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正常人一天應該排幾次便?

平淡如水98


這是一個有味道的問題......

大便屬於人體的排洩物,我們吃的東西,經過腸胃的消化吸收後,會將沒有用的東西排出體外。

但有些人雖然天天吃東西,卻可能一天都不排,有些人就算吃得很少,每天也會排好幾次。

於是問題來了,每天大便幾次才算正常?

一天一次是最理想的狀態。

每天排3次或2、3天排一次也算正常,只要沒有排便困難、明顯的拉稀等情況,都屬於正常狀態。

但如果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那就要小心了,這說明你可能便秘了;

每天排便多次,且有明顯的拉稀症狀,就是腹瀉,這就需要進行治療了。

便秘了,該怎麼辦?

很多人好幾天不拉一次,好不容易拉一次卻又拉不出來,這就是典型的便秘現象。

出現便秘,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買點香蕉吃。

但有時候會發現,吃香蕉好像根本不管用,反而越吃越嚴重。

這是為啥呢?因為你吃錯了啊!

想靠吃香蕉通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吃熟透的香蕉。

香蕉通便是因為它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果膠。但只有熟透的香蕉才有通便的作用。生的香蕉含有大量的鞣酸,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反而會加重便秘。

所以,記住了,一定要吃熟透的香蕉才對便秘有效。

其實,便秘了,也不是完全非吃香蕉才行。

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包括:燕麥、麩子、蔬菜、玉米、紅薯、魔芋、紅棗、獼猴桃、木耳、火龍果、慄等,它們均是通便佳品。

此外,要改善便秘,還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

①清晨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便);

②適當地運動,能刺激腸道蠕動;

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等,因為長期的訓練可使解便形成自動化機制;糞便輕車熟路,省時省力。

④便便時要專一,不要看書玩手機吸菸,都會干擾排便指令,無形中延長排便時間,長期如此,還容易引來痔瘡。

⑤便意來襲,不要忍著憋著,要及時排出,否則容易造成相關性便秘。

拉完便便,記得回頭看看

便便雖有臭味,但從醫學角度說,其中也有不少信息,通過它可瞭解消化系統的狀況。回首觀察的項目包括:糞便的性狀、量、顏色、氣味,是否帶血,在水中是漂浮還是沉降,等等,這樣有助於及早發現病變,到時也可為醫生提供相應的信息。

正常的大便應呈香蕉狀,外表光滑柔軟,這說明你的身體很健康。

其中稀水便常與腹瀉相關,硬便與便秘相關,膿血便常提示腸道黏膜有重度炎症、潰瘍甚至腫瘤,而黏液便多表示腸道受刺激。

大便顏色方面,正常時一般為淡黃至淡褐色,也和食物種類及量有關,吃肉多者色偏深,吃素多者色可偏淡。

在患病時,大便的顏色真可謂“五顏六色”了,這是由病理成分決定的。

最常見的有:紅色便,黑色便,陶土便(白色)等,此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如果你覺得我回答得不錯,請點個贊,信息!


家庭醫生雜誌


排便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能夠反映出人體消化系統的情況。 那麼一天的排便次數多少才算正常呢?根據個人體質、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每個人每天排便的次數也是有差異的。總體來說,每天大便1-3次都屬正常。但是據臨床研究表明,60%以上的健康人每天排便次數為一次。出現大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時都要引起注意。

此外,排便次數的改變以及大便性狀的改變可能暗示著消化系統的某些疾病,比如排便次數增多且為黃色稀便可能是急性胃腸炎,排便次數增多且伴有便血可能是某些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排便次數減少也不利於人體健康,一般情況下一週的大便次數小於三次時,那麼基本可以診斷為便秘了,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功能性便秘主要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有關,器質性便秘主要由一些腸道腫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引起,也可由於糖尿病、甲亢、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以及服用一些藥物引起。

