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安徽皖北和皖南的分界線是什麼?

四節蝦


大家好,我是雜史譚。

安徽跟江蘇一樣,地跨南北,所以內部的劃分是有各種說法的。

在行政上,建國初期出現過皖南行政公署(蕪湖)與皖北行政公署(合肥),它們的分界線,是長江。

從這點看,皖南即是安徽長江以南地方是沒有爭議的,這就跟蘇南指的是江蘇長江以南一樣。跟江蘇情況也差不多,皖北幅員遼闊,於是又有了“皖中”的說法,大概指的就是安徽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地方,以合肥為中心。


這就跟文化上的安徽分區對應起來了,皖北中原官話、皖中江淮官話,皖南吳語、徽語跟贛語。我們看一看安徽方言地圖就明白了。


需要指出的是,方言的分區是會變動的,跟地理界限並不重合。比如金寨說中原官話,卻是在淮河以南,到底算皖中還是皖北?太平天國戰爭以後,江北移民大量進入皖南吳語區,如今的皖南各縣城都是說江淮官話的,那到底南陵、宣城算皖南還是皖中?更不用說,像定遠、嘉山(明光)這樣的地方,近幾十年裡就從江淮官話變成了中原官話,他們是皖中還是皖北,更是爭議的問題了。

上圖顯示嘉山新派語音失去入聲,歌河餓也不再讀江淮話特色的o,已經轉變為中原官話。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雜史譚


皖北即安徽北部的簡稱,起源於清康熙九年廬鳳道,光緒三十四年更名皖北道,範圍包括五州四府。現在指的是安徽淮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等6個省轄市。

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各種文化在這裡融合貫通,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皖南即安徽的南部,主要指安徽江南地區,起源於唐代江南道。狹義的皖南範圍特指皖南山區一州四府,現指安徽省南部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六市,以及江北的安慶市。

皖南是安徽省的經濟、文化和旅遊中心,是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



皖南和皖北的分界線,網上爭議很大,莫衷一是。有的說以淮河為界,有的說以中原官話區為界,有的以清歷史區劃為界,還有的以大別山―巢湖為界……

不管怎麼劃分,皖南和皖北都是安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片區域理當同心協力,共同進步,促進安徽經濟的整體發展。


飄搖的炊煙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安徽那些事兒。(本文約500字,閱讀需時 2分)

就中國整體而言,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之分界線,一條線將地分南北。

而在內部的每個省份,基本上都會有一條或者多條像“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分隔線。

安徽當然也不例外。

從皖南皖北的稱號便可知,安徽也是有一條分界線的。

那麼這條線在哪裡呢?

有兩種說法:

一、以長江為界,江北為皖北,江南為皖南。

這種劃分方法主要是因建國後的皖南、皖北行署區劃而來。

這種劃江而治的辦法,與剛解放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勢有關,主要是為了便於分區管理,而沒有從文化風俗等方面考慮。

我們都知道,安徽境內有淮河與長江,將皖省分為三個部分。

如果從地理和文化上分,最合理的其實是按照流域分。

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這兩個不同的地理區和文化區。

二、如上所述的分界線就是這兩個流域的分水嶺。

圖中紅色虛線所示即為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分界線,同樣也是皖南、皖北的分界線。

我更贊同第二種分界線是皖南皖北這種不同文化區的分界線。

在政區上看,就是自西向東經過今六安市的霍山縣,穿過合肥市,再過滁州的鳳陽和定遠縣這一條線。

南北之間,往往還會有個“中間”的概念,而在這條線上經過的幾個地市,也會被稱為皖中地區,其實這也是皖南、皖北的一個過渡帶。

不管怎麼劃分區域,都是一種文化和地理方面的簡單區別,其實最終都是屬於安徽這一個大家庭,希望南北能在經濟文化方面多交流,促進皖省更好發展。

熊二歡迎您的留言和關注。


歷史寶藏


我們知道中國的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將我國劃分為南北方。那麼安徽省縱跨淮河,那安徽省是否也以淮河為界劃分呢?

安徽省,簡稱“皖”,南北長度約570千米,東西長約450千米,面積約13.97萬平方千米,比福建要大,比遼寧要小。

安徽省屬於華東地區,有六個相鄰的省份。按順時針方向來看,分別是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

古代安徽文化在國內影響相當大,徽商更是厲害,曾有“無徽不成商”之說,徽商和晉商、粵商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商幫。安徽黃山風景秀麗無比,古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說法。

長江、淮河從安徽省境內自西向東橫穿而過。人們常有皖北和皖南之說,安徽省內淮河以北的地區屬於皖北,長江以南的地區屬於皖南,這都是沒有疑問的。中間夾在淮河和長江之間的地區,我們可以稱之為江淮地區。那麼江淮地區是屬於皖北還是皖南,該怎麼劃分呢?

