戚,李淵、李世民將隋朝的一套政治完整的搬過來,李世民充分利用科舉來拉攏天下知識分子,他曾得意的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李世民還利用自己是關隴軍事集團代表的身份,不斷提拔自己集團內各將領的身份,把他們提為新貴族,藉此打壓幾百年來形成的舊貴族如關中薛柳韋裴、山東崔盧李鄭、江南王謝等。

李治很想出人頭地,超越自己的父親。要想翻越父親這座高山,必須要打壓關隴集團,尤其是他們的代表長孫無忌。

而長孫無忌豈是那麼容易撼動的?為此,武則天拉攏了李義府、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等人。655年農曆九月,李治退朝後召集長孫無忌、李勣、褚遂良等商議廢后的事宜。褚遂良借王皇后是先皇選定,執意不從,甚至還說,如果執意要廢后,那就從世家大族中選,何必非得從武氏中選呢?第二天,李治又問,褚遂良還是不同意,氣的李治命人把他拉出去。

後來李治問李勣,李勣只說了一句就讓李治吃了定心丸,李勣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許敬宗在一旁煽風點火說,鄉下百姓多收糧食尚且想著換媳婦,天子想立後,何須考慮別人的異議。

十月,李治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後褚遂良被一貶再貶,最後於658年死於愛州任上。長孫無忌折了褚遂良,如同鯤鵬折了羽翼,一下子從雲端墜落,遭許敬宗構陷,被削去太尉之職,發配黔州。659年農曆七月,長孫無忌以謀反罪自縊,一代功臣被強制結束政治生涯。

長孫無忌死後,李治借勢名人修訂《氏族志》,打壓山東士族地位,提升開國功臣地位。士族地位下降,庶族地位上升,後來武則天繼續打壓士族,提升庶族,夫妻二人一脈相承。

沒有了長孫無忌的李治,自覺終於可以自由實現自己的理想了。讓李治萬萬想不到的是,自己豐滿的理想在現實中是那麼的骨瘦如柴。

660年農曆十月,李治患上了風眩之症,視力受損,無法批閱奏章。為了避免大權旁落,李治有時候讓皇后參與政事。武則天則抓住這個機會,充分施展才能,事事辦的讓李治滿意,逐漸增加了自己在國家事務中的話語權。李治萬萬想不到,那個忍辱負重、事事順從的武昭儀越來越難以馴服了。李治不管做什麼事情,武后都加以限制,李治很是惱火。(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

以仁孝著稱,生性懦弱的李治開始了一系列反制措施。663年,他命太子李弘每五日在光順門內辦公,各部門所奏之事,如果較小就可以直接處置。664年,王伏勝告宮內厭勝之事,李治趁機發難,差點下了廢后的旨意。

武則天成功實現逆轉,上官儀被殺。上官儀在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在晉王府擔任參軍,屬於李治嫡系。他非常有才,除了參與編撰《晉書》之外,還擅長作詩,風格“綺錯婉媚”,人稱“上官體”,成為人們紛紛效仿的對象。其中有一首詩《入朝洛堤步月》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她為了自己的事業,不惜捨棄三個親生孩子的命

上官儀死後,武則天威權益重,李治每次上朝,武則天都垂簾坐在御座後面,事無大小都參與決策,其威權與李治無異,世人稱為“二聖。”

李治眼見自己不是武則天的對手,就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子——太子李弘身上。為此,他經常讓太子監國,無論患病還是外出。十年時間,李治為李弘組織了一套班子,其中楊弘武、李安期、趙仁本等被任命為宰相輔佐太子,後又增加了一些能幹的大臣。李治覺得放心了,又萌發了禪位太子的念頭。

武則天雖然權重,但是支持她的中堅力量只剩下許敬宗一人了,而許敬宗也已年邁,隨時會掛掉。原來有個李義府,因為太貪,被問罪。武則天看到日益長大的太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為破解危局,她另行組織了一批文士,特批他們從玄武門出入,人稱“北門學士”,幫助她出謀劃策。不僅如此,她將侄子武承嗣召回京師,還大力培植武氏力量。

手裡有人之後,674年,借追封先帝、先後的機會,李治稱天皇,自己稱天后,武則天逐漸開始了造神運動。

稱天后當年,武則天立即提交了建言十二事,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李治立即頒行全國。武則天又奏請罷百姓計口錢,減輕了百姓負擔,為自己贏得了聲譽。不僅如此,武則天還組織力量編寫了《列女傳》、《百僚新戒》,儼然女版皇帝。

李治早就握在手中,面對越來越不聽話的太子,武則天故技重施。675年,太子李弘在與父母遊玩洛州合璧宮時,突然死在宮中綺雲殿中。

李弘死後不到一個月,李治與武則天的第四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太聰明瞭,很快就樹立了自己的權威,這又成為武則天的威脅。於是,她命“北門學士”製造輿論,編造太子不堪為大任的謊言,又藉口太子使人殺害明崇儼,還從馬廄搜出數百件鎧甲,汙衊太子謀逆,要求李治廢掉李賢。

李治無能為力,只得聽從,於680年廢掉李賢,將其囚禁。武則天不罷休,第二年,將李賢流放於巴州。三年後,李賢最終被武則天派去的酷吏丘神勣殺死。

李賢之後的太子是李哲,後改名為李顯,就是後來的唐中宗。

李治徹底放棄了,683年農曆十二月,李治崩於貞觀殿,臨死前下詔,“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

李顯很聽話,果然一切母親做主,自己從皇帝降為廬陵王,15年後再當一次太子,最後又成為皇帝,一回頭已百年身。

後記

李治的前半生,一直在仰望和追趕父親中度過,後半生又日益陷入武則天的陰影中。他不明白上天為什麼平白送給他一個皇位,臨了還不讓他好坐。他很迷茫,既想過廢后,也想過傳位於後。他立過4個太子,只有1個得以善終。而他最虧欠的李弘死後,李治追封他為“孝敬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故太子被追封為皇帝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