良好的排便習慣是可以慢慢養成的,下面就讓我們談一談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呢:首先,有便意的時候要及時如廁,切記不要強忍便意不排,這樣會造成習慣性便秘;其次,排便要專心,現在不少人都有排便時“自帶娛樂”的習慣,如打電話、看書看報、玩手機等等,這種習慣非常不健康,會使得排便時注意力分散,便意消失,增加排便困難,導致排便時間過久;再次,排便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排便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如今很多人都會認為排便時間長可以更好地排盡大便,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其實每次的排便時間五分鐘就夠了,而且排便時間過久會引起痔瘡等疾病;最後就是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忌食辛辣、生冷等食物,還要多做運動,適量的運動對於腸胃系統的正常運轉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醫語破天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般來看,2天3次,或1天1次是最好的。以這個為標準,分為兩部分:

1.如果頻率更為高

就更需要關注大便的形狀和顏色。是否是拉稀,是否大便經常水狀,是不是經常有顏色的不同、形狀不好、飄油花兒、浮在水面等等。

這種情況如果頻繁存在,請去醫院檢查。慢性腸炎、息肉、腫瘤等疾病都有可能。

2.如果頻率更低

往往問題不大,但是頻率不能低太多,比如2天都無法上一次廁所的話。

便秘等情況基本是有了。請多喝酸奶、熟了的香蕉、早上喝溫水、喝蜂蜜、多吃蔬菜、吃雜糧等。

持續一個月後,如果沒有改觀,那就去醫院查一查。

3.所有疾病,都可以通過早期檢查來防止出現不可逆、要命的大病。(這才是真正的省錢)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一定不正常,正常的人一天大便一次最多二次,如有四次或四次以上,如果不是器質性問題那問題不大。那有可能是脾胃虛不消化,水谷精微得不到吸收。吃下的東西幾乎都排洩出來。象這種情況則健脾胃後就會有所改善。


郟年生


我也是,吃的多點就拉的多,一天三四次正常。早上必須的。如果在家好像條件反射,有點感覺就去洗手間,拉不多。有時在外面也會去一次洗手間。我感覺正常。


夜雨baby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排便,一種正常生理活動。我們吃的食物經過胃和小腸消化、吸收後,其殘滓成為糞便,貯存於結腸(大腸)內,通過正常的結腸運動與排便反射,將糞便排出體外。正常排便有助於調節人體的消化系統,清理腸胃的有害物質,避免消化系統的損傷。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少數人每2天1次,大多數人(佔60%以上)為每天排便1次。且順暢規律、狀如香蕉。

當便便不能順暢且規律地排出體外時,於是便形成了——“便秘。

“便秘”一詞源於拉丁文,意思是“擁擠到一起”“緊緊地包裹”,這些“擁擠到一起”的便便“緊緊地包裹”甚至“填滿”你的身體——這感覺?那是非常難受而又鬧心的!

自查一下,便秘的症狀你中了幾個?

1.等的心急!

觀察自己每週大便的次數是否少於2次,若少於2次,則為嚴重便秘。

2.咬牙切齒!

排便是否困難,若排便時感覺費勁、不舒暢,即為中等便秘。

3.乾燥硬結

大便的性狀是否有改變,如果存在乾燥的情況即為輕度便秘。

那是不是意味著有以上表現就一定是便秘了呢?當然不是啦!

醫生提醒:便秘不能輕易下定論!