皖北和皖南的劃分到底是以淮河為界還是以長江為界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往前追溯一些歷史。

明朝初期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是鳳陽人(安徽滁州鳳陽縣),因此安徽得以和江蘇、上海等地區,一起被納入京師南直隸行政管轄範圍之內。當時的南直隸範圍是非常大的,因此無法分辨哪裡是安徽的範圍。

清朝取代明朝,都城在北京,明朝南直隸被改名為江南省,大致行政範圍沒有大的變化。後來因為江南省實在太大了,而且又非常富裕,朝廷擔心江南省坐大,便把它一分為二。

安徽省和江蘇省直到那個時候,才以各自的面目出現。安徽省的大致範圍才相對清晰,然後一直延續到現在,基本上變化不大。

至於皖南皖北的說法,直到解放後建立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才流行起來。當時到底是如何劃分的呢?從剛建國時候的地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皖南皖北是以長江為界來劃分的。

當時的皖北行署包括宿縣、滁縣、阜陽、六安、巢湖、安慶這幾個專區以及蚌埠、淮南、合肥、安慶幾個市。皖南行署包括宣城、池州、徽州三個專區和蕪湖市。

也就是說現在的皖南應該包括黃山、池州、宣城的全部,以及銅陵、蕪湖、馬鞍山這三個市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安徽境內的其他市都屬於皖北的範圍。

雖然皖南包含的地區要比皖北的地區少很多,但是行政區劃很多時候並不是按照地盤大小來定的。

雖然中國地理南北方的劃分通常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但是這個標準並不適合皖南皖北的劃分。

我們是以長江而不是淮河為界來劃分皖南皖北的,安徽省會合肥市雖然在淮河以南,但它是屬於皖北地區的。


地圖帝


首先,皖南、皖北這是一個地理概念,分別代指安徽南部地區和安徽北部地區。

這其中涉及到兩條重要的自然分界線:長江和淮河。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就是——秦嶺—淮河一線;長江也是江南江北重要分界線。

所以在安徽的地理分區主要由長江和淮河兩條自然分界線劃分。 其中長江以南被稱之為江南,也同樣是皖南地區;淮河以北被稱為皖北地區;而長江與淮河之間在地理上被廣泛稱之為江淮地區。



安徽在地形上主要分為五個地形區:淮北平原、巢湖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大別山區。

其中淮北平原就主要是皖北地區;而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皖南山區就是現在的皖南地區。

一家之言,望多指正。希望鑑主的拙見對有需要的鑑友有所幫助,喜歡的可以點贊👍👍👍分享轉發。


策明品鑑


作為老家安徽合肥的人,我最瞭解皖南皖北分界線的情況。以上大家很少有說的明白的!



安徽版圖的構成比較複雜,長江以南是江南山區,江淮之間是丘陵地區,淮河以北屬於皖北平原。


那麼分界線既不是長江,也不是淮河,而是處於江淮之間的江淮分水嶺。

江淮分水嶺是哪裡?


江淮分水嶺又叫江淮丘陵,平均海拔50-300米,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江淮丘陵——琅琊山脈,向東延伸至東海之濱。


在安徽境內,江淮分水嶺(元洞山、大潛山、紫蓬山、將軍嶺、小蜀山、大蜀山、岱山、琅琊山一線)就是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界線。

綠色線條為即將開挖的江淮運河,紅色部分為江淮分水嶺高海拔線。

江淮分水嶺範圍包括:霍邱、壽縣、肥東、肥西、六安、長豐、定遠、鳳陽、滁州、天長、全椒、來安、巢湖等縣市。


行者顧勇詩書原創


中學地理課談到中國南北分界線時,異口同聲:西起秦嶺東至淮河。

然而具體情況不是如此。

安徽,夾在中國北方與南方之間的過渡地帶,跨長江,淮河,連揞六省市。
多說二句。

皖北是安徽北部簡稱,是淮河流域以北的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等六個省轄市。

皖北與徐州之間各位都清楚,這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在這裡交匯、打漩,停留。兼具包容與過渡。
皖南即安徽南部,指安徽江南地區,特指皖南山區的一州四府,指皖南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六市以及江北安慶市。皖南是安徽省的經濟,文化和旅遊中心,長江三角洲的縱深陣地。

在皖南和皖北這中間大片區域又怎麼橫向劃分呢?現在爭議較大,各說各,有說以淮河為界,有的希望南移一點,以中原話語音為區域劃分,還有以大別山至巢湖為界。


本人從未在安徽下過車,但卻對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饒有興致,無論怎麼劃分,有生之年總想看看皖南民居,大片的冬季麥田。


良人執戟2


有些人腦子出問題了,皖南皖北以長江為界,絕對沒有皖中一說,江蘇省也無蘇中一說,秦嶺淮河系中國南北分界線,也絕非南吃米,北食麵,江淮分界線在肥東肥西高嶺一線,而絕非霍邱丶壽縣、鳳陽等是分水嶺,它們只是沿淮的縣!不懂的就多學學地理歷史,不要瞎說!合肥本就是江淮丘陵上的一個小縣城,建國時三萬人左右,窮山僻壤,你非要說它本是安徽大都市,人,不要有地域自豪感或名人自豪感,那真的與你一點關係也沒有!


淮河小子許


淮河以北為皖北,長江以南為皖南,長江淮河之間為江淮之間,也叫皖中。安徽跨越三個地理單元。


皖美鄉村之鳥人拍鳥


聽安徽人說土話就知道誰是皖南皖北了,完全的南北不著調,就如蘇州話和徐州話一樣,兩個語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