1.每天1次也可能是便秘

有些人雖然每天都排便,但卻有排便費力、糞便呈團塊或硬結、有排便不盡感、排便時肛門有阻塞感、排便需用手法協助、排便後仍有殘便感或伴有腹脹,這是患了便秘。因此,即使每天都有排便,也不能排除便秘。

2.每週2次未必是便秘

對於便秘的診斷,目前國際上多采用羅馬標準,最新的羅馬III標準於2006年發佈,根據這個標準,每週排便次數2~11次均屬於正常。如果單純是排便間隔時間延長,大便排出還算暢通,這就不屬於便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由於生理變化,飲食量逐漸減少,胃腸蠕動功能也逐漸減緩,因此而導改的排便次數減少屬於生理現象。如果除了大便間隔時間長外,還伴有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或排便有不盡感、下墜感等,那就真的是患便秘了。

3.短暫性排便不暢並非便秘

不少人一旦發現排便不規律就以為自己患上了便秘,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對於正常人來說,食物進入胃腸,經過消化、吸收最終將食物殘渣變成糞便排出體外需要24~48小時,兩次間隔一般是1~2天。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排便習慣可明顯不同,有人每天或2~3天大便一次,也有人一天2~3次,雖然大便間隔時間不同,但是隻要大便不稀、不幹燥硬結、排便時不費力,都屬於正常狀態。只有每週排便次數少於2次,並伴有明顯排便困難和肛門墜脹、疼痛,或引起了腹脹、腹痛、多屁、食慾缺乏、頭暈、乏力等症狀,才能稱之為便秘。

長期便秘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1.發生痔瘡和大腸息肉

便秘時排便用力摒力,直腸內壓增高,阻斷靜脈迴流,使正常肛墊充血性肥大並反覆向遠側移位,其中的纖維間隔逐漸鬆弛,直至斷裂並伴有靜脈叢淤血、擴張、融合,甚至夾雜細小的動、靜脈瘻,最後形成痔瘡。長期便秘,大便中的粗渣及有害物質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

2.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便秘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排便時用力過大,會使血壓升高,機體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誘發腦溢血、心絞痛、心肌梗死,嚴重時危及生命。

3.形成腹疝

便秘時,因排便用力過大,腹內壓突然增高,腹內臟器如小腸等經腹壁薄弱處向身體表面突出,可形成腹疝。

4.有損美容

長期便秘,有害物質再吸收入血,導致皮膚粗糙,無光澤,形成痤瘡、色素沉著、顏面色斑等。

如何改善便秘情況呢?

1.不忽視便意,一旦有便意應及時排便,不可忽視。

2.生活和排便要規律,建立排便條件反射,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3.環境改變如出差旅行、衛生條件差等易引起便秘,可以自帶水果、潤腸通便藥。

4.避免久坐,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加強結腸活力,促進腸蠕動。

5.多食用新鮮蔬菜,適當食用麥麩或全麥麵粉。

6.多飲水,纖維需吸收水分才能在腸腔中起通便作用,故每日可飲水3000~5000ml。

7.戒掉長期服用通便藥或茶的習慣,因為長期應用通便藥或茶可加重便秘,另外,某些藥物如鴉片、鈣鹽、鋁鹽及精神病藥可引起便秘,應注意。

8.器質性病變應及時診治,如大腸腫瘤、巨結腸等。全身性疾病,如鉛中毒、甲狀腺機能減退、電解質紊亂、精神抑鬱都可引起便秘,應治療原發病。

9.保持規律生活、充足的睡眠和開朗樂觀的心態,對預防便秘有重要意義。


百科名醫


正常人一天應當排便1~2次,既早上一次,或者早晚各一次,這樣的排便規律是正常的,有利於排毒。但有的人兩天排便一次,身體也沒有什麼影響,那麼其實排便也是正常的。


排便次數與什麼有關

排便次數的多少,與身體是否健康有關。健康的人,新陳代謝快,每天吃的食物在第二天都被分解排除體外,但便秘的人,很難排除體外,毒素在身體堆積,人就會誇的。

什麼樣的便便是健康的呢?

糞便四分之一都是由水分構成的,除了水,大部分糞便是由蛋白質、脂肪、食物纖維等組成。

想要知道糞便是不是健康的,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①形狀

香蕉狀的便便是最健康的,假如是塊狀的,說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假如是泥狀的,說明腸道內宿便很多,腸蠕動變慢。假如是水狀的,說明水分吸收不好,不是脾虛,就是惡性腫瘤的前兆。

②顏色

黃色的便便是健康的便便,而黑色或者褐色,是不居然康的,尤其是紫色,有可能是腸道出血。

中醫曾對排便次數有過明確的說法“胃為水穀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

所以說,大部分人一天是一次,為調查人口的60%以上,而一天三次或者三天一次的排便,其實也都是可以的,畢竟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幽默方式也不同。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養拉布拉多的老中醫


很多人都有起床到廁所蹲一蹲的習慣,一天不排就會覺得不自在那麼,對於正常人來說,多久排一次便才算正常呢?

有人認為,一天一次排便才正常,否則毒素會在體內累積,影響身體健康。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排便次數不是絕對指標,排便次數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一天排便兩三次,有些人三天才排便一次。只要不出現便秘,或者腹瀉等症狀,都屬於正常狀態。

身體健康的人排出的便便,是呈香蕉狀的,外表光滑柔軟,以淡黃色或淡褐色為主。Emmm......,這是一個有味道的畫面,請自行發揮想象。一般來說,便便偏稀,是體內寒氣較重,偏幹是燥氣較重,偏黏是溼氣較重。便便的狀態真的可以判斷身體健康情況,所以下次便便完,記得回頭認真瞧瞧拉。

那如果有這些症狀,該如何把身體調理健康呢?最簡單的就是多喝水了,對沒錯,又是涼白開,堅持每天清晨起床後喝一大杯溫開水,既可以潤滑腸道內容物,也可以刺激大腸的蠕動,促進順利排便。

其次,適當的體力鍛鍊,均可增加腹部運動,加促胃腸蠕動,利於排便,同時要建立一個定期排便的好習慣,長期訓練會讓身體產生自動化機制。當然,便便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手機,專心致志更利於通便噢。



愛問愛答



一般情況下分為成年人以及幼兒兩種情況。正常的成年人,一般情況下排便1~2次,屬於正常範圍內。絕大多數的人是一天一次。但是這要根據進的食物以及排的次數是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說如果當天吃的比較多的話,那排兩次是正常的。如果是一次的話,一般是早晨也就是起床之後排大便比較好,如果是兩次的話,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如果是正常的幼兒的話,排便次數會多一些。正常的幼兒排便一天大概3~4次,屬於正常。


排便過多或過少都不太好。如果排便次數過多,有可能是拉肚子,吃壞了東西,這是最常見的。但是也不排除結腸炎,息肉及腫瘤等的可能性。所以說如果是成年人一天排便次數4~5次的話,一定要到醫院檢查一下。如果說排便次數過少的話,那肚子就會疼痛或者是難受,因為這很可能是便秘造成的。有的便秘的人2~3天還不排便一次。每天都正常吃東西,但是不排便,腸道肯定不舒服。這個時候可以吃一點藥,還可以吃一點水果,蔬菜,尤其是青菜。可以吃一點香蕉潤滑腸道,尤其是正三角,對於便秘的人來說有一定的食補作用。

排便正常,說明我們人體的正常的血管以及腸胃功能正常,如果排便過多或過少說明體質處於一種不健康的循環狀態。一是考慮到飲食上是否均衡,再一個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果發現自己的排便情況不太規律或者不太正常的話,觀察兩天,如果還是沒有過來的話,就到醫院去檢查一下,應該也沒有什麼大事,不必太擔心,調整好心態。


文史大世界


目前認為每日2次或2-3日1次大便是正常的排便習慣。具體排便的次數還和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每日排便超過3次以上或者一週大便次數小於3次,這是排便次數異常,臨床上又稱為腹瀉和便秘。這就需要進一步查找原因,這有可能和飲食、精神情緒有關;有可能和消化不良、功能異常有關;也有可能和器質性病變有關,具體還需要通過判隨症狀或者內鏡來